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令汝此身
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 羞畏极谨慎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身口意各方面要调柔、寂静、如法。甚至小乘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说话都要有文雅的威仪,不能让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傲慢粗暴,觉得天下唯我独尊,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人,心里有没有傲慢不知道,但走路、说话很多方面看起来傲气十足,这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众人面前调柔寂静,规规矩矩地为众生做事情。我们发心要当众生的奴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些人什么学问和功德都没有,但言行举止经常流露出傲慢的愚痴相,这是不应该的。
自己的功德纵然超越许许多多人,行为上也应该极其调柔。打个比方说,刚进门的新媳妇为了讨得婆家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行为上非常羞涩、畏惧。(当然,我这辈子没有当过媳妇,讲出来可能像盲人摸象,很多老菩萨会觉得:“应该让我来讲,这一堂课我来当堪布。”但毕竟我是讲者,还是硬着头皮讲吧。)如果她一味地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自己,或者没有做任何事情,婆家就会非常不满,经常呵斥她。所以佛经中说:“应知菩萨者,譬若新妇。”菩萨应该像刚过门的媳妇一样,行为小心翼翼。
有些经典中还说:“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当像新比丘。”新比丘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刚受完戒的人,一切威仪非常具足,走路的姿势也非常特殊,有时候把长长的具铺在地上——“上师啊,弟子已受三坛大戒,从今开始过午不食!”许多行为真的很如法,而且经常提醒旁边的道友:“我们出家人应该怎么怎么做。”但再过几十年以后,一天掉一个、一天掉一个,很多功德都没有了,过失就积累出来了。
我真的非常非常佩服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始终戒律清净。刚受戒的人谨慎小心是正常现象,并不值得炫耀。前段时间有个刚出家的人,见我们在商量的时候开玩笑,觉得这很不合理:“堪布为什么开玩笑啊?所有的时间应该用于修行方面,不能这样散乱,起心动念都应转入妙道。”是,刚开始很多人都会这样。我最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会不会这样也很难说。一句玩笑也不能说,什么行为都非常如法,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很难做到。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像新比丘或新媳妇一样。
在古代封建社会,新媳妇的行为特别注意。唐代的《新嫁娘词》中就描写了这种状况,中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媳妇刚过门以后,先让她休息两天,到了第三天,依照习俗要下厨房给公婆做菜。做菜时她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但婆婆喜爱什么口味,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如果公婆吃起来大皱眉头,第一次印象就搞砸了,那以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丈夫的姐妹)先尝尝羹汤,假如她觉得可以,那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的新媳妇会不会这样呢?不一定噢。嫁过去以后,管他三七二十一,你爱吃不吃。假如婆婆是南方的,东北的媳妇就做东北菜,不管她喜不喜欢吃。但古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藏地也有这种习惯,一个女人嫁出门以后,如果被婆家撵回去了,以后就没有脸见人了,大家都会轻视她:“啊,某某家的女儿被休掉了,已经成了废品了!”因此古代的媳妇在行为上相当小心。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头上戴婚纱,变成新媳妇,而是说利益众生的言行要像新媳妇一样谨慎。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产生什么呢?你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若能如此,那说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所以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应该可以观察得出来,用不着去问别人。
我以前也举过一些例子,就像一个人特别爱财,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赚一大笔钱。如果我们想着众生也能这样,这就是体会上的菩提心。我认识一个搞生意的人,他对事业非常执著,本来很喜欢睡懒觉,但为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门。若把这种行为转移到利他上面来,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那这个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体会上的菩提心有没有呢?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假如随时随地一直想着众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别人说你没有菩提心,实际上你也是具足的。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会讲“《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具足两个条件——缘众生和缘佛果”,但心里没有众生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们具不具足呢?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我平时心里不太舒服、很难以调柔的话,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有些讲义中说,此偈所言的,是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的总结。总之还是围绕那两条: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大乘经论的观点,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反而要饶益一切有情。
这样的行为如果慢慢去培养,到了一定时候,为一个众生也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晋朝有一位僧群法师,多年一直住在山里修行,他附近有块大磐石,石上有清泉流出,茅棚与磐石中间隔一条深沟,上有独木桥,可以走过去打水。后来有一只野鸭,折断了翅膀飞不起来,停在独木桥的中间。大师要去打水时,见它占了独木桥,动也动不了,想用锡杖拨开,又怕它掉下深沟丧生,于是回来不去打水,最后因缺水而示现圆寂。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赞叹道:“为保全动物的生命而不顾自己,再没有比这更慈悲、更伟大的了。或许有人会说:‘为了保全野鸭的生命,忍受挨打的痛苦还可以,牺牲生命不是太过分了吗?’其实圣者将自己的臭皮囊视如浮泡幻化,只要对众生有利,宁愿将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丢弃不顾。佛在因地时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也是这种精神所致。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永远也是不会明白的!”
所以,菩提心成熟以后,很可能为了救护一个众生而牺牲自己,更何况是很多的众生了。对我们而言,现在主要是这种利他心能不能培养出来?如果能,就像一些藏传佛教大德所说,那时候你的言行举止没有一个是不如法的。
这个法的的确确非常殊胜,关键是人能不能跟上它。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人不是大乘,仅仅法是大乘也不够。”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是大圆满、大中观以及大乘佛法,可是人的境界没有跟上的话,法再好也没有用。就如同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高级电脑,使用者如果特别愚笨,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那电脑对他来说就像一块石板一样没有用。因此,法殊胜也要与众生的根基相应,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古大德也说:“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发菩提心谁都可以发,但真正能生起来的却屈指可数。
有时候看来,这次推广《入行论》还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一味地为自己奋斗,口头上说的是禅宗法语,但做事情就像腐败分子一样,目标完全是对向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前进、自我证悟……而现在修学《入行论》等大乘教言之后,虽然凡夫人难免还有自私自利,这不是靠理论就能断除的,但因为诸大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有些人确实能做到不忘利益众生。佛陀的功德中,不忘利益众生是最大的功德,《经庄严论》云:“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释量论》宣讲佛的功德时也说,佛陀的功德归摄于两点,一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一是以智慧通达万法。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前进,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们的足迹,总有一天定会达到目标的。
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务必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如果不想利益众生,反而想要把他杀了、把他害了、把他卖了、把他吃了,那绝对不是修行人。一旦生起了烦恼恶念,一定要强迫去制止,这样的念头在世间中也是值得呵斥的,更何况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过永远利益众生的人了。有些道友在贪心的驱使下,或者嗔恨心的催动下,发菩提心的时候眼泪汪汪,但过一段时间以后,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有本事就过来吧”,一边跑一边比画动作。(其实你们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胆子,有胆子的人不是这样的。)心中有菩提心的话,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害众生的。
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我们应该尽力去这样做。
凡夫人的发心经常是一种假象,今天天气好,上师刚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道友们也关于大乘佛法进行了研讨,这个时候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自利心,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过一段时间,天气不好了,今天累了,关系不太好的人出现了,肚子也饿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想打架的动作各种各样,这种情况不太好。打架的人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很多大德以前也辩论过。你发心利益天下众生,但道友对你做一点不如法的事情,你就忍不了,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比起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人,修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上师面前要好好地祈祷,老老实实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这样功德才会慢慢散发出光芒。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