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118 | 觉悟在当中
2018年9月23日,老师走进南非圣奥古斯汀学院,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觉悟在当中”。在演讲中,老师从保持心态的健康、保持对当下的警觉、向内寻求,不受外境的束缚等几个方面聊起,老师说能引导我们这颗心向内寻求快乐的,唯一只有宗教。
1、要觉悟当下,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心态是否健康,是不是保持了这颗 心本自具足的开放、包容、公正等特质。
2、这是我第二次来非洲,对这里的文化以及人们的心态不是特别了解,但非常感兴趣。三年前我来过这里,当时还去了附近的纳米比亚、莱索托等几个国家。这次的安排也比较满,昨天在斯威士兰,明天去马拉维。一方面,我自己特别想了解非洲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和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3、装出来的,而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如今这个时代, 人们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甚至有不愿意信仰任何宗教的选择,但我们既然同为人类,又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彼此的心一定是可以沟通的,一定有很多普世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参考的。
所以,多年以来,我一直向外敞开自己的心,我愿意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和肤色的朋友真诚地交流。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希望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全世界。
4、现在的人类,同在一个“地球村”,不管东方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之间,距离都越来越近。如果我们依然故 步自封,独守一隅,把与自己的传统、观念和信仰不同 的人,全部排斥在外,令眼相看,自己的生存空间会越 来越小,活得非常痛苦。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开放和包 容的心态,个人的世界将变得非常广大,生命也将更有 活力。
5、 一个人如果能暂时放下自己宗教的视角或主观见解,以一颗客观、公正、包容的心,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一定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真理。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原来的东西不放,全凭自己的主观行事,一味排斥与自己想象不符的其他学派或群体,也许这一生会犯下很多令人遗憾的错误。我们佛教有一句话说:人类的很多错误,都是在无知的情况下犯下的。 所以,我每到一个陌生环境之前,都先把自己的民 族、信仰等各种标签全部取下,尽量放空自己,真诚地 随顺当地的思想与风俗,或者进入他们的世界去学习。 当然,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会坚持自己固有的 想法,保护自己的传统,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的做法, 也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应该包容,不能否定和排斥。
6、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希求快乐,不想感受痛苦。然 而,生活中所有的快乐,最终都来自一颗快乐的心。因 为所谓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美也好,丑也好,优也 好,劣也好,所有这些主观感受,都跟自己的心态有非 常直接的关系。 我们的心可以转化为心态,心态可以转化为行为, 行为可以转化为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可以慢慢转化为 我们的人格,而人格会决定我们今生和来世的命运。保 持健康的心态,可以让我们在面临任何不平凡甚至痛苦、难堪的境遇时,都能用快乐的方式全盘接受。
我记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一个心理建康的乞丐,幸福感远远超过一个疾病缠 身的国王。”国王虽然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如果 身心不健康,仍然会整天痛苦;乞丐虽然一无所有,如 果心理健康,也会天天在街头唱出美妙的歌。
7、偏见障蔽真相
虽然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但人们的认知却有很 大差别。这很正常,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 该接纳差别,尊重差别。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愿 意这么做,总要在自他之间分个高下,于是从差别中衍 生了偏见。 回顾我们人类的历史,不管是从政治角度,还是经 济角度,或是文化角度,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去看,都 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选择。而非理性的那部分,根源 都在于偏见。所以说,偏见会障蔽真相,障蔽我们对当下的觉知。
8、偏见源于我执
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正确的,自己 所受的教育是最完美的。但在真理的正量面前,我们认 为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完美的也可能是残 缺的,因为井底的青蛙也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是最 广阔的。
