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77 * 阅读参考
1. 应忏悔的罪业
我们应对无始劫以来所造过的、今世所造过的罪业励力忏悔。作为凡夫修行人,不能完全保证从今往后不沾染一点罪业,对于未来可能造作的,以及因自己目前修力所不能及而可能会沾染的罪业,都应励力地忏悔。
2. 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罪
①本论中强调忏悔失毁密宗誓言内容的原因(详见第76课阅读参考)。
②对于学习密宗戒条不必有顾虑(详见第76课阅读参考)。
A. 绝不会因为了解密宗戒条就变成密宗弟子。
B. 有助于了解密宗,避免生起邪见。
③密宗的誓言是密乘戒中最根本的戒律。
3. 诸无上续部共同承认的十四根本戒
①诸无上续部的含义。
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乘分为九乘,其中最开始的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其余六乘都是密宗所宣说的:外三续——事续、行续、瑜伽续;内三续,即无上续部,梵语分别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大瑜伽、随类瑜伽、明点瑜伽)三大续,无上续是最究竟了义的,有很多甚深不共的窍决,并且依靠无上续部的教言可以快速成就。此处十四根本戒是内三续中无上续部所共同承认的,非常究竟了义。
②十四根本戒。
【一、詈骂(诽谤)金刚上师阿阇黎;】
A.金刚上师
金刚有不可分、不可坏、不可破的含义。
从无上续部的角度讲有四灌顶,给我们灌顶、传密续的教言、窍决的上师称为“三恩德上师”,与我们之间构成一恩德、二恩德或者三恩德关系的上师就是自己的金刚上师。
B.教言与窍诀的区别
窍决:会涉及一些不共的、具有窍决性的、直指心性等甚深特殊的修法。
教言: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属于显宗的教言,密续的教言也属于此类。
C.犯戒的界限。
仅仅是偶尔产生了一点分别念,后来就打消了这种想法,知道自己这样想是不对的,其实上师是一位非常有功德的善知识,那只是自己庸俗、不合理的分别念而已,这种情况不会犯戒。
如果心态上彻底舍离,真的觉得上师就是不具相,认为他是不好的、不对的,而且说很多上师的过失,就违犯了这一条戒。即便并没有跟他人讲,但是心里已经完全认定,心态上已经彻底舍弃了曾经对自己有一恩德、二恩德乃至三恩德的金刚阿闍黎,也犯了这一条戒。
【延伸1】应恭敬上师
此处可以引申出:在密宗中,对传授自己密续教言的上师是非常恭敬的,按照中国传统来讲,这也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好习惯。虽然我们现在的学识、成就、名声、地位可能已经远远超胜于曾经教授世间课程的这些老师,但是缘于他们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了一些教授,心中始终还是对他们保留着一份恭敬心。而对于出世间的善知识,他们的功德我们根本无法超越,大恩上师与我们属于显宗师徒的缘分,从法恩的角度讲,也应好好地恭敬。
【延伸2】不要随便说出家人的过失
在家人要把握好修行的分寸,对出家人一定要普遍恭敬,哪怕对形象性的出家人也要恭敬,因为毕竟他显现上身披袈裟。如果实在不生信心,那也不能诽谤,不生信心也可以恭敬,并非恭敬一定要亲近、依止,如果不想依止就不能恭敬,这不是相违的、水火不容的两个法。恭敬对我们自身修行会有好处,是护持自相续善根的很好的方法。
【二、违越佛教言;】
A.在《三戒论》中的密乘戒中叫做“违如来教”。
B.所缘的对境“如来教法”可分三类。
a.佛陀为了给所化众生开示取舍的道理而宣讲的三藏十二部经教,密宗中的六续(即外三续和内三续的教言),一切如来教法全部含括其中。
b. 诠解如来教法的论典。二胜六庄严(见《亲友书讲记》第1课)等弘扬戒律的大论师们,很多都是一地菩萨的境界,他们通过自己无以伦比现证的法性智慧,把佛陀宣讲的甚深般若含义,乃至于三转法轮如来藏光明方面究竟实相的意义,通过一种便于众生理解的推证方式演示出来,让大家能够探究到佛陀所说甚深法的奥义。此外,包括《藏传净土法》《入行论》《大圆满前行》《中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等,都属于诠解佛陀经教密义的论典,都是很严厉的对境。
c.化现于世间的善知识们的教言。真正具相善知识的教言与佛语没有什么区别。
C.破戒的关键——轻毁心。
a.修力所不能及不算违犯戒。
十四条根本戒中第八条是“视五蕴为痛苦而不能视五蕴为五佛”,“视五蕴为五佛”属于密宗非常了义的见解,但是凡夫人不能时时刻刻观五蕴为五佛,我们的知见还是经常观五蕴为痛苦,这种情况不算犯此条戒。
