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第九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相当于是一种道次第的修行方法。我们要证悟实相,修行目标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然后要发誓成佛。要成佛的话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次第修法来调伏自己的相续,所谓的调伏并不是要把我们的心改变成另外一种状态。真正来讲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就是说每个众生都是佛,只不过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然后通过无明产生了很多的分别念,这个时候就遮障了我们的本性。如果要显露自己的本性就必须要修行,其实修行就是次第性的把这些障碍去掉,让本性逐步显露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去把自己众生的心改变成佛的心,不是这样一种修行的方式,而是要显露我们本具的佛功德,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功德是现成的,只不过有障碍遮障了没办法显现出来。所有道次第的修法都是让我们的障碍从粗大的障碍、中等的障碍、微细的障碍,把这些客尘把这些障碍纷纷去掉的修行方式。了知这样的原理之后,我们的修行就会显得轻松多了,因为并不是要改造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是说显露我们本具的状态。
这方面的教义,比如在《妙法莲花经》、《宝性论》等经论当中都讲得很清楚,还有中观般若般罗蜜多的理论,或者修行的方式也是让我们知道这些障碍本无自性,不是真实的。在二转法轮的般若中观,三转法轮的如来藏的教义等等,般若波罗蜜多告诉我们所有障碍都是假的,所有的障碍都是不存在的,就是我们分别心、分别心的所有的对境都是不存在。因为所有的障碍其实都是我们的心的一种显现,我们的心迷乱了就显现成障碍。所以要让这个障碍消尽的话就知道它不存在,知道它就是假象,知道它就是一种梦中的显现而已。般若波罗蜜多就告诉我们这个真理,然后告诉我们这个障碍是不存在的、障碍是假立的,进一步在不存在障碍的同时功德是本具的。
通过前行、道次第的修行,我们会逐步逐步的深入到这些实相有关的这个教义当中。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做准备,做好什么准备?通过现在的一些加行的观修,或者经教的学习让我们逐步的触及到有关实相的教义。有关实相的教义般若波罗蜜多是其一,如来藏是其二。二转法轮的般若波罗蜜多和三转法轮的如来藏的教义,两种和合体就是密乘的基本见解。密乘的基本见解就是般若空性和如来藏。也就说如果我们真实的了知了显宗当中了义的观点之后要进一步学习密乘的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让他加强认知,或者怎么让这样本性快速现前的很多修法,在密乘当中都会有很明确的指引。
如今我们在前行当中,前面共同加行就如何生起出离心,怎么样通过观修四厌世心,即观修瑕满难得、观修寿命无常、观修轮回痛苦和观修业因果,观修四个就可以让我们对轮回的本性就会有真实的认知从而不贪恋轮回,生起想要解脱的出离心。我们也知道解脱的利益和要解脱必须要依止善知识的殊胜教言。了知完之后,我们就要进一步通过依止上师之后,上师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解脱道。
什么才是解脱道呢?下面就给我们开出了修行的途径。第一个就修皈依,皈依是圣道之门。我们看起来皈依修法很好懂,菩提心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佛菩萨、上师们给我们教导,凭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发现第一个修法必须要修皈依,第二个修法就要修菩提心,第三个修法要修金刚萨垛,第四个要修曼扎。这方面看似是前行当中已经排列好的,但是这样一种修行的智慧、修行的原理,如果不是佛菩萨已经证悟了,不是上师们通过他们真实的大悲心和智慧通过这样一种教言告诉我们这个次第的话,通过众生自我造就的能力绝对不可能真实的发现解脱道,不可能通过自我造诣而解脱。
我们在学习这个教言之前,学习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就是告诉我们最直接的修行的方法,到底怎么样修行可以靠近实相,能够让我们的相续逐步成熟。现在我们学习的就是五种不共的内加行。
前面对于皈依的因、皈依的本体,还有皈依的学处等等,这些都已经学习了。学习了我们不是说学完了、修完了十万皈依是不是就已经永远不要再管了?当然不是,皈依的修法从现在乃至于到我们成佛之间,这样一种皈依的修法都需要不断的修行。只不过是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随着我们智慧的增长,对皈依修法的内涵它会有从外而内、从浅到深的理解。真实的皈依我们知道自己本具三宝,然后对于自性本具三宝完完全全的接受,这就是一种皈依,现前我们皈依三宝的途径都是一种皈依的修行。这个皈依的修法每天都要修、每天都要忆念、每天都要去思维。随着我们智慧、福德增上,对皈依修法的理解肯定会逐渐增上的。就好像我们觉得暇满难得、无常好懂,但是随着自己智慧的增上再返回头去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暇满难得还可以这样理解、无常还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一些轮回过患、业因果方面的教义也会有更深入的认知,更相应趋入的方法。这个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的让我们的福祉增上之后,再返回头看我们学习过的教言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也就说不断的学修的一种必要性逐渐就会显露出来。
