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9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Back

前行第9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6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丁一、修四无量心;戊四、修喜无量心。



讲记脉络


四无量心可归纳为心地善良

(一)以理说:心地善良在四无量心中的重要作用。

1、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无量心。

2、四无量心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


(二)例说: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之公案。

1、公案内容:

(1)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之公案。

阿底峡尊者手痛时请在家弟子仲敦巴给自己加持,原因是“请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2)阿底峡尊者重视心地善良。

阿底峡尊者一直将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

2、公案分析:

(1)加持之来源是心地善良。

藏地:即便不是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只是个一般的老人或居士,但心地善良的话,人们也会把他当作菩萨。

(2)心地善良具加持之理。

A、心地善良容易得受三宝的加持。

只要为人善良,三宝的加持、菩提心的力量自会融入他的心,此时哪怕他吹一口气,或者给人摸顶、念经,都肯定对众生有利。

B、心地善良容易得受法之加持。

《大智度论》:“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如水火相背。”

(3)教诫:

多听听课、学学法,因为听课时、学法时,至少会全神贯注于善法,将善心引发出来,断尽大多数的恶分别念。


善恶业决定于心

(一)总说:善恶业的性质及强弱取决于心。

1、功德的大小关键在于内心。

《德育古鉴》:有一次卫仲达的魂被引到阴间后,他发现自己作恶的档案堆满整个法庭,而行善的记录,却只有筷子那么小的一卷,但称量之后却发现那一大堆恶事的档案反而比行善的记录轻,原因就是其在阳间建议朝廷不要叫老百姓去做苦工,虽然朝廷并没有接纳其建议,但其善念是为了万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2、善恶业的性质关键在于内心。

(1)心善地道亦贤善。

A、例说:

  a.正面:出世间人。

(a)善心得解脱。

把鞋垫放在泥像上的公案。

(b)善心迅速积累资粮。

🔹《了凡四训》:吕洞宾因不愿意伤害五百年后的人而不愿意点铁成金,以此善心迅速圆满了三千功德。

🔹大悲商主、星宿婆罗门的故事。

  b.反面:世间人。

李秀才赴京赶考,本有望高中,但因其想高中之后抛弃妻子,居心不良,后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

B、理说:

  a.《本事经》:“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

  b.心地善良的人,别人会交口称赞。而心肠歹毒之人,即使有各方面的能力,做过一些贡献,人们也像见到毒蛇一样,对他没有信任感,不敢经常接触,以免被他坑害、出卖。

(2)心恶地道亦恶劣。

阿底峡尊者:“修行的验相,关键看烦恼是否减少。”

🔹假如你心存恶意,那么尽管表面上似乎是善行无论做了多少善事,实际上通通成了恶业。

(3)小结:善恶决定于心。

A、《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

B、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二)详细分析善恶业取决于心。

1、善恶业取决于心。

(1)正面:

A、公案说明:

  a.来世安乐。

母女渡河,被谁冲走,因相互生善心,二人死后都转生梵天界。

  b.今生平安。

有六位出家人和一个信使乘船渡河,行至河中时,船超重,信使为保护其他船客主动跳河,但当其跳入河中时,空中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但却安然到达了彼岸。

  c.超出魔网。

《诸法集要经》:“智者善调伏,心种种过患,则超出魔网,得渡于彼岸。”

B、教诫:善护善心。

  a.善心容易被摧毁。

上师示现:上师去学校返回的路上,遇到一货车陷在泥中,司机瑟瑟发抖,上师一面给司机承诺可以让其搭车下去,一面请过路人帮忙,最终帮助其把车从泥里弄出来。事后上师觉得自己生了一颗善心还可以,但再一观察,这又是个傲慢心,善根又被摧毁了。

  b、已发菩提心当努力。

我们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度一切众生,在修四无量心方面不断努力。

(2)反面:

A、理说:

  a.如果对自相续不进行详察细审,那么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的贪心嗔心而积累下深重的恶业。

B、公案说明:

  a.缘世间尊主生恶念感恶果。

老乞丐心生恶念,希望国王头颅断掉,自己去做国王,结果第二天酣睡之时自己就因国王车轮碾压而断头。

  b.缘出世间尊主生恶念感恶果。

《法句譬喻经》:两商人听了佛陀开示后,一个省欢喜心,一个生恶心,以此因缘,二人在凉亭休息时,对佛生欢喜心之人感得四大天王护佑,后被迎请至王宫继承王位,而对佛生恶心之人感鬼神令酒入腹,跌至亭外被车碾死。