佛陀不让我们生起贪嗔痴,按照大乘的角度,加行道忍位以上才会几乎不起现贪嗔痴,到大乘一地时才根本不会起现,因为已经以断根的方式断除了贪嗔痴。我们现在修力还不能及,还是在生贪嗔痴,但是因为没有以轻毁的心态、明明懂得或者自己明明能做到却觉得无所谓而不去做,所以不算犯戒。
b.具有惭愧之心不算犯戒。
因为烦恼没有断掉,平时认认真真忏悔了之后又违犯,由自己烦恼心所摄,总是在身语意三门上沾染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语言、心态,如果有后悔、惭愧、羞惭的心,就不会犯这条重罪。
【公案】翳罗叶龙王曾经在迦叶佛出世时是一位清净的比丘,一次出去化缘时受了委屈,也没有化到缘,回来时心里很难受,正好翳罗树的树枝把他的法衣刮了,他心里就更加烦躁,心想:“佛陀也真是的,出家人不伤害有情就可以了,为什么连无情也不能伤害?毕竟无情没有情识,又不知道痛。”然后就把树砍了,后面感召堕入旁生。在本释迦牟尼佛现世转法轮时,这个龙王到佛前请问:“我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个恶趣身?”佛陀说:“等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他会给你授记。”也就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期间,佛陀都没法给他授记,表明他堕落恶趣的时间还很长,当时龙王放声大哭,非常后悔。
公案启示:
所谓的“比丘不能砍树割草”在出家戒律当中属于支分罪,按道理来讲,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这位比丘是明知故犯,并且认为佛陀这样制戒完全没有必要,属于轻毁心。
【三、损害金刚道友;】
A.金刚道友。
金刚道友也有不可分、不可坏的含义。一旦成为密道友的关系,生生世世乃至到菩提果之间都永不分离,会一直成为修行的道伴,直到解脱、成就究竟的佛果。
B.破戒的界限。
金刚道友之间不团结、不和合、吵架、打架,并且长期互相之间不说话,肯定是犯戒的。
这是心态上的问题,像平时的小打小闹,一下子急了,跟道友吵架,没过一会就好了,这种情况不算犯戒。而如果金刚道友之间心里对对方生起严厉的嗔恨心,并且不愿意忏悔也不愿意认错,这种一直恨对方的心态就很麻烦,而且时间拖得越长罪业越重。
C.对治方法。
按照密宗的讲法,如果吵架、打架了,密道友最好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在过夜之前互相忏悔,这样才能保持誓言清净,否则这一条就有所违犯。
【延伸】学佛之后心态应更加包容。
a.对世间人包容,对道友苛刻,是颠倒的现象。
有些居士学佛之后,显现上对道友不宽容,总是挑别人的毛病,指责或者一味高标准地要求道友,反而对外面的世间人显得很慈悲,这是颠倒的现象。
b.问题不在于外境,而是内心。
学佛之后,一直感觉周围的环境不好,很多时候是自己心态没有把握好,而不是外境的问题。
c.应把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
末法时期的众生,觉得人家再不好,其实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如果反观自身,佛教里面讲了这么多道理,我们自己也是有很多没有做到,也是不停地忏了又犯、犯了又忏,很多的习气毛病在独处时、在放逸时也是一塌糊涂,所以修自己很重要。佛法就是让我们反观自心,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没问题,而对别人一定要要求低一点,要尽量地包容,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原则。即便认为对方有些习气特别不好,也需要用善巧方便,在他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一点点去劝导。
间接来讲,对家人也应把握这个原则,如果家人不学佛,就不能拿学佛的标准来要求他。学佛之后就看不惯别人、嫌弃别人的行为早就已经远离了大乘道,自己离大乘道越来越远,心里还觉得自己很用功,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如果家人再不好,我们都能包容,就说明修行开始增上了。
【四、舍弃菩提心;】
荣森班智达解释此条舍弃菩提心指的是舍弃愿菩提心。
【五、故意出精;】
A.“故意出精”是比较特殊的密宗修法。在作四灌顶中的秘密灌顶和智慧灌顶时,真实的灌顶是需要出精的,但是现在整个藏地都是采用表示法。秘密灌顶用托巴盛牛奶作为甘露,放在给每个弟子手心上,让弟子享用,来获得第二灌顶(秘密灌顶)的誓言物;第三灌顶(智慧灌顶)是拿一张空行母的照片来代表隐含的含义,用照片加持每一个受灌顶弟子的头,来获得第三灌顶的誓言物。