我有时会想: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佛教徒,是因为出生在佛教家庭:如果当初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现在很 可能是一个基督徒;如果一直生长在没有任何信仰的 环境中,现在也可能没有任何信仰。为什么?因为无论 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我都会认为父母和老师给我灌输 的东西是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些东西是正确的,除此之 外的其他教言都是错误的。
在我们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些跨宗教的交流会, 邀请世界上不同宗教的领袖、专家和学者来参加,请他 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 和平、幸福或社会责任等。我们发现,应邀参会的每一 位宗教人士或学者,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宣扬真理,到底谁 的“真理”才是正确的?很难判断。因为每一个人看起来 都是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的父母是这样说的,因为他 的学校教育是这样讲的,因为他的政府文件是这样规 定的。总之,因为这样的原因、那样的原因、各种各样 的原因,他的脑子里就长出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大树。 其实,这所有的原因,哪一样经得起真正的观察呢? 许多都不过是自以为是而已。
9、历史上,那些被过滤的真相
回顾人类的历史,不敢说它是一部偏见史,但的确 也充满了各种偏见。 有些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凡是和他政治 理念相反的各种思想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 语言,想方设法丑化、扭曲。最后,当人们听到这些思 想和主张时,要么生恐惧感,要么生厌离心。这是历史 上各国政权掌握者常用的一种手段——与自方主张相 左的所有理念,他都会蔑视和攻击。经济学家为了所谓的经济效益,为了刺激消费,默 许甚至支持商家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推销产品,凡是 与经济效益相违的观点和策略,则通过媒体或政策手 段,百般阻挠,无情打压。
而宗教人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如此,但历 史上的确有个别宗教为了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达到 自己的某种目的,大肆宣扬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的,是最 完美的,是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与此同时,大力驳斥、 否定、丑化和排挤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
现在有些科学家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 为科学家是一个明智、正直和公正的群体,不会存在什 么偏见。事实上,科学家在研究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也会受主观思想的影响。他会偏向于符合自己意趣的 研究成果,与他主观思想相左的成果和结论,不一定能得到他的承认。这种现象在科学界确实存在,只不过很 多人不知道而已。
10、消除偏见
我们要认识真相,觉悟当下,一定要尽量消除偏 见。这个世界上有白人,有黑人,每个国家内部也有不 同的民族。从历史上看,这些不同民族和肤色的人之 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冲突和排斥,也发生过各种各样 不愉快的事情。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黑人跟白人之间发生的 种族冲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仅仅是在非洲,也包 括美国,甚至对全世界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段值得回顾 和反思的历史。
11、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讲 的是一位在读的博士生,在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遇 到了一位年老的盲人先生。两人在交谈中,聊起了不久前发生在洛杉矶的种族冲突事件——当时种族隔阂在 美国非常严重。
老先生告诉年轻的博士,他以前生活在美国南方, 由于家里的佣人是黑人,他从小就歧视黑人,认为黑人 天生低人一等。长大后,他到北方去读书。北方比较开 放,对黑人的歧视不像南方那么严重,但他依然在同学 聚会时拒绝和黑人一起吃饭。买东西时,如果不小心遇 到了黑人店员,他会把钱放在柜台上,让店员自己去 拿,他忌讳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他甚至觉得,跟黑 人通婚简直就是父母的耻辱。 后来,他在波士顿读研究生时出了车祸,虽然没 死,但双目失明,不得不进入一所盲人重建院学习盲 文,并练习依靠手杖走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他深 感无助的时候,有个人一直在身边陪伴他、开导他、鼓 励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他也从那个人那里学到了很 多东西。他心里充满感激,可是,这个人后来却告诉他: “我是一个黑人。” 他十分震惊:过去眼睛健康的时候,他看不起黑人;现在他失明了,遇到困难了,帮助他的却是黑人! 他心里积聚多年的种族偏见当下烟消云散。
盲人老先生告诉年轻的博士:“在我看得见光明时, 心里的偏见却很深;当我失去光明时,心里却没有了偏 见,这多么奇特,又多么幸运!” 火车到站的时候,年轻的博士看到,老先生的太太 亲自到站台来迎接了。而这位太太,也是一位黑人。
