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博义:九月,相见无期
◆ 对幸福美满的追求,古今皆然,亦无可厚非。不过,从前的人们在这追求途中似乎有一种默契,即多正当合理的追求亦有所克制、有所保留,毕竟人事难料,世间危脆,哪能凡事称心?我想,正是这适当的克制、保留和低温,极大地缓冲了求而不得的痛苦,使人在目标被阻的挫折、沮丧、悲伤、迷惘里,还能自己转身,还能旁顾其他。这也许是现在的许多人缺乏而又需要的。
◆ 在无始无涯的轮回中,这一世亲人的相聚犹如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偶尔相触,转眼就是分离。其后各自循业流转,相见无期。多少恨多少纠结,终归于两两相忘。不如宽容相待,珍惜尊重吧。
◆ 真正的佛教绝对不是迷信,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给众生带来利益。释迦牟尼佛也不鼓励盲目相信,他说:“就像金子被加热、切割和打磨一样,你们要好好检视我说过的话,不要只是出于对我的敬畏而接受。”
◆ 很多不信佛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认同佛陀的教法,而是他们没有机会了解佛法,所以尽管对痛苦、无常有认识体会,却也无可奈何,不知道人竟然还有可能从痛苦中完全解脱。
◆ 为了让自己的心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无论是否接受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佛教。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里都有清晰的解释。
◆ 并不是说大家学佛就得马上放下一切,万念俱灰地跑到深山里去不见人。有人心下烦躁起来,便嚷嚷着要去“闭关”,好像烦恼能被门关在外面似的。但不管怎样,真能闭关修法也是好的。周围的道友都随喜赞叹,送饭送水替他护关。我后来问:“你闭关都修了什么法?有什么验相没有?”他说:“也没修什么特别的法,就是每天看看书,打打坐,喝喝茶。”
◆ 这是闭关吗?这是休假。闭关有克期取证的意味在里面,摈弃干扰,专心致志,务必要在设定期限内圆满完成某一修法,获得相应的验相。不是说你烦了,不想见人,就叫闭关。
◆ 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挫折,谁还没有个厌烦得想一走了之的时候?可郁闷归郁闷,真狠下心来跟过去现在做个了断的不多。再说,你就算表面上放下了,可心里还有很大的不平,不服气,处处想显得自己高明,那么你的厌世不过是与人竟争的一种手段,与解脱无关。
◆ 信佛,归根结底是信因果。若想得到某种果,就要去种下它的因,并积累缘起。同样的,自己种的是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懈怠的因,自然结不出成就的果。我们不能越学佛法,越不相信因果,反而觉得凡事都有个什么窍门捷径,自己不需努力,求求加持,一切就搞定了。真的没那么神奇,佛法不是魔术。
◆ 因果是法尔规律,佛陀看到如是因有如是果,便告诉了大家。他只是陈述事实,而没有制定规则。就像大人告诉孩子火会烫手,不是他规定这样或者他想让孩子被烫伤,其实他说不说,火都会烫手,而他说了,是为了保护孩子。孩子若不听,偏要伸手去试,结果烫伤了,他没法怪罪别人,更重要的是,他得自己承受烫伤的痛苦,没人能代替。
◆ 业的规律是未造不遇,已造不坏失。就是说,自己没有造过的业,不会成熟在自己身上;造过的业,不论相隔多久,因缘具足时便会在自己身上成熟。
◆ 我们平时说自己是凡夫,但心里要明白:一方面,自己还没有现量见到诸法实相,因而还在烦恼束缚中不得自在,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凡夫”;另一方面,如释迦牟尼佛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凡圣之别,只在迷与悟。
◆ 所谓凡夫只是一种心的状态,我们的心处于颠倒执著中的状态。当然,这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了,无始以来至今,一直处于其中。但不管怎样,既是状态就可以改变。我们念佛、念净土便是在慢慢扭转心的状态,从念念追逐生死烦恼,现前轮回境界,转成念念阿弥陀佛,现前极乐净土。
◆ 其实,十方世界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只要至诚恳切求生净土,就必定能感应自心本具的阿弥陀佛前来迎接,须臾间越过自心本具的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往生到自心本具的极乐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