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本质
死亡的本质
死亡的本质
慈诚罗珠堪布
“死亡学(thanatology)”这个词,是由美国的罗斯威尔.帕克(Rosewell Park)在1912年提出,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死亡学的典籍——《西藏度亡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讲述死亡的佛教经论,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圆寂的前一年,也即八十岁时宣讲的《时轮金刚》中,已经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
在物质领域,西方科学有着令人兴奋的诸多成就;但生命的领域,却是西方科学几乎没有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所以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实际上,大脑相当于硬件,意识相当于软件。就像软件的信息、数据可以复制到另一个硬件当中一样,意识也可以移植到另一个大脑当中。也就是说,在人死了以后,生命仍然存在,并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上,身体不过是精神的载体而已。不仅佛教这么认为,有两位以研究神经系统而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 Sherrington 和 约翰·埃克尔斯John Eccles)也持这种观点。
其实,如果能多一些包容性,如果能有一点开放的态度,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去研究,因为在佛教里面,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只需为我所用即可。但世人的傲慢心往往很重,只要与常识不符,且不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或亲自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很难全盘接受。只有自己的推断与对方一致时,才肯予以采纳。这种固守陈规的态度,极大地约束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全世界所有的书籍当中,最好的介绍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方法的书,就是《西藏度亡经》。目前这本书已经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肯定。灌了顶以后,就可以学习。但在没有灌顶之前,最好不要自己偷学,我们还是要尊重密法的次第。不过,其中有一部分面对死亡的方法,是没有灌顶的人也可以参看、修学的。
简单而言,死亡可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现象。其周期性,表现在死了以后还要投生,生了以后终究会死的轮回周期。我们的意识就像发动机,可以启动一个生命的开始,也可以让一个生命停止。但究竟是怎样启动、停止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即便如此,我们的生命却永远都不会结束。即使成佛的时候,也是有生命的。当然,那是更高层面的生命。随着修行的提升,我们的生命梯级也会越来越高。当然,生命的现象,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但生命的现象,却会循环往复、轮转不止。
——摘自慧灯之光十《正确认识死亡》
往期回顾
随喜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WeChat:cichengluozhu2015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
http://weibo.com/cichengluozhu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ichengluozhu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网站
http://new.huidengzhiguang.com
慈诚罗珠堪布喜马拉雅电台
搜索主播:慈诚罗珠堪布官方电台
慈诚罗珠堪布官方法本流通
淘宝/微店:慧灯坊
TEL : 15828578609/15528038027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