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枯坐不是智慧之源 Back

枯坐不是智慧之源


红尘纷杂,奔波周旋间,已是心力憔悴。 

轮回无尽,披星戴月间,不觉生死流转。 

 


想让自己得到休息,想让自己解脱轮回,或者想获得出世间的智慧,得到修行的境界,可以任运自成地自利利他,很多人希望通过佛法的禅修来圆满所愿。于是,找到有一点禅味的朋友咨询,也报一些禅修班。但是听到最多的答案却是:你安住坐着,什么都不要想就好。 


回家试了试似乎也还蛮舒服,但是并没有领会要领,时难时易,恍恍惚惚。 

 

禅修真的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吗? 

为什么什么都不要想呢? 

分别念是魔鬼吗? 

 


分别念多其实没什么大的危害。在分别念未消于法界之前称为凡夫地,正因为分别念多才需要修学。没有一点分别念,要么变成石头一样的无情法,要么已经成就了。 

 

有些人对佛法的道理可能不太懂,稍微起一点分别念就认为:我现在修行不好,怎么办哪?他自认为佛教徒不应该起任何分别念,整天在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中度过……但这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性格就是这样,很喜欢什么都不想地坐下来,舒舒服服打两个小时坐,出定以后,觉得“我修行很好,你看我打坐怎么样啊”,在别人面前显摆一番。实际上,这到底是不是修行也不好说,真正有上师的窍诀,能断除烦恼的根本,是修行;只是什么都不想地坐着,那无色界众生可以安住五千劫,这不一定是很好的修行。 

 


《俱舍论释》中说:无想天位于四禅广果天附近,转生于此的众生,在八万大劫或五百劫中,就像冻在冰中的鱼一样,灭尽一切粗大心识,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本来他们以为这种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但当八万大劫或五百大劫过后出定时,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解脱,于是对佛法生起邪见,以此恶业而堕入恶趣。)我们藏地的旱獭,三四个月只能够在地洞里“闭关”。它也不生分别念,但还是在喘气——冬天早上能看到一些洞口有很多霜,这说明洞里有“闭关者”。 


可见,如果不具足上师的窍诀就去坐禅,很容易转生到旁生当中。 

 


马祖道一起先喜欢坐禅。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 


他说:“图作佛。” 


怀让就拿一块砖在他面前磨来磨去。 


马祖好奇地问:“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说:“做镜子。” 


“磨砖怎么能做成镜子?” 


“那坐禅怎么能成佛?” 


马祖一听,言下大悟,立即拜怀让为师。 

 


枯坐不是智慧的来源。 

 

禅宗有禅宗的安住方法,不过这种安住,最好是在认识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追随这种认识的境界中,才有意义。不认识心性,不论坐也好、行也好,多数只是一种形象 

 


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建了一间茅庵,供养一位出家和尚修行,平时都由老婆婆自己送饭菜过来,时过二十多个年头,老婆婆想试探这位和尚修行的功夫如何?今天特别叫自己二八年华的女儿送饭去,而且还告诉女儿说: “等一下你送饭去时,和尚吃饭后,你去抱住他,试试他有什么反应?” 


“好!我会照娘您的意思去做。” 


过了一会儿,女儿回来了,老婆婆问女儿说: “你抱住和尚时,他怎么说?” 


“当我故意紧紧抱住他时,我问他:‘这样子的感觉如何?’和尚回答说:‘就像枯木靠在寒冰上,毫无暖意,毫无知觉。’”  


“二十几年来,我白费功夫了,因为我只供养一个俗汉罢了!” 


于是老婆婆很失望地把那位和尚赶走,并放把火把茅庵烧了。 


所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境界不过是无记的安住状态,不是修行的境界。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这是印度佛学家寂天论师的名句,出自《入菩萨行论》,一部千百年来让无数修行人意识得以转变、命运得以改造的经典之作。偈颂的意思是:如果你不了解心的奥秘,不了解心是一切法的主尊,想要求得快乐、避开痛苦,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实义,终归还是要漂泊轮回。 


“不思善,不思恶,这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是六祖启发惠明的教言,惠明也因此开悟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完全通达了心性。 


可能我们都很羡慕这种境界,但是在寻求或到达这个境界之前,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系统了解佛教的知识。 

 

其实,并不是仅仅禅宗、密宗里有这样的窍诀,被称为“无上甚深微妙禅”的净土宗也有这样反对枯坐的公案。 

 


《染香集》中记载,清朝有一个姓王的人,他生活贫穷而且很愚痴,有时候别人接济他一点钱,他连多少钱都不知道。有个陈道士可怜他,便收他为徒,白天让他扫地拾柴,晚上让他念一炷香的佛。他刚开始念佛昏沉很重,每次一打瞌睡,道士便用竹竿打他,这样过了三年。有一天他忽然呵呵大笑,道士又要用竹竿打他。他说:“今天不能打我了。”道士问为什么。他说:“师父你枯坐十八年,却不知修法的要诀。如果像我一样老实念佛,恐怕早就往生西方见佛了。”第二天他登上峭崖,面对西方,双手合掌,站着迁化了,火化后烧出了两颗舍利。 

 

可见无有所念的枯坐并不是智慧的来源。还是次第闻思修、依师窍诀学修、老实念佛才是智慧之源。 


本文教言选自 

《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讲》

《藏传净土法》

《前行广释》

本文配图源自千库网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