我谈到这里的时候,比较好奇:他和黑人妻子是什 么时候相识的呢?应该是失明以后吧。在他失去光明, 开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触摸到了真相。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的学识越来 越丰富,年龄越来越成熟时,会突然发现,过去一直认 为正确的某个观点其实并不正确这是什么原因?因为 我们总是选择相信当下的自己。其实,当下的那双眼 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当下的那一分智慧,抉择的 也不一定都正确。
12、缺乏分量的时代
其实,不管是内在心的奥秘也好,外在世界的奥秘 也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奥秘也好,都需要有深度的智 慧才能探究和触及。可现实是,在网络和信息的狂轰滥 炸下,现在的人类变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缺乏独立思 考的能力,越来越没有深入研究的动力和空间。在如此 散乱的心中,生出深度智慧的几率恐怕只会越来越小。
在座有很多不同宗教背景的同学,不知你们的宗 教研究是越来越有希望,还是越来越肤浅?反正我们佛 教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就像中国一句考话说的那样, “一代不如一代”。西方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也许好一 点。不过从总体上看,人类对科学的研究也好,对宗教 的研究和修行也好,似乎都越来越没有分量了。
13、精英的阴谋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新闻报道,不知道是不是 真的,如果是真的,那这些人的战略思想可以说确实成 功了。
据说 1995 年的时候,全球 500 个政治和经济精英在美国旧金山开了一个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会议 。参 加会议的有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小布什等政界 首脑,有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些具有 全球影响力的商业巨擘。
当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刚刚出现,各路精英聚在 一起研究人类未来的发展。结论是什么呢?随着全球化 的进程不断推进,世界会形成两大经济体:一个是掌握 全球经济命脉、仅占世界人口 20%的精英群体,一个 是人口占世界 80%、收入仅占 20%的普通人群体。这 80%的普通人创造的社会价值很少,属于“没用”的一 群,却可能与精英们发生冲突,所以要限制他们的发 展。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美国一个高级智囊团 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谋划,最后提出了方案:让这 80% 的人心甘情愿沉溺于各种娱乐散乱,要么在暴力、赌 博、毒品、色情中耗尽精力和金钱,要么在唱唱跳跳、哭哭笑笑的各种选秀节目和肥皂剧中丧失崇高的理想和斗志。这就是所谓的“奶嘴策略”:让这 80%的人毫 无实际利益可得,心里还很快乐。
我们大概可以看到,那次会议以后,以美国为首的 世界发展风向标开始有所变化:一些政界高层和财团 联合起来,用金钱腐蚀各国的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大 力推广娱乐文化。世界娱乐产业渐渐走上了蓬勃发展 的道路。
14、娱乐陷阱
不幸的是,面对精英们刻意制造出来的娱乐盛况, 80%的普通人毫无察觉,在“娱乐至死”的浪潮里集体 麻醉,没有丝毫反抗。现在国际上大多数上市公司和财团拥有的财富, 与普通民众的经济能力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这就是 当今世界的现状:大多数人过着小康型、温饱型、贫困 型、极贫困型的生活,极少数富豪却坐拥子子孙孙都挥 霍不尽的金山银山。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已超出我们的 想象。
虽然按照佛教的说法,这是每个人的福报不同所 致,但是,跟我们自己今生的行为是不是一点关系都没 有呢?也不是。现在大多数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这么穷,因为他们没有思考的兴趣,也没有思考的时 间,整天都忙着玩他的手机,沉迷于色情赌博,沉迷于网络娱乐,在散乱放逸中迷迷糊糊混日子。
这个结论是西方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通过研究 和分析得出的。仔细想想,再看一看现在所谓的精英和 普通民众的现状,不得不承认,这个结论确实有一定道 理。
在铺天盖地的娱乐陷阱里,要保持独立思考或深 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 样,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奋力向上,突出娱乐陷阱的重 包围。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觉悟当下” 呢?
15、学会独立
佛教有一个甚深的理念:“我自为依怙,亦自为怨 家,若作善作恶,我自为证者。”在这个世界上,谁也 不可能成为你真正的依怙。这一生,做好事也好,做坏 事也好,自己都是唯一的见证者。自己才是自己的怙 主,自己才是自己的怨家。没有谁能够真正帮到你,也没有谁能真正打倒你。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人的一生,最上等的活法当然是凡事独立思考,独 立探究,活出自己的高度。如果做不到这样,能够坚持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依赖别人,不被别人牵着鼻子 走,也值得肯定和赞叹。
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有个不好的习惯,总想着把一 生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要么依赖父母,要么依赖伴 侣,要么依赖朋友,甚至会依赖猫啊狗啊之类的宠物。 这样做,无疑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独木桥,非常危险。一 旦失去这些外在的依靠,自己就觉得没办法再活下去了,只有自杀——没有比这个更愚昧、更可悲的选择 了。
