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体会世间的痛苦,尽量行持善法 Back

【索达吉堪布】体会世间的痛苦,尽量行持善法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7-10


不勤而冀得,

娇弱频造罪,

临死犹天人,

呜呼定受苦。

不肯精进修习,却奢望获得安乐之果;修行过程中非常娇弱,对一点痛苦也不能忍受;频频造作罪业,这方面非常有智慧、有能力,这些人明明已被死主擒住了,却还想如天人一般长久住留,无忧无虑地放逸过活。见此情景,作者以悲悯的语气叹道:唉!可怜啊,这些懒惰的人一定会饱受痛苦折磨的!

 

环顾一下当今世界,这种感慨谁都会发得出来。现在的很多修行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真正的努力修行绝对没有。不要说长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地修行,就连如理如法地修一个月,我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的确也是没有的。尽管我从小就信仰佛教,二十多年来也在研究佛法、修行佛法,但现在接近临死时,反问自己:我一辈子中修了多少法?精进用功了几个月?自己也是非常惭愧。不要说二十四小时,一天八个小时中断除分别妄念,一心一意地修行,也绝对没有。上午好好地修一个小时,再过一个小时又出现分别妄念了,还妄想今生往生极乐世界或获得大圆满的果位,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农民从来没有种庄稼,却想收获不错,恐怕是很困难的事情啊!

 

在修持善法方面,别说像以前大德那样,就连基本的苦行也受不了,稍微没有吃的穿的,或者早起晚睡,就放弃不干了。反过来说,为了贪图安逸,造恶业却是频频不休、相当在行,已经处于死神口了,却还像天人一样虚度时光。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有些人已经七、八十岁了,但一生中做了多少善事?这些善事当中,前面有发心、后面有回向、中间一心不乱的又有多少?见到众生的这种状况,作者的内心非常悲悯,发出了呜呼的悲伤感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举目望去,街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目的,不外乎追求名利二者。如果他们是为了名利,那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若再进一步分析,司马迁可能就说不出来了,因为他对来世的概念一片空白,无法揭示生死的奥秘。

 

我们身为修行人,应该好好体会世间的痛苦,尤其是地狱的痛苦。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尽量地去行持善法,这样,纵然是造过严重恶业的人,临死时也有解脱的机会。唐朝有个屠夫叫张善和,他以杀牛为业,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临终的时候,他看到许多牛来讨命,于是一边挣扎,一边痛苦地大喊。刚好有个和尚从门口经过,见此情景,就点了一把香交给他,叫他拿着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后,他说那些牛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就跟阿弥陀佛走了。

可见,临死的当下一念相当重要。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到时候的前途是地狱还是天堂,这也是个未知数。但如果曾经听过善知识的教言,自己对这方面也有比较强烈的愿望,很可能会忆念起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一些善念,以此功德所感召,过去的罪业当下消失,也有获得解脱的机会。

 

如果你们以前造过极大罪业,现在遇到善知识和大乘佛法以后,自己一定要励力忏悔。我有时候就是这样: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让心静下来,转一转转经轮,闭着眼睛坐一会儿,想一想以前的经历、现在的所作所为,整个人生就像银幕上的镜头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有时候自己反观自己,心里觉得很害怕,因为每个人活的时间不会很长,不知我以后的前途会怎么样?但有时候又转念一想:不管怎么样,好好地忏悔吧。反正在有生之年中,还是尽心尽力地为众生、为佛法多做一点事。

 

现在有些发心人员经常提条件:你给我什么什么的话,我就怎么怎么样。其实为众生和三宝做事情,最好不要有任何条件,只要对众生和佛法有利,就应该自愿地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遇到善知识或者善法时,自己的信心和欢喜心非常需要。如果有一种欢喜心,那么行为肯定会如理如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相。有些人总抱怨什么验相都没有,其实如果白天晚上对佛法都有欢喜心,始终觉得佛法非常了不起,心里不舍弃这种执著,这就是最殊胜的验相。



--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