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1)
仁 波 切 传 讲
拓展内容【1】
A,藏译本略经名:ལྷག་པའི་བསམ་པ་བསྐུལ་བའི་མདོ།完整经名见下图中间灰色线标示,恭录自德格版藏译本。
B,发觉净心经(二卷北作一卷)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卽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异译----恭录自《阅藏知津》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大宝积经》里的一会。《大宝积经》共有四十九会,此经是其中的第二十五会,藏译本也是第二十五会。国外的英文资料中说,《大宝积经》曾有一万多章。在无著、世亲弘法之前,此经被大火焚烧,留存至今的,只有四十九会。藏译本的四十九会,与汉译本大致相同。藏译本有四会是从汉译本翻译过来的,有这样的历史。
拓展内容【2】
《大宝积经》
是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佛经。 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思想做基础,叙述了阿含以来之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它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所熟悉的经典。梵名Maha^ -ratnaku^t!a-su^tra 。凡一二○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大宝积经》的译者,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神奇的人物。就像法显大师一样,他晚年才学汉语并出国,到中国弘法。他的发愿很特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宋高僧传》说,菩提流志在印度,十几岁开始学习外道的工巧明、历算、医学等,对所有世间学处无所不通,并弘扬他们的教法。他在60岁时,遇到一位上座部的大师。与大师辩论后,他皈依佛教,开始学习三藏。五年后,菩提流志成为三藏法师,其名声传扬于世界各地。法显大师65岁出国,菩提流志也是六十多岁时,精通佛教与世间各种学问。
彼时正值唐朝,唐高宗多次派人迎请菩提流志来大唐弘法。十年后,菩提流志应邀来到洛阳,然而唐高宗已经去世,随后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执政。唐朝的好几代皇帝,都对菩提流志很尊敬。后来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唐中宗继位,彼时首都已经迁都至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市。刚开始时,菩提流志在洛阳翻译《华严经》等经典。唐中宗在位时,他就在长安翻译《大宝积经》。
此前,玄奘大师曾发愿翻译《大宝积经》。在他六十多岁时,翻译完《大般若经》。而《大宝积经》,他只翻译了一部分。彼时玄奘大师法体欠安、气力不足,其传记说他只翻译了此经的少许。他认为翻译《大宝积经》的过程,如同翻译《大般若经》一样浩大,故《大宝积经》只能遗留下来,由菩提流志继续翻译。现今的《大宝积经》汉译本,延用了部分玄奘法师的译文。彼时,唐中宗大力支持菩提流志译经,当朝的文武百官、王妃宫女等,经常去参观译经场景。宰相也经常亲临,监督翻译,召集全国有学问的文学家、知识分子,从印度迎请了精通翻译的大德,一同参与译经,并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在唐睿宗时期,菩提流志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大宝积经》的翻译。唐玄宗时期,菩提流志示现圆寂。
拓展内容【3】
《玄奘大师传》:
法師從少以來。常願生彌勒佛所。及遊西方。又聞無著菩薩兄弟。亦願生覩史多天宮。奉事彌勒。並得如願。俱有證驗。益增剋勵。自至玉花。每因翻譯。及禮懺之際。恒發願上生覩史多天。見彌勒佛。除翻經時以外。若晝若夜。心心相續。無暫恷廢。從翻大般若訖後即不復翻譯。唯行道禮懺。
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眾及僧等。請翻大寶積經。法師辭曰。知此經於漢土未有[綠>緣]。縱翻亦不了。固請不免。法師曰。翻必不滿五行。遂譯四行止。謂弟子及翻經僧等。有為之法。必歸磨滅。泡幻之質。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於玉花若於經論有疑。宜即速問。勿為後悔。徒眾聞者無不驚泣。皆曰。和上尊體康和。計年未至耆耄。何為忽作此言。報曰。此事自知。非徒眾所悉。是時法師。未有疾患。徒眾相顧。咸生疑怪。至正月三日。法師又告門人。吾恐無常。欲往辭佛。遂與弟子等往。先造俱偶像所。禮懺辭別。其有翻經僧及子等辭向京覲省者。法師皆報云。汝宜好去。所有衣鉢經書。並皆將去。吾與汝別。汝亦不須更來。設來亦不相見。去者報云。和上康休。必無此事。法師報曰。非汝所知。去者果不重見。至正月八日。有弟子僧玄覺。夜見夢一大木浮圖。高顯嚴麗。意欲瞻仰。忽然摧倒崩振。心驚。遂即睡寤平旦參禮。具說此事。法師報曰。此事屬我。不關於汝。勿為憂怖。
《宋高僧传》说菩提流志活了156岁。在某个节日,他右侧而卧,安详圆寂。菩提流志60岁开始学佛,那么长寿,也很好。后唐玄宗为其举行的葬礼,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葬礼。菩提流志译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的人生历程很奇妙。同时期的金城公主—据说是唐中宗的养女,有说是女儿,她是藏王赤松德赞的妈妈。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时入藏,这是唐中宗时期的藏汉文化交流史。