前面皈依的修法我们学完了,但也要不断的修行。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二个发菩提心。皈依基本上来讲内外道的区别就是以皈依来区别的,然后发菩提心就是大小乘的区别。因为现在我们走的是成佛之路,要走成佛之路就不能够说我皈依之后变为了自己解脱,得到一个阿罗汉果,然后自己入灭就可以了。既然我们现在所走的都是成佛之路,他的修行本来就和小乘的修行不一样了。就好像小乘的修行和世间道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只是在世间或者人天乘当中想要得到一个下一世转生善趣,或下一世怎么样得到一个天道的身份、人道的快乐,这方面不需要出离心,不需要一个解脱心,这个就够了。
如果你要解脱必须要和世间法不一样的那就是出离心。和这个道理是相同的,如果我们不满足于自我解脱,要走大乘道的话,也有一个不共小乘的地方,那就是菩提心。如果是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把我们的相续从小乘的相续然后过渡到大乘的相续。也就说通过菩提心,就可以区别小乘和大乘不一样的地方。
对我们自己的相续而言,什么时候有了出离心我们就变成了求解脱道的修行者;什么时候有了菩提心我们就变成大乘修行者;什么时候相续当中有了等净无二见解我们就变成了密乘的行者。所以说我们的相续也是跟随这些见解的有无、增上、具足,或者不具备这样一种修行的方式,都是通过这些见解的有无来做判断的。这些所谓的道就是在我们相续当中,在我们的心中生起了某种境界或者是某种认知这个时候就叫道。然后沿着这个走下去,不断的去串习、不断的去深入就叫修道。
菩提心分了三个部分:一个是四无量心,一个是菩提心,还有一个学处。四无量心做为正式发菩提心的一个前方便,首先要通过四无量心把我们的心训练到一个能够直接生起菩提心的高度。因为现在我们凡夫人的心态很多想到的还是自己利益自己得到解脱,这方面还是比较多的。怎么让我们生起菩提心、安住菩提心呢?前期做一个训练。四无量心就是最好的一种训练方法。也就是我们首先要修舍无量心,修舍无量心就对于怨敌、亲友、非亲非怨的中等人,都要去利益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就要修舍无量,舍无量心的特点是帮助我们把过多的贪著亲友的心拉低,然后把消失嗔恨心,把他们的地位提高,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到一个平等。然后就对于亲人、怨敌,对于非亲非怨的这些平常人我们都可以平等对待。平等对待之后我们就对他们修慈心,对他们修悲心,对他们修喜心。通过这样训练我们的心就会非常善良。
在《入行论》前面来讲的话,菩提心的所依有一个是身体的所依,有一个是心的所依。身体的所依就是暇满人身,这是最好的身份。那么心的所依那么就是善心。菩提心它是一个究竟的善心,菩提心的一种基础当然就是善心。所以说我们首先要生起一个基础的善心,在基础的善心的前提之下,再把这个善心把它加强,菩提心是它的一个加强版,或者是它的终极版。善心的终极版就是菩提心。那么怎么样能够让这个善心达到终极版的状态呢?必须要生起一个基础的善心。
无论是人格贤善也好,或者这里面通过四无量心把我们的心训练得很柔软,把我们的心训练得很慈悲或者很善良,这个时候就可以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一上来就发菩提心有难度,很清净的、很伟大的菩提心非常难以生起,
以前我们也是再再讲过出现在噶当派的教言中的一个对话,有一个一般老百姓问上师,菩提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老百姓有一个孩子。上师说你不是有一个很喜欢的儿子吗?他说是啊。上师说,所谓的菩提心就是说对所有的众生都像对待你的儿子一样去对待。他想了一下,哦,这个菩提心真的好困难,非常非常难生起。上师就是说看来你是懂得这个菩提心了。
菩提心的的确确是不好生,也就是说如果让我们的心一下子要从非常耽著自己的自私自利心,一下子要生起这么伟大、这么清净的菩提心的确是非常困难。所以这里面就给我们一个训练,通过四无量心做一个过渡,然后到达菩提心。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持就是把我们的心训练得非常的善良,因为菩提心也是个平等心,所以首先在四无量心当中舍无量心就做为整个慈悲、菩提心的一个平等心的基础。首先要修舍心,然后修慈心对一切众生生起要利益他们的心,对一切众生生起拔一切众生苦的心,然后就对一切众生安乐自己要由衷的欢喜。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修完了四无量心之后,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基础了。在这样比较高的基础上面再去修菩提心,再生起菩提心那就可以了。
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菩提心的两个体相,第一个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第二个是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这个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前面的四无量心,我们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其实这里面还会有很多的缺陷。好像我们觉得这个菩提心不困难,我要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很容易。但这个只是一个总相上面大概想一想而已,真的来讲我们的心如果真实没有缘众生的话那是很困难的。
真实的菩提心的重点还是在缘众生上面,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发誓成佛的。我成佛是干什么呢?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才成佛。这个方面就说利他的一种心在菩提心当中绝对是占最主要的成份。怎么样才能生起利他心呢?这里面我们就修四无量,四无量都是缘众生的心。慈心、悲心、舍心等等都在缘众生。如果我们把这个学好了,利他这部分的修行基本上就可以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利他我发誓成佛,这个时候我要发誓成佛的心,这里面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自利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菩提心就是很干净的,非常非常标准的一个菩提心。否则我们的菩提心好像感觉生起来了,但这里面有太多的自私自利的心,这个菩提心是一个也许打着引号的菩提心,可能还不是那么纯粹,没那么干净。如果我们菩提心它没那么干净的话,那么我们说要通过这种菩提心要成佛,在这个基础上积累的资粮全都是成佛的因,那么打一个比较大的问号,到底是不是我们要观察。
