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为什么在寂静处相续中很容易生起诸道功德?
◎舍弃一切而修行
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当了解所有这些事务都无有了结之时,应当像丢唾液一样,抛弃一切琐事及散乱,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于岩洞、与野兽为友、调顺身心、舍弃衣食名誉,就在无人的空谷中度过人生。
当然,这是上等修行人的行为,大多数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有个人背着包去山洞,但没住两天就回来了,因为他怕老虎。其实老虎倒没来,只是到了晚上,野兔在山洞边上跑一跑,他就以为是老虎、猩猩,从此再也不敢去了。但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同,他们离开故乡,永远居住在山洞里,只以野兽为伴,真正是舍弃了一切名声、地位、财产。
对此我们只能随喜和发愿了。我年轻时也向往过,但现在看不一定能实现,可能在座的道友也差不多。不过,现在人一般都贪恋物质享受,到山里住几天、几个月也许可以,但要十几、二十几年长期住下去,甚至死在山洞里,这种人不会很多。
然而,当不成上等修行人,做个中等的也可以,只要尽量减少琐事,抽些时间修解脱法,只要不跟凡愚同流合污,该上班就上班,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一激动就马上离婚辞职,住进山里,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你从此成了上等修行人,佛陀也会开许的,但多数人只不过是一时冲动而已,好像“看破”了,但根本维持不了多久。所以,选择怎样的修行之路,一定要慎重。也许这种慎重,对你的出家或修行是一大违缘,但以智慧抉择为先导,也是经论的意趣。
当然,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依止寂静地以后,种种善根自然会生起来,如米拉日巴尊者说:“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意思是,在无人的山谷岩洞中,因为寂静地的加持,我恒时具有出离心和厌世心,对世间琐事毫无兴趣,但我深深知道,传授我甚深窍诀的上师,是三世诸佛的化身,对此我恒时怀着强烈的信心。
对尊者而言,这种信心是永远也不会离开的。不像有些人,今天有、明天没有,有信心就对上师好一点,关系不好了就诽谤、说过失,甚至抛弃,然后寻找第二个上师;但找的第二个上师也不投缘,又找第三个上师;和第三个上师的关系暂时还可以,但随时都会出问题,随时都会离开……这种依止方式是不对的,前辈大德绝对不会这样,他们在依止了具相善知识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信心都不会退转。
尤其像米拉日巴尊者,他不仅视师如佛,而且恒时居于寂静地。其实寂静地的确有不共加持,像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很多善心都自然具足。而一到城市,就我个人来说,好像什么感觉都消失了,善心时而有、时而没有,对三宝的信心、对解脱的向往也都很弱。每天念经也是迷迷糊糊的,边念边打瞌睡,念完了书放到一边,也就结束了,就像例行公事一样。但一回到寂静地就不同了。
特别是学院,可能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或者是自己的缘分,在其他静处或山洞,不知道为什么,我个人感觉都不如学院。所以在外面传完法以后,我都赶紧跑回学院,一到学院,很多方面才恢复过来。
虽说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但一般来讲,一个人到了静处或寺院以后,心里自然而然会对三宝生起信心,对解脱生起强烈意乐;而一旦栖身于浮躁的城市,贪嗔等烦恼便会强烈涌现,有了烦恼,善心也就泯没了。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在视师如佛的信心中,恒时住于山洞,直到圆寂为止。
这些圣者修行的地方,一般都很偏僻,看上去也令人伤感,但“于令人伤感之处可生起静虑”,这也是事实。以前我去拉萨的桑耶青浦等地,到了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的山洞时,刚开始觉得住不下来,不说长期,就是一晚上都很困难。但住下来以后,感觉就不同了。如果是豪华宾馆,住进去是很舒服,但在舒服当中,却生不起禅定来(这些道理,在去年去五台山的一些经历里,也跟大家讲过)。所以,我们应该栖身于静处,这样自然会生起出离心、厌离心、信心、清净心、禅定等一切功德,希望大家都尽力而为。
◎寂静地之功德
