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62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入菩萨行论》我们已经学到了第五品正知正念,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这两品是在宣讲如何守护菩萨戒,不放逸,就是要有谨慎取舍的心态。正知正念,就是要护持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安住于善法上。正知正念品分三个大科判来宣讲:
1.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2. 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
3.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我们要了知护戒之方便法是护心,护心之方便法是护持正知正念。护持正知正念需要结合相续而精进实践。前一课讲到护持正知之方法的观后当控制,是讲观察三门之后应当控制三门,让它处于驯服的状态。而后宣讲,控制后要作修心之行,怎样做修心之行包括三个方面,对应科判:
1. 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
2. 主要宣说修心;
3. 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为四个方面,其中“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中包含三个子科判:
1. 平时行为寂静;
2. 必定随顺他众;
3. 善行自己之事。
🔹本课宣讲的是前两个子科判,即平时行为寂静和必定随顺他众。前一课颂词宣讲了要自主身心,表情尽量处于平和状态等获得寂静的一些教诫,本课用5个颂词来继续宣讲:
1.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寂静调柔,不要惊扰他人,要经常喜欢行持寂静的行为。(详见颂词1)
2. 以水鸥、猫和盗贼在成办自己所欲之事时行为都会无声隐蔽为比喻,行为寂静也是修菩萨道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忽略的一种窍诀,一种修行的方式。(详见颂词2)
3. 我们应该怎样随顺他众呢?我们应该随顺他人对自己的好言相劝,或者说,我们在劝勉他人断恶行善时,应该善巧方便,尽量随顺他众的喜好,或者对于没有请求而给自己说饶益语的人,我们应该恭敬地顶戴他,而且,在修行中应该保持恒常成为众人徒弟的恭敬谦下的心态。(详见颂词3)
4. 对他人所说的至理名言、让人弃恶从善的忠告,应以平等、清净的心赞叹为善说,见到他人行持福德之善法时,应当无有任何嫉妒心的内心真诚随喜、口中赞叹。(详见颂词4)
5. 我们对他人的功德,最好暗中称赞,避免自己落入阿臾奉承之嫌,听到有人赞叹别人功德,我们也要跟随一起赞叹,帮助他宣扬此人的功德,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叹,要知道对方是知晓功德的人,避免自己生起傲慢心。(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颂词1-1
科判分析
前一个颂词讲到了,平时我们要尽量自主身心,调伏自己的内心,不显现令众生不悦意的表情、容貌,经常显现笑容,交结善友,宣讲真实语,这也是菩萨行为寂静的分支。本课继续宣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中的平时行为寂静。
颂词1-2
消文释义
当移动床榻、桌椅、板凳时,不要随便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关门、敲门推门时也不要特别鲁莽粗暴,作为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寂静。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我们做任何事情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四处惊扰他人。
有智慧的人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旁边的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寂静调柔。
①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仪寂静,不要大喊大叫,说一些粗言恶语;
②我们到上师或道友家里去,应像《事师五十颂》里讲的那样,小声叩别人的房门,动作不能太粗鲁;
③倘若周围的邻里行为粗野,经常影响自己闻思修行,则应提醒他不要这样。
重点2. 在听闻佛法时,必须要保持寂静。
否则,是在故意造恶业。举例: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佛法时,有时候几十万人同时在听,下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听法就应该有这种态度!
重点3. 行为寂静对修行也有帮助。
作为修行人,除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以外,平时应尽量安住在修行之处,不要经常到外面去。
重点4. 行为调柔寂静,能感化世上许多不信佛教的人,僧人们如法的威仪、调柔的行为感化了无量众生。
重点5. 如果相续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出来。
重点6. 上师教诫:
现在有些人却认为身语的威仪并不重要,内心的证悟才有意义,身体成天疯疯颠颠的,语言也是胡说八道,这样完全失去了佛教徒的形象,这方面应当注意。
颂词1-4
相关教证
堪布根霍在《入行论讲义》中说:“住在寂静深山里的修行人,不要经常来来往往。”
颂词1-5
相关公案
像舍利子和目犍连那样的智者,在没有遇到佛陀前相续中也具有如是的傲慢心,后来看到威仪调柔的佛弟子,内心中才生起信心,终皈依佛陀获得圣果。因此佛陀常说威仪非常重要,原因也在这里。
(颂词2)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颂词2-1
科判分析
前一颂佛陀要求修行人要保持威仪寂静,这一颂以动物尚能如此作为比喻予以强调,继续宣说。
颂词2-2
消文释义
此处所讲的三种比喻——水鸥、猫、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大乘修行者,也应该向猫学习、向盗贼学习、向水鸥学习,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静,不要像疯狂者般野蛮粗暴。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以三个为达目的而能行为寂静的动物作为比喻,修行人更应当行为寂静。
既然这三个动物为了自利,行为都如是的寂静,那我们作为修行人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更应当行为寂静。
①水鸥,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上的水鸟,通常以鱼类为食,在天空飞或水面游时,动作悄无声息,不会惊动水中的鱼儿;
