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83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83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上节课宣讲到怨敌对我(或者我的亲友)之损害是往昔业力成熟所致,故不应嗔恨怨敌,反之应以慈悲心善待,一心一意地勤修利他之事。本课开始从另一角度(嗔心的因)观察断嗔之方法:正是因为对我所(亲友)的贪执之心,我才会在他们受怨敌伤害时生嗔。因此若欲断除自相续中的嗔恨心,必先斩断其来源贪心,即“为断嗔而除贪”。文中以草能助火蔓延到其它房间为喻,说明为避免嗔火烧功德林,应当迅速对治、遣除令嗔火蔓延的因——贪心。(详见颂词1、2)

🔹接下来以层层递进之方式,说明我们应当欢喜接受断除贪心而修安忍所带来的苦受:

1. 修安忍当然会承受一些身心痛苦,但是如果以短暂轻微的断贪、修安忍之苦,能远离堕入地狱长久剧烈之苦,是非常值得的。(详见颂词3)

2. 进一步从程度上对比两种痛苦,如果我们现在连断贪、修安忍的微小痛苦都无法承受,那么又如何能忍得了由一念嗔心导致的来世地狱果报?因此,一定要以安忍来断除堕狱之因——嗔心。(详见颂词4)

3. 接着思维在无始轮回中,我们曾无数次因为贪欲而堕入地狱,承受过漫长而剧烈的痛苦,但至今都没有成办任何自他的利益,毫无意义。如果不改变的话,以后仍然会重蹈覆辙,无数次感受地狱苦。(详见颂词5)

🔹所以,我们应该下决心断除贪心、修持安忍。如是修持所承受的痛苦并不大,而且能成办自他的广大利益,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具体内容见84课)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颂词1-1

消文释义

例如,房屋失火,当火势燃向其他房屋,这时主人按理来说要将能助燃的草木等转移出去。(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屋子着火了,为什么不灭这间屋子的火,而是要移开助燃的草?

因为如果这间屋子实在保不住了,此时应忍痛割爱舍弃此屋,而迅速移除帮助火势蔓延的柴草,以免殃及其他房屋。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如果直接对治嗔心比较困难,则应从对治助长嗔心的根源(贪心)上着手。除嗔喻为灭火(表面上断除所缘),断贪喻为移除助长嗔火蔓延的草。



(颂词2)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颂词2-1

消文释义

同样的道理,由于心贪执所需的物品,别人对此作违缘能使嗔心之火蔓延,因此唯恐嗔恨的烈火焚烧福德的宅室,一定要当机立断,厌恶地抛弃贪执。(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1. 贪心与嗔心的关系?

贪和嗔之间有特殊的关联。表面看,贪心依悦意对境而生,嗔心依不悦意对境而生,各有其对治法。但就本质而言,都来源于我执。只要我执存在,就会当某人“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时对其生嗔。我执越强,嗔心越压制不住。因此,对我和我所的贪执是产生嗔心的深层次根源。

重点2. 本颂将断嗔的焦点放在了除其根源(贪)上,如果不能除贪,即使在短时间内修安忍有效,但不会长久成功。


颂词2-3

相关教证

1. 《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

2. 《妙法莲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处。”

3. 萨绕哈巴尊者说:“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

4. 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说:“执著越大,痛苦越大。”


颂词2-4

相关法义

《入行论》第八品(静虑品),以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寿命无常品中有很多断除贪心具体对治方法,例如观察贪心的过患、本体等等,建议参考阅读。


颂词2-5

思维讨论

有句俗话说:“兔子急了会咬人”,结合本颂讨论,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看上去脾气好,性格柔和的众生,并不意味着没有贪执心。而只要贪执未断,就不可能一直压制嗔心,总会有忍无可忍而爆发的时候。



(颂词3)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颂词3-1

消文释义

如果说:敌人给我带来巨大的痛苦,因而我对他实在无法容忍。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将要遭杀的人假设只是被砍断手而免于一死,那难道不是值得庆幸吗?当然值得庆幸。同样的道理,如果仅仅以人类的这一痛苦或者安忍现在的这种苦难就远离地狱,那岂不是很好?(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果死囚(待杀者)能够以断手的方式而免死保命,他一定会欣然安忍断手之苦。

以此为喻,说明我们以断贪、修安忍之小苦来远离堕狱(“狱”可延伸理解为生死轮回的牢狱)之大苦,以短苦来断长苦,我们应该心甘情愿地欢喜接受。

重点2. 为什么说修行(如断贪、安忍)是短暂的苦?