如果我们通过前面的修行的的确确真实的生起了利他的心了,我们说在这个基础上所修的善法那就可以成为成佛的资粮,这个才能叫做成佛的一种资粮。否则的话不能叫资粮,否则只能叫一种善法。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要成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也是它一个条件的。
前面我们也是大概的从修行的侧面讲到了慈心的修法,今天我们要学第三个引导。
戊三、修悲无量心:
悲无量心在菩提心当中或者在四无量心当中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篇幅也是最多的。悲心的修行对整个大乘来讲非常重要,在《广论》当中宗大师也讲过这个问题,对于悲心和智慧空性这两点,空性就像母亲一样,大悲就像父亲一样,有空性不一定就决定他的种姓是什么,就是说是不是大乘种姓不看你是不是有空性的认知,而是要看你有没有悲心,有了悲心就可以确定。
比如说儿子是什么种姓主要看他的父亲,父亲的种姓他就是主要的。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就修行者来讲,空性也好还有悲心也好,二者之间都是佛子的因。就像父母都是儿子的因,所以这里面都是佛子的因。这个佛子的因母亲是共同的,空性是共同的,而大悲心是不共的。一般来讲,我们在世间也是一样的,如果他的父亲是白人,是中国人,或者他是黑人、非洲人,那么生下来也是基本上从这方面来判定,而母亲是共同的一面,所以说他的父亲的因缘是占主要的,在修持成为佛子的因当中,空性是小乘也有大乘也有,这方面是空性来讲看不出什么种性,但是大悲心就可以能看出来。有大悲的就是大悲种性,没有大悲的就不是大悲种性。小乘也有人无我,但小乘他没有大悲,像这样的话他就是小乘的修行者,而大乘的种性有人无我,但他有大悲心,大悲心有的话就决定了他是大悲种性,大悲心的一种修行特别重要,很多地方讲的时候,也是把大悲心和菩提心同等的来看待的。也就是当我们生起了菩提心之后,有的时候就把大悲心作为菩提心的代名词,这个也有。要生起大悲,其实那个地方的大悲就是指菩提心,就是指利他的一种菩提心。
所以,这里面讲就要看悲心,悲无量心。悲无量心的一种修行,它的一种很重要,然后它的功德也很大,因为毕竟是让我们直接生起菩提心的主要因素。而且经常修悲心的话,将会把罪业清净掉。修悲心也可以很快的去圆满很多的资粮,后面还要讲很多的案例,学完了知后,我们就知道这个悲无量心的的确确非常重要的。
讲了这么多,主要是第一个让我们对悲心的重要性有个认知,第二个对修悲心产生意乐,就是我一定要修悲心,这个悲心很重要,不能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修行。并不是说我今天上座念了三遍了,是不是应该可以了?完全不够。要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修法来修,一定要很专门的刻意的来修行这个悲心的修法。
然后在我们相续当中引发,把这个悲心真正的生起来。想一想发一个悲心就很容易,但是要是从内心深处生起这个悲心,就必须要训练。必须要为了生起悲心,要祈祷上师三宝,有的时候祈祷观世音菩萨,或者有的时候要观修这个悲心的正所缘,有的时候也要为了生起悲心回向而发愿。所有的因素我们都要去做,慢慢就会让把我们的悲心发起来了。有的时候看这些佛在因地的时候,悲心的一种公案,还有这些大德,他们在发悲心的时候一些案例。这个时候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愿随学,这些都是一些让我们生起悲心的助缘。
下面首先讲悲心的体相,悲心不共的特点是什么?
修悲无量心的时候,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
这里面其实就包含了悲心的不共特点,所谓的慈和悲的不同之处,慈心就是予乐的心,给予众生快乐;悲心是拔苦的心,就是拔出众生的痛苦。因为当观察到众生有痛苦的时候,那么自己就不能坐视不管。自己就想要拔除众生的痛苦,这种主动拔出众生痛苦的心叫做悲心。
悲心也分为普通的悲心和不共的大悲心。比如说小乘阿罗汉的悲心,相当于是普通的悲心,还有父母对于儿女,子女对于父母的这种悲心,愿拔他们痛苦的心也是悲心,也是普通悲心。这种悲心是带着一种,或者从某个侧面来讲是被染污过的。被什么染污过呢?被相续当中的贪爱心所染污过的。这是我的亲属,所以我要愿他离开痛苦。这种有偏袒的心,就是被某种自利的心所染污了,它是普通悲心当中的被染污的。而阿罗汉是在普通悲心当中,没有单独成立的。这些都不能叫大悲心,这个都不大,它都有局限性。你说有染污的心不可能叫大悲,不能随随便便说这个人大悲心怎么怎么样,这个不能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说它有它的条件。菩萨的大悲心叫大悲心,它的一种所缘境,它的范围、时间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大乘庄严经》当中讲四无量心,讲这个悲心中有一品,那个时候就讲这个大悲心,和普通悲心有六个不同的地方,到时候上师讲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
那么这个悲心就是拔苦为信的,拔出众生的痛苦。想方设法的要让众生远离痛苦,和远离痛苦的因。前面我们讲了,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一方面要远离痛苦,第二个要远离痛苦的因,这个方面是悲心不共的特点。
