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72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论共分十品,现在继续学习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分为两部分:一是当修安忍,即修安忍的理由。分别从不修习安忍(生嗔恨)的过患和修安忍的功德两个方面说明;二是修习安忍的方法,分略说和广说两部分。略说概括导致嗔恨的因缘于不悦意,所以修安忍应当从断除不悦意的情绪(行我不欲、挠吾所欲时产生)下手,让自己时时处在欢喜心当中;广说,针对我、我的亲友及我的怨敌三方面,因“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共6种情况)而产生的种种生嗔对境,一一遮破转为道用而修持安忍。本课从“遮破嗔彼”角度,要我们遮止对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所生的嗔心角度,开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修安忍?本课用六组颂词宣讲了以上内容:
1. 痛苦是轮回的自性,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会遭遇到各种痛苦,既躲不开,嗔恼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应当安忍。(详见颂词1)
2. 承接上文阐述有漏皆苦,无苦无出离,痛苦故可成为修行的逆增上缘,成为出离轮回的因,我们应当好好思维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详见颂词2)
3. 为了获得解脱,脱离轮回,在修习的过程当中应毫无畏缩怯懦,不能太娇弱。(详见颂词3)
4. 串习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从小小的损害开始修习,逐渐多大的危害都能安忍。(详见颂词4)
5. 广说在漫长的轮回中所经受过许多痛苦都能忍受,相比能从轮回中解脱的痛苦,有什么不能安忍呢?(详见颂词5)
6. 从另一个角度开示,面对轮回的痛苦,如果我们的心太娇弱,反而更痛苦,故没有道理不修安忍。(详见颂词6)
🔹课前开示:
1. 承上:总说嗔恨的对境主要有三。
①我。
②我的亲友。
③我的怨敌。
2. 启下:本课从三个角度分析——遮破以“我”为对境而生嗔。
①忍受痛苦(分四)。
A. 轮回本性就是痛苦——不要脆弱,一定要坚强。
B. 苦乃出离之因——转为修行之顺缘。
C. 通过修习观察安忍。
D. 思维安忍之功德。
②忍受甚深法门。
③忍受怨恨的敌人。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颂词1-1
科判分析
本颂归属在科判“忍受痛苦之安忍”中的小科判“作意轮回之自性”,作意“轮回的自性是痛苦”,如是而安忍。
颂词1-2
消文释义
在轮回中造善业的力量可谓少之又少(乐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业等却多之又多(苦多),痛苦本来就是轮回的自性,因而应当安忍。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观察为什么轮回的本性是苦?
①古人说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②因上分析:
A. 《地藏经》中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
B. 分析:起心动念都在制造苦因,如是因如是果,痛苦又怎会不多呢?善报又能有多少呢?
重点2. 教诫。
①坦然接受: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轮回中必定多,而快乐在轮回中必定少。
②要了知通达轮回的本性,不要遇到不顺、不快乐时,就怪自己的命不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是没有必要的。
③时常观察自心,获得定解: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多少时候安住于正念?
④因果推理,明白轮回皆苦。
⑤若能懂得轮回皆苦之本性,遭到什么样的困难自己都会有所准备。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佛陀在《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
2. 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
3. 《妙法莲华经》也是这样讲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颂词2)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颂词2-1
科判分析
本颂归属在科判“忍受痛苦之安忍”中的小科判“作意出离之因”,开示轮回中的痛苦并非不好,它可以转为道用,成为修行的顺缘。
颂词2-2
消文释义
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故当要好好思维,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无苦无出离。
①以出家人为例,开示无伪出离心的生起:
A. 与生俱来的出离心:从小就对三宝有殊胜的因缘。
B. 遭遇挫折而出家:《毗奈耶经》中也有许多阿罗汉、阿罗汉女,曾像世间人一样生活,但后来遇到种种违缘,才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出家后获得正果的公案。
②结论:无有痛苦,不会生起对三有的厌离,就不可能追求寂灭解脱。
重点2. 故心应坚忍。
①心怎样才能坚强、安忍?
