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 Back

索达吉堪布: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5-01-25

师已摄受:

即便已经皈依佛门,在寺院办了皈依证,正式加入居士团体,自己也认为是佛教徒——“我是625日早上7点钟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那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原来的你,佛法对你没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摄颂》中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以前,我曾去过香港、纽约的佛教大书店,那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一进去就不知方向了。大乘、小乘,藏传、南传、北传……表面上看一本本都非常好看,自己对每本都爱不释手,但全部买又不可能,真不知该买什么才好。

还有《大藏经》也是那么多:就拿乾隆皇帝的《龙藏》来说,全藏共724函,分为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续藏239函;而著名的《永乐南藏》和《永乐北藏》,各自都是636函;如今广为流通的《大正藏》,也共有100册,其中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藏地《大藏经》也是同样,经典100多函,论著200多函。还有许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不计其数,甚至一位大德撰著的,就将近有上百函。

这么多的法本,初学者乍看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到底是一转法轮好,还是二转法轮好,或是三转法轮好?南传佛教好,北传佛教好,还是藏传佛教好?但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无二慧在显宗中是中观,在密宗中是证悟自知自明的心识本体。)归根结底,就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这么几句话,就把所有经教的内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会非常圆满。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我经常都会想:“倘若没有上师如意宝当年的摄受,我不一定出家。即使出了家,也许现在会像有些出家人一样,表面上看来挺不错,威仪也很庄重,但内心跟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对佛法根本一无所知。所以,真的非常非常感恩上师!”

要知道,上师的窍诀确实很重要,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而修行。因此,有了佛法也不行,自己皈依了也不行,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戒律花鬘论》中有一句话是:“六十岁也孩童。”意思是说,即使六十岁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的话,也跟孩童没有差别。而要想懂得教理,就一定要依止上师。

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但现在人可不是这样,只要上师给你剃了头,第二天就无影无踪了。很多人都是如此,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口口声声非要依止我,结果我把他的头剃完后——“谢谢,拜拜了!”第二天就背着包走了。他自己也没想过怎么依止,只是把这当作一个形式而已。

其实,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世间人读小学和中学,尚且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那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受九年佛法教育,则达不到真正佛教徒的资格。我们不仅需要佛法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能离开上师。学院中极个别稳重的道友,长年一直住在这里,每天坚持闻思修行,已将近二十年了,真的很随喜。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熏习,凡夫人的坏习气特别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然后就离开的话,恐怕是不行的。

以前的布玛莫扎和嘉纳思扎,历史中记载,曾五百世转世为班智达,纵然如此,他们也分别于21年、9年中承侍上师。圣者尚且如是显现,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可能刚从地狱、饿鬼中爬出来,好不容易有了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就更应值得珍惜了。虽然依止的过程中,也许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求法没有一个快乐的,此时必须要有耐心。

在我们学院,成绩较好、戒律清净、人格不错的道友想离开时,我通常会劝阻他们。有些人认为我怀有私人目的:“那——我过段时间再回来帮您发心,可不可以?”其实,我并不是想你给我发心,而是想到你自己刚学不久,就这样离开的话,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到了社会上,很容易跟以前的贪嗔痴混为一体,没有能力自拔。所以,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此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了很多,与密宗的窍诀大致无二。比如,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一教诲与密宗对上师观清净心如出一辙。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与密宗中视师为佛,视师为佛法之本、功德之源的含义也完全相同。因此,亲近善知识乃修持佛法的全部,并不是密宗的一家之言。

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有些人以为离开上师后,自己就自由了,此时定有成才的机会。这种念头,就像小孩子逃学一样,当时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我从学校逃出来之后,肯定能买一个很棒的玩具,然后玩得特别开心。”实际上,这种想法特别愚痴。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长期依止才有真实收获。

下面讲一段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以说明上师的教言与摄受尤为重要:

从前,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度母授记说:“希望你尽快前往雪域,那里有与你前世有缘、三怙主化身的三位弟子正等着你,如果摄受他们,将有利于弘扬佛法。”而这三怙主的化身,就是库鄂仲三人,即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敦巴•杰瓦穷乃。

