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39课
1.课前开示。
①长期精进。
学习佛法有比较坚稳恒常的心非常重要。长期精进学习佛法,最终一定能得到真实利益。
②闻法时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③闻思修需要结合。
只知道喝水能解渴的道理,并不能解渴,而把水喝进去,才能真正解决干渴的问题。闻思修行也是如此,通过闻思我们懂得佛法的真正意义,属于基础阶段,懂得道理并不代表临终就有希望往生净土,还需要实际去修行,通过闻思教理所认知的的境界,在自相续中修出来,这样在临命终时才能够真正有把握往生净土。
2.乞女供养独觉的公案启示。
①公案关键点。
A.遇到独觉这么殊胜的对境,是乞女福报的体现。
B.乞女缘于殊胜的对境生起了信心。
C.相续中具足因果正见,了知自己如此贫穷是往昔没有培积福德所致,对大施主的妻子们并没有心生妒忌。
D.人在贫穷的时候,心相续会变得更加吝啬,因为自己所拥有的已经非常有限,一旦失去就会一无所有,会抓得越来越紧,而乞女把自己仅有的资粮用于上供下施,这一点很难得。
E.以信心和欢喜心供养食物。末法时期,大部分人会以“应该供养,供养对自己有好处”这种比较简单的或者无记的心态作上供下施,实际上做任何善事时,都应该尽量处于慈悲欢喜的状态。
F.发愿殊胜。“不再受苦”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不再受世间的苦,如这一世感召的贫穷之苦;另一方面,从究竟意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不再受轮回之苦。这个愿具足了暂时乃至究竟安乐的意义,使得她暂时生生世世转成富贵之人,究竟于本师现世之时(即三宝具足的时候)获得了解脱。
【延伸】我们通过闻思,懂得了佛法的基本道理,在做善事的时候,不仅像乞女这样为自己而发愿,而且要以菩提心摄持而发广大的“为度众生而成佛”的愿,或者用《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回向,这样非常方便。
【遣疑】有些道友认为:“自己供养了殊胜的上师、善知识等高僧大德,他们的功德按理说要比这位独觉比丘的功德更为超胜,那应该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我们要对比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否像乞女一样清净,如果本公案的这些关键点全部具足,那不需要有任何疑惑,一定培积到了非常殊胜的、不可思议的福德,生生世世可以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
3. 婆罗门供养佛陀一块布的公案要点。
婆罗门说“请您老人家用这块布补好衣服”,并非悲悯佛陀,而是因为了知这个因缘是培福的最好机会,所以祈求佛陀用他的这块布来补衣服,实际上是请佛陀悲悯他,能够让他具足福报,接纳这一份供养。
悲悯心适合于下施众生,对那些可怜的、痛苦的、贫穷的、没有依怙的众生,应以悲悯心来布施。对殊胜对境作供养时,我们心里一定要有因果正见:缘于这样殊胜的对境作供养,可以培积圆满的福德,能够得到暂时乃至究竟的广大果报。
在末法时期,有些众生虽然福报很好,但是不明白道理,在作上供时觉得自己是三宝的施主(如供养僧众之后,要僧众听他的话等),这种意乐是很损福报的。
4.老妇供养佛陀饮食的公案。
①心念清净。
末法时期的众生看到相貌庄严之人,往往会生起贪心,甚至对于寂静庄严的出家人心生惋惜,而老妇人心念非常清净,认为长相庄严一定是前世修积来的,具有圆满的福德才能感召这样的三十二种相好,这种正见使得她认为:这一世能够感召如此相好的尊者必定具有大福报,这样的人应该享受天人的食物。
②信心具足。
那个城市的人由于担心受到严厉政策的惩罚,不敢供养出家人,但是老妇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敢作布施,一定是有清净信心。
③缘于殊胜对境,供养自己仅有的微小、甚至不清净的(如变质、发馊)物品,也会得到殊胜的果报。
关键点是老妇只有这样的东西能供养,而并非有好东西留着自己享用,舍不得供养;如果故意用变质的东西作供养,会有很大过失,两种情况一定要区分开。
5.选择供养对境应把握中道。