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最后接近被杀的罪犯或者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等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个众生作为悲愍的对境,对它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这就是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的一种悲心的修行。然后我们要观想一个很可怜的众生,当然这个就是随自己的一种相应的方式去观想,到底哪一个众生是很可怜的。如果我们见过关在监狱里面某个众生马上要被杀死的场景,可以观他。或者说我们没有见过,对这个没有感觉,我们就可以观一个即将被杀死的羊、鱼,或者菜市场的这些泥鳅或者黄鳝拼命挣扎的那种。它为什么挣扎呢?它就是不愿意遭受那个痛苦,它自己要挣扎,所以,它就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状态。
虽然这个方面我们没有见过,但是现在网络上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消息,有很多这方面的视频。如果是以前的这些修行者的话,他可能看到这段文字,只能在脑海里面去想,到底是什么样状况呢?可能以前交通也不是那么顺畅,有些修行人,他一种活动范围,可能就是几十公里,或一二百公里范围当中,他能够听到的,看到的这些就不多。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络上面的视频,还有很多这些报道也好,可以比较直观的用我们的眼根去看,类似于亲自见到那种很多很多,很悲惨的一种情况,这个太多了。在末法时代,不缺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特别特别的多,各式各样受苦的都有。战争也好,疾病也好,还有很多这些方方面面的这些,非常非常的多,现在这些都很多。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了修行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能够打动的,能够让自己感觉,可以把这个当成修悲心对境的,把他找出来之后看,看了知后观修。就那这里面的观修,因为我们修悲心,就要找到一个能够触动自己的,把这个作为我们观悲心的一种对境。
这方面要找一个痛苦的众生,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地狱的有情当然是最好的了。但是地狱的有情,我们可能视频找不到,最多有些时候有动画,真实的地狱,实拍的可能是找不到的。这方面没有,我们可以观想。有的时候图片也好,有的时候,这些能够在人间见到的这些,对人对旁生,这些所做的很多很多痛苦的一些,这些这样场景作为观想的一种所缘境。
这里面讲即将被宰杀,接近被枪决或者被杀的罪犯,他很可怜,这方面马上要死了。还有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等遭受剧烈痛苦的,找一个这样的众生作为我们修悲心、悲愍的对境。然后对它生起这个是我的母亲,这个是我儿子的想法。这个是佛经当中的一些教证。它对于悲心的观心所缘,还有悲心的修行方式,大概就做了一个启示。
下面就真实解释修行的方式和具体的修法。
具体修法:比如,观想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时,放下他是其余某某众生的念头,想想,如果那个众生就是我自己,该怎么办?专心意念那边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就是自己,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修行修悲心来讲的话,这里面有几种,首先先看到一个很可怜的众生,然后怎么观想呢?然后不要想这个和我们没有关系的,他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他虽然比较可怜,但是和我没关系。如果有的时候觉得和我们没有关系的话,可能我们内心当中的悲悯心,那种恻隐之心,可能就一晃而过,当时觉得很可怜,可是一走过去之后,和自己没关系,这个时候就放下了,太容易放下来。所以,我们就不能这样去想,不能想这个和我们没关系,就必须要把这个众生千方百计的和自己联系上,建立某种联系。
怎么样建立联系呢?这里面就有两种,一种就把这个有情观为自己,这个如果是我怎么办?换位思考一下:这个如果是我怎么办?这个就是换位之后的思维,思维之后比较容易的设身处地的就想他的痛苦。这个是第一种,如果把这个有情观成是我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了。
第二个方法就是把这些有情观成和我很清净的,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子女,或者自己很好的朋友,因为这些和我的关系很近,他们的安危我很上心的,有的时候借用我们内心当中的这种思想,这样去修悲心。
前面讲,为什么这么想呢?就怕和我无关,因为和我无关的众生是站在绝大多数,这么多的有情,即便是一个城市当中几百万人,几百万人当中真的和我们比较联系的,这是几十人一百人而已。还剩下大多数我们都不认识。如果再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全国、全世界那就更少了。如果再往大了放,三千大千世界,那也就只是这么一百人二百多人,或者关系亲近的,那就不行。
像这样的话,任何一个能够让我们能够生起悲心,引发我们悲心的一种对境,因为这个心的特点就是这样的。心的特点就是当看到和我们有关的和我们受苦的这些,我们内心是不忍的。我自己的痛苦,我想马上摆脱这种痛苦的心是很迫切的。然后就我的父母、子女,他们受苦的时候,我的心想要很快拔出他们痛苦,想要很快让他们远离这种痛苦的这种心也是很迫切的。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这样对境,把一切众生都当成什么?和我没有什么差别,就像我不愿意受苦一样,众生没有一个是愿意受苦的。就像我想要想方设法摆脱痛苦一样,那么他们也是很想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
真的要摆脱痛苦的方法,他必须要取舍因果,像这样不要造恶业,然后造善因,要不你就解脱。但是这些因果取舍很多众生知道我要。想要解脱获得解脱就更少了,甚至都生不起想要解脱的心。那怎么办呢?很多事情现在我要来做准备,以后要慢慢慢慢帮助他们去远离这个苦,或者让我们进入修行的一种途径,慢慢慢慢摆脱苦因。