C、教说:

《决罪福经》:“人心念善,即有善报;心中念恶,即有恶报。”

2、护持相续与否之功过。

(1)未护持自相续,生起恶心之过失。

A、教证说明:

夏日瓦格西:“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B、公案说明:

两个小孩去向佛陀祈祷,因时机不同,婆罗门种姓的小孩什么都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得到很多美食,之后,婆罗门种姓小孩缘佛陀及僧众发恶愿而感得被疾驰的马车压死,国王种姓小孩缘佛陀及僧众发善愿而感得被迎请至王宫继承王位。

(2)护持自相续,生起善心之功德。

A、教证说明:

《佛所行赞》:“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

B、理说:

  a.今生:

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天神保护、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

  b.临终:

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中阿含经》:“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c.后世:

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福报,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3)教诫:

A、应行:

经常观察自相续、修学心地善良。

🔹阿底峡尊者:《菩萨宝鬘论》:“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

B、应断:

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观察自相续而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装模作样地广行善事。


讲记主线外的重要内容:福报有多重要

(一)能听法、能长期听法需要福报。

1、有福报的人:

(1)会遇到正法;

(2)正法会对他的相续有利,而且这种利益会持续很长时间。

2、没有福报的人:

刚开始的热情持续不了多久,最终变成业际颠倒之人。

3、珍惜自己的福报:

以不同的途径非常稳固地长期听法,不随外境而改变自己,这也是最大的福报。


(二)生善心也需要福报。

是不是能得到奖品、加持品也是福报所致。

得不到的人,生嗔恨心往往很容易;而得到的人,因为高兴坏了,就会发善愿。


(三)得到庇护也需要福报。

福报大的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会有动物、植物保护。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正如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地道:

大乘菩萨十地和五道的简称。《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一地极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行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藏传佛教词典》


原文

如夏日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佛学常见词汇》


教   证   与   教   言

1、 《大智度论》也说:“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如水火相背。”

2、 《心地观经》也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3、 佛陀在《本事经》中云:“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

4、 《诸法集要经》云:“智者善调伏,心种种过患,则超出魔网,得渡于彼岸。”

5、 《决罪福经》中所言:“人心念善,即有善报;心中念恶,即有恶报。”

6、 夏日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7、 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说:“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

8、 《佛所行赞》:“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

9、 《中阿含经》也讲过:“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公    案

1、从前,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感到手痛,于是把手放入在家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说:“请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2、《德育古鉴》中有个人叫卫仲达,有一次他的魂被引到阴间。冥官令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恶档案呈上来。他发现自己作恶的档案堆满整个法庭,而行善的记录,却只有筷子那么小的一卷。

冥官吩咐拿秤来称,没想到那一大堆恶事的档案,反而比行善的记录轻。冥官说:“你可以走了。”

卫仲达问:“我年纪还不到40岁,怎会有这么多的罪恶呢?”

冥官回答:“只要一念不正,阴间就有记录,不必等到行为犯法。”

卫仲达又问:“那小卷行善的档案,写的是什么内容?”

冥官说:“朝廷想大兴土木,建造三山石桥,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朝廷不要这么做,这一卷就是你奏章的底稿。朝廷虽没接纳你的建议,可你这一念善心是为了万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3、从前,福建有一个姓李的,他赴京应试,路过衢州。有个店主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明天有个李秀才来,他有望高中,你要好好接待他。”第二天早晨,李生果然来了。店主殷勤款待,送给他干粮,并提供车马。李生问其原因,主人把所做的梦告诉了他。他听了非常高兴,晚上暗自琢磨:“一旦我考中当了大官,妻子相貌太丑陋,不配当官夫人,该换一个才对。”

李生走后,店主又梦见土地神说:“那个人居心不良,功名还没成就,就想抛弃妻子,现在他已失去考中的希望了。”李生再来时,店主对他非常冷淡,甚至不留他住宿。李生又问是什么原因,店主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李生又惊又愧,灰溜溜地走了,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可见,一念善恶对自己的命运影响很大。


4、《了凡四训》中曾记载:吕洞宾当年跟汉钟离学点铁成金术时,汉钟离告诉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帮助很多贫困的人。”

吕洞宾问:“此金以后会不会变为铁?”