B. 现在的环境里,开许出精的可能性基本没有,直接把此条解释成舍弃行菩提心即可,六度万行都在行菩提心的范围中,如果舍弃饶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就违犯本条戒。
【六、诋毁他宗;】
A.“他宗”的范围。
a.外道中能够让人断恶行善的白法。从见解的角度,外道教派分常见和断见两大类,断见派(如顺世外道无神论的观点)的思想确实谈不上断恶行善,但是常见派的外道宗派中有很多断恶行善的道理,以及让人能够脱离三恶趣而转生人天善趣的随福德分的善业。
b.小乘宗派,即声闻缘觉所行持的能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法。
c.大乘的教法。
d.密宗的教法。
B.对于外道应把握“恭敬但不皈投”的原则。
在所有的本师当中,唯有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真正跟众生宣讲:“我是不存在的,人我也不存在,法我也不存在。”佛陀讲了万法真正的实相——只有依靠无我才能直接脱离轮回,我们把自己称为内道、唯一解脱道的原因在此。
但是,我们不能随便说外道的过失,原则上不皈投外道,对于外道的白法、天尊以及行为很如法的外道徒要恭敬。恭敬不代表皈投,这是两种概念,我们绝对不会舍弃三宝而去皈投于外道的本师、教典、徒众。可以去尊敬,但在见解上不一致,毕竟从见解、解脱的意义上讲,会有戒禁取见的问题,所以他们一直出不了三界,虽然心里想解脱,但是行的道有背道而驰的情况。
【遣疑】针对小乘的见解、大乘的中观等进行辩论是否算犯戒?
不算,因为是从见解上去分析了义与否,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认为“小乘的见解不如大乘了义,小乘很低劣,小乘法就是不好的”。
C.正确心态:法法都是解脱道。
每个人的宿世因缘、根机、意乐等不同,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每一个法、每一个派系、每一乘都有相应的所化众生,相应的所化众生也必须依靠他的法门才能够得到真实利益,也就说明每个法都是最殊胜的。我们不能够取一舍一、褒一贬一,这是我们很愚痴的分别念,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要改掉赞自嗔他的习惯。
【公案】当初米勒日巴尊者最开始遇到的是一位大圆满的上师,给他教授了宁玛的大圆满,米勒日巴尊者没有相应,没有开悟,后来这位上师就给他介绍了与他宿世有缘的马尔巴上师。
【七、对非法器宣说极密法;】
A.在密宗的角度,什么是“非法器”?
a.没有受过灌顶的,也没有入门的人。
b.灌了四灌中的宝瓶灌顶就可以听外三续的法,但是不开许给他讲内三续的无上密法。
c.虽然灌了四灌顶,但违背了誓言,并且不想忏悔或者忏悔还未清净的人。
d.对于密宗中一些比较甚深的修法、仪轨、誓言物等,根本不堪能、不能接受的人。
【延伸】弘扬佛法需应机施教。
a.对非法器宣讲甚深法有过失。
如果密法指“甚深的法”,那么显宗也存在甚深的法。给对甚深空性方面有畏惧心的人讲大般离戏的空性法,也违反这条戒律,即便我们出于“好心”,但因为这个人属于非法器,我们没有给他讲相应其根性的内容而让他生邪见,就会有很大的过失。
b.满愿是一种弘法的善巧方便。
如果我们意识到对方很想求财,那我们就给他讲求财的方法,这并非在增长他的贪欲。佛教里也讲究“先以欲勾牵”,有上师三宝作加持,等他真正地学进来,慢慢地在佛法里学得多了,他自己也能知道要在一定程度上断除执著,断除过度的欲望,不要急着一次性到位。如果一个人现在想求福,我们非得要讲知足少欲,这就是不应机施教,这种方法是不善巧的。
c.反思是否做到了随顺。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很有个性,不愿意随顺别人,希望别人顺着自己。带辅导组也好,带一个地区也好,很多人都希望大家顺着自己,而不是自己顺着别人,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但是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八、视五蕴为痛苦;】
A.简别部分行为是否犯戒。
a.燃指供佛。
燃指供佛是一种供养佛陀的心态,而不是认为究竟见解不对或者带有轻毁心,所以根本不会犯。
b.过午不食。
这是一种守戒的功德,并非刻意地折磨身体。
c.苦行。
如米勒日巴尊者行持苦行,并不属于故意摧残身体,因为他没有舍弃密宗高深的见解。
佛教中也会借用苦行的方便让自己的修行增上,但佛教中不是唯一靠苦行才能清净业障,否则会有“三恶趣众生应该最先成佛”的过失。苦行是一种辅助,因为修行而感受的一些苦行确实可以清净业障,但清净业障、断除烦恼、断除我执都要在心上用功。
【遣疑】密乘弟子能否修小乘的不净观?
