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佛教精髓唯有利他
大家都清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这对人类有非常大的损害。如今这一代人,无疑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信条中,除了追求金钱、地位、美色以外,什么道德理念都没有。
当然,我也承认,极个别的古代传统是比较落后,不一定适应当今的国际化潮流。但人类对于道德的崇尚与重视,却不应该弃如敝屣,而应当尽早恢复起来。
我不太清楚你们这边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怎么样。其实,在古人的教育中,尽管没有佛教那样高深莫测的理论体系,但对为人处世、孝顺、仁义、礼仪等方面,还是有相当殊胜的教言。
现在很多人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对好坏、善恶的分辨能力特别差,甚至有些人对“厚黑学”津津乐道,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们以为,只有变得越来越坏,才能活得越来越好,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开始肆无忌惮地损人利己,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不想痛苦,痛苦却一个接一个降临;想要快乐,快乐却像仇敌一样被灭掉了。
其实,若想真正获得快乐,佛教中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唯一就是利他。《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世间上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起利他的菩提心。
不知道各位对“菩提心”陌不陌生?假如你们对它有个全面的认识,将来的人生之路,必定不会走得很艰难,不会一直困在自我的圈子里,看不到更广阔的天空。当然,作为世间人,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这也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如此,从来也不关心他人,这种爱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可言了。
那么,什么叫菩提心呢?从究竟意义上讲,是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圆满佛果的发心。这是最上等的发心,非常难以生起。就算有些人一生研究佛经、修行佛法,口头上会这样讲,可是不要说对一切众生,仅仅是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不说去利益他,就算是想让他快乐的心,也生不起来。
今天的这次交流,大家如果记不住其他内容,只要记住了“菩提心”,也就不枉此行了。虽然“菩提心”是佛教的专用名词,但如果不懂这个,对大乘佛教根本无法研究。我遇到过很多研究佛教的学者,他们口口声声会说“菩提心”,但实际上不要说修行,连字面意思也解释不来。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假如不了解它的深意,只是把它看得特别表面,跟慈悲心、善心、慈善等混为一谈,这是相当遗憾的。
所谓的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愿菩提心,是发愿要利益天下一切众生,令其获得佛果;而行菩提心,则是在此发愿的基础上,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做,去行持六度万行。
这样的菩提心,理论上了解了之后,还要付诸于实际,不能只是嘴巴上会说,可是一刹那都没有修过。如果你真的修过了菩提心,不但有助于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而且对自己身心各方面,也有特别大的利益。如《涅槃经》中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意思是,哪怕只修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之大,连佛陀也无法衡量。
这个说起来可能太大了,你们不一定马上能懂,但即便无法一下子发起菩提心,也可以从慈悲心开始修。如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都建立了一些禅学社,专门修慈悲心。据我了解,国外的大学教授,甚至是小学教师,经常让孩子修慈悲心——慈心,是愿所有的生命获得快乐;悲心,是愿所有的生命远离痛苦。这样的慈悲心,上午修十分钟,下午修十分钟,一两个礼拜以后,再通过仪器检测,就会发现他们的心很柔和、很调顺。即便是以前脾气特别暴躁的人,心情也变得极其开朗、轻松了。所以,国外的许多医院管这个叫“轻松治疗法”。
我们的一些高等大学,研究佛教时,对此也可以借鉴一下,不能只停在理论上,否则很容易变成“法油子”。现在许多研究佛教的博士、博士后,在文字上会写、口头上会说,但内心与大乘佛法完全没有挂钩,甚至越学越有成见,对佛陀、对佛教历史、对最甚深的佛理,经常带有一些诽谤之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若想真正领会佛教的精神,至少也要修一下慈悲心、利他心,不然,什么滋味都没有品尝到,是很难评论其好坏的。
佛教的利他性——山东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