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国际佛学网 >> 前世今生 | 科学研究证明脑死亡之后,心识将持续存在 Back

前世今生 | 科学研究证明脑死亡之后,心识将持续存在

本论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破斥他宗;

二、建立自宗;

三、结尾。



“破斥他宗”又可分为:

(一)他宗观点;

(二)彻底破析。


“(二)彻底破析”之内容则可分为四部分:


1、因与现量所见相违而破;


2、因与成千上万亲眼目睹者所见相违而破;


3、因与新科学理论相违而破;


4、因旧有的所谓心识科学之说法理由不完整而破。



下面谈第3点:因与新科学理论相违而破。


如果在当今时代还固守以前旧科学的一些过时说法不放,那只能说明这些人的见识实在太过狭窄。


时下,有些人还在依据狭隘、机械的唯物论所提供的相似理由,不公正地否认前后世的存在,但此种观点早已与新科技的理论基础完全相违。其实早在一九六三年,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医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Sir John Eccles)就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过:“联系神经细胞并存在于它们中间的那些无颜色、无形状的东西就是意识。”


他还说道:“在人的身体内确实有非物质的心识、意识,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这种东西隐藏着,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这种‘自我’就进入到人体内的大脑之中。它能操纵大脑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脑掌控电脑一样。人所拥有的这种无色、非物质的意识,可以指挥、控制属于血肉之躯的大脑,它能让大脑中的相关神经细胞从事在它指令指导下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非物质形态的‘自我’或心识,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并仍拥有生命活动的形态,而且可以永生不灭。”


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谢灵顿爵士(Sir Charles Sherrington)也说过:“在人的血肉躯体中有一非物质的‘自我’存在,它能控制人的大小脑。”


而加拿大颇有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家潘菲特博士(Dr.WilderGraves Pemfield)则说:“人并非仅有骨骼血肉之身躯,除此之外,一定存在有一种非物质的心识。”


任教于美国加州工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罗杰·史柏理博士(Dr.RogerSperry),在详细分析了人脑的两半边功能后也开始造论立说,并于一九八一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发明奖。他也这样认为:“人们所谓的‘自我’实际上是超越物质并且非常崭新、重要的一种非物质,它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中,并实际控制大脑每一部分的活动。”


又比如英国基勒学院的唐纳德·麦楷博士(Dr.Donald Mackay)也如是论述道:“心识的这种‘自我’特性可以统治大脑,当脑死亡发生之后,心识还将持续存在。”


而蜚声全球的著名数学家约翰·冯·纽曼博士(Dr.John Von Neu­mann)同样直接阐释道:“人的非物质的‘自我’应该存在,它可以控制大脑,并能遥控物质。”



谈到冯·纽曼博士,很多科学界人士都公认他乃当今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汉斯·贝德(Hans Bethe)就这么评价过他:“我有时心想,像约翰·冯·纽曼那么聪慧的头脑,很有可能是在暗示我们:这世上是否还有一种比我们人类更超越的种族?”


而荣获一九六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尤金·威格纳博士(Dr.Eugeme Wignor)曾这样说过:“纽曼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评论纽曼的观点时他又如是说道:“纽曼认为人除了身体以外还存在有独立的意识,且此种意识还能生出万法,这种看法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的。”


同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脑科学家艾克尔斯教授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最终得出结论说:“精神或自我意识精神像物理世界一样,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虽然居住于大脑中,有其依赖大脑的一面,但本质上并不具备物质性,实是一种有实体结构的东西。”


他还认为人死后意识亦随之断灭的观点无有任何能成立之理由。这位大脑研究人员与著名哲学家K·波普先生还合著了一本论著《自我及其大脑》,书中如是阐述道:“主观精神世界是在进化的特殊阶段由物理世界中产生出来的,其与物理世界一样,是一个实在的世界,不能看作是物质现象的副现象,也不能还原为物质现象。”


而现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荣格先生(Jung)则在其所著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中这样说道:“与脑的关系不能证明心灵乃是副现象——因果地依赖生物化学历程的次等功能……脑之结构与心理学对于心灵历程未提供任何解释。心灵具备不可化为其它事物的独特性质。”


被誉为近现代“发明之王”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也认为,生命不灭,精神永存,他相信人死后可以再生。他曾经说过:“我相信生命有如物质,是不能毁灭的。世界上一直有定量的生命存在,而这个量是永远不变的。”


另一位西方智者密德在其所著的《死亡研究》一书中则表明了如下观点:“心不仅能离开大脑而自立,更能使用大脑、现出种种功用。”