②猫,不管是窜到墙上、卧在草丛中,还是蹲在角落里,都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连走路也非常轻盈。藏地有种说法:“猫在角落中睡着,它的爪子不睡。”猫在睡觉时,爪子一直在动,想抓老鼠,最机警的老鼠也很难发觉它;
③盗贼,偷东西时蹑手蹑脚,很难被人发现。
重点2. 行为寂静对心的证悟、心的调伏有非常大的帮助,倘若小的威仪经常违犯,大的学处也很难守护。
重点3. 上师的两个要求:
①不要以不如法的行为来影响他人;
②自己说话、走路、做事情,不要大声喧嚷;
③不论处于什么环境中,我们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颂词2-4
相关教证
《涅槃经》中云:“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若不重视身口意方面的简单威仪,好的修证是搞不上去的。
(颂词3)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颂词3-1
科判分析
前两颂宣讲了修行人平时要行为寂静,本颂词宣讲修行人应当随顺他众。
颂词3-2
消文释义
1. 从三层意思来解释:我们应善巧劝勉别人行善断恶;对未受委托也善意劝诫的饶益语,自己应恭恭敬敬地顶戴接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恒常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
2. 从两层意思来解释:对于善巧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人,或者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地顶戴,恒常恭谦地做他们的弟子。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接受他人的好言相劝和善劝他人。
①应随顺他人对自己的好言相劝,别人劝你断恶行善,一定要恭敬他;
②我们劝他人行持善法时,应善巧方便,随顺他人的根基、意乐、喜好,才能真正利益他人。
重点2. 有些人未受委托但好意对你的修行予以劝告,对此自己应当随顺,欣然接受、恭敬对待。
重点3. 恒时成为他人的徒弟或奴仆,谦虚恭敬接受别人的意见。经常学习他人的长处,把所有众生当做善知识,修行必定日进千竿。
重点4. 上师教诫:
①要断除自相续中的傲慢,对上恭敬、对下傲慢是不合理的;
②任何一个众生,都应把他当作自己的上师,这就是一种修行境界;
③修行境界越高,在别人面前越谦虚、越恭敬,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颂词3-4
相关教证
1. 以前上师讲过:“在这个世间中,如果别人劝你行持善法、断除烦恼,这种语言一定要接受。”
2. 萨迦班智达说:“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
3. 宣化上人讲过:“我是一只小蚂蚁,愿意住在一切众生的脚下;我是一条道路,愿所有众生从我身上由凡夫地步向佛果。”
4. 麦彭仁波切曾说:“如果自己有功德,没有傲慢最好,也不需要傲慢;如果没有功德,傲慢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5. 善天论师:“凡是能对治烦恼的一切善说,实际上都是佛的加持,与佛亲口所说无异,故而应当赞叹。”
颂词3-5
相关公案
佛陀度化摩登伽女时,让她先出家修行一年再嫁给阿难,出家不到半年,她便悔过,最终证果。
(颂词4)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
颂词4-1
科判分析
上一颂教诫修行人,应当断除傲慢心,恒常恭敬一切众生。本颂继续宣讲随顺他众,修行人要观清净心、要断除嫉妒心对他人宣说的至理名言、积功累德之事予以赞叹。
颂词4-2
消文释义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不管是佛陀在佛经中的语言、高僧大德在论典中的语言、传承上师传下来的教言,都应称赞为善说。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积功累德之事,比如上供下施、放生、传授佛法、闻思修行、转绕佛塔、做有漏无漏的各种功德,此时应断除一切嫉妒,赞扬此善举并生起欢喜心。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菩萨应当观清净心,愿意赞叹他人的功德。
他可以通过慧眼去观察有利的方面,养成抉择后赞叹宣扬功德的习惯,并不观察过失的心态,对自身的人格修养、善心都是增上的,对教化众生也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重点2. 应当随喜别人行持福德之事,这可以摧毁自相续中的嫉妒心。
重点3. 以清净心随喜赞叹,能获得如意宝般珍贵的东西。
重点4. 上师教诫:
①对自己有恩德的上师、法师,应当赞叹他们的功德,哪怕只传了四句偈颂,也要非常感激;
②对上师和法师的赞叹,应当真实。
颂词4-4
相关教证
1. 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智者常以谦卑心宣扬所有高尚人士的功德,就好比马拉雅山的檀香味被风吹送传到四面八方。而愚者只愿意宣扬自己,从不愿意赞叹其他智者的功德。
2.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听到他人行持善法,若舍弃嫉妒而诚心诚意地随喜,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福德。”
3.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切虚假的语言,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也不能赞叹。”
4. 《格言宝藏论》云:“正士特意常宣扬,所有高士之功德,马拉雅山檀香味,被风传送于十方。”
(颂词5)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
颂词5-1
科判分析
本颂词继续宣讲必定随顺他众。前一颂宣讲了对他人的好言善行,我们应当赞叹随喜。本颂宣讲,如何才是赞叹他人或自己被赞叹时,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颂词5-2
消文释义
我们应当暗地里赞叹别人的功德,听到他人赞叹别人时,自己也要尽量随喜。别人评赞你的功德,应认识到别人是了知功德者。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对他人为什么要暗中赞叹呢?
因为当面赞叹很容易变成阿谀奉承,而且修行境界不高的人,听了这些赞叹后,经常会产生傲慢心。
重点2. 当有人宣说别人功德的时候,自己也要随声附和,千万不要搞破坏。
教诫:当别人赞叹某个上师或道友时,不要在中间搞破坏,这样会将所有人的清净心全部毁坏。
重点3. 不要表面上互相赞叹,而在背地却诽谤别人。
重点4.别人评赞你的功德,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认为自己真有如是的功德,而应认识到别人是观清净心、有修养的人。
颂词5-4
相关公案
《毗奈耶经》中有一位叫波嘎姆的比丘尼在听到别人赞叹其他人时总会搞破坏。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