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弘法,仲敦巴问了很多问题,记录下来汇集成《祖师问答录》;库和鄂两人也问了一些教言,记录下来成为《弟子问答录》。这两部问答录,总称为《噶当问答录》,其中涵摄了修心的殊胜窍诀,与《扎嘎山法》和《修心门扉》一样相当殊胜,同时,里面还讲了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弟子之间的前世因缘。

(这些问答录,我很早以前便想翻译,但苦于没有时间,就这样一直拖着。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去马尔康的温古寺,给那里的二十多名僧人安居、传法。每天上午传完法,下午我就带上《弟子问答录》和《祖师问答录》,坐在旁边的森林里看。那时候,我刚出家没几年,出离心非常强,对阿底峡尊者、仲敦巴的行为特别有信心。现在每当路过那个寺院和森林,心里也感觉很舒服。这两本书确实非常好,可能有些老道友也记得,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引用,讲他们师徒之间生生世世的殊胜因缘,内容十分精彩。)

阿底峡尊者一生中有不可计数的弟子。他来藏地之后,在康区一带,主要是库鄂仲三人;在卫藏一带,则有大译师仁青桑波、那措•赤诚嘉纳、菩提光。尊者在尼泊尔也有不少极为出色的徒众,在印度也有许多班智达弟子。不过在藏地,尊者主要是与仲敦巴他们几个弘扬佛法,而且极为成功。现在虽说过了这么多年,但后人听到他们的教言、窍诀,尽管语言很短,可是对内心的作用相当大。

记得有一次,库鄂仲三人向尊者请教:“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遍知佛果,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像世间的文学家,或学因明辩论的寻伺者,他们对法相讲得特别清楚,将色法的法相、五蕴的法相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若缺少上师的窍诀,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要真正修持时,也根本无从下手。

前段时间,学院全体僧众闭关二十天左右。这个时候,过去没有修行过的人,整天就在家里憋着,很辛苦。我遇到一个法相师,他就说:“修行真不好过,讲法倒还可以。无论让我讲《因明》、讲《现观》,都没有问题,但是闭关的话,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唉,我讲法这么多年,很惭愧哦!”

所以,大家理论上虽然要精通,但这些理论若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必须依靠上师窍诀。否则,佛教经论多得不可胜数,在短暂的一生中全部都修,恐怕不太现实。倘若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根本无法相融。但如果有了上师指点,法融入了心,就像《前行》这部法,最初怎么样发心、中间怎么样入定、最后怎么样回向,必定会了了分明。所以说,上师的窍诀很关键。)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假如完整地归纳上师窍诀,能否概括为净持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以及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勤修善法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一尘不染,但若对三界没有生厌离心,仍然是轮回之因。

即使三门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若不懂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有些人身体天天在佛堂磕头、打坐;口中不断地念诵佛号、观音心咒、《金刚经》;心里也不生贪嗔痴,尽量地行持善法。或者来学院开法会,闭关一个月念百万佛号,非常非常精进。但他坐车回去的路上,生起一个大嗔心,跟金刚道友打架、吵架,结果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善根,都会被一扫而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回向,不懂以菩提心来摄持,纵然精进地闭关、禅修、苦行,可是分别念一生起,以前的善根还没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就全都没了。不但没了,还可能造下很多罪业。

但若有了上师的窍诀,做任何善法结束时都会回向,以菩提心摄持此善根。就像你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出门时要把它锁在保险柜里,或者存在银行里。同样,你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以回向来摄持,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空耗。这一点特别重要,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解脱之道。”

(有些人为什么修行很成功?主要因为他能看破今世,不管对名也好、利也好,都看得很淡,一心一意向往解脱。而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由于贪著今生的名闻利养,以致修行一败涂地。我们学院培养的法师,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任何一个群体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非常圆满。)

