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23:正论之十九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最后的本性。
心的本性光明,才是万事万物最终极的基础。
(5)最后的本性
在上述见解之上,我们加一点三转法轮的内容,或者密宗的意义。
依照三转法轮的见解:从宏观的物质,一直分解到分子、原子……乃至纯能量、空性,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光明,就是比较完整的观察物质的方法。
当物质完全成为真正的“真空”以后,真空又是怎么来的呢?刚才我们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们人为建立的概念,当我们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内的,由人的思维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后,最终剩下的,就是如来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这才是唯一的终极真理。
在这一点上,即使量子力学再发展一万年,也不可能接触到如来藏光明的层面,这根本不是什么仪器可以测量的东西,根本不是世间的逻辑可以抉择的东西。
佛教最终告诉我们的就是:所有的物质,包括有色有形的物体,与无色无形的能量等,都是从心的本性光明当中产生的。心的本性光明,才是万事万物最终极的基础,这也叫做大空性。“色即是空”当中的最后结论,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这种观点是不是跟唯心主义一样了呢?当然不是。唯心主义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思想。唯心主义者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如来藏、光明等,他们连做梦都不可能梦到这些。唯心主义当中比较有逻辑性的观点,我认为是贝克莱的经验论。唯物主义者们跟他辩论了很长时间,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年)曾经写道:“这种体系(指贝克莱的理论)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
唯心主义所谓的“心”,与佛教的“心的本性光明”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仅是唯心主义,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思想,都没有佛教这么深广。
《入中论》里面非常清楚地说过:在世俗谛当中,物质与精神二者都承认;在胜义谛当中,则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所以,在世俗谛中既不存在唯心、唯物的差别,在胜义谛当中,就更不存在什么唯物、唯心了。
前面说过,虽然西方有些人说佛教是唯心主义,但其中所含摄的物质范围却是很广的。我们以前也讲过,佛教就是佛学,对佛教来说,佛学这个名字是最恰当不过的。
而有些人一看到“物质与精神二者都承认”,就把它与笛卡尔的二元论混为一谈。当然,这也不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
对于有些居士而言,在弄清一些必要的修法和概念以后,自己好好修就行了,不需要学那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为了消除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佛教的唯识宗也说“万法唯心造”,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啊?如果佛教也承认物质与精神二者,那又是不是二元论呢?这样就需要去了解一些大概。本来佛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真正要把它们搞明白,那是佛教专业人士的事情,我们就不用去瞎操心了。
心的本性光明,就是从远离一切执著的心的本性当中透露出来的光明,现在只能说到这一点,因为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语言与思维的范畴,因而是语言无法表达、不可形容的。
通过学习中观理论,将原有的粗大执著推翻,再修持外加行、内加行,当具备了不造作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后,再去修持前面我们所讲的中观修法,这样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心的本性——如来藏。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自然就会知道。在尚未到达这个境界之前,说了也是白说,要说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听也听不出什么名堂来。
“色即是空”当中的空性,就是这样一步步逐渐深入的:
首先,在将粗大的东西推翻以后,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切不是有,而是无,只有空性才是准确无误的;然而,当进一步思维的时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空和不空都是观待而成的分别妄念,实际上都不存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到比较好的境界了,但对诸法的究竟本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内涵。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观察的结果。
要超越六道轮回,至少要证悟人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