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261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2 月 08 日 佛 历 2564 年
འཇམ་དཔལ་གྱིས་ལྟ་འདོད་མདོར་བསྟན་པ་ལས།ཕུང་པོ་རྣམ་དཔྱད་སྟོང་པ་ཉིད།།ཆུ་ཤིང་ཇི་བཞིན་སྙིང་པོ་མེད།།རྣམ་པ་ཐམས་ཅད་མཆོག་ལྡན་པའི།།སྟོང་ཉིད་དེ་ལྟར་འགྱུར་མ་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观察诸蕴皆空性,犹如芭蕉无实质;
具诸殊胜之空性,并非如是之自性。
此色法非彼色法
通过前文抉择基般若或自性般若即可得知,作为五蕴的有为法,以及无为法并不存在,与有为法、无为法同体的七种甚深法也不存在。由此可以推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总共五个方面都不存在。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前文已经抉择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此,在“空”中不存在真正具有实相的色法。既然空中没有色法,则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是不存在的。
我们要清楚,此处的“色法”,是指五蕴中的色法,并不是指眼根前所现的色法(十二处里面的色法和五蕴中的色法二者是有一定差别的,《俱舍论》中对此有详细论述)。
在《俱舍论》第一品中,专门讲到受和想,因为出家人时常会为了宗派而产生各种不好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宗派好而其他宗派不好;在家人又会为了获得快乐等乐受,而在房屋、财产、名声等方面争执不息,为了破除在家人和出家人两种典型的实执,佛陀在五蕴中专门宣说了想蕴和受蕴。当然,这只是从名言的角度而宣说的,真正从实相的角度进行观察时,受、想、行、识蕴都是不存在的。
人可能会想,前文通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已说明了受想行识是空性,此处又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是讲五蕴的空性,为什么五蕴空性会出现两次呢?我们应该明白,前文是从基般若或自性般若的角度来抉择五蕴为空;后者则是从道般若的角度来抉择五蕴空性的。
为什么要将抉择五蕴为空放在首位呢?因为五蕴是诸法之首,是由无始以来的坚固妄想凝结而成的,是众生最易执著、最难破除之处。众生之所以不能了悟,往往是因“色相”而迷。如果能破除五蕴,其余诸法也就不在话下了,因此,才将抉择五蕴为空放在首位。
——索达吉堪布《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