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不是为了快乐》三十 | 观想——战胜四魔 Back

《不是为了快乐》三十 | 观想——战胜四魔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在许多前行的修持中,都无“古萨里”(kusali)修法,但《龙钦心髓前行》的长轨中包含了此法。修持《龙钦心髓前行》短轨的人,如果还能加上这项修法的话会更好,因为这是积聚福德的殊胜之法。无法拥有曼达盘、供品与其他必要的特殊供品之穷困修行者,最适合做“古萨里”修法,就如同巴楚仁波切所说,“古萨里”意指“乞丐”。然而,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古萨里”修法被认为是最上乘的教法之一。



观想——战胜四魔

“古萨里”修法的特别是针对摧毁四魔*( four Maras)——天人魔、死魔、烦恼魔与蕴魔。堪布噶琼(Khenpo Ngakchung)说,不了知一切显现只是自心的投射,即是天人魔;此身只是和合现象,本质上迁变无常,而且是一个蔽障,即是蕴魔;贪爱、欲求与执著,即是烦恼魔;诸蕴之生死,即是死魔。


开始修法时,口念“呸!”(PHAT!),并观想心识从身体向上直射而出,心与身完全分离,身体像个旧麻袋般骤然倒地。身体落成一堆的瞬间观想自己以纯粹意识之无形身盘旋于身体的上方,看见你所珍爱的身体现在只是一具尸体而已。


一般而言,憍慢是由于心与身两者的反应而生起,因此,如果你有身体,就会感觉到憍慢。是故,藉由摧毁色身,就能摧毁你的憍慢,也就是战胜了烦恼魔。而在你对身体无有执著的当下,就摧毁了天人魔。然而,不同于熄灭的烛焰,虽然身体已经被丢弃、摧毁,但心依旧能够有所觉知,这就是战胜了死魔。我们称这第三个胜利为“黑忿怒母”(Krodhikali),也就是你摧毁自己的色身之后所现的形相。她身呈黑色,貌美,佩戴空行母*(梵 dakini)衣饰与庄严,包括宝冠、骨镯、虎皮裙,右手挥舞着弯刀,象征摧毁了烦恼(情绪)魔。


黑忿怒母从你的尸体上慢慢切下头骨,以摧毁蕴魔。我们把这个带发的头骨称为“嘎巴拉”(Kapala)或“颅器”,当你观想嘎巴拉在面前出现的瞬间,想象它不断增大,直到大如三界为止。


旋即出现一个由三个人头骨(代表法、报、化三身)所构成的三脚架,你把嘎巴拉置于其上。然后回到你的尸体旁,切下双手与所有的指头,剥下皮肤,挖出肺、肝等所有内脏,放尽血液。你继续肢解自己的尸体,别忘了切下嘴唇与鼻子,用弯刀剔出双眼与每颗牙齿。然后,把尸体的每个部分一一地放入嘎巴拉之中。


现在,自人头骨三脚架处,冒出极为猛烈的智慧火焰。然后你一边念诵“嘴·啊·吽”(OM AH HUM),一边想象你身体的各部分在锅里融化煮沸,如同炖煮一锅汤一般。这锅人肉炖汤逐渐地转变为大力如意甘露,滴滴甘露都包含了一切令你悦意之物,例如湖泊、花园、饮食等。作为施供者你愿得何物,甘露就变成何物,你就以此献上供养。




客人与供品

如果你想要观想得更详尽,就把这想象成一场筵席。首先,你以灿烂的虹光射向铜色山、阿弥陀佛、阿佛与一切诸佛净土,邀请已灭尽我执者,包括自阿罗汉起,直至佛陀的每位圣者以及所有的菩萨。其次,你向六道众生发出邀请。你的客人都迅速抵达,各自安坐其处筵席的第一部分供养给圣者。


因此,作为回赠,你获得一切“共同”的成就,包括长寿,以及免于障碍与疾病。那些由于前世的业债而饱受疾病折磨与财务困难的人,“古萨里”修法特别适合他们。同时,你也会获得“不共”的成就,也就是对他人慈悲、得以精进、具足虔敬心,以及认识心性等令这些功德足以生根的能力。