要知道,寂静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地。在这些地方,既没有愦闹、散乱,也没有农务商业,远离凡愚友伴,与飞禽走兽朝夕相处,喝的是清净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树叶,可以说是安乐无比,并且觉性会自然澄清,等持也会自然增上。
宋朝就有一位怀志禅师,他谨遵师命,不接受各种邀请,在寂静山里修持了二十多年,可谓“万事看破、万缘放下”。他的传记在《缁门崇行录》里有,大家可以参阅。看到这些禅师及密宗大德的传记,确实会让人生起极大的信心,他们在这些寂静地方,依靠清泉和水果充饥,一生修行到底。
让我们也这样苦行,可能很难,但作为修行人,饮食上不应该太挑剔,只要吃饱,吃得卫生就可以。但有些人可能太有“成就”了,碗也不洗,锅也不洗,这样也不合理。尤其是在各个部门发心做饭的人,个人卫生非常重要,如果穿着不干净,手又那么脏,那做得肯定不好吃,谁都会有这种感觉。
而且,为僧众供养斋食,也不要想什么就做什么,应该懂一些营养学,稍微调配一下,这样大家都很欢喜。不要每天就弄一个,天天都一样。钱财上也差不了多少,稍微变变颜色、变变花样,作为菩萨,关心大家的胃口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十个人就有十个要求,要满足所有的人,谁也做不到。而且有些人特别挑剔,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不饿的话,什么都不好吃。但不管怎么样,现在的修行人也应该关心一下营养学,依靠藏医、中医或者西医,保护这个身体也很重要。同时也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比如在藏地高原,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啊,怎么保暖啊,这些都要懂,这样对修行有帮助。
总的来讲,修行人要懂得中道,做什么都不要太过。有些人懂一点中医,就天天“红萝卜要配什么……”,除此以外也不考虑修行,这就有点过了,要求太高了。但也不能太愚痴,什么都不讲究。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堕入两边,这个非常关键。我们是学中观的,其实中观的意义很多,如果用在这里,就是不要偏堕。
刚才前面讲了寂静地的功德。在寂静地,既没有怨敌也没有亲友,心很清净,这样自然会摆脱贪嗔之网,并具足众多功德。《正法念处经》云:“若在山树下,常修习禅观,则得清净智,远离一切过。”如果在寂静的山里或树下,常常修习禅定和胜观,则能获得清净的智慧,并远离一切过患。观修什么呢?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无上密法的境界都可以,只要心清净,智慧就很容易打开。
有人总抱怨:“上师,我太笨了,智慧打不开,您给我吹一吹,加持加持。”其实,当一个人的心能清净下来,并且常常专注于真理的话,智慧自然而然会打开的。如果整天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但打不开智慧,还会越来越迷惑。
此外,《月灯经》中还说:不要说亲自住在寂静处,甚至怀着去往静处的愿望,仅仅朝那一方向迈出七步,也胜过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比如我人在成都,心里想着五台山,并且朝那个方向迈了七步,就是这个功德,也非常不可思议。
有人说:“某某人已经到了寺院,本来想出家的,但后来被家人捆着塞进出租车,带回去了,好可惜哦!”其实也不可惜,因为他想到寂静地出家,而且走了不只七步,已经到那里了,好多步了,所以功德非常大。
在殊胜的寂静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自然会善妙。如佛经云:“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成善。”即便没有刻意精进行善,可是厌离心、出离心、慈心、悲心等功德会油然而生,所作所为也自然全部成为善法。在喧闹地方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相续中很容易生起诸道功德。
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有体会。有的人以前在城市里,烦恼特别深重,什么恶事都做,但来到寂静地出家以后,完全判若两人,跟马胜比丘没什么差别,走起路来好像眼睛都闭着,非常寂静。(众笑)
总之,以上讲的这些,都是静虑的前行法,因此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节课
纯公益学佛平台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