拓展内容【4】
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曆數呪術陰陽讖緯靡不該通。年逾耳順方乃迴心。知外法之乖違。悟釋門之淵默。隱居山谷積習頭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歷五天遍親講肆。高宗大帝。聞其遠譽挹彼高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勅於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翻度云畢。御序冠諸。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內。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王*(普-(美-王-大))]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寶積用賢既廣。流志運功最多。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皆不竊考清濁。遂使命章有異。或云薩婆訶。或云馺皤訶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此非梵僧傳誦不的。自是執筆之誤。故剋取莎(桑[3]巴反)嚩(無可反)訶(呼箇反)為正矣。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勅試鴻臚卿。[謚>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內侍杜懷信監護喪事。出內庫物務令優贍。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誌之。系曰。西域喪禮其太簡乎。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勿過舁之火葬。若東夏僧用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嗚呼道尊德貴。不言而邀。此不其盛歟。
--《宋高僧传》
如前所述,此经的另一译本--《发觉净心经》,由隋朝译师阇那崛多翻译。阇那崛多是巴基斯坦人,学汉语后来到中国,六、七十岁时示现圆寂,也翻译了一些经典。上述两个译本都很好,我对了一下,前面的部分,两者出入不大,基本一样。相对而言,菩提流志的译本,比阇那崛多的稍微好懂一点。菩提流志能得到唐朝历代皇帝支持,可见其译风非常好。我在对照藏译本时,感觉菩提流志的译本比阇那崛多的好懂,差别不大。净空老法师讲此经时,也用菩提流志的版本,并且特别赞叹他的译风。
拓展内容【5】
阇那崛多,
意译“智密”。一译“志德”。据《续高僧传》卷2等载,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留沙富逻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人。俗姓金步,属刹帝利种姓。童年在大林寺出家。27岁随师阇那耶舍及同契共10人出境游方弘法。越葱岭,涉流沙,到鄯州(今青海乐都)时死者过半,余者于北周武成元年(559)到长安,住草堂寺。后住四天王寺。译出《十一面观音神咒经》、《金色仙人问经》。后应谯王宇文俭之请,入蜀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译出《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佛语经》。后因周武帝毁佛,被迫回国,途中为突厥所留。同伴皆没,唯其独存。隋开皇五年(585),文帝准昙延等30余人所奏,遣使请崛多东来,在长安大兴善寺译经。更译出《佛本行集经》、《大威德陀罗尼经》等共37部176卷。开皇二十年(600)卒,终年78岁。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拓展内容【6】
A, བཱ་ར་ཎཱ་སཱི།与དྲང་སྲོང་ལྷུང་བ་རི་དགས་ཀྱི་ནགས།(恭录自藏译本,文字见下图第二行红线标示)
དྲང་སྲོང་།仙人,ལྷུང་བ།〔动〕堕;坠;落下;རི་དགས་ཀྱི་ནགས།有野兽的森林。
B,隋译本(见下文标线处)
尔时婆伽婆,复于一时游波罗奈城诸仙住处鹿野苑中,与大比丘众足满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于其众中,多有诸根未成熟者,有减少善根者,有诸业障者。
--《发觉净心经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鹿野苑,又名施鹿苑。我以前讲过,那里是一片森林。因为当时的国王和大臣经常到森林里打猎,故梵达多太子把此处作为放生鹿的地方,并取名为鹿野苑。鹿是一种很吉祥的动物,以前人们一看到鹿,都认为很喜气。《释迦佛广传》的情节里,经常有鹿出现。像朵芒寺,也有各种鹿,它们不怕人,但那边的人讨厌它们。那里的僧人,看见那么多鹿子天天过来,有些小僧人就偷偷用石头打。我那天跟他们说,鹿是很好的动物,它们当中也许有僧人、大菩萨的转世。一般而言,鹿、兔子围绕修行人,是修行人相续具有慈悲心的征兆,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拓展内容【7】
鹿野苑
