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知识不等于智慧,如何告别碎片化学习? Back

知识不等于智慧,如何告别碎片化学习?


前段时间,《罗振宇的骗局》一文刷爆朋友圈,文章认为,做内容付费的罗振宇们,只是满足了大部分不爱读书却喜欢被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自然是言重了些。不过当下蜻蜓点水式的碎片化学习确实非常普遍。

——摘录教育之窗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式增长,时间无限碎片化,空间无限被分割的时代。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我们就不由自主打开手机,快速浏览一遍公共账号,刷一会微博,播放一段定制的付费课程,各种新鲜刺激有趣的知识层出不穷, 短平快的传播表达方式,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面对如山如海的信息, 我们总是想“不错过”任何“看似有价值”的东西。“知识焦虑”由此产生,使我们难以气定神闲地长时间专注学习系统知识,只停留于碎片化阅读和零散知识点的摄取。


微软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人们的专注度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2013年的8秒以下,还不如一条金鱼高。

——网易公开课


如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只爱看非常简单的微博,140个字刷来刷去,成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不要说形成一种观念,连基本的碎片思想也形成不了。为什么现在出不了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

——恭录自北京雨枫书馆

-从佛学角度看纸媒的未来



资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

碎片化时间学习最终是一地鸡毛?



很多人认为学习就应该系统化。碎片化学习最终还是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也搭建不起系统的知识体系。鲍鹏山教授就针对前段时间网络热议的罗振宇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表达了对蜻蜓点水式碎片化学习的担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碎片化知识的汲取不过是“有知识的野蛮人“,缺少基本的判断力和文化素养。


碎片化学习,仅仅是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去学习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碎片化知识。



知识在没有集结成体系之前,仅仅是信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实际上是在扩充知识点的广度,并没有增加内在的联系。当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很难被真正吸收,杂而不专的阅读,最终可能导致我们变成了“万金油”,仅仅获得一些“谈资”。一旦新的海量知识更新时,我们仅仅成了疲惫追赶的奴隶,没有任何自主和自信,更不要说学以致用了。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

 

“只看一些简单的碎片信息,根本没办法完善自己的智慧。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知识,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不仅要学,还要去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充实自己。”

----恭录自佛法与当代社会



碎片化的时间要好好利用起来,充实自己,但是碎片化的知识一定要谨防。 我们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实际上知识系统越复杂,越需要“通才”下的“专才”,才能有理解正确,应用自如,举一反三的能力。


归根到底,资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无论世间知识还是博大精深的佛法,都需要系统闻思。



减少低价值的碎片化阅读,

建立深度阅读的习惯

做有智慧的“法迷”,不做浮于表面“万金油”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非常简单:减少低价值的碎片化阅读,恢复、建立深度阅读的习惯。知名学者梁文道从中学开始,三十多年来他都保证每天六小时的阅读时间。在回答记者如何对抗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问题时,梁文道说:只有将阅读碎片化的人,没有碎片化的阅读本身。


对于佛教徒而言,同样需要深度学习,才能获得智慧的甘露,成就菩提之果。



我们都需要通过终生学习来强化自己的信心和智慧。


否则,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的闻思,那么正在学习的时候,你可能有信心、悲心和智慧,而一旦离开了佛教团体,这些境界可能很快就会消失。因为你们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周围都是障碍修行的恶友,他们花天酒地、浑浑噩噩度日,在各种琐事中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对你的智慧成长不会给予很多的滋养。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都非常需要自律,需要对信仰的坚定信心。


我希望未来的佛教徒都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群盲目的迷信者。

——恭录自《用生命证取圆满》



佛法本身就是甚深智慧,需要长时间的全面了解研读,依据次第地闻思修习。


1

佛法的学习需要依靠知识体系


所谓的系统闻思,就像世人学习知识,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依次读上去。那么佛教也是同样,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从初步的佛教基础学起,然后依次学习五部大论,最后再学大幻化网、大圆满等特别高深的修法。世间知识既然都需要系统学习,那极为甚深的佛教就更不用说了。