这个时候就通过这样观修,我自己就可以真实的不带有其余的功利之心,没有任何条件的真实的生起要度化众生的大悲心。这个时候要让我们的心生起这种强烈的要拔苦的念头,拔出一切众生痛苦的念头。所以,此处看到一个很可怜的众生的时候,我们在座上闭目思维。有的时候是闭目思维,有的时候是眼睛睁开思维,反正都有讲的。所以,我们在座上观修的时候,最好就把这些文字背下来。
因为你要思维的时候,如果你瞟一下文字再去观修,有的时候也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有的时候要求的修行,他的这些文字都不多,有的时候真正观修的文字都不多,所以,要求我们把这些文字背下来。背下来之后,就是专注的去观想他们含义,文字带给我们的一种意义,随着要出现一种画面感,把这个画面感观出来。观出来之后,慢慢慢慢内心当中通过这样观修,让我们自己心越来越柔软。让我们的心生起那样一种真的想要拔出众生痛苦的这样一种意乐。
有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可以训练的。以前我们可能麻木不仁,以前可能我们不关心别人的死活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心通过这样的修行去观修、去训练的话,我们的心通过这样法义的引导,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修,被这样一种环境影响之后,这个是一种法的环境,文字的一种环境,通过这样一种环境引导之后,我们的心开始逐渐逐渐关心别人的苦乐了。以前好像每个人在地上打滚,感觉好像会很痛,但真的来讲,我们因为没有亲自感受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没有什么,没什么感觉,生不起什么感觉。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就刻意地去想,刻意的去走近他们,把这个人观想成我自己。这样慢慢慢慢别人的苦乐就和我有关了,这个慢慢慢慢以后只要看到这些痛苦的有情的时候,他内心当中就会生起不忍的感觉。这个不忍的感觉生起来之后,就想一定要拔出他的痛苦,或者现在没办法,我们一定要修持,能够让我们远离痛苦的正法,我自己先成熟,然后我再通过我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这个时候就逐渐上了正规了。这样修行之后,我们的心就和悲心相应,悲心相应就直接和大乘道挂钩了。
所以,此处讲就是放下其他某某众生,这个其他某某众生和我们没有关系的,有的时候认为这个人活该,这个人犯了事是活该的,被枪毙是活该的,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有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有的时候了解一下,他干了什么,杀人放火,该死该死,是这样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生不起那种悲心。虽然的的确确从某个侧面来讲,他的的确确是造了很大的罪业,或者触犯了法律,这方面受到惩罚,可能从一个侧面来讲。但是我们不能其他方面去思维,我们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从那个方面去思维的话,我们就觉得他应该受,我们就高兴,不会生起一个发菩提心。但是换个侧面来讲,不管怎么样来讲,他也是一个有情,和我一样,如果是我犯了法,那么我要被枪杀的时候,那么我也会很恐怖,我也会很痛苦,那么我们把他的一种思维对境这样一种侧面重点,稍微挪一下,挪到另外一边,心态就会不一样。训练这种比较柔软的心,我们要训练这种善心,把这个善心训练出来之后,然后在生起菩提心,这个时候才可以的。这个就是训练我们心的方法。
为什么要这样自讨苦吃呢?因为本来来讲的话,只认识这么一百来号人,他们痛苦的时候,你们就跟着痛苦一下,也范围有限。但是现在你要主动的把这个范围扩大到一切众生,所有痛苦的众生,你都要伤心一下,你都要痛苦一下,当然就是加重了痛苦的范围了。但是这种提众生痛苦的心,他是可以灭掉自己的我爱执,能够让自己灭掉自己的很多罪业,能够让自己很快的成熟,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圆满的功德。自己找的这个苦,其实非常有必要的,他成熟起来会非常的迅猛,这个也是一种窍诀,一种观修的方法。
那么想想如果那个众生就是我自己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很重要了。如果那个众生是我自己怎么办呢?就完完全全的想这个就是我,我马上将要被枪毙了,我就是一只羊,马上就生几分钟可活了,马上就要被屠夫宰杀。过程是怎么怎么样,就一个一个很仔细的去想,很深入细致的去观想。然后被抓住,死后的这种恐怖。内心当中的心里状态,然后刀子插进自己喉咙后的这样一种感觉,内心当中那种绝望,然后四大分离的痛苦等等等等,这样慢慢慢慢去想,慢慢去体会,逐渐逐渐让我们内心当中就会生起那种很难忍的那种感觉。就觉得非常痛苦,然后再回过来之后观想,所有的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不想要受苦的,都是想要远离痛苦的。
那么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帮助他,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就会生起很不忍的感觉。那那种很不忍的感觉,进一步就是说,现在我没有办法帮助他,但是现在我要好好修行,好好修行之后,让我自己的功德圆满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方便,更多的善巧去帮助一切众生了。专心意念那边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就是自己,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
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法溜走,也不会飞行,凭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在这一瞬间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显现,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的大道中,这是多么悲惨啊!