当然,生活中与亲朋好友相互依赖没有什么不可 以。只是,自己提前要有思想准备,要经常提醒自己: 万一这个“依靠处”突然离开了,比如出车祸死了,我 该怎么办?现在很多年轻人,依赖心特别强,对自己的 伴侣更是如此。一旦对方离开,自己就觉得失恋了,受不了了,自杀……生活中的很多悲剧,根源就在这里。所以,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一旦他不在了,我该 怎么办?”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在生活中保持独立 思考和自主的能力,以内在的自由和坚强去应对外境 的无常。
16、学习宗教
此外,我们还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宗教,因为这 个时代需要我们敞开胸怀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比 如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但我依然可以学习其他宗教, 这些宗教所宣说的跟真理相符的某些理念,我同样可 以接受。
在座的都是一些年轻的宗教信仰者,对其他宗教 不一定很熟悉,但我希望你们去了解一下。比如,以佛 教徒的身份去学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或者以伊斯兰 教徒的身份去学习佛教和印度教。当然,你自己原有的 信仰不用改变,也最好不要改变。 其实,不光是不同宗教之间观念会有不同,每一个 宗教的内部也是如此。比如,佛教大体可以分为汉传佛 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传承之间,不论外在的 形象,还是内在的教义,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藏 传佛教又分为格鲁派、宁玛派和萨迦派等八个派别,不 同派别在讲法仪轨、本尊修法等很多方面也常常不同。 要把佛教内部所有不同的观念全部统一起来,是根本 不现实的。至于其他宗教,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它们 内部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们现在的责任,不是强化各自的差异,相互排 斥。这样的话,人类不会有进步,宗教不会有和谐。我 们当下要做的,是强调彼此共有的理念与目标,寻求合 作与互助。 比如,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慈悲和爱,都热心于慈善 事业,都在努力为为人类的福祉创造条件。在这一点 上,各个宗教之间是没有任何冲突的,是可以合作的。
虽然个别宗教徒利用宗教的名义,做不如法的事,危害 了社会,但这只是宗教徒个人的原因,并不是宗教本身 的问题。
我真诚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不管是有信仰 的,还是没信仰的,大家都彻底抛开包装在外面的层层 宗教隔阂,单在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寻求共同的 思想和目标,为世界的发展,为人类的快乐,做出各自 的贡献。
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学习宗教呢?因为科学、哲学、 文学与艺术等没办法解答的人生问题和困惑,宗教却 能轻而易举地帮我们解决。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灵痛苦,心理疾病层出不穷,除了抑郁症、强迫症,很多新的疾病 也在不断出现。这些心理疾病依靠现代医学很难彻底 治愈,而借助宗教的禅修或观修方法,却可以从根本上 解决,并且花的时间很短。换句话说,医生可以治疗我们身体的疾病,但对心 理的疾病,他们往往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应 该向宗教寻求最好的妙药。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贪婪者,永 远不会满足;嗔恨者,跟谁也合不拢;愚痴者,做事难 以成办;嫉妒者,心里不会快乐;傲慢者,看不到别人 的功德;怀疑者,见不到事物的真相。这句话说明什么?如果我们的心依靠宗教的指导, 经过实际修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过得非常快乐。相反,如果心里充满贪心、嗔 心、嫉妒、傲慢等各种烦恼,再高的医疗科技也没办法 让我们快乐起来。换句话说,能引导我们这颗心向内寻求快乐的,唯一只有宗教。
17、.像苏格拉底那样
我很羡慕苏格拉底。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他的心都是自由的,不受外境的影响。
他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什么能让他不开心。成家之 前,他过着单身汉的生活,觉得很开心,很轻松,因为 没有家人的牵绊。成家之后,他的住处经常搬来搬去, 有时候在楼上,有时候在楼下,但不管怎么搬,他都觉 得快乐。住在楼下,他觉得宽敞,很方便;住在楼上,他觉得阳光好,很寂静。甚至娶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妻子,他也非常开心。有 一次,苏格拉底正跟学生们一起研究学问,妻子怒气冲 冲提来一桶水,倒在他的身上,他顿时成了“落汤鸡”。学生们很惊讶,觉得他肯定要发脾气,他却笑着说:“我就知道,打雷以后肯定会下雨。” 别人问他:“你这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为什么不 娶一位贤良的妻子?”他怎么回答?他说:“善骑者才敢 骑野马,野马若能驯服,其它马不在话下。”他认为有这样一位伴侣,是他的荣幸。
我们藏地有一位大德,叫阿底峡尊者,也经常带着 一个脾气特别不好的弟子做侍者。他说:“这位侍者对 我恩重如山,因为他会惹我生气,让我能好好修安忍。” 所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遭到了坏人的损恼,或家 人对自己不好,这是非常有福报的显现,应该好好地珍 惜!一旦有了这样的觉悟,你的人生一定会充满快乐和 幸福。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pexels”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