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然而,一般人对此根本不明白,他们一生中皓首穷经,翻阅了无数佛经论著,最终仍然茫然迷惑。例如,鲁迅先生读了佛经之后,知道极个别经典很殊胜,于是开始捐钱刻印,但遗憾的是,他缺少真正的窍诀,否则,像他这么聪明的人,肯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我还写过一些文学巨匠和明星的佛教情结,很多人因为没有上师窍诀,结果只是与佛教结个善缘、种个善根。要知道,佛教甚深窍诀的钥匙,唯一在上师手中,上师若没有为你打开宝藏之门,你在门外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内在精华并不能得到。故《真实论》中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世间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现象,但在佛教当中,上师的窍诀不可或缺,不然,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非要找一个人。很多人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上师,有个人就跟我讲:“我寻找好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非常合适、与我相应的上师。”倘若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将《大圆满前行》当作上师,它又叫“无嗔阿阇黎”。一般的上师,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显现上有时还会有嗔心,不那么好依止。而《大圆满前行》这个法,永远不会对你生嗔,你随时都可以祈祷、翻阅。

以上已经分析了十八种暇满,我们要认认真真一个一个观察,看哪些具足、哪些不具足。假如你完整无缺地具足八闲暇、十圆满,自己的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假如只具备一部分,则对已经具足的,应当生起欢喜心,对尚不具足的,要尽量想一切办法令己具足!

> F�p<�J I>

6、心离正法:(刚才是从喜爱恶法的角度讲的,此处是从对善法没兴趣的侧面讲。)对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或牦牛面前放骨头一样,对闻思修、放生、听经等正法毫无兴趣,一听上师讲这些就兴趣索然,结果自相续也不会生起功德。

当然,不信佛教的人,我们暂时不谈。而信佛教的人当中,有些得到一个法本,就非常欢喜,好像获得如意宝一样,但有些人得到法本时,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没事,就放那儿吧!”这种人即使活了一百年,恐怕也生不起什么功德。《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意思是说,有些人活了一百岁,但邪见伪装的不如法行为,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倒不如只活一天,一心接受真正的智慧。

有些人活的时间很长,可是每天浑浑噩噩,一辈子没有什么实义,这在当今社会上数不胜数。有时候看这些人,一生只是吃饭、睡觉、与人交往,在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直不断地流转,自己却不知寻求解脱,真的很悲哀。如果我们跟他们一模一样,这叫做心离正法,没有修行的机会,即使你修了,也不会产生任何功德,因为一切功德和境界皆依信心、恭敬心而来,这一点很重要。比如说,你今天求密法,若觉得密法是诸佛菩萨宣说的微妙精华,自己有缘听闻极为难得,有这样一分恭敬心,那么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你的相续定会有所改变;如果只把它看做一般的教言,则什么利益也得不到。不要说正法,连世间参加培训班也是如此,若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一点兴趣都没有,恐怕你只是混时间而已,根本得不到任何收获。

对治:大家首先要观察自心,如果对法信心不大,一定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假如实在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昨前天有个居士说:“我现在对密法生不起信心,怎么办呢?”我说:“《圣行集萃》中有《密宗大成就者奇传》,还有德钦朗巴的《莲师刹土云游记》,你去看一下。”结果有几个人看了以后说:“哎,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些上师简直不可思议!”我告诉他:“如果你对密宗和密宗大德,不是假装的,而是真正产生‘这很了不起’的一颗心,这就是具足信心的标志。然后慢慢地,你的境界便会出现。”

现在有些人对佛法的功德生不起信心,若能多翻阅上师们的传记、多了解前辈大德的行为,就会逐渐产生仰慕之情,这个时候你的想法,跟原来的想法是不相同的。否则,你天天看电视、看报纸,脑子里装满世间乱七八糟的知识,这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意义。

7、毁坏律仪:倘若进入小乘后失坏了别解脱戒,或者趋入大乘后退失菩提心,失毁了菩萨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破戒之人今生来世都痛苦,且对将来获得佛果有障碍。如《沙弥五十颂》云:“破戒则痛苦,亦障获佛果。”所以,守一分以上的戒律极为切要。受了戒以后,应当尽心尽力地护持,假如没有护持好,自相续很容易与恶法相应。