可以。在修小乘不净观时,从现相的角度,可以用密宗的窍诀方法或者显宗大乘的方法来断除自己对身体的过度执著,这是一种途径,而不是因为修五蕴是痛苦的或者是臭秽不堪的自性,而舍弃了密宗的见解,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就没有犯此条戒。
【九、怀疑自性清净之法;】
此条戒的侧重点是光明分。
【十、本有能力而不降伏十大应诛 ;】
A.行持降伏的条件
a.观察因缘。能行持这种行为的上师修力非常高,而且必须因缘具足才可以,因缘不具足时,即便有这种对境也不能行持降伏事业。
b.降伏者要有能够将降服的对境超度到清净刹土的能力。
c.相续中没有一丝一毫自私的心态,而是一种彻底的大悲心,在大悲心摄持之下才可以行持。
B.对不喜欢的人修降伏法是很愚痴的行为。
遇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人就想念猛咒、心经回遮等的心态完全是一种庸俗的贪嗔分别,代表这个人可能没什么修力,而没有修力念这些猛咒,反弹回来都是损伤自身,而对对方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行为彻底是堕落的因,绝对不能行持。
【十一、以寻思分别视离戏法性为有相;】
此条侧重的是离戏空分,即一切万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十二、舍弃堪为法器之弟子;】
A.此条是从利众的角度,针对法师、上师的身份而安立的。
B.有些具有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的弟子对密法(或者某一种法)很有信心,到上师面前求法,上师不是为了利众的缘故而不给他传法或者不给他传他想要的法,那么这位上师就会犯戒。
【十三、应时亦不享用誓言物;】
A.五肉、五甘露。
并非我们想像中好吃的东西,而是世间人觉得很脏的东西。
享用五肉、五甘露这种特殊的修法,初学者是不能去行持的,修行究竟者也不需要行持,因为他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只有修行到了中间阶位的密宗修行人为了尽快地打破自己净与不净、贤劣好坏的分别念才会行持。如果一个人的修行没达到这个境界而去享用,可以称为疯狂之行为,绝对没有成就的可能性。
上师曾经讲过:即便是享用,肉只开许尝苍蝇腿那么大,酒也只允许在嘴唇上沾一下。像有些人所说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一种很愚痴的说法。
【十四、舍弃智慧女性。】
A.佛教中对于女性身份的观点。
a.佛陀曾经亲口说,开许女众出家使得佛法早隐没五百年。
b. 在密宗中,女性的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高,女性总体是属于空行,具有护持三宝事业的特色。从密宗实相的高度来讲,男属方便,女属智慧。
B.智慧女性。
真正的智慧女性是指显现上是女性成就者的这些本尊,比如金刚亥母、妙音天女、度母、观音菩萨等示现为女性的佛菩萨、本尊。
【遣疑】上师有时也说:“女众烦恼比较重、嫉妒心比较强”是否犯戒?
不犯戒。因为上师课上给僧众教诫的时候,是指学院里面这部分正在闻思修行的女众,是对别别的对境进行宣说,没有贬低所有的对境,所以不存在诋毁的问题,也涉及不到这些空行母和智慧本尊。
4. 八种支分戒。
①依止不合格的明妃。
②会供时进行争吵。
③依自力从不符合续部中所说法相的明妃体内摄取甘露。
④对堪为法器者不宣说密法。
与十四条根本戒第十二条“舍弃堪为法器之弟子”在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总体特色都属于没有给真正相应的法器宣讲合适的密法。
⑤对以信心求法者宣说他法。
⑥于不信密乘者中住七日。
【遣疑】家人都不学佛,还能一起生活吗?
这里的“不信密乘”属于对密宗不恭敬、有邪见、进行诽谤的群体,如果行为和他们一样,并且安住了七天,就会犯这一条粗堕。
如果有些密乘弟子的家人彻底不学佛,因为他们压根不懂密宗,也就谈不上诽谤,也不算犯戒。但是要小心一点,如果一个人真的对密宗有邪见,那最好不要跟他共住。
⑦无有证悟智慧而自诩为密咒士。
没有证悟却用“密咒士”这个词隐含地表示自己有证悟,有犯上人法妄语的危险。
⑧对非法器宣说密法。
与十四条根本戒中第七条“对非法器宣说极密法”在程度上面有轻重的不同。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