A. 我们遇到痛苦、病魔等时,一定要认识到它的本性。
B. 了知噶当派的高僧大德们转为道用的窍诀:
a. 经常把痛苦当作修行的顺缘;
b. 如何做?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立即观想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
c. 作用: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
②通过呵责有些人遇到一点点痛苦就退缩的行为,而教诫:
A.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强,修行也是这样。
B. 倘若发生了不顺的事情,当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
重点3. 痛苦的分类:
①今世所感痛苦,是前世所感的恶业之果;
②今世感召的痛苦,是今生中遇到的违缘所致;
③重业轻报,有些修法以后才有的痛苦,是本来会来世感受重报,因今世修行而轻报。
重点4. 遣疑:本来听说学佛让人顺利,但我学佛以后,好几件事情都不顺,生活总有坎坎坷坷,是不是学佛错了?
①业因果复杂,唯有佛陀了知。
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苦果,真实不虚。善业恶业何时成熟,观待每个当下自己如何取舍(起心动念为主)。
③以上疑问,是对佛法不理解导致,故因先好好闻思。
颂词2-4
相关教证
《四百论》中云:“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颂词3)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颂词3-1
科判分析
本颂归属在科判“忍受痛苦之安忍”中的小科判“作意出离之因”,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为了解脱而对痛苦畏缩怯懦是不合理的。
颂词3-2
消文释义
对大自在天及其王妃俄玛生信者,为获得他们的果位,在每年九月份绝食一天或三天,进而焚烧、割开自己的身体等等自我摧残;还有伽那巴那里的人,为了获得“第一”的虚名,竟然忍耐互相用利刃搏斗,这般毫无意义的苦受,他们尚且忍耐,那么我现在是为了解脱,为什么反而畏缩怯懦呢?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①无意义之苦行。
A. 外道:白天晚上精进地苦行,种种无意义的苦行,不由令人生起悲心。
B. 现代人:特别喜欢做无聊之事。
C. 劝诫:若把这些精力、钱财和勇气这些资粮全部用于佛法方面,可解决今生来世的重大事情。
②总结:以上两种人所做之事皆对解脱无有实义,但是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即使如此,他们也都能堪忍。
重点2.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①发了菩提心的人,面对困难违缘又是何态度?
A. 《经观庄严论》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菩萨转生于无间地狱也非常欢喜。”
B. 故:在利益有情时,遇到任何挫折,不应怯弱;
C. 哪怕一生帮助一个众生,在他相续中种下解脱的善根,来到这个世间也没有白费。
②实际存在的普遍心态。
A. 为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B. 为众生:不行不行,我没空。
③上师教诫:应该反过来。
A. 对自私自利:该有一些怯弱之心;贪嗔痴业,越少越好。
B. 对众生有利:责无旁贷、心甘情愿、不怕困难、坚强安忍。
(颂词4)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颂词4-1
科判分析
本颂是科判“忍受痛苦之安忍”中的小科判“以修习观察安忍”之“略说”,简略宣讲了我们应该怎么样观察修行安忍。
颂词4-2
消文释义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串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不能成办的绝对没有。同样的道理,若逐渐修习忍受小小的损害,一旦大的危害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①世间中的许多事情,只要去串习,慢慢地就会变得容易适应,自然无有任何困难。
②举例:熟能生巧、读经、做事。
③结论:修学佛法和世间技艺一样,只要去行持串习,习惯后就不难。
重点2.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①开始:万事开头难——开始修安忍,经常忍无可忍。
②过程:
A. 坚持:长期反复串习(断恶行善)。
B. 环境:佛教环境熏陶。
C. 窍诀:违缘转为道用。
③获得境界:
A. 被大象踩着身体,别人把你的肉一块块割下来也能忍受(一定境界下)。
B. 最终必能获得《父子相会经》中所说的“诸法安乐等持”——相续中的念头都是快乐的,所有的损害侵扰,全部都成为快乐之因,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境界完全能现前。
④关键:串习实修——做才是得到。
重点3. 如何观察自己安忍修行的境界?