——解脱必备的三个窍诀



如果人们没有深入了解佛法, 仅仅停留在辞藻语句上, 经常会有对经文的疑惑和不解。殊不知, 实际上是:佛依众生的根器,应机说法。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或者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误解丛生。如果没有深入经藏,进而了解背后的甚深密意,再做出深入地判断,那恐怕我们就要生出邪知邪见。


2

如何系统性佛法学习


碎片化时代的学习,会使佛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最值得庆幸的是:学院不仅有着系统闻思修五部大论的教学体系,还有着上师倾尽心血为大众翻译的汉文译本,使得即使是在家人也可以利用网络, 依次第地闻思修学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中观庄严论》、《量理宝藏论》等众多的论典,行持善法,走向解脱。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入行论》之修行次第  


3

学会专注, 深入的学习 


有了权威的知识体系,我们就有了最稳妥的依托。剩下的就是选择最合理学习方法。


第一步

从聚焦开始, 学习要聚焦。


选择一部前行法本,持之以恒,听闻和接受完整的传承,课上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再完善资料整理和自我检验。这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深度工作的专业能力。


深度工作是指在安静勿打扰的情况专心而持续地进行活动,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


在佛教中,这称为专注三摩地。“正定”,如同正念的修习,意味着专注于一项事物,排除其他不相干之事物。专心与投入反复练习, 渐渐会将思考集中起来, 遮止外散, 使学习转为一种有动力有效率的自我驱动和快乐沉浸。同时当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后, 信心、意乐及兴趣会如同前进的车轮般, 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使我们更加放松和专注。此时压力以及懒散就不会像之前那样继续困扰我们。 


第二步

依据次第,闻思修行,成为“法迷”。


佛教提到,智慧有三个阶段——闻慧、思慧与修慧。闻慧是依靠听闻佛法而得来的智慧;思慧是对所听闻的教言反复思维、探究而得来的智慧;而对思慧中获得的定解不断串习,就会出现修慧。

——新西兰梅西大学问答


学习佛法要从次第出发,一切从闻法开始。


我们理应断除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心不在焉等散乱放逸的行为。


在闻法时,要像野兽听琵琶声一样专注,不管旁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管。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迷”,诸如球迷、歌迷、网迷,听说很多网迷整天都沉迷于网络,旁边人说什么都不管;许多小孩看动画片也极为痴迷,一进入状态什么都不顾。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成为“法迷”,也即要异常专注地听闻佛法,因为只有专注地听闻,才能得到闻法的实益。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闻法期间千万不能说绮语,因为这是在对自他闻法制造障碍,佛经中说闻法时说绮语是舍法罪业,由此恶业将转生为鹦鹉等旁生。

——《藏传净土法第五课》


要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的懒惰以及不加思考,应付差事般地匆匆翻过,才是最致命的、最没有效率的阅读。切记仍需检验学习的质量,不要企图自己欺骗自己。


第三步

知识的整理和吸收,解决学习效率问题。


做好时间的自我管理,自我觉知、自我掌控。寻找自己每天效率最高不受打扰的时间段,依据自己情况合理安排深度学习时间。自己评估碎片的大小,什么时候适合深度阅读?什么时候适合利用碎片来检测复习自己的学习效果?克服焦虑和盲从,使身心远离焦虑,保持好积极乐观的心情和求知欲,对阅读来说极为重要。


在深度学习中学会整理知识结构,多做笔记,练习使用思维导图来辅佐知识点的理解。


第四步

知识的转化,反复串习,从内心发生改变。


检验自心, 通过安住修和观察修,查看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是否如法,让阅读质量和效率得以改善和转化,进而使信心增强,意乐增上。法义需要反复理解和确认,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网络让我们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深度学习才让我们向下深潜;穿过河流表层的浊水,来寻见深藏水下的精神清流。


正如堪布所言: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愿成为终生学习者。广义上讲,是学习一切知识;狭义上讲,是学习大乘佛法为主的一切佛法。


当我们通过深入学习懂得佛法教义时,由此而产生的信心和智慧是谁也夺不走的,这样的信心和智慧才是永恒的财富。


在忙碌工作中,如何告别碎片化学习?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本文教言恭录自堪布

用生命证取圆满——贵阳开示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