汉钟离回答:“五百年后,铁才会恢复原形。”

吕洞宾说:“如此,则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这样做。”

汉钟离赞叹:“修仙本要积累三千功德,你这样的存心,三千功德已圆满了。”


5、从前,有母女二人互相搀扶,趟过一条大河,结果她们被大水冲走了。当时母亲想:“如果女儿得救,我被冲走就冲走吧!”女儿也同样想:“如果母亲安然无事,我被冲走就冲走吧!”二人彼此间生起了这样的善心,虽然她们都溺水而亡,但死后都转生到了梵天界。这个公案,在《大鹏展翅》等M续中也引用过。


6、《涅槃经》中讲,有个贫女在行乞的途中,生了个孩子,她一直漂泊,准备到另一个国家去,结果渡恒河时,水特别特别大,母子二人被卷走了。母亲在淹死之前,心里一直想:“只要我的孩子没事,我死了也无所谓。”以这样的善念,她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7、以前在夏萨够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个信使上了同一条船。船行进到河的四分之一时,船夫对大家说:“船超重了,要么你们中会游泳的一个跳下去,要么我跳到水里,你们一个人来划桨。”但所有的船客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划桨。那位信使见后,说:“与其所有人都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水中。此时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但却安然无恙,顺利到达了彼岸。


8、从前,一个乞丐躺在城门过道上胡思乱想:“如果国王的头颅断掉,让我来做国王,那该多好啊!”他屡屡萌生这样的恶念。第二天早晨,正当他酣然熟睡时,国王乘车而来,车轮恰恰辗过他的脖子,结果他自己的头断掉了。


9、《法句譬喻经》中也有一个故事:从前,波斯匿王为了度化本国百姓,备好斋饭供养佛陀及僧众,请佛陀为当地人讲经说法。佛陀应供之后,给大众宣讲佛法。

此时正好有两个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弟子们犹如忠臣般随行。想必佛陀真正具有大慈悲、大德行,才能使国王这样恭敬供养。佛陀是如此尊贵,我也应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

而另一商人却起了慢心,说道:“国王可真是愚痴!佛陀就像是一头牛,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拉着牛车南北奔波,身上又一无所有,有什么好值得尊崇的?”

(不管是哪个高僧大德讲法,不同的听众都会有不同感受,这也跟各人的福报有关。有福报的人,第一、会遇到正法,第二、正法会对他的相续有利,而且这种利益会持续很长时间。没有福分的人,刚开始热情得不得了,一遇到佛法就想出家,发誓自己哪里都不去,一定要将闻思修坚持到底。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心慢慢就会改变,最后对说法者产生邪见,对正法也不起信心,以此而造下深重罪业。

所以,我多年来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总觉得不管自己还是他人,能永远闻思修行的,福报确实相当不错。有些人即使没机会住在寂静的地方,但若以不同的途径非常稳固地长期听法,不随外境而改变自己,这也是最大的福报。)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生起了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得四大天王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鬼神令酒入腹,他神志不清地跌到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队车路过,他就被车轮碾死了。同行的商人见状,怕自己回去被人误会,说他因贪朋友之财而杀了人,只好离开本国,转往异国流浪。

此时,该国的国王驾崩,无有太子,有预言说:“将有一人来到本国,如果他是王位继承者,先王的神马会向他屈膝下跪。”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到处寻找。刚好这个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舔他的脚,大臣就高兴地请他到王宫继承王位。


10、还有一个故事:从前,世尊与僧众去施主家中应供,有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的时候,佛陀及眷属还没有用斋,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而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佛陀享用斋饭后去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美食。

(一个得到,一个得不到,每个人的福报确实不同。得不到的人,生嗔恨心往往很容易;而得到的人,因为高兴坏了,就会发善愿。我们发奖品时也是这样,有些人得到的话,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发善愿:“三宝加持、上师加持、护法加持,让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诸佛菩萨!”有些人没有得到,就特别生气、獠牙毕露,对谁都看不惯,却不知这跟自己的福报有关。)

