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索达吉堪布 >> 人可以抵抗多少诱惑? Back

人可以抵抗多少诱惑?

/
有人说:没人能抵抗诱惑,
如果有,是因为诱惑不够大。
是吗?
/

良心的价格

我看过一篇文章,叫《良心的价格》,里面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法官接手了一个案子,有理的一方没什么社会资源,甚至连律师也请不起;没理的一方则很有钱。

一开始,没理的一方给法官送了十万,但他没有动摇,于是又加到二十万、三十万……最后加到五十万时,法官抵挡不了这种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利,判了无理的一方胜诉。后来他对朋友说,原来自己的良心就值五十万……


置身“雾霾”,要清醒

社会一直在变,不知道今天的良心又值多少?这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学生时代的我们,在清净、单纯的校园里,可能还会讲正义、讲义气、讲诚信,还能用智慧分辨正邪,而一旦踏上社会,置身于各种物欲横流、歪风邪气的“雾霾”之下,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染污,此时,还能不能守住底线?

这种“雾霾”,染污的不是呼吸系统,而是我们的心灵、思想、智慧,并最终作用在行为上。久而久之,即便一个法律系的高材生,有朝一日也可能走在违法犯罪的路上——我去一些监狱参观的时候,就见过不少法律专业出身的犯人。


你需要“保护墙”

我并不是故意说不吉祥的话,让大家不开心,而是觉得,人在抱有美好向往的同时,也要对不好的方面早做防范。虽然你们学的是法律,但如果没有依法行持,也可能会失去光明的前途。

这方面我们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有相应的戒律,如果没有如法守持,破戒了,前途也会变得特别迷茫,甚至因此而堕落。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法律也好、戒律也好,都应该成为引人向善的正能量,如同一面保护墙,避免我们堕入痛苦的深渊。而各位学法、学戒的人,就是这面墙的维护者,这方面,我想大家都有权利和义务。


在守法之上,是守心

那怎样维护这种正能量呢?一方面要懂法,一方面也要有广博的思想。

我刚才和一些法学教授交流,就发现他们对各种宗教知识,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释道,都有深入的研究。虽然交流时间不长,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水平非常高。

包括我自己也喜欢看各种学说、文献。其实在古代社会,对法律有各种观点,比如孔子主张“以德去刑”,通过培养人们心中的崇高思想和道德,改善人们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刑罚并不是最好的管理手段。

老子则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不提倡以强制性的律法控制人们的行为;相反,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自觉、自律,由此完善自我、治理国家。这与佛教中“自净其意”的理念很相似。当然,“无为而治”的理念非常高深,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不太行得通。


戒律不需要“变法”

大家都知道,现在是法治时代,各国的律法基本上是以西方的法律体系为框架,再结合各自国情做出调整来制定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这些法律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

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佛教戒律不会这样,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这些行为准则都会为人们所需要,不会过时,也无须改变。

比如五戒中的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被认同的。试想一个社会如果变得可以随便杀人、偷盗、强奸、破坏别人家庭……这个社会必定会崩溃。


执法的前提,是自律

其实,中国的传统社会,比较认同荀子的说法:“人生不能无群。”人是社会性的,总是很多人在一起,组成一个个族群。原本按照古人的说法,“小国寡民”也很好,小小的国家,少少的民众;但现在恐怕大都是“大国多民”,而在人口众多的社会中,国家要安定强盛、人民要安居乐业,肯定需要法治,需要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

但依靠法治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自律,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严格的要求。

今天的人很少主动思考如何自律。当我们面对巨大的诱惑、良心受到谴责时,该何去何从?大家应该在求学期间就想想这个问题。事实上,很多犯法的人并不是不懂法,而是法没有融入内心,没有真正按照法律规定管束自己。修行人也是一样,如果佛法没有融入他的心,没有实际去行持,“法”也会成为“非法”。如果学法的修行人成了“非法者”、学法律的专业人士不得不在法庭上接受审判,这都是非常可悲的事。


律人容易,律己难

我们应该养成“自净其意”的习惯,而不是整天盯着别人的过失,动不动就在心里审判别人,觉得高人一等。如果从来没有调伏过内心,你可能会陷入危险的处境。

让自己成为一个如理如法的人,这样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安心、快乐。按佛教的观点来看,如果大家处于合理合法的环境中,合理合法地工作,最后也会获得合理合法的果报。

因为“因”与“果”是完全对应的。正如《大宝积经》中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有什么样的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倘若因不存在了,果也必然不复存在。


因果律,不是佛定的

有人以为“因果”是佛制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佛不是“因果”的制定者,他只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并让大家也明白。

《稻秆经》中讲:“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不论佛陀是否出现于世,这些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好,前生后世也好,都一直存在。

就像法律界常说的,一个人做了坏事,或许可以暂时藏匿,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缘到了,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这是自然规律。


心有定法,无惧狂澜

我总是跟人说,佛法很好,这并不是因为自己学佛,就强行向大家推荐佛法。佛法好,是因为它可以指引人生,毕竟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生老病死,也会面对种种无常、诱惑。倘若心中有一种智慧,为你指引人生的方向,助你做出种种正确的抉择,这应该是最宝贵的醍醐。

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都需要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它也许在你所学的专业中,也许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不论如何,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出选择。

摘自索达吉堪布演讲

《问佛陀法为何物——戒律与法律异同》
    你  心  湛  然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