那么我们就要这样想,现在没有办法了,无处可逃了,因为执行枪决的这个命令已经下了,现在正在往刑场行进的路途当中,或者马上要被屠夫宰杀了怎么办呢?没地方逃,没地方躲,被五花大绑,这个时候自己是处于非常非常弱势的一方。没办法去抵抗,依怙也没有了,也没有办法抗拒这样一种法律,没办法抗拒这样一种因果的规律,无法溜走,这个时候要溜走也不行,这么多人看管,也不会飞行,然后凭借力量也没办法和武力对抗。所有的一种生还的途径全部被堵死,一点都没有了,彻底的绝望当中。而且想到在这一瞬间,马上自己很快很快的时间当中,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自己喜欢的显现了。一切的显现,这个山啊、这个水啊、这些人啊、这些空气啊,很多时候自己死的时候就要和现在的,今生的所有的显现说再见了,离开今生一切的显现。
甚至于自己拼命珍惜保护的身体,今天也要舍弃,舍弃这个身体之后,自己的神识、自己的心识要步入后世的道路中,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非常非常悲惨。每个众生都舍不得,都很想不管怎么样都想多活,活下去,因为不想死,或者能够多活一两天,多活一两年,反正他不死就行。
像这样想没办法回避了,没办法回遮了,这个是很悲惨的一种状况,极度的绝望极度的痛苦当中。
……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
这个就是完完全全的把众生观想成自己,因为有些时候在这个世间当中,因为众生前世的业缘的一些不同,今生当中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遭遇,有些家庭、有些人就特别的绝望,什么样的途径都没有了,完完全全找不到一点的可以回旋的余地,非常绝望当中。我们就想到如果我,我怎么办,如果我是这种情况怎么办,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就想,经常这样想,经常想的话,自己的心就会从以前不闻不问,然后慢慢慢慢变得很柔软,然后体会到痛苦,因为体会到别人痛苦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就愿意去帮助他们,就会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这个圈子,这个其实是我,这个是众生,那么这个圈子是谁画的呢?其实就是我执画的。因为耽著我,这个是我所,这个是我的亲友,这个是我的团体等等等等。其实这个所谓的这个我,就是通过自己的执著画出来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打破这样一种执著,把这些观想的时候和我有关系,而且就是我,怎么办?他们没办法去面前,没办法避免,一方面讲观想这个是我自己。
然后下面另外一种:
或者看见一只羊被带到屠宰场去了,观想:如果这只羊就是我的亲生母亲,那该怎么办?放下那是一只羊的念头,发自内心观想它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个时候如果我和我的母亲感情很好,这个时候我就观想母亲,如果说可能对母亲没有那么明显的,没有那样一种感觉,那么如果说是对自己的子女,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感情很好,那个时候就观这个是自己的子女。或者有的时候来讲的话,和一个朋友的关系很好,那么就观想这个是自己的朋友。最容易让自己触动的这样一种对境,把这样一种可怜的众生换成一个能够让自己有感觉的这样一种有情。
如果这个羊我的母亲,亲生母亲怎么办呢?放下那是一只羊的念头,发自内心观想它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那么不要想这个就是一只羊,如果我们想这个是一只羊的话,就会容易觉得和我没关系。但是如果观想是自己的母亲的话,这个方面就容易打动我们自己了,所以说发自内心的观想这个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接着再进一步观想:如果我的老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罪过却这样无辜被别人杀害,那么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观想我的这个老母亲,今生当中很善良,或者说一丝一毫的罪过都没有,像这样就这样无辜的被别人杀害了,那么如果是我的话,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情况的发生,那我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观想自己的一种心态。当然这个所谓的无辜也是观待的,怎么观待呢?有些时候这个无辜是从今世而言的,或者从某件事情上面是无辜的。有些时候就是今世当中她没有做什么错事,的确现在被杀了,是无辜的。或者说在这件事上面和她没关系,或者说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无辜。
如果从这种层面上来解读的时候,在现在世间当中的确有很多无辜的状况,无辜受害这个也是有的,没有过错而受害的。但是如果把业缘起链,因果链拉长之后,那么这个所谓的无辜就不一定这样定义了,因为现在的因果关系,今生当中她感受这样的痛苦,她是缘于上一世有罪业,如果是这样来讲的话,那么真实的无辜就很难讲了,很难安立了。
所以说有些时候我们说业果报应,业果报应的时候,我们说这些无辜的有情他有业果报应,这个关键看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所谓的无辜,是在这件事情上无辜吗,还是今生当中无辜吗,还是说把这个拉到前一世这样的无辜。所以我们说今生今世在某一件事情上有可能存在无辜的状况。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是,为什么这样,我也没什么错误,为什么要这样。有的时候在这件事情上我没有惹你,对不对,或者在今生我很善良,我没有去招惹任何人,为什么就落到我这儿来了,为什么我就无辜受害了。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一种事情,那么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第一个明确在这件事情上面的确我是无辜的,但是这个业果它是穿越三世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想,这个果落在我的身上,那么我以前前世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想我们自己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一种现象。
当然这个也不是宿命论,一方面来讲的话,如果我们接受业果的现实之后,这个本来是事实我们要接受它。第二个接受完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应对,比如说生起慈悲心,或者说依靠这个作为我们生起解脱心的一个业增上缘,这方面都是可以的。
这个并不是消极的去忍受、承受,而是通过这样的观修让我们变得更积极,变得去改造命运,真的为以后,该忏悔的忏悔,或者就是说该生起善心的一定生起善心。而不顾一切反对、反抗,或生起嗔心,这个就是说以前造了罪因,现在我们感到痛苦,那么现在又造后世再进一步痛苦的因,那么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
所以说这个所谓的无辜我们要这样理解,现世的这件事情上面和前世的,如果是从前世的今生的跨度来讲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无辜的。当然如果从今生来讲的话,这个也许是有的。如果今生当中他无辜被别人杀害了的话,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的痛苦!