弗拉曼宁(Flam­marion)也在《死亡及其奥秘》中揭示道:“心灵自有它的灵智,而且心灵是整体的,独立的,所以也是不灭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则认为:“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上文所列举之观点,皆是被世人公认的智慧超常之科学家、学者,借助先进理论、思想、科学仪器认真观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他们一致认为所谓意识从属于大脑的说法,无论如何都站不住脚。


因此这些人才没有跟随此种说法而轻易交出自己的思考权,他们另辟蹊径、殊途同归地建立起崭新的观点。这就好比以前的科学家都非常推崇牛顿,而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人们又进而拥护起这种更为先进、合理、深刻的学说,死守牛顿观点的人自然而然就日渐稀少。


科学发展史上,这种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事例确乃无法胜数。同样,现在依然固守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这种看法的人,就像灭尽之灰烬,再无燃起冲天大火之可能,他们的思想也如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洛佩·杜鲁门说:“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已走到了尽头,只得踯躅不前、犹疑逡巡。”他的这种分析确实可谓一针见血。


总之,有些人打着所谓新科学的招牌在不懂科学原理的人面前,以所谓科技权威的口吻向他们宣说科学“证明”前后世不存在的道理,如果对之进行详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新科学从未证明过前后世不存在的说法。


一般而言,科学的创新之源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如今具有正知正见的西方科技界人士到底都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这是大家首先应该彻底、深入了解的。我们只有随顺由理性推导而出的真理才能具有庄严的智者形象,一味固执己见的行为,不论给它披上多么赏心悦目的外衣,也掩盖不了其本质上的贫乏与了无实义。



下面接着论述第4部分:因旧有的所谓心识科学之说法理由不完整而破。


以大脑、意识之间存在所谓的能依、所依之关系为理由,从而认为心识皆从大脑中产生,这种观点得以成立的根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完整的。此部分之内容又可分成四点:


(1)人体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如果人的伺察意识产生于大脑的运动过程之中,那么没有大脑的人就决定不会有伺察意识的产生,因大脑若不存在,大脑的运动又从何而来?若真是这样的话,则所有无脑者都应成为无有意识活动的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上文所举事例来看,某些无脑之人依然能够进行种种意识活动,他们都具有相当的聪明才智。


(2)时分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一个人的心相续中,个别心识有可能是依大脑产生的,但若就此认为所有心识皆是大脑的产物,这种观点则明显与事实相违。


比如肉体死亡之后有中阴意识存在;有些人的心识则可以脱离肉体飞升,而他的血肉之躯还留在原处,大脑并未随着心识一起离开。此时,能观察的心识(离开肉体之后)反倒比以前更为敏感、聪慧。


因此,心识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依赖大脑就可以存在,这种认识现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


(3)从粗细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一个人的眼睛如果出了致命的问题,眼识即会随之灭尽。同样,对大脑的损害也会使相应的一些心识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这是因为大脑对粗大的意识起了助缘的作用,才导致了相应变化的发生。但像阿赖耶识那样细微、稳固的意识,即便对大脑施以损害或利益,我们都举不出也找不到它亦会随之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理由与证据。


上述道理以喻明之,就像锅中的一粒米熟了并不能代表一锅米全熟了一样,因此而称这些以偏概全的论证为理由不完整的相似说法。


(4)从不成立新生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仅仅依靠大脑和个别心识之间存在某些联系这一理由,就认为所有心识都要依赖大脑才能得以产生,这种认为心识以前没有,现在才依大脑而产生的观点肯定不能成立。


我们都应懂得因果规律,首先要了解的一点便是,所谓的果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果绝对不可能存在于因缘之前,否则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果到底是从何而来。而意识不可能存在于大脑之前的理由并不存在,无论我们如何寻找也找不到这种论点的立足点。一般而言,眼根等物质是无法执著别人的意识的,当心识离开肉体后,心识完全可以看见别人,但别人却看不见自己。


因此只抓住大脑和意识之间的某些片面关联,然后就依照这样的并非准确、可信的理由,判定独立自主之意识及前后世都不可能存在,这实实在在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而不经过自己的观察就随随便便跟着别人的说法跑,这才是极其愚痴的迷信行为。诚如法称论师所言:“随顺此宗者,心为痴暗蔽。”


