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有两个吗?|《楞严经》22 导读
《楞严经》是特别殊胜的一个禅修法门,佛陀和阿难等许多阿罗汉和菩萨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给我们直指心性,或者是通过种种的比喻和理论来宣说心性的空性和光明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要听受这样特别殊胜的一个经典的话,也需要一定的福报,或者说是前世积累资粮的成果,否则的话,我想也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法。
虽然我传讲者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僧人,但是我们大家共同进入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时代的,佛与圣者们对话的现场情景,对我们而言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每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在这个轮回当中,确实也是烦恼深重,或者说业力深厚,各方面被业和烦恼所控制,没有自由自在。但是在末法时代,这样五浊恶世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殊胜法门,我相信很多人应该从内心当中可以生起这种欢喜心。
精彩摘录
1
我们今天继续所讲的内容,《楞严经》前面,也就是心性不分这个问题,阿难一直认为有一个见性的东西,所谓的见性是一个实有的东西,然后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不同的比喻和道理进行说明,这个所谓的见性并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前面已经讲到了这么一个内容。
这个见精是没有实有的,也并不是不存在的。这样一说,阿难和很多没有得无学果的圣者,也是处于一种茫然当中。大家都不知道,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在这个时候,佛陀非常怜悯地安慰道:你们所有的这些善男子不要害怕,佛陀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所以佛陀所说的这些跟外道的四种说法完全不相同的,你们可以仔细去思维,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这样的一个情节。
接下来,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了。本来这个是佛与阿难的一个对话,前一段时间也是佛和阿难对话的时候,波斯匿王出现的,今天这里佛陀跟阿难对话到最后,大家都不知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包括阿难和其他眷属,大家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当中。佛陀说:你们不要害怕。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圣者,虽然在小乘当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子,神通第一是目犍连尊者,大乘当中智慧第一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整个空性的了悟完全超越了声闻乘行人,这样的话,这里文殊菩萨出现在现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实际上阿难为主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都处于一种意识的状态当中,根本没有进入到智慧的状态。如果没有进入到智慧的状态,就像现在的唯物论,或者小乘的有实宗一样的,一定要有一个确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确切的东西,不可思议和无法宣说的境界对他们而言就是特别的遥远。
有些佛经当中也讲“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意思就是说,得到这个相状的实际上是意识的境界,不得相状的是智慧的境界。所以在这里他们最关键的,因为前面也是,到底精见和外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直到现在都是搞不懂的。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再次代表阿难为主的这些四众弟子说,他们现在最关键的是不明白如来所宣讲的,精见和外面色尘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是”的东西?还是“非是”的东西?这个问题一直搞不明白,文殊菩萨跟佛陀宣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3
阿难为主的这些人,如今不知道它的意义到底归于什么道理当中。你说是见的话,也是指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没有见的话,也不应该是所见的范围,但是也说是要见。所以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样。因此这些人有点儿吃惊,有点儿害怕。
因为见精这个东西,你说没有,好像有;有的话,好像是没有的。可能代表我们很多凡夫人也会这样吧,觉得所谓自己的这种见性(明觉)的话,有时候好像确实存在,有时候好像也没办法存在,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在这个时候自己的修行害怕出问题,或者是自己所认识的见性不是真正的见性,所以自己有时候有点儿怀疑,有时候有点儿害怕,有时候就是觉得有点儿不信任自己。
“
文殊菩萨跟佛陀说:这些人,恐怕前世没有积累很多善根的人,您上面所讲到的这个境界有点接受不了。怎么办?