就是说我的母亲她内心当中该是何等的痛苦。
诚心诚意地想,当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摆脱被屠夫宰杀的痛苦或者情不自禁地生起慈爱悲悯之情时,
再接着观想,前面就是第一步,首先理解,或者说去体会一下老母亲内心当中的痛苦。迫切的希望马上摆脱这种痛苦,生起这样迫切的希望之后,情不自禁地生起慈爱悲悯之情时,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对老母亲生起一种非常强烈的慈爱和悲悯之心,很强烈的想要让她摆脱这个痛苦的一种心。生起来之后,
再接着这样观想:现在正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虽说不是我今世的父母,但是它肯定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做过自己的父母。
然后进一步想,因为的的确确这只羊在今生当中不是我的父母,只是我把它想成我的父母,下面我们继续想,虽然在今生当中它不是我的父母,但是它肯定在以往的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当中,生生世世当中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就是今生不是我的父母,不等于以前没有做过我的父母,因为这个因果轮回它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就是说今生的父母当我死了知后,今世当中我有一个我的朋友圈子,然后我的父母、亲友,有血缘关系的,这个是今生当中固定的,如果当我一死了,我的身体一放弃之后,我的神识重新入胎,之后好了,我的父母就变了,另外一个父母,另外一个圈子慢慢就形成了。
当我在下一世形成另外一个圈子的时候,那么今生的父母,其他人如果转生到另外的家庭中的时候,那么上一世的人可能就和我没关系了,或转生到我的仇人家里面,以前我的亲人,我站在这个侧面,那就是我的敌对的家族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从现实的情况来讲,你转过去之后,那么以前的那些人,就是说你现在认为不认识的人,或者你现在认为我的怨敌,这以前那群人,其实还是在你的前世做过你的父母,做过你的亲戚朋友,和你有很密切的联系,这个方面是有的。
如果这样一生一世下去的时候,其实这些很多很多的圈子,很多很多团体,其实都是这样曾经形成过,曾经存在过。然后我们就借用这种曾经存在过的关系来修行。所以今生当中虽然没有做过我的父母,但是在以往肯定做过我的父母的。
在当母亲时也完全是像现世的母亲那样深情地养育我,它的大恩大德与现在的父母双亲没有差别,遭受如此剧烈痛苦逼迫的父母亲,该有多么的可怜!
她在当我的父母的时候,同样的和现世的父母一样,非常深情的养育我,它对我的大恩大德和现在的父母双亲也没有什么差别,或者就是说这种以前的朋友和现在我的这些很多要好的朋友一样的,为了我自己利益他甘愿付出一切,这个也是有的。
我们要把这个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拉近,其实这个关系从某一个侧面来讲,的的确确如果你投生完之后呢,肯定没有血缘关系了,你也忘记了,她也忘记你了,这个时候基本上从某个侧面来讲就没啥关系了。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没有关系,从某个角度讲的确没关系,但是这个因果轮回当中,就是我们相续当中存在很多的记忆,很多有关她的习气,有关她对我们做饶益的这些方面,痕迹其实都存在的。
我们这样观想并不是说没有一点根据就这样观想,一定是可以找到一个根据,然后把这个根据,把这个联系把它加强,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就忘了,就好像恩人,帮助我们的恩人时间长了我们就忘了。但是忘了知后,我们不能抹杀,他对我们的恩德。所以我们要想,我们要回忆,佛菩萨帮助我们去回忆这个事情,的的确确以前在轮回过程当中,她们是帮助过我的,这个恩情还在,所以说现在还是要去通过这方面来进行观想,观想之后重新联系起来。
失散多年的亲友,现在通过某种渠道又重新找到了,联系起来了,然后就可以畅谈往事,现在也有很多嘛。就是已经失散很久的朋友、亲友啊,这方面联系好之后,联系上之后,那种感情又可以继续的维系。这个时候我们作为修行者来讲,就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友,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友是干什么?我重新找到你了,你欠我的钱该还了,不是这样的。找到之后,我欠你们的,现在我要主动去还你们,修行人就是这样的,他和世间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样的。所以虽然来讲我做过他们的父母,反过来讲他们做过我的父母,反过来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我们就不能这样想了,既然我也做过你的父母,那你们应该还我啊,那不就扯平了吗?扯平了找到怎么样,不找到怎么样,关键就是说我们不能去扯平它。
作为修行人来讲,肯定要比一般的人心量要大,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不能和世间人一样的心态,所以说我们找到亲友之后,以前伤害过我的我就既往不咎,因为作为一个修行者不能再去报仇的,不能再去记恨的,这个对自他没有什么利益。找到失散的亲友之后,你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有素质的人,或者一个修行者,找到这些失散的亲友之后,我们要主动去想方设法联系上之后,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我要利益你们。或者现在我没有能力,先登个记,以后有能力了,我就帮助你们。现在我首先联系到这些亲友,我确认的的确确所有的众生做过我的亲友,相当于我已经联系上了,现在我的能力还差嘛,先登个记,在我的阿赖耶识上面我把这些众生,所有的众生我都记下来。记下来之后现在我就开始修行,当我的能力我的功德慢慢增上之后,我有多大能力我就帮助他们,最后当我成佛了,那么我就通过佛的能力去帮助所有的众生。这样一种帮助不是一生一世的,不是说你看佛陀成佛三十九岁,入灭八十一岁,这中间没有多少时间利益众生,但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在这一世当中通过佛的身份去帮助有情或利益了众生。但是他的事业是会穷尽的,他马上还会化身无数去帮助这些有情,所以他只要登记在册的所有的众生,他一个都不会放弃。
缘众生观悲心,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就要主动建立一种联系,就要把我和众生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关系来做一个紧密的连接,如果没有关系我们就不用管,如果是怨敌更加不用管。但是现在我们就要把怨敌和所谓不认识的人通过各种各样观修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然后如果是怨敌的,就放弃对他们的嗔恨,然后是平凡人这个时候也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观想,怨敌其实也做过我的父母。不管他如何对待我,但是我现在还是应该认识到他作为父母的时候,或者亲属、朋友的时候,这方面对我的帮助,像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修行人他的本色,他就注定和一般人不一样。因此说这这样观想,他的大恩大德和现在双亲没有差别。那么遭受如此剧烈痛苦逼迫的父母亲,该有多么的可怜呢!就是这样的。
如果他们此时此刻瞬间就能摆脱这种痛苦那该多么好啊!
