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经》(九)
善生
sigalovada sutta
经
第九课笔记
上师开示:
明天后天没课,下周一二《维摩诘经》,周三《善生经》,再下周,《维摩诘经》、《善生经》、《宝性论》(鼓掌)
开始的时候不欢迎也可以,但不要间断 。
《善生经》可能还要一两个礼拜吧,下面不知道还要讲几堂课,根据情况、心态,如果想讲得快一点,很快就读完了。如果想讲慢一点,一个事情可以讲很长时间,这是和讲者的心情有关。
一般周六我们很多法师有课,周日如果没有其他事情 ,大家休息。
各部门,除了医院等,大家稍微放松一下。我也尽量周日不开会,很多事情 放下来,但往往我的事情 特别多,都集中在一起。
我希望当天稍微轻松一点,因为从周一又开始上班、学习,当然有些道友学习只能放在周日,非常了不起,但可能没办法,又要抓 工作又要抓 生活,我们这里不同,部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稍微放松一点的时间。
第二件事,这本书是法王如意宝的《不忘》,正式出版。前面讲过法王的《无常道歌》,《天鼓妙音》,《瑜伽欢乐道歌》,《生生世世摄受愿文》和其他的书。本来有今年金刚萨垛法会翻译,有机会会翻译,《不离》、《不忘》后面还有不什么,还没想好。
当然通过佛法和不同的语言了解的话可能很有意思 。如果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用当地的语言特别契合他们的根基,也是对上师的报恩 ,也是对佛法的弘扬吧。
还有一件事,刚好忘记了,就直接讲课。
今天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佛教的观点阐释。
这里六方的话,这是南方的礼拜之处,或者是第二个老师是我们人生中的比较关键的,弟子如何对老师进行恭敬承侍,如何在老师面前学习,这个道理,这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对佛教徒是这样,对非佛教徒也可以研究,以好奇心来观察 ,佛教中如何要求的。
对老师有条件,对学生也有要求,《大圆满心性休息》、《功德藏》、《如意宝藏》等中引用了很多对上师的法相要求,世间的老师、学显宗的老师、密宗的老师,每一个有不同的要求,学生也是一样,好的学生具备 哪些条件,不好的学生具备 哪些,应该懂得这些道理。
因为有些人口头上说自己是佛教徒,但对佛教的道理不懂的话,是惭愧的,我们慢慢积累,最终自己变成智者。
佛陀告诉善生,作为弟子敬奉师长,也有五种事。
哪五种事呢?
一、给侍所须;
学生或者弟子,依止上师时具备 五个条件之一,是以自己的身体行为进行承侍,他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比喻他需要提水做饭,比如藏地经常学生对老师提东西、挖地、劈柴等,从行为身体上能作服务的,是应该做的。
在佛教中讲,上等者法供养,中等者身体供养,下等者财物供养。这算是第二种吧,需要什么都可以去做。不能老师需要什么你从来不理不睬,不是的。
二、礼敬供养;
如同财供养,因为老师是智慧的源泉和传输者,对我们的功德非常大,在利所能及的财富上供养老师。
在无论东方西方,私立和公办的学校,老师有自己的工资,学生交学费,觉得理所当然。当然以交学费来代替也许是可以的,但在传播知识的过程,近年有网课,有些说这些是需要免费的,可能免费比较难以做到的吧,如果免费,那么多发心的人也需要生存的话,长期来讲, 这种免费的工作,除非 自己资源比较丰富的人,否则 很难继续下去,所以适当收费是合理的。
什么都是免费结缘,有一点困难。当然佛教的免费课是有的,因为有免费的志愿 者,还有特殊的信仰,不收费是可以支持的。但世间的话,如果全免费可能生命不是很长久。
世间有做志愿 、做结缘,长期是很好的,因发心很好,但果发心和体发心不一定能坚持 下去。
应该有适当的运转,这样的话,文化的延续性能长期下去,不然长期的免费不能坚持 。尤其西方会想,为什么免费?是不是带有广告的内容?是不是有目的性?是不是有无形的财富在收取?有这方面的担心。
当然有些地方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供养,尤其在现在的消费文化、物质主义,全靠一种免费也不一定很好的。当然智慧的源泉老师、母校,有时候也要关心。
我看到西方的一些学校,以前在这个学校读过书,当功成名就时,有财富和能力时,就会到学校捐款,捐一幢楼,做很多慈善的项目。毕竟出来的名人对自己的曾经学习过的学校、老师,有一种感恩心。
我们佛教也是一样的,比如在一个佛学院,在一个寺院中出家,一旦你有威望和势力,不仅在文化的传播上不能忘记学过的母校,从其他的资源上,一旦有了因缘,也要去……
我们一些佛教徒,以前没有翅膀,当你丰满双翼翱翔蓝天时,是怎么样,值 得深思。
对道场,也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吧。我看到一些香港有些学校,好多路是某某名人捐的,原来他在这所学校读过,这个系里读过。这种感恩心是从财富上体现的。
是对老师的一种供养。
三、尊重戴仰;
从行为方面讲,对老师有恭敬心,爱戴、敬仰,不是当老师是一个工具,与我平起平坐的。其实知识的传递是要有一个缘起。
果仓巴说,与上师之间应该有一种缘起,如果对这个人没有一点敬仰 之心,想得到是不可能的。
