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2课-隐藏窍诀&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2课-隐藏窍诀&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究竟正法


(一)自他相换之法源


1、自他相换不是藏传佛教独有之法

《华严经》中讲到自他相换的法行。如普贤十大愿王中的第三愿王——广修供养中说到“代众生苦供养”,第十愿王——普皆回向中也说“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2、法源

若追溯自他相换修法的法源,是由释迦牟尼佛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菩萨。寂天菩萨之后辗转相传至金洲大师,再经由金洲大师的弟子阿底峡尊者秘密传给仲敦巴尊者,仲敦巴尊者将此法秘密地传给了博朵瓦等人。博朵瓦尊者又将这一修法传给朗日塘巴和霞惹瓦尊者,霞惹瓦又传给了恰卡瓦格西。


3、曾经被作为密法来传

自他相换的修法从阿底峡尊者到恰卡瓦格西之间,一直作为“密印法”单传,从恰卡瓦格西开始,此法才得以公开,变成了普传。自他相换的修法,除了大乘佛教里面有之外,其他的外道宗教是没有这样的修法的。


(二)何为自他相换


1、错误理解

所谓“自他相换”并不是说“他是我,我是他;他的眼睛是我的,我的手是他的”。


2、正确涵义

自他相换是转换对待自他的态度,待人如己,待自如他。

  • 将只爱自己、不顾别人的心,换成不顾自己、只爱别人的心;如同爱重自己一样去爱他人,像舍弃他人一样舍弃自己。

  • 是将不顾他苦、爱重自乐,换成不顾自乐、殷重遣除他苦。也就是对我爱执视如怨敌,去除以自己的安乐为爱重的心;同时,将他爱执视为功德,去除“舍弃他人痛苦”的心,认真修习遣除他苦。应当不顾自己的安乐来遣除他人的痛苦。


(三)修自他相换之理


1、追寻轮回祸根并设法断除

我执是世出世间所有祸患的源头,而利他则是一切安乐与功德的源头。


2、自他平等的修法不能完全断除我执

虽然从理论上已经知道自他平等,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执仍然会产生。也就是说,自他平等的修法还是没能完全断除我执。而想要成办自他的利乐,必须断除我执厉魔,而自他相换就是根除我执之利剑,亦称为驱魔之仪轨。


3、自他相换修行合理之理

(1)设问

众生身心相续不同,不可能相换,这是世俗规律嘛!

(2)作答

A、理

在世俗中,有些东西虽然不属于自己,但只要习惯了,就会自然地成为自己所执著的法。

(a)身体非我执为我,他身非我也可执为我

就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胚,本来不是我的身体,但因无始以来俱生我执串习的原因,自己错误地将它执取为我。同样,由其他精卵聚合而长成的他人身体,为何不能观为我呢?以自身替代他身受苦,按道理不应有任何困难。

(b)将分别念利用起来

所谓的“我”,本来就是一种分别念串习而成的法,而且分别念可以随意塑造不同法,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为了自他的永恒大安乐,去修持自他相换,将众生执为己身,将己身执为众生身,以达到代受众苦,予众安乐的目的呢?

(c)主动串习必定成功

只要去主动串习,这种相换一定能够成就。在佛教史上,真实成就了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行人有过很多。这些大修行人以短短时间内的努力观修,真实地达到了自他相换境界,能以自身代受众生痛苦,以自身安乐施予众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成就这样的功德呢?

B、教证

佛经上说:“是故不论真或伪,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


5、何时起修

有了比较稳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后,可以逐渐训练自他相换,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他人为中心。


(四)遣除疑惑


1、遣疑一

(1)疑问

“修持自他相换,他人的痛苦会不会真的成熟在我的身上?如果我对一个癌症患者修自他相换,会不会自己也真的因此患上癌症?我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受不了,还要去给他代受过来,这样我如何忍受?我还想多活几年。”

(2)回答

无垢光尊者回答道:所谓的自他相换实际上并没有与众生直接相换痛苦与安乐。当然,如果直接相换也是极其善妙的,因为这样可以成就广大福德。

(3)评细分析

A、业果不会错乱

a、理:

(a)正说

观想相换的众生与自己都是自己的心——即非两个心识及相续,这样的话,他相续的苦乐不会成熟于自相续。

(b)反说

佛陀视一切众生如独子,没有亲、怨的区别,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没有落下九法界任何一个众生。佛陀如果能代替所有众生的痛苦,不可能不代替的,但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

b、教

《百业经》云:“自造之业不迁移他身,他众之业亦不成熟自身,自受自己所积之业果,一切众生为业暗所遮。”

自己造的业不会跑到别人身上,他人造的业也不会跑到自己身上。所以说不必要害怕别人的癌症跑过来的。

B、俱缘大德可代受有缘众生之苦

凡夫很难代替众生受苦,而圣者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个别有特殊因缘的众生才有可能真实做到代受痛苦,而不是谁的苦都能够代受。这需要极大的福报和因缘。

C、提出此问的原因

最关键的是,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我执的关系。


2、遣疑二

(1)疑问

“既然对本来不存在的自我产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是颠倒迷乱执著,那么执爱众生岂不是一样吗?众生本来也是空性的,那么执爱他们也是一种错误执著,同样是迷乱误执,怎么会有不同结果呢?”

(2)回答

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无我的,执爱自我和执爱他人同样都是分别执著,但是二者的分别执著所获得的果报是不同的。

(3)详细分析

A、珠光喻

智作慧论师解释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宝珠,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意思是说,一个人将灯光或珠光误认为是宝珠,这两种虽然都是错误认识,但其结果是不同的,误认灯光为宝珠者毫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宝珠者却依靠错觉得到宝珠。同样,执爱自己与执爱众生虽然都是分别执著,但执爱自己如误认灯光者,空无所得,而执爱众生者,如误认珠光者,最终得到殊胜菩提心的摩尼宝。

B、船筏喻

就像还没有达到彼岸之前,还需要依靠船来渡过,到了彼岸就不需要了。所以,对初学者来讲,开始修行善法时还是需要有执著的。

C、宝梯喻

在修行大乘佛法取证无上菩提的正道中,自他相换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修法。虽然它是一种分别执著,但它是随顺解脱的善法,是通向无上正觉的宝梯,与狭隘的自我执爱有着天壤之别。


参考资料:《入行论广释》、《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2-定解B11-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02课法师辅导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