这个时候就想,我的这些遭受这么强烈痛苦的父母亲,如果马上能够摆脱这样的痛苦该多好!当你发现你的父母在被押往刑场的过程当中,突然传来刀下留人,或者突然传来一个什么特赦令,突然发现真凶找到了,或者说你是被冤枉的,突然释放了,那个时候你会很安乐,因为他的苦已经被解除了,不会再去感受被杀害的痛苦了。在市场上面正要被宰杀的牛羊,还有这些泥鳅、黄鳝啊,被放生的人买下来的之后,它不用再感受了痛苦。我们想这些都是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父母亲如果我们不去救他们,不去买生放生,他们很快就会被这些人买了,在厨房里面被开膛破肚,杀死之后吃掉。
如果这是我的母亲怎么办?我的母亲就混迹在这很多的泥鳅、鱼当中,她被人买掉之后,一起被杀了,这是我的母亲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想突然有人把我买下来了,买下来之后放生了,念了咒语放生了,这个时候我的母亲终于离开这个痛苦了,自己会很安乐。如果是我怎么办呢?我即将被人买了知后下锅了,那么突然被买生的人买下了放生了,我也很高兴,这样的话我们能够去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就把所有的众生观想成自己的父母亲,就想如果马上瞬间能够摆脱这样的痛苦该多好啊。其实这个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心上面的观修,对我们这些初学者而言,现在这种修行主要是让我的心调伏,让我的心堪能成熟,能够生起更清净的菩提心的修行。
所以初修的阶段,基本上是调伏心的,让我们的心的观念转变,让我们心的成熟。至于真实的利益众生的能力可能现在还极其有限,所以说有些时候放生啊或者发愿回向啊,很重要,这个方面就是做个准备。还有放生也是尽我们的力量,能够帮助到我们帮助的有情,也是能够体现我们悲心和拔苦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方式。
一直观修到生起猛烈悲心忍不住泪水簌簌而下为止。
我们要一直观修,不能说观一两座,一直要观,观到自己忍不住想到众生痛苦的时候,完全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就忍不住的往下流,一直这样流。像这样的话,一直修到这个为止,相当于到达我们的一个阶段了。
如果对他们生起了悲心,再继续观想:感受这种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如今为非作歹的这些人后世也一定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实在可怜。
前面在悲心当中,前面我们想四无量心悲心当中,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就是苦果方面,我们缘苦果去观修的,下面这一段是缘苦因去观修的,永离痛苦及痛苦因。前面是直接缘他们正在感受的痛苦,我们要缘他们离开痛苦,下面这一段是观察到众生的苦因,现在很多众生,包括现在我们自己,如果说不是很认真的修行的话,我们每天也在不断的创造苦因,这也是很可怜的。
一般的普通人对于苦果非常的害怕,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修行人很害怕因的。我们现在在修的时候,一方面要缘他们的苦果去观修,很多世间上的人也是缘苦果观的比较多,或者给他发放一些救济款等等。让他们去缓解一些痛苦的比较多,但是真正进一步去想到他们的苦因的并不多,真正来讲关系到他们现在的所作所为这个不多,因为痛苦直接和罪业挂钩的。因缘关系就是这样的,善业后面就成熟安乐、罪业后面就成熟痛苦,各式各样的痛苦都是通过各式各样的罪业而形成的。
后面我们要继续观,不能单单缘苦果观,还要缘苦因而观。苦因而观就是现在遭受痛苦的这些人,不管是父母也好我自己也好,还是别的有情也好,都是因为以前的一种罪业成熟的果报,那么这个方面是他们的一套因果。
现在又看到了没有感受这么强烈的痛苦,现在还有很多人为非作歹,那么那个所谓的为非作歹,当然所谓的为非作歹当然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就是在现世的法律不允许的范围当中为非作歹,或者是一般的民族、国家,他的一种道德底线那种情况下的为非作歹,我们大家觉得那是为非作歹,还有一种为非作歹就是违背因果规律,这个方面违背因果规律的为非作歹更深更细一点。
比如说杀一条鱼,正常屠宰场杀猪,在社会层面,在一般的道德当中这个不是什么为非作歹,是屠宰场正常的屠宰。这个方面就不算了,在这个情况之下,杀人放火这些就是为非作歹了。如果从世间的层面,有些是,有些就不是。
但是,在因果的层面,就好像你杀鱼、杀猪,这些都属于为非作歹的。因为你中断了别人的生命,然后让他没有尊严中断了他的生命,他本来可以再活几年,你把他剩余的寿命,相当于强制性的终止了。这个时候在因果的律上面这就属于为非作歹了。所以像这样,这个为非作歹的人不管是法律意义上的,道德层面上的为非作歹,还是说是因果层面,当然我们思维,主要还是要从因果上的一种高度上去思维。
那么这个时候,现在做很多的恶业的人,那么他们的后世一定也会感受这样的痛苦,不管信还是还是不信,他都在这儿,业因果就是这样的,你相信他有可能去做一些调整改变,不相信他的作用还是在这儿在的,这个因果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有些人可能自我安慰说不懂。或者说是自我麻醉,哎呀,这些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好像一下就过去了,心安理得。当然现在来讲可能心安理得,但是这些东西不是说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信不信它都在这儿,只不过我们信的时候有可能谁顺他的规律去做一个取舍。该取的取该断的断,这个时候保护好自己。你不信还在这,然后你就自己眼睁睁的最后下一世感受果报。(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