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那么在有生之年,一定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资具,供养佛陀及其眷属,并且恭敬承侍他们。”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则恶狠狠地发恶愿:“假如我成为一国之主,非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眷属的脑袋不可。”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到了另一个地方,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慢慢地,其他树的荫影都迁移了,但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始终没有移动。(福报大的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会有动物、植物保护,出现很多奇特的现象。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这样,有福报的人跟没福报的人相差很多,包括他的处境、人们对他的恭敬,方方面面都有很大不同。)

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他们便发出公告,说需要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四处寻找,发现一个睡觉的小孩,明明中午已过,但他上面的树荫仍原地未动。于是唤醒他,请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如愿以偿,供养了佛陀及其眷属。

而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他对佛陀生恶心,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害了自己。所以,我们即使生不起善心,也千万不要产生恶念,否则,恶果就会落到自己头上。自古以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事例。)




重难点及窍诀

一、四无量心可归纳为心地善良


(一)以理说:心地善良在四无量心中的重要作用。

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


(二)例说: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之公案。

1、公案内容。

(1)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之公案。

阿底峡尊者手痛时请在家弟子仲敦巴给自己加持,原因是“请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2)阿底峡尊者重视心地善良。

阿底峡尊者一直将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

2、公案分析。

(1)加持之来源是心地善良。

藏地:即便不是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只是个一般的老人或居士,但心地善良的话,人们也会把他当作菩萨。

(2)心地善良具加持之理。

A、心地善良容易得受三宝的加持。

只要为人善良,三宝的加持、菩提心的力量自会融入他的心,此时哪怕他吹一口气,或者给人摸顶、念经,都肯定对众生有利。

B、心地善良容易得受法之加持。

《大智度论》:“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如水火相背。”


二、善恶业决定于心


(一)总说:善恶业的性质及强弱取决于心。

1、功德的大小关键在于内心。

《德育古鉴》:有一次卫仲达的魂被引到阴间后,他发现自己作恶的档案堆满整个法庭,而行善的记录,却只有筷子那么小的一卷,但称量之后却发现那一大堆恶事的档案反而比行善的记录轻,原因就是其在阳间建议朝廷不要叫老百姓去做苦工,虽然朝廷并没有接纳其建议,但其善念是为了万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2、善恶业的性质关键在于内心。

(1)心善地道亦贤善。

A、例说:

  a.正面:出世间人。

(a)善心得解脱。

把鞋垫放在泥像上的公案。

(b)善心迅速积累资粮。

《了凡四训》:吕洞宾因不愿意伤害五百年后的人而不愿意点铁成金,以此善心迅速圆满了三千功德。

  b.反面:世间人。

李秀才赴京赶考,本有望高中,但因其想高中之后抛弃妻子,居心不良,后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

B、理说:

《本事经》:“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

(2)心恶地道亦恶劣。

阿底峡尊者:“修行的验相,关键看烦恼是否减少。”

(3)小结:善恶决定于心。

A、《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

B、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二)详细分析善恶业取决于心。

1、善恶业取决于心。

(1)正面:

A、公案说明:

  a.来世安乐。

母女渡河,被谁冲走,因相互生善心,二人死后都转生梵天界。

  b.今生平安。

有六位出家人和一个信使乘船渡河,行至河中时,船超重,信使为保护其他船客主动跳河,但当其跳入河中时,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但却安然到达了彼岸。

  c.超出魔网。

《诸法集要经》:“智者善调伏,心种种过患,则超出魔网,得渡于彼岸。”

(2)反面:

A、理说:

  a.如果对自相续不进行详察细审,那么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的贪心嗔心而积累下深重的恶业。

B、公案说明:

  a.缘世间尊主生恶念感恶果。

老乞丐心生恶念,希望国王头颅断掉,自己去做国王,结果第二天酣睡之时自己就因国王车轮碾压而断头。

  b.缘出世间尊主生恶念感恶果。

《法句譬喻经》:两商人听了佛陀开示后,一个省欢喜心,一个生恶心,以此因缘,二人在凉亭休息时,对佛生欢喜心之人感得四大天王护佑,后被迎请至王宫继承王位,而对佛生恶心之人感鬼神令酒入腹,跌至亭外被车碾死。

C、教说:

《决罪福经》:“人心念善,即有善报;心中念恶,即有恶报。”

