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难点解释|《二十一度母赞释》第一课 Back

难点解释|《二十一度母赞释》第一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啥是缘起?

一、缘起的含义

“缘”和“起”若分开来讲,则“缘”是物质诞生所需要的所有条件。

比如,苗芽的产生,就需要种子、空间、时间、温度、湿度等等。当诸多条件具备的时候,从这些因缘当中,就会产生果,这叫做“起”。如果没有“缘”,就不会有“起”。

“起”观待于“缘”,这就是“缘”和“起”的概念。


二、缘起的分类

缘起分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

1.世俗缘起。

(1) 含义。

指万事万物都是依靠因缘而起,因缘聚合而不起的法,或不是因缘而生的法,在这个世界是没有的。

(2)引用经论详说缘起。

A.《缘起经》——其整个内容都是直接讲缘起。

经中讲一切事物从因缘当中产生、存在、毁灭的过程,叫做缘起。缘起初,也即缘起的开始。

现实生活当中包括精神、物质等一切,都是依此生故彼生的。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观待、相互对立的。有一个东西的存在、诞生,就有另外一个东西的产生,这就是《缘起经》中关于缘起的定义。

B.《稻秆经》——是以稻秆为喻,揭示世间万物都如同稻种产生稻芽一样,一切都在因果当中,都离不开因缘或缘起。

《稻秆经》讲,法性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与佛的出现和不出现是没有关系的。这也是佛教与外道最大的区别。

(3)世俗缘起的分类。

起主要作用的叫做因,起次要作用的叫做缘。

A.外因: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如果没有种子,则芽不会产生。因缘和合的时候,种子就会产生苗芽。这叫做外在的因相应。

B.外缘:地、水、火、风、空、时六界都具备的时候,外在的因缘法就已经具备。

地界不会想:我能够持种子,不让它掉落。水也不会想:我能润泽种子。因为地、水、火等六界,都是物质,没有情感的无情物,它们永远不会去思考问题。但在因缘具备的时候,即使它们没有这样的意思,其结果仍然会产生。

其中种子是主因;地、水、火、风等等都是外缘。虽然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

它们没有起到最根本的、最主要的作用,却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次要作用,所以叫做外在的缘。

C.内因:就是十二缘起法。在因缘合和的时候,有了无明,就会产生行。因为有行,识也就会产生。十二缘起支,前前都是因,后后都是果。到了最后的老和死以后,又从第一缘起的无明开始,就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轮回永远不会停止,这就是内在的因。

D.内缘: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此处讲的地水火风,是指人的肉体上的地水火风,与外界没有关系。

地永远不会认为:我能够阻碍其它的物质,我可以让身体坚硬。它只是一个没有意识的物质。同样,水、火、风、空等等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地水风火等所有因缘都具备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的身体。

当因缘具备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随着业力而投生到该去的地方,凡夫永远不会有选择的自由。

E. 总结:在内外所有的因缘当中,没有一个是因缘自己去思考、设计、创造出结果的。所有的因缘,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因缘聚合的时候,不管任何人希望产生果,还是不希望产生果,果都会产生。

2.胜义缘起。

所有因缘而起的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等相状,而这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性。


(三)缘起对于修行的意义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法都是空性。每一个人内心的本性,都是光明。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虽然我们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是佛陀发现并告知了我们,然后指引我们去修行,让我们证悟空性光明。简言之,虽然心的本性与佛的出现没有关系,但我们的证悟与解脱,却缘于佛的深恩厚德。


(四)佛陀所有教义中缘起法是最殊胜的

1.缘起是世出世间最不共的道理。

佛陀所说的法中,依靠自己的能力完全宣说了缘起空性的甚深意义,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位智者、大德、学者,都没办法讲述这么甚深的道理。所以佛陀宣说的缘起道理,谁也不可能宣说,谁也不可能证得。

2.缘起是诸佛最究竟的密意。

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归纳起来,中心意义就是缘起法门。

万法都是因缘的假合,即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的境界,虽然此境界我们用语言也没办法说,用思维也没办法想,但万法的本性确实如此,而它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也是大圆满、大手印的究竟本义。

3.教证说明:

《方广大庄严经》中也讲:“深入缘起,觉悟真实。”


(五)附说缘起咒和缘起偈

1.咒语。

平时我们经常在念“诸法从缘起……”等偈子,它的梵文,就是缘起咒:“嗡耶达日玛黑德巴尔巴瓦 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 得堪匝友呢若达 诶旺巴德玛哈夏日玛纳耶索哈。”

2.装藏必备。

佛陀非常赞叹缘起咒,《缘起经》中说: 哪怕建一个非常小的佛塔,塔里面没有任何其他装藏的东西,只有一个缘起咒装在里面,这个塔也能变成非常殊胜的积累福报的依处和福田。

无论是佛像、佛塔、佛经,只要念诵七遍缘起偈或缘起咒,就会变成殊胜的福田,就可以算是一种简单的开光。

3.缘起偈讲的是什么?