像这样的一些守旧的科学工作者们认为前后世并不存在,此种说法有与新科学理论相违、论据及论证不完整等诸多过失,他们依据的也全都是一些相似理由。在当今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世人不仅无法找到前生后世不存在的任何确切证据,相反,越来越多的人依靠推理及正确道理开始对前后世生起合理之怀疑,死守生死断灭观的人们日益被发现其理论的缺乏可靠依据之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史蒂文森(IanSteven­son,M.D.)经过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说:“我们绝对无法证明没有转世这回事”,“这些案例只是显示很多迹象,而且在质量和数量上似乎越来越多,让人想到也许有转世这种可能而已。”


台湾的陈胜英先生也说道:“现今,仅仅依靠已有的科技力量根本无法阻止生命终结之后,心识的延续存在。”


台湾的王溢嘉先生对前后世是否真实存在尽管抱有很大的疑惑,但他也不得不如此承认道:“除非能对这些现象(指心识脱离开肉体而存在)提出合理的解释,否则我们似乎无法排除灵魂存在的可能。”


所以说,通过推理,前后世持续延续的观点应能被大众普遍接受。再者说来,普通科学的研究对境是外在世界的物质天地,心的奥秘、前后世的真实景观并非传统科学的研究领地,因任何现代化的科技仪器都无法窥探、衡量心灵世界的风景。但守旧、保守的科学研究人员却依据上文列举的一些不准确的理由,用了科学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宣扬前后世并不存在的理论,以致众多智慧低下的跟随者竞相沉迷于其中,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对整个人类的未来、前途毫不负责、漠不关心的一种做法。


另外我想说,真正的迷信是指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由于本身的迷惑而陷于盲从的境地,那么对于那些所谓科技界“权威”的说法,当它们无有任何清净的正理得以支持自身的成立,而我们还要不经观察就盲目相信时,这就表明我们确确实实已陷入迷信的泥潭中了。


以上已将破斥前后世不存在这种理论的理由宣说完毕。



关于“二、建立自宗”则可分成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心识的产生;


(二)身体的形成;


(三)身心关系。


其中第一个方面又可分成两点进行阐释:


1、心识的产生;


2、对之生起信解。



首先论述心识产生之过程及真相。

 

在此世界范围内,一切细微众生以上之生命形态都拥有我们通常所谓的“心”。


在心的力量未充分发展、强大、增上、圆满之前,它连细微的苦乐感受都一概接纳,此种心我们就称之为渺小之心;当心力日渐强大,已能控制身心内外的一切物质时,此种心就名之为勇武之心;心还经常隐藏在秘密之处,此时它就成为了从暗处操纵言行举止的主犯;另外,从古到今,成千上万的寻伺者相继被迷惑的原因,就在于心成为了狡诈者;如果善加利用,心又会成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此时它则如如意宝藏一般可源源不断地生出功德利益。


东方世界之中,千百年来,无等大师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色迦仙人、印度瑜伽士、藏地之虹身成就者以及汉地的禅宗祖师等人,诸如此类的圣者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而开启了心识奥秘之门。


在他们当中,有些已圆满了自他二利,获得了最究竟的果位;有些则现前了世间的各种功德;还有一些则获得了治病救人的能力……总之,各人的收益都不尽相同。


不过,依然有许多人对这种心识到底存在与否满怀疑惑,尽管同处一个蓝天之下,都属于“人类”这个大的物种范畴,但先进思想与落后认识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巨大差异,这真令人倍感遗憾。


如果有人要问:这样的心识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对此,不论智者还是愚者在千年、万年甚至十万年之中都试图予以解答。面对这一共同难题,不同的人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在这些千姿百态的答案中,能真正站住脚的可靠结论数量却微乎其微。


如果在这里以密宗续部的理论分析心的奥秘,这一问题即可被阐述得异常清晰、明了、细致,人们亦容易对之生起信解。但考虑到此时此处宣说甚深密法的机缘尚不成熟,故只能暂时收起这一打算,只以显宗的说法来解释心的本质。


按共同说法而言,所谓的心无有开始、终结之边际,因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故我们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随着生、老、病、死的汹涌波涛而头出头没。


所有众生都逐渐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衰老,最终则通过死亡而再生于来世;新的生命体又开始新的一轮成长、壮大、衰朽、死亡的过程,如此往复,循环不已。一切众生就像是在参加比赛一样,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从今生到来世的运转之中,其间,没有一个众生的心识在这一过程中断灭过。


正如《百论》所云:“轮回此苦海,恒时无有尽,凡愚陷其中,何不生畏惧?韶华逝去矣,复又现于前,此世已过尽,来生竞相现。”此中所讲的道理,我们理应了知。


(未完待续)

敬摘录《前世今生论》



猜您还喜欢这些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