4
这个当中主要讲见性不分,其实境和心,或者说外境和有境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分的,但是这个道理阿难一直搞不明白。
我们也是这样吧,我们自己的心和外境,好像有时候是依靠外境而产生我们的心,有时候觉得是依靠自己的心来显示外面的万事万物。到底怎么样呢?有时候佛经当中也说万法唯心造,有时候说外境是所缘缘,依靠所缘缘产生眼识等等,那么识是在第二刹那现前,尤其是在《毗奈耶经》,或者相关于经部的一些经典当中经常这样提到,到底是怎么样?我们可能有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不可思议的行境没有了达的话,恐怕也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当中,始终不能解脱出来。
5
当时佛陀对文殊菩萨为主的在座的四众弟子讲到,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根和识所摄的一切法,实际上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
我们都知道空中的花园有没有产生过?没有产生过,它从来都是无生的。既然是无生的话,它是无灭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显现的不管是见精也好,或者说外面的万物也好,所有的这些,实际上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就像梦中的花园一样,一无所成的,本来都是没有的。
这个道理,虽然他这里直接提的是安住于三摩地当中是没有这些,或者我们也是入于这样的入定的时候,所有的快乐不快乐也好,或者好和不好的外境的显现,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在本体当中或者入定的智慧当中,就像空中的花园从来没有产生过。这就是我们修行当中很关键的一个词。
6
佛陀继续用一个比喻的方式来直指心性。
佛陀说:文殊菩萨,今天再次问你,比如说你这个文殊菩萨,有没有第二个文殊?如果有这个文殊的话,那么这个是文殊呢?还是没有文殊呢?意思是,非文殊呢,还是是文殊?
他这个问题,如果刚开始你没有了解的时候,好像觉得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但实际上,佛陀站在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了义真实文殊的角度来讲,名言当中的文殊,是和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你这个文殊是真正的了义觉性文殊,跟自性无二无别的。这样的话,它有没有是文殊和非文殊两种?佛陀就特意问,你这个文殊菩萨,有没有是文殊和不是文殊的两种相违的体性,在你身上能不能找得到?
佛陀故意用文殊菩萨来直指,因为他是问题的发问者。那么从你的层面来讲,真实文殊有没有一个是文殊和非文殊的两种东西?
7
有文殊也是不对的,有的话就变成两种;也不是没有文殊,如果没有文殊的话,就是断见了,也是不可能的。像名言当中,文殊也并不是没有吧,可以这么讲。所以在这个境界当中,实际上没有是和非的二相,在文殊菩萨的了义的境界当中,没有真正的两种。
8
所谓的文殊菩萨,从世间的文殊菩萨来讲,要么是文殊菩萨,要么不是文殊菩萨,这个在名言当中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从阿难的这种境界来讲的话,文殊就是文殊,你不能说是要么成了两个文殊菩萨了,要么文殊菩萨就不是文殊菩萨了,不会有这样的这种矛盾。但是从了义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来讲,我们了义的心性其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这样的了义的心性,有没有是和不是的两种相?能不能找到两种相呢?确实两种相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个道理可以这样宣说的。
9
境和有境也好,好和坏也好,有和无也好,高和低也好,所有我们面前认为是对立的东西,我们凡夫人一定要找到一个对错,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黑的。当然名言当中,我们的迷乱显现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对立法,在名言当中有它的一个量,但是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这些都是一种假象而已。真正的话,其实白的本体也并不是白,黑的本体也并不是黑,我们认为对和错也是一定要有一种实相,但实际上是没有的。
10
文殊菩萨这样一请求以后,佛陀讲了特别甚深的道理。其实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自己好好地思考一下,佛陀对文殊菩萨讲的道理,应该是特别具有加持力和感染力的。我们一般说某个老师和某个学生讲的如何如何,我们值得记录下来。佛陀跟文殊菩萨对话的道理,我们如今得到,我觉得还是非常幸运的,比什么都重要的。这些道理我们自己也可以慢慢地思维一下。
一般来讲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白天都是求法,晚上都是思维。我以前看过一个上师的传记,他当时因为求学的时候条件比较差,晚上没有酥油灯,没有这个条件,白天一直求法,晚上到天亮之前一直闭目思维今天所讲到的所有的法的内容,这样以后他又更加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甚深意义。
我们现在可能有时间,也有这个条件,晚上看书这些都是有条件,但有时候如果自己的眼睛不好,看电脑各方面不是很好的话,其实闭目思维今天所讲的内容,或者白天所学的内容,自己默默地在心里面消化。这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法义直接融入自己的心中的话,可能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分别念想到的,不如融入到真正的觉性当中,它的力度更为特殊。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