“诸法从缘起”:所有的法或事物,都是从它自己的因缘当中产生的。

“如来说是因”: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它们的因缘。

“彼法因缘尽”:当因缘结束的时候,果也会消失。

“是大沙门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了缘起,所以就是大沙门。


二十一度母,修哪位好呢?

(一) 二十一度母的总集是谁?

二十一度母的总集或本体是绿度母。

与其说是度母不同,不如说是众生的根基不同,众生信心不同,喜好不同,这才有不同身相、不同特点、不同作用、不同表现的度母。


(二) 佛菩萨各显神通投其所好

可能对某位圣尊有信心,对其他圣尊无法生起信心。因而佛菩萨为了帮助我们成就,就会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不管我们喜欢什么形象,佛菩萨都可以化现为任何形象来投其所好,因为真正的菩萨是无相的。但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化现,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攀附的机缘。


修行容易么我

(一)   如何看待修行感应?

1.同样是修行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在祈祷度母的过程中,有的人在修行或者生活中的感应都很快,但是有的人却经常得不到加持,也没有什么感应。

2.正确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了解缘起的道理。

对于这一点,要用因果通三世或者因缘法来正确看待。

成办任何事情都需要因缘具足。虽然度母的加持力非常迅猛,但是我们能得到多少加持,也要看自己的因缘。如果信心纯净、稳定,那么得到的加持也是持久稳定的;如果信心不稳定,就很难接受到稳定的加持。

所以无论是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违缘,还是显现上没有得到很明显加持,还是要通过比较稳定的信心持续地祈祷。清净信很容易,但是胜解信很困难,而真正的加持来自于稳定持久的信心。


(二)  怎么增上信心?

1.信心的来源。

通过祈祷、学习、不断地积累,都可以产生信心。

2.不断串习。

刚开始信心可能并不明显,但是通过不断地供养、祈祷、顶礼、赞叹、转绕,都是和度母结缘的方式。行持每一个善法都是在累积生起信心的因,自己的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累积很多因缘。通过这些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因缘成熟了,信心就生起来了。


(三)  为什么积累福报那么难?

1.福报离我有多远?

福报依赖于自身的基础,就像花钱一样,如果没有债务,则开始挣钱之后很快就能累积财富;但是如果有很多债务,那么虽然一直在积累财富,但只能使债务减轻。福报也是一样,可能暂时没有显现,但如果坚持下去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就会在某一天突然对佛陀、度母、莲师的信心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此福报也就开始显现了。

2.一切都遵循因缘法则。

福报的积累也有助于我们信心的提升,这不是无因无缘的。

因为我们修法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只不过这些因缘或者善法还处于种子的状态,还没有发芽。通过修行不断地积累因缘,会使修行的验相日趋明显。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因缘法则、因果缘起,有非常清醒的了知,要知道,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顶礼、每一次供养、每一个赞颂、念诵的每个咒语都不会唐捐。每一次修持都在加固它的力量,都是让果成熟的催熟剂。积累到一定时间,所有的因缘都会成熟,这个时候整个相续就会改变,身心都会和以前不一样。



原文:

大概十岁时,有一个叫班玛丹增的修行人,他是一位佐钦派的法师,对三宝信心很大,对佛理也很精通,他送给我一个很小的度母像。从小学、中学、师范到出家,我一直将这个度母像带在身边。

佐钦派:

在宁玛派当中,有敏竹林派、多吉扎派、噶陀派、佐钦派、白玉派、协庆派等六大传承、六大主寺。

——《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


原文:

在二十一度母中,第一尊叫做奋迅度母,她的身体为红色或者黄色,右手结救护众生的胜施印,左手持莲花,花上有右旋海螺。

胜施印:

右手往外平伸的就叫做胜施印。

——《二十一度母赞释.生西法师辅导》


原文:

度母的历史来源是什么呢?偈颂中说,“三域怙主莲花面,花蕊绽放从中现”。“三域”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域怙主”就是指三界的怙主观世音菩萨,“三域怙主莲花面”是形容观世音菩萨的面容就像莲花一样圆满,“花蕊绽从中现”是说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的泪水中出现的。

欲界:

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

——《佛学大辞典》


色界:

三界之一,谓身体与宫殿国土物质的物,总为殊妙精好,故云色界。色界四禅有十八天。【参见: 四禅天及三界】。【又】十八界之一,青黄赤白等眼根所对之色境。自持体与他法差别,故名色界。

——《佛学大辞典》


无色界:

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粗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俱舍论八曰:“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中略)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二色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四种,名无色界。此四非由处有上下,但由生故,胜劣有殊。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此处生故。复从彼处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中色非有,名为无色。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或示现义。被体非色,立无色名。”

——《佛学大辞典》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