供养别别的对境(个人),善知识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世间还有很多正在修行的出家人,也不要从此以后就只供养僧众和上师,再不供养单独的出家人了,这种想法稍微有点偏激,因为只要是出家人的形象,都属于在家人的福田、应供之处,可以带着清净的发心,支持出家人好好成办道业,资助他们闻思修行,也是很有福报的,不要因此而遮止正常的供养行为。
6. 因地如何作供养,以后会获得相应的果报。
①婆罗门妻子供养独觉的公案。
从供品本身来讲,可以相应供品贤劣得到不同果报,如果我们生活资具不缺乏,要尽量供养好的供品。
佛教讲究“一切万法依靠因缘而起现”,在因缘法则上面可能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供养饮食,味道甘美非常重要,产生福德最主要的因缘就是能够让僧众欢喜享用,食物色香味俱全,加上自己的清净发心,以及如理回向发愿,就能感召很殊胜的果。
②商主之女在佛塔中柱上系镜子的公案。
A.商主之女发心清净,所缘对境是佛塔,佛塔代表佛的意所依,缘于对境殊胜,感召到其多生累世相貌庄严富贵。
B.无论藏地、汉地、印度抑或西方的佛塔,一样都有佛“意”的功德,供养和转绕都有广大的功德。
C.后学者随学挂镜子要视环境随缘而做,汉地的寺院不允许随便在佛塔上挂东西,在讲八瑞物(八吉祥)的时候说在佛台上供养明镜也是很好的缘起,可以得到殊胜果报,关键是发心清净,发清净愿,自然能感召殊胜的功德。
③斗得(二十亿耳)施主的公案延伸内容——修行要把握中道。
凡夫修行人不可能不造一点罪业,烦恼断尽之前,起心动念一点都不沾染罪业是很难的,但是经常用正知正念控制自己,当出现烦恼和分别念的时候可以尽快去调整,这就是修行,这是正常的状态。把握中道就是不松不紧,开开心心地修行。
【公案】二十亿耳最开始缘于佛法修行,对佛有信心出家修道,他很精进地随佛修行了一段日子, 但还是不能证果。他就开始有点动摇:“我是一个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还俗回家做居士,享受自己原有的财富。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也是修行。”佛陀知道他求证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便让一沙门去呼二十亿耳来。
佛陀问他:“你在家时,善于弹琴吗?”他回答:“善于弹琴。”又问他:“弹琴时,若是琴弦太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转缓,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调得不缓不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能。”
佛于是告诉他:“同样的道理,修行太精进,会增加掉悔;修行太放松,则令人懈怠。因此,应当不松不紧地修行,不要耽著也不要放逸。”他听了佛的教诲,欢喜顶礼而去。后以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久证得了阿罗汉果。(《前行广释》第9课)
7.阿那律尊者的公案。
①阿那律尊者获得殊胜果报的关键点。
A.信心。
当灯火明亮起来,他看到佛像,生起了信心,这是圆满获得“天眼第一”的主要因缘。
B.发愿:“以此善根,愿我具有天眼。”
②应希求智慧。
佛教徒一定要希求智慧,一个人具足智慧,在世间为人处事也能得心应手,依靠智慧有如理取舍的智慧力,能够生起福报,出世间也要有智慧、闻思修行也要智慧、发心也需要善巧的智慧,方方面面都需要用智慧去抉择,乃至于成就圣果也需要无生般若的智慧。小乘是依靠证悟人我空性的智慧力才能够成就阿罗汉果,大乘必须有二无我空性的智慧力才能成就一地以上的圣果,都需要以智慧摄持。
灯具有光明、智慧、遣除黑暗的多重意义,供灯意味着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光明。平时供灯时要发殊胜的愿,未来必定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殊胜果位。
③善巧供灯。
在汉地供灯一定要考虑周到。如果条件不具足,环境不方便,供一盏灯、三盏灯都可以,如果条件具足当然是多多益善,只要意乐清净,供一盏灯也能获得圆满的福报。
有些道友家里没有佛堂,不方便供酥油灯,可以买一些漂亮的彩灯,看起来是装饰屋子,实际上是用这盏灯来供佛。还可以买一些香薰灯,底下放一个小小的酥油灯,上面放一点精油和水,灯火点燃之后还能散发出香气,也可以借用这种灯观想供佛。
编辑:定解G23
审核:定解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