其次,你布施给来自六道的客人。观想他们藉由每一口啜饮的美酒、品尝的芦笋、舔食的冰淇淋、咀嚼的牛排、吞食的法式布丁、吸吮的龙虾,一切的痛苦都烟消云散,而慈悲心、菩提心与虔敬心滋养着他们的生命,他们因而反过来去帮助其他的有情众生。


在此,有两类很特别的客人。其中一类包括了烦扰你或你视为敌人的众生,当他们接受到供养之后,所有的宿怨就视同一笔勾销。另一类为数最多,他们是你曾欠下业债的众生。业债有很多种,例如自己对父母欠下的业债对朋友、对提供我们食宿保护的众生所欠下的业债,以及对那些被自己侵占了空间或为自己服务的众生所欠下的业债。我们每个人都对无量众生欠下了诸如此类的各种业债。




融入

当筵席临近尾声时,所有的客人都融入于你,因而施供者、受供者与供物都成为一体无二。了知整个筵席都是你心的造作,以此安住于这种“无别一体”的境界中,愈久愈好。


金刚乘修法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我们的显相,在前行的修持里,尤其是在“上师瑜伽”中,我们开始这种转化。为此,几乎所有的前行传承都会建议我们把修行之处转化为净土,把自己由凡夫不净之身转化为清净之身。


如果你修持的是《龙钦心髓前行》的“上师瑜伽”,你就观想自身为金刚瑜伽母(Vajrayogini)。为何是金刚瑜伽母呢?因为在初次踏上修行之道以及登达巅峰这两者之间,我们将会在某一时刻证得心的本性,在此之后,我们成为集聚上师加持的法器。作为更有效引请这些加持的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召唤吉祥之缘起,你自观为女性本尊(金刚瑜伽母)的庄严身形。(以下观想的细节是依据《龙钦心髓前行》与你所遵循的不同前行传承可能有所差异。)





观想

观想自身为金刚瑜伽母,你周身呈红色,右手挥舞着一柄弯刀,左手持着嘎巴拉。你面呈半忿怒相,美丽且苗条,身体以精美珠宝做严饰,穿着虎皮裙,佩戴骨饰。你的三只眼睛凝视虚空中一朵十万瓣莲花,莲花中央有横置的日轮,其上有月轮。


端坐于月轮之上的是你的根本上师,他是所有皈依之源与诸佛本质的体现,以莲花生(Padmakara)之相示现。他看起来不像凡人,毫无衰老或缺憾之相。相反的,他年轻、庄严又生气勃勃,身上穿着王袍。


莲花生大士—你的上师—坐在一轮巨大球形的彩虹内,周围环绕着以赤松·德赞王(King Trison Deutsen)为首的二十五位弟子,其外又环。上师头顶上的虚空中,端坐着所有大圆满(或大手印)绕着百万彩虹光球传承的大成就者,包括无垢友(梵 Vimalamitra)、智经(梵 Jnanasutra)2师利·兴哈(梵Shri Singha)、极喜金刚(Prahevajra,即格拉·多杰[藏 Garab Dorje])4等;其间的虚空中,更充满了各个传承的本尊、空行母与护法。


所以,在整个广大的虚空中,尤其是你面前的空中,满布如云般众多的皈依对象当你凝视着皈依对象时,尽量观想他们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但一定要记住,就如同清澈而宁静的水面所呈现的满月倒影,他们并非真实存在,无论呈现在水面上的月影是多么清晰、明亮,它仍然只是一个倒影。在“上师瑜伽”中,结集端坐于你面前的皈依对象都应该以这种方式呈现。


如果你修持大手印、萨迦派或格鲁派的前行,你很可能是观想上师为金刚总持,环绕着与所修之法相关的众多传承上师。其中的本尊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大手印前行中,胜乐金刚(梵Chakrasamvara)就非常重要,而在萨迦派或格鲁派的前行中,主要的本尊是胜乐金刚、密集金刚(梵Guhyasamaja)与时轮金刚(梵 Kalachakra)咒语观想心中带着满溢的虔敬,念诵《莲师七句祈请文》(Seven-Line- Prayer to Guru Rinpoche)来引请上师,然后念诵莲师心咒。


