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从坎坷到通途——禅修之旅的四个阶段 Back

从坎坷到通途——禅修之旅的四个阶段

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2019-09-03


佛教徒不说与天斗、与地斗,也不说与人斗,而是要与自己的内心斗。调伏自己的内心,并最终证悟空性,是学佛最核心的问题。

但在刚开始禅修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伏心的过程。这个窍诀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这个窍诀将禅修分为四个阶段:对立阶段、失力阶段、和睦阶段以及念头自解脱阶段。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们熟知心的运作规律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禅修练习,终有一天,自性的曙光会照进我们的心田。



在这个阶段,内心会反抗、对立,与我们对着干。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还是很苦的。因为在调伏内心的时候,它会反抗、抵制。让它去修出离心,它不但没有厌倦这个世界,反而愈加贪婪;让它去修慈悲心、菩提心,它不但不修,而且越发自私、邪恶;对佛法的信心很微弱,满脑子都是像海洋里的巨浪一样强有力的贪、嗔、痴、慢等与解脱背道而驰的念头,有些时候昏沉,有些时候掉举、散乱。

而此时我们自身的修行能力又很弱,我们的内心,就像飘在空中的纸一样不由自主,一切都要听从烦恼、杂念的摆布。痛苦、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自私、贪欲等烦恼,随时都在轮番攻击、威胁着我们。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对治,都无法平息,只能任由烦恼一直发展、成长,最后演变为打人、骂人、杀人等恶劣行为。

这是修行人最痛苦的阶段。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是所有普通人修行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过段时间以后就会挺过去,不可能永远都这样受挫。如果闭关修行修得比较好,只需六个月左右,就可以闯过这个难关。当然,如果一味逃避、畏缩,就永远过不了这个关,那也永远无法修禅定,永远无法证悟。

一般人会说,修行的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修行障碍,诸如生活、工作不顺利等;一种是内在的修行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等。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内、外、密最大的违缘,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情绪。

从表面看来,不能说所有生病是因为情绪。《俱舍论》当中也讲过,肉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属性,在五蕴的分类当中,它们是分开的。但从深层次而言,所有的疾病、痛苦,都是意识创造的。除了意识以外,所谓的病痛与苦难都不存在。

其实,佛教所说的四种魔,其本质就是我们的混乱念头,或毁灭性的情绪产生的一种现象。除了情绪、幻觉以外,没有什么外在的鬼和魔。比如,修古萨里断行的时候,修行的瑜伽士眼前,会出现鬼、神、魔或各种动物等非常恐怖的幻觉。这些现象其实都不存在,都是精神创造的幻觉。

如果不懂得这是必经之路,不懂得一切都是自心的现象,虽然已经开始生起修行上的一些功德,但还是很难忍、很痛苦、很枯燥,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就像小小的疾病,也得经过艰难的治疗才能康复。而且很多治疗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但为了重拾健康,我们却愿意主动花钱去接受痛苦的挑战一样。为了以后的解脱,我们必须接受当下的痛苦。

战胜的过程有很多方法:修加行,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禅定等,就可以逐步调伏内心。



在这个阶段,内心虽然继续在反抗、对立,但已经失去了力量。

修行人和内心斗争六个月左右以后,通过禅定获得了一些力量,意识、杂念便逐渐失去力量。此时虽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烦恼,却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修行人也不会受到影响。本来所谓的念头,就像魔术师幻化出来的军队,其本身并没有杀人的力量,只要知道是幻觉,它自己就会消失。当一个烦恼诞生的时候,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很费力地去对治,只要稍事休息,很快它就会自生自灭。

用比喻来讲,此阶段的烦恼、杂念,就像初春的风,即使刮得再厉害,也不像冬天的寒风一般刺骨。因为开始尝到了甜头,获得了第一步的胜利,便开始对修行产生了兴趣与信心。

这时候是不是登地了呢?还不是登地,甚至不一定是加行道。如果证悟空性了,就可以说是加行道。一般来说,这属于资粮道。

杂念为什么会失去力量呢?有两种可能:一个原因是证悟了空性,证悟了所有的念头、杂念都是幻觉;另一个原因,虽然没有证悟空性,但禅定修得比较好,心能够静下来,在禅定的状态当中安住的时间比较久,杂念生不起来,即使偶尔会有,但也失去了力量。



这时候已经基本上调伏了内心,我们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去做,非常地配合。

这时候也有杂念,但杂念很配合,与我们的心相处得很和睦,不但不会影响修行,而且在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杂念反而变成了修行的助缘、顺缘。我们的内心,仿佛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佣人,让它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都不抵抗。

用比喻来讲,就像阳春三月的微风,轻柔、舒缓,吹过以后,也了无痕迹,不具任何破坏性。这时可以说已经降伏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意味着降伏了三千大千世界。达到这个修行境界以后,修行人会非常幸福,不但对修行不生厌倦,而且非常喜欢修行。这时候我们需要杂念,没有杂念,就无法修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否则虽然内心很平静,但也许属于第二种禅,不一定与解脱有关。



在这个阶段,是精神自解脱阶段,也即进入大圆满的境界当中了。

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虽然还有念头,但在念头冒出的同时,修行人立即就能感觉到念头是空性。在念头产生的当下,还没有来得及造业,就消失了。

一般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念头也会消失:第一种原因,一切有为法都不可能停留在第二、第三或第四个瞬间,无常是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第二,当我们生起细微的念头时,即使从来没有修过大圆满、密法或中观的普通人去看它的本性,它也会自动停下来,不再持续发展。但这两种情况都不是自解脱。

所谓的自解脱,是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断除了它的命根——执著。这种念头与空性感受无离无合,也叫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当然,真正的二谛无二无别要八地菩萨以上才能够做到,但此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当不清净的杂念消失以后,就会现出内心真正的本来面目——佛的坛城,这也是内心本身的一种作用。执著,就显现不清净的轮回;证悟,就显现佛的坛城。进入佛的境界以后,清净和不清净的现象都不存在,唯有如来藏的本性、大光明、大空性,这叫本来的心。

多数时候,“心”是指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八识,但“本来心”却是指如来藏,也即密宗所说的母光明。明心见性的“心”和“本来心”是有差别的:明心的“心”,指的是子光明;而所见的“性”,则是指佛性、如来藏、本来心、心的本性,密宗称之为母光明。



其实,在前面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当中,心的本性并没有变化。比如,第一个阶段的时候,虽然内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心的本质却是光明纯洁的;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有了一些收获,属于道谛的子光明有所变化,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清楚。但属于灭谛的母光明却始终没有变化、永恒稳定。

修行人通过子光明,最后进入母光明的境界,即通过道谛进入了灭谛。此时修行人就会明白,原来自己的本质永远没有变化。虽然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但四个不同的阶段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从佛性的角度来说,证悟一地时候的本性和当初凡夫最混乱阶段的佛性,永远如如不动、恒定一味。

大圆满会用非常直接的方法去证悟,但就像禅宗不适合于所有人一样,大圆满也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它只适合于根机相应的人。如何成熟根机呢?虽然也有先天根机就成熟的人,但是不多。更多的人,是今生通过一步一步地修外加行、内加行,当质量修得比较好,内心发生了变化以后,就适合修大圆满了。大圆满修了以后,最后就能进入大圆满的境界当中。这,就是成佛。

后续,平台将推出“禅修要诀”篇,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禅修、开始禅修,敬请关注。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九)》:《调心的过程》

文中蓝字部分为小编语



推荐阅读

禅修,坏情绪的橡皮擦

减压神器——两种简单易学的禅修方法

走出抑郁:让禅修疗愈心灵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