很多经典都宣说修菩萨道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么长时间的苦行还算“短暂”吗?实际上,进入资粮道之后,粗大的二障烦恼就被压制住了,所以苦受十分有限;登地之后,由于逐渐断除二障的俱生种子和习气,获得自在而无有真实苦受。真正需要强大心力修安忍的时间只有从现在到进入资粮道这个阶段。并且,了义经典中说,成佛不一定会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因缘具足时甚至能够即生成就。由此可知,放下贪执、安忍修行之苦的时间并不长。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正视、面对修行过程中的苦,以此来积累远离地狱、远离生死牢狱、获得解脱的资粮。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

2. 见月律师在《一梦漫言》中说,他出家多年后没有回去,有一次行至家乡附近,非常思念父母双亲,此时“思双亲不能养,伯父不能葬,一夜雨泪不干,……由是抆泪饶城,望西山祖坟倒地叩首,痛切心酸,足软难举。”但尽管如此,他仍提醒自己:“若以手足情存,则必堕业网。”

3. 堪布根霍对此开示说:“修行中会遇到两种痛苦:一是修法上的痛苦,缺食少电;另一个是离开亲友的痛苦。这些痛苦不是特别剧烈,若能抵消来世地狱恶鬼旁生的痛苦,是非常值得的。虽然抛舍亲友,安忍他人的轻贱很痛苦,但这种痛苦与来世地狱的痛苦相比,真的不算什么。来世地狱之苦,只是短短的一念嗔恨心所感,及其可怕。”


颂词3-4

相关公案

米拉日巴尊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若以小苦抵偿大苦,是非常划得来的。(推荐阅读《米拉日巴尊者传记》)


颂词3-5

相关法义

安忍分为三种,《入行论》中分别进行了宣说:

1. 耐怨敌忍,主要在本品中宣说。

2. 耐苦行忍,主要在第七、八品宣说,本品中也有部分涉及。(例如本课)

3. 无生法忍,主要在第九品宣说。


颂词3-6

思维讨论

修行和照顾家人能否两全? 

提示:照顾家人本就是居士的世间责任之一,不能随意以断贪为理由抛开家庭。同时,应尽量以教理反观自心,减少过度的贪执。切不可堕入两边。



(颂词4)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颂词4-1

消文释义

现在的这一点点苦如果我都不能忍受,那为什么还不遣除地狱苦因的嗔恨呢?理当遣除。(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本颂重点

重点1. 如何对地狱苦远超人间苦产生定解?

因为地狱之苦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容易让人想当然地认为地狱之苦还很遥远,我应该可以忍受,反而是眼前的一些苦不能忍受。对此要认真学习和思维相关佛经论典当中描绘的地狱之苦,建议仔细阅读《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轮回过患品中,对于人间苦与地狱苦的对比(从时间、处所、程度等等角度),对地狱苦远超人间苦产生真实定解。

重点2. 嗔心是堕地狱的因,因此应该乐于承受断贪和修安忍带来的“些微苦”,以此小的代价来避免地狱中的长久剧苦。


颂词4-3

相关教证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在人间一日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身体的痛苦,与地狱最轻微的复活地狱之苦比起来,就连它的百千万分也不及一。


颂词4-4

相关公案

《贤愚经》中 “迦毗梨”大鱼的公案,说明嗔恨心产生的地狱果报非常可怕,乃至贤劫千佛灭度之后,仍然求出无期。而这样长久地感受地狱痛苦,只是由昔日的短短一念嗔心所感。


颂词4-5

思维讨论

平时你有哪些不能忍的事情?经过此颂的学习,心态有何改变?



(颂词5)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颂词5-1

消文释义

由于贪执妙欲而为了达到目的,我以嗔恨曾经成千上万次堕入地狱受烧烤的煎熬,或者按《大疏》中所说“为了嗔恨而曾经……”尽管几度饱尝过这般剧烈的痛苦,可是如今我仍然没有成办自利与他利。(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为什么无始以来我们在地狱受了那么多苦,却对自他没有任何意义呢?

对于欲界众生,贪欲是引发各种烦恼罪业的根源。无始以来由于贪欲,我们无数次地堕入地狱(“千返”)感受“烧烤”之业果,纯粹以身心感受剧苦来慢慢耗尽往昔的恶因。地狱属于八种“无暇”处之一(无暇:没有闲暇修持善法),即由于恒时都在感受剧烈痛苦,无有丝毫修善的想法或者实际行为,因此对于自利、他利一点也不能成办。可以说是白白地感受痛苦,没有一点意义。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佛陀曾说:“我们在轮回中遇到不悦意对境而哭泣的眼泪,若汇集在一起,比四大海洋还多。转生为小蚂蚁等含生的肢体,若堆积于一处,比须弥山王还高。”

2. 《涅槃经》中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

3. 乔美仁波切说:“听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与寿命等,但自己不承认,这种人的邪见罪业超过无间罪。”

4. 《百喻经》中说:“若没有一、二层楼的基础,只要第三层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痴心妄想,绝无成功的可能!”


颂词5-4

相关法义

消除罪业的两种方式:

1. 业果成熟后不得不被动受报:在三恶趣中通过身心受苦的方式来消耗罪业;并且在受报时因痛苦而引发烦恼,造新的恶业,导致更加长久的痛苦,这就是无始无终的轮回模式;

2. 在往昔罪业还没有成熟前主动对治:通过忏悔和行持善法来消耗罪因,与此同时积累资粮。

可见,唯一能终止轮回模式的,就是修持解脱道(即以菩提心摄持的六度,包括安忍度)。因此,修行安忍的意义重大。


颂词5-5

思维讨论

上师在法本中引用了《涅槃经》中的教言:“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如何理解它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如何令自己的信心和见解增上?

提示:此教言就是针对我们这些“当局者迷”的轮回众生,相续中对业因果、轮回、地狱等半信半疑,没有稳固正见。而正见是生起出离心、菩提心,趋入解脱道的基础。为此应坚持闻思,串习观修,令法义入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82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81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