当你念诵祈请文时,要专注于所观想的坛城,尤其是观想自己的上师。你要尽已所能长时间地凝视着他的面孔。往昔的大师们曾告诫过我们,在咒语观想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厌倦,因此他们建议,当你注视上师面孔而感到疲倦时,就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整个身相,或他的动作,或他所放出的光芒,或你对他的虔敬心,或咒语的声音,或环绕的随从本尊等。然后,一再地转换你专注的焦点。


学生们常常会提问:“是否只应该在正式的日修时才引请上师,还是在其他任何场合都可以?”答案是:“这取决于学生的情况。”对那些抽着大麻、游荡于加德满都街头,半杯卡布奇诺咖啡就能在咖啡馆耗上大半天的佛法浪人而言,他们或许应当正式禅坐,并且念诵一千万遍或一亿遍的心咒。而那些在伦敦、纽约或巴黎从事繁重工作的人们,在上班途中或等候公车时念诵心咒,他们或许可以得益更多。给予每个学生的方法,完全要看他们的个人情况,以及他们的自律程度而定。


“上师瑜伽”之心要概略言之,“上师瑜伽”帮助我们培养并增长虔敬心,但此修法最核心的要点,是将你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这个“相融”(mix)的过程其实不仅限于心,它包含了我们的整体—身、语、意的全部。因此,我们应当尝试将自己的每一部分都与上师相融,从你的身分、身相、音声直到嗅觉与味觉,都应如此。


在此,我要再度强调的是,名词与语言有时会误导。“相融”一词自动地意味着在此有两个分离的个体存在,而将它们融为一体是可能的。但是诚如普贤王如来告诉我们的,心的本性本空,所有现象的本性也是如此。虽然从广袤的现象界角度而言,似乎有两个分离的个体要被融合,然而由于外在的上师即是你虔敬心的反映,因此这个相融”的过程,比起只是把两种元素混为一体要深奥得多。事实上,你是在确立一种理解:从未有一个所谓“上师”的分离个体,可以与你的心相融。换句话说,你的心与上师的心从未分离




外在的上师

正如我们说过的,外在、内在、秘密的上师即是我们的心性。虽然如此,我们初学者仍会寻找一个榜样来启发并引导自己,于是我们向他依;而为了表达对佛法的感恩,我们对他献上供养。很多人都向往能找到某个对象或任何对象,使用我们唯一会用的沟通方式诸如哀号、抱怨、哭求、祈请等,来向他们描述我们所有情绪的高低起伏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修为我们提供了外行之道——从金刚乘的角度而言,“道”即是“迷惑”——为我们提供了外在的上师。


当然,所有的修行之道最终都会被抛弃,但此刻,你应当继续将自己的虔敬心,连同崇慕之心与不动摇的清净显相都献给外在的上师。然后慢慢地、一步步地尽量将自己跟内在、秘密的上师相融合,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会了悟外在、内在、秘密的上师其实从未与自己分离。




渴望与上师相连系

很多学生喜欢谈论自己想到上师时的心情:有些人心里感到很充实,胸臆充满各种感受;也有人感到自己受到关爱,因而完满。我想,这些学生想要表达的是,他们渴望与自己的上师相连系。确实,当我们想到他就会生起强烈的感受与触动;但重要的是,我们同时也要谨记,感受与情绪是非常易于变化的。感受属于暂时性的世界,因此它只是另一层外皮,最终仍需要剥除。


我们与上师情感上的连系,并非我们在心灵之道上要努力达成的唯一成果。就目前而言,上师与我们似乎是分离的然而随着我们在法道上进步修持的善巧方法之一就是不断自我提醒:事实绝非如此。任何我们所接受过的教法,丝毫都未曾说过上师是分离的个体,这种有个“上师”与“弟子”的想法,完全是我们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且它又被习性所强化。如果我们已经完全信服上师与自己一直都未曾分离的话,“上师瑜伽”就完全是多余的。


虽然,感觉“连系”就意味着他是个分离的个体,但我们仍然执著于自己与他“连系”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把我们束缚在二元分别上“上师与自己不可分离”的认知,是我们所会拥有的唯一永远无法被剥离的了悟。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