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成佛的不共因
Back
成佛的不共因
按播放键收听☝
慈悲,就是悲悯之心,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心灵品质。但我们的慈悲极其有限,且若隐若现,极不稳定。而佛菩萨的慈悲,则是无限的大慈大悲。为什么人们都愿意称念观音圣号?原因就在于,观音菩萨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当我们成就这样的生命品质时,就与观音菩萨无二无别了。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发起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空性见为三乘共因,而菩提心则是大乘不共之因。
《道次第》中,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耕作,土地、阳光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共因,而播下的稻种、麦种则属于不共因。播下稻种,就会收获稻米;播下麦种,则会收获麦粒。无论播下什么种子,生长所需的条件是相同的。佛法修行也是同样,三乘都要成就空性慧,为共因。但惟有大乘才需要发起菩提心,为不共因。
反过来说,惟有发起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否则,即使读诵大乘经论,修学大乘法门,依然不是合格的大乘行人。
当然,这不是说声闻人就没有慈悲心。因为声闻乘同样修慈悲喜舍,同样住持佛法、弘化一方,同样有许多慈悲利他的行为。不同的是,声闻的慈悲是随缘而行,而菩萨行者的慈悲是有承担的,是将利益一切众生作为自己的使命,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地去做。这样的慈悲,就要通过菩提心的修行来成就。
▼
更多分享·法宝结缘
www.putishuyuan.com
微信·jiqunf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