作为凡夫人,一般不愿意被束缚,没有束缚就觉得很快乐,但这并不能成为功德的所依。《心地观经》中也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如果没有守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那么显宗共同乘的功德无法获得;如果共同乘的功德所依都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密法超胜境界,对你来讲更是遥不可及。所以,一个人若毁坏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自己又没有好好忏悔、重新恢复,则也属于无暇之处。

对治:《前行备忘录》中说,倘若破了戒律,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一开始受戒就没有失坏过的人,是树立佛陀法幢者,又是摧毁魔幢者;即使失毁了戒律、但能如理忏悔的人,也是树立法幢者、摧毁魔幢者。

在这个世间上,有些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一直没有毁坏过,这种人就像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非常清净,来世会直接前往清净刹土。而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戒律有所损坏,但自己有惭愧心、后悔心,后于相关所依面前又再次受戒,这也属于具戒者。否则,戒律毁坏若一直没有恢复,就不可能有真实的修行机会。

8、失毁誓言:(这是讲密乘戒。)自己接受密乘灌顶之后,就有守护誓言的要求。一旦进入了密乘,以对自己有三法恩的金刚上师,及同行道友为对境,而破了三昧耶戒,那么不仅会自食恶果,而且也将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分。

密宗的誓言有千千万万,有些教言里说,把石头、土粉等执为自相实有也是破誓言。但有些上师认为,不执著的凡夫人是没有的,如果是这样,那凡夫人中不会有清净誓言者。所以,法王如意宝为主的很多上师说,从不严格的角度来讲,对事物的实有执著不算破誓言。然而,你若对密宗金刚上师有严重矛盾,后来一直没有忏悔,或与金刚道友之间互相抵触,把他当成不共戴天的怨敌来对待,这就叫做破誓言。

这个一定要注意!虽然密宗有无数的誓言,包括身口意的誓言,还有二十七种誓言、十四种誓言等不计其数,但是法王如意宝每次灌顶、传密法时都强调,倘若金刚道友之间发生口角,或者不说话,按理来讲,没过夜之前必须忏悔;如果没有做到这样,平时若有互相不说话的情况,则不能进入密宗的坛城,或者共同闻受密法。

最近我在学院中,也准备给大家讲《大圆满愿文》,在这个过程中,希望道友们应该注意:假如有人互相不说话,情况非常严重的话,最好在这之前忏悔,于法师或其他人面前,彼此把事情说清楚;倘若没有这样,这两个人绝对不能进入密宗的坛城和场合中,对此我今天再次重申。因为这两天就要传法了,人多的话,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也不好说。虽然在我心目中,我们这里的金刚道友和睦相处,应该不会有这种现象,不过有时候也很难讲。希望我这次传密法,最好不要有;一旦真的有,后来被发现的话,要么我停止传法,要么你当场离开,肯定会这样的。

当然,你跟其他人有没有严重矛盾,这一点也没必要问别人,自己应该最清楚。如果有,你应亲自找他一下:“我们俩是不是不说话?我看见你的时候,你好像经常绕着我走。那天我上来时,你正好下来,一见到我,就从那边过去了,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假如有意见,这几天我俩说话好不好?传完法以后,我们再看看,否则可能听不到法了。(众笑)”的确,上师如意宝一再讲过,尤其对上师和道友有矛盾的,绝对不能听密法,历来都是如此,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上述这八种无暇远离妙法,也称为“解脱灯灭”,一旦具足这些违缘,解脱就没有希望了。所以,作为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务必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让这些邪行与自相续并存。若能如此,行住卧一切行为都会快乐,不仅今生快乐,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有任何隐患。如佛经中云:“勿随邪业,行住卧安,世世无患。”《法华经》亦云:“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因此,修行好的人,包括他的面容、语言等,都没有什么忧愁,而修行不好的人,始终会有焦虑、痛苦、悲哀、伤心。所以,大家要想尽办法令佛陀的教诲甘露与自心完全相应,这样一来,才会过着快乐悠闲、非常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