2、护持相续与否之功过。

(1)未护持自相续,生起恶心之过失。

A、教证说明:

夏日瓦格西:“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B、公案说明:

两个小孩去向佛陀祈祷,因时机不同,婆罗门种姓的小孩什么都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得到很多美食,之后,婆罗门种姓小孩缘佛陀及僧众发恶愿而感得被疾驰的马车压死,国王种姓小孩缘佛陀及僧众发善愿而感得被迎请至王宫继承王位。

(2)护持自相续,生起善心之功德。

A、教证说明:

《佛所行赞》:“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

B、理说:

  a.今生: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天神保护、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

  b.临终: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中阿含经》:“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c.后世: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福报,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3)教诫:

A、应行:经常观察自相续、修学心地善良。

阿底峡尊者:《菩萨宝鬘论》:“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

B、应断: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观察自相续而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装模作样地广行善事。


三、讲记主线外的重要内容:福报有多重要。


(一)能听法、能长期听法需要福报。

1、有福报的人:

(1)会遇到正法;

(2)正法会对他的相续有利,而且这种利益会持续很长时间。

2、没有福报的人:

刚开始的热情持续不了多久,最终变成业际颠倒之人。

3、珍惜自己的福报:

以不同的途径非常稳固地长期听法,不随外境而改变自己,这也是最大的福报。


(二)生善心也需要福报。

是不是能得到奖品、加持品也是福报所致。

得不到的人,生嗔恨心往往很容易;而得到的人,因为高兴坏了,就会发善愿。


(三)得到庇护也需要福报。

福报大的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会有动物、植物保护。


一、心地善良的人自带加持


(一)聊聊加持这回事。

1、什么叫加持?

“加”为加被之义,“持”为摄持之义。谓加持即表如来之大悲与众生之信心。

亦即佛日之影现于众生之心水中,称为“加”。行者之心水能感佛日,称为“持”。

2、加持无欺存在的原理。

佛与众生之本性原是平等而且圆融,因此,如来之大悲大智应众生之根机而加被之,众生则受如来之加被力,两者遂能相应一致。此称生佛加持。


(二)心地善良的力量。

1、心地善良和四无量心二者相辅相成。

原文:“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无量心,而四无量心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本身可以作为修持四无量心的基础,反过来,修四无量心可以让心地越发善良。可以理解为,心地善良是四无量心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可以成就四无量心。

2、不同层次的心地善良有不同的力量。

(1)世间层面的最低级的善就是十善法,属于人天乘的范围。

修五戒十善可以升天或者往生其他善趣,但只是修五戒十善并不能出离轮回,从佛法善的层次来说虽然是最低的,但从世间的层面上来说就已经是最高的,在世间来说发一个善心,偶尔的一个善行,都可以称得上善,而且这种心行也可以说是进一步扩大扩充的善的基础,因此心底善良才能归结为四无量心的基础。

上S讲到:作为一个修行人,心地善良的话,加持会特别大。

(2)出世间的善心就是是菩提心。

最高的善没有任何自私自利和执着。

上S也讲到:在名言中,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确实有一种加持力。

(3)最好的俱生善——佛性。 

佛陀不仅与我们分享他的洞察——众生皆具佛性,并且还教导众生,如何唤醒这本自俱足的无限潜能,令众生能全然了悟其本具的佛性,使他们自己亦能证悟佛果。

佛陀在密续里宣说,佛性是根、是道、是果。佛性在究竟上是不会被染污的。弥勒尊者指出佛性是全然清净的,佛性不会障蔽它自己,只不过在相对上我们觉得它被障蔽了。任何一位众生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证悟。唯一的障碍是不能认识佛性的纯净与无限。所以最终的目标、最重要的要点就是善,抓住这一要点持续的修心,我们会化繁为简,持续不断的修心,我们终会大智大善。


一、我劝你善良


(一)善良、简单不是你想有就能有。

一颗单纯的心需要巨大的福报,一颗复杂的心需要巨大的无明。


(二)什么是福报(福报)?

带领我们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即是福德。导致我们离开真相的任何事情,即称为缺少福德。


(三)如何积累福报?

1、请好好闻思。

2、奋力修加行。

3、坚持住一个原则:老实、听话、肯干。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9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