Mrigadava 意为鹿园;Isipatana 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ārnā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这里有个小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喜欢猎鹿,于是鹿王令众鹿抽签,每天都要有一头鹿把自己献出去给国王射杀,以此保护其他的鹿群。这样,国王每天射到一头鹿,便心满意足地回宫。有一天,他正想弯弓搭箭时,忽然看到那姗姗来迟的公鹿气度高华,两眼含泪,非同一般。国王很惊讶,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头鹿仔细打量。而那头鹿在这时忽然口吐人言,原来,他是鹿王,因为今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国王射杀,而那头母鹿怀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尸两命,让鹿群的数量加倍递减,但是重新抽签对其他的鹿又不公平,于是就决定由自己来代替那头母鹿献给国王。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从此下令这一带永不许猎鹿,这样子,Sārnāth 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译为鹿野苑。
鹿的寓意与象征
神话传说中,东海蓬莱的三仙就是“福禄寿”。鹿”与禄字谐音,象征吉祥长寿和升官之意,传说千年为苍鹿,二千年为玄鹿。故鹿乃长寿之仙兽。鹿经常与仙鹤一起保卫灵芝仙草,鹿字又与三吉星:“福、禄、寿”中的禄字同音,因此它在有些画中亦常用来表示长寿和繁荣昌盛。
--(转自网络)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拓展内容【9】
A, ཀྱེ་མ།(恭录自藏文译本,文字见下图倒数第三行红线标示)
拓展内容【10】
昔有一国,人民炽盛。男女大小,广为诸恶。性行刚憋,凶暴难化。佛将弟子到其邻国。五百罗汉心自贡高。
摩诃目犍连前白佛言。我欲诣彼度诸人民。佛即听之。往说经道。言当为善。若为众诸恶其罪难测。覆一国人皆共挝骂,不从其教。于是复还。
舍利弗谓目揵连。欲教诸人当以智慧如更见毁。舍利弗白佛。我欲诣彼劝度人民。佛复听往。为说教戒。复不从用,而被唾辱。
摩诃迦叶及尊弟子。合五百人以次遍往。不能度之,咸见轻毁。
阿难白佛。彼国人恶,不受善教,多所折辱。辱一罗汉,其罪不訾。况乃违戾尔所人教。当获重罪,虚空不容。
佛言。此罪虽为深重。菩萨视之,静为无罪。
佛遣文殊师利。往度脱之。即到其国。都赞叹言。贤者所为何乃快耶。
诣其王所,皆面称誉。各令大小人人闻知。言某勇健某复仁孝某有胆慧。随其所在,应意叹誉。皆欢喜不能自胜。言此大人所说神妙。知我志操,何一快善。众人各持金宝香花。散菩萨上。咸持好迭锦彩衣服甘脆美味饮食肴膳。供奉菩萨。皆发无上平等度意。
----《旧杂譬喻经 (卷2)》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弥勒菩萨安慰他们:“诸位仁者,我们一起去拜见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一切知者,他具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了知一切万法,无所不知。他有慧眼和佛眼,能见到未来过去的一切。他修行了三个阿僧祇劫,已经成就无有任何障碍的解脱知见。他用他的智慧来开导我们,以方便力和善巧力,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行。所以佛陀具有慈悲、智慧、善巧方便,他度化众生的能力都已具足。佛陀会根据你们不同的根基、种姓、欲乐,说种种不同的法。这样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大宝积经》赞叹佛陀:处在于大众,能尽诸问疑,不谬而和柔,悦可于众心。佛陀在大众中,能解除一切疑惑。他用柔和的语言开导,让每个众生都会欢喜,不会刺伤、扰乱我们的心。他讲的话悦耳动听,让人感到舒适、快乐、温暖。此经又云:佛语智庄严,如杂妙花鬘。佛陀的语言,以智慧来庄严,就像各种妙花鬘一样特别美妙。
弥勒菩萨告诉他们,如果到了佛那里,问题一定能解决。后来弥勒菩萨带他们到佛那,解决了他们的疑惑。像我们看到有些人业力深重,把他们带到有知见的法师、大师那里作加持、开示,或者让他听听几堂课,这样他能从中受益。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到寺院里听几节课,这几节课把他的人生大事全部解决了,让他人生中的迷茫全部瓦解。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
五百菩萨当中,有六十位比较懈怠的菩萨跟弥勒菩萨一起,前往佛陀所在之处。藏译本中,此处没有说五百人。五百菩萨中,只有六十位菩萨问题比较严重,其他人还可以。大家到达后,五体投地,在佛的足下顶礼。这六十位菩萨都一直流泪,不能自已,很伤心。有些人伤心的时候,(师模仿)一直“呜呜呜”地哭,把头都……这种情况,以前在佛陀面前也有。他们一直在哭,一方面是见到了庄严的佛陀,很感动;另一方面作为菩萨,不精进修行,业力深重,烦恼炽盛。大家很伤心,一直坐在那里,不能自已。
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此处,藏译本说弥勒菩萨在佛前顶礼,右绕三匝,退坐一面,没有管他们,呵呵。像我父亲离世的时候,当时通讯不好,我在这里念了几天经。念完经,父亲天葬后,我去朵芒寺。我有三个妹妹,小妹妹当时在放牛,知道后就跑到朵芒寺,在朵芒寺对面的一颗树那抓着我,开始大声地哭。我没办法,只好说:“父亲死了,你应该哭,大声哭。”她停了一下,就不哭了。(师笑,众笑)后来她跟我说:“你好坏,本来我当时很伤心,你一说让我大声哭,我却哭不出来了。声音也没办法再大,眼泪也没有了。”我说:“父亲死了,肯定要大声哭嘛。”可见有时候让她哭,她就不哭;说“不要哭”的时候,非要哭。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拓展内容【12】
善男子,རིགས་ཀྱི་བ། (见下图蓝色标示处)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