①应断行为:不要始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敢接触外境。
②应取行为:
A. 应对佛陀的教言生起信心。
B. 为了锻炼自己,应该到人群当中去,多听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好好观察当时的心态如何。
颂词4-4
相关教证
1. 萨迦班智达:“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
2. 龙猛菩萨:“众生的功德与过患,皆依串习而成,而串习也依赖于自己,故当励力串习善法功德。”
(颂词5)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颂词5-1
科判分析
颂科判“忍受痛苦之安忍”中的小科判“以修习观察安忍”之“广说”,首先宣讲了这个世间充满痛苦,没有意义的痛苦,我们在轮回中经历过很多很多。
颂词5-2
消文释义
在漫长的轮回生涯中,我们受过许多痛苦,比如被毒蛇咬、蚊子叮,饥饿、干渴等苦受,乃至生疥疮等各种病痛,难道这些不都已经司空见惯吗?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引申:
既然这些无意义的痛苦都能忍受(在忍受时没有以发心摄持,也没有修安忍心),具有意义的痛苦——为了自他的解脱,为什么不能安忍呢?
重点2. 生活之苦,习以为常——串习力使然。
①举例法王如意宝在尼泊尔被蚊子咬,十日后就习惯了。
②举例汉人去藏地感觉特别冷,藏人去汉地感觉特别热,一两月后就习惯了。
重点3. 了解本质:实执亦从串习来。
①《莲花游舞经》公案:
短时间串习:印度有人观想自己是老虎,结果真变成了老虎。
②无垢光尊者:
无始以来串习:实执,显现这些器情万法也很正常。
③上师:
反说:经常串修空性、菩提心或安忍,必定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④窍诀:
最好经常串习去接受自己忍不了的东西(因为那个是自己比较执着的),看看自己忍受的能力是不是越来越强。
(颂词6)
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颂词6-1
科判分析
前颂开示了对于跟解脱毫无关联的无义之苦我们都能习惯安忍,本颂继续宣说现在为了自他众生的解脱,在修行或求法的过程中遭受一些苦难,也应值得接受。
颂词6-2
消文释义
此外,对于严寒酷暑、狂风大作等,重病缠身、遭受束缚、被人殴打等,自己不应当过于娇柔怯弱,如果过于娇弱反而会更增加痛苦。
颂词6-3
本颂重点
重点1. 太娇贵的人,怎样的外境都无法接受。
①体现:不行太热了;不行天冷了,天雨路滑我怕摔跤。
②归摄:娇贵。
A. 懦夫:遇到一点痛苦就马上倒下去,站不起来了,今天也病了、明天也病了,上课、做事情都不行。
B. 怎样都不行,找不到平衡点,与其打交道困难。
C. 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常给自己找理由。
重点2. 修行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对境,都能坦然面对。
①无垢光尊者:桑耶求法时,睡一个口袋。
②喇荣学院:天寒地冻,有时停电、结冰,零下20度中修行。
③勇者:别说小病,即使病得严重,修法永不耽误。
④宣化上人曾说:“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他初到美国时,住无有窗户潮湿的地窖中,俨如坟墓,故自号“墓中僧”。以此精神,他一生对佛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⑤上师:三十多年来传讲佛法不停。
A. 手术后吊水还在给大家讲课。
B. 心脏病犯了还在坚持传法。
C. “上师在外面弘法利生,如果我因为生病而没有帮成上师,那我是非常失败的!在没有倒下去之前,只要有一口气,我一定要坚强!!”
重点3. 修行人两大违缘:
①散乱。
②娇弱。
重点4. 教诫:
①大家应学习以前的高僧大德,要坚强,不坚强的话,在修行中恐怕不一定站得起来!
②藏地有种说法:“娇弱的人,将遭受无量苦海。”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