就象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一种爱,他自己拥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学生对老师,一提到他的名字,非常敬仰。
有一个堪布,每次一提到自己老师的名字,马上眼泪不行了。我注意到,一般在他面前不提他的老师,不然他会哭很长时间,这样很多事情说不下去了……眼泪好象等在他的眼眶里一样。
这样的一种心,对上师的感恩心,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尊重心,也会得到一种真实的利益。
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
老师有任何教言教诲,应该恭敬,依教奉行,不会违背。
本来世间中,所谓的弟子,好象在《释氏要览》中这样说:
学在我后 名之弟
解从我生 名之子
从知识和学习方面,应该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从智慧的产生方面,学生是他的圣者,是这样的。
真正的学生,对上师老师讲的,应该尽心尽力听从,不敢违背,尽力执行,对自己非常有利。
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从师闻的法,一字不漏,记录下来。以前的阿罗汉将佛陀的教言全部记录下来了,有些大德对根本上师的教诲,一个字不会流失,全部记录下来。所以我们的《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都是这样记录下来的,就连上师的一个开玩笑都记录下来了。
以后就会在传讲时,会对上师的表情和内容一点不漏地讲出来。
我们都是热爱知识的人,前辈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的教言,尽量要记录下来。即使暂时不能用,再过十年二十年,在有生之年还是会用得上的。
作为弟子,应该善持不忘。这是最后一条弟子法相,也是很重要的,应该很好地行持。
这是弟子对老师的五条对待方法。
我也经常想,第一条,对上师是身体力行,尽力做一些。第二条,刚开始依止时,也没有任何资源资具,后来是尽心尽力的。第三条,没有破坏一些大的缘起,有时也会批评吧,比如以前我也留过胡子,慈师也留过。年轻时有些好奇心,上师不高兴,就没有了。
不知道我们这边,昨天说了之后,有没有了?我看到三个人有,现在没有了,是吧?
这些方面依教奉行。第五者,不敢说善持不忘,但是在努力 吧,有些还是遗憾的,因为没有设备。人就是这样吧,上师圆寂时,才后悔……昨天我在家里找到几个录像,现在任何机器 也无法翻译吧?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候也没办法吧。
这是作为弟子的条件。
从师长的角度也是有五法。
作为师长,应该以五事敬视弟子对待学生。学生和老师都是有责任的,学生要有《学生手则》老师什么都可以做是不合理的。
哪五种法呢?
一、顺法调御;
老师应该按真正的法的意义,并不是依靠他的分别 念,什么也不懂,胡言乱语,应该按世间法和佛法的规则 ,来对学生调教宣讲。
所以世间中经常讲:传道授业解惑。
老师首先从做人方面传道,然后从知识方面授业。然后解释学生心里的疑惑。因为学生的情况不相同,有的学校的学生只是老师在黑板前讲一些知识,完了就完了,从来不关心人是如何,性格 如何,有什么困难痛苦……都不关心。这里老师特别重要,要解除 他们心里的疑惑,学生来到这个世间,是有很多疑惑的。我们佛教徒也是这样,刚来有很多疑惑,过了几年之后,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刚开始问题太多,最后问题太少,这两者都不太好。应该研究,开发智慧,有一些创意。
伊斯兰教,家人会问孩子你今天提问题没有,有的问你今天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有的人问你今天得了多少分……重要的是,从小要问问题。在西方的有些学校,如果不问问题,是得不到学分的。
我们可能会以为问问题的人分别 念很重的,不是这样的。我看到道友之间互相问问题,辩论。虽然有的人象吵架一样,但这样也可以。
萨迦班智达说过,两个智者在一起,增长更多的智慧。我们应该在开放的心态中交流。
密法班说不能交流,我没有说过不行吧。因为辅导到底能不能不好说,问问题还是很重要的,回答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回答时,懂就是懂,不懂却用专业术语将别人模糊掉,也可能不是很合理的。
我们老师重要的是解惑,对真理产生认识。
二、诲其未闻;
给他教诲什么呢?是从来没有听过的。不是今天讲明天还讲,天天用一个教证,天天听得心烦。我们有些时候,老的时候有点糊涂 ,今天讲的忘记了,明天又讲,我也担心你们会烦。
有时我是故意再三说,为了大家能记得住。
所以一般老师在给别人传达一些新的知识时,需要不断重复和磨炼。
现在的网络时代,如果老师不肯学,学生学得更多了,老师不备课,学生备课好了,这样的话,老师还是比较丢脸的。
所以老师要每堂课给学生带来一些新的知识。我是会尽量翻一些书,把故事和世间的道理,有一些新的感觉,如果一点没有,在佛教中也是不允许 的。
以前印度有一个裸体外道尼犍子,他辩论特别厉害,很多佛教徒特别害怕,有一天舍利子与之辩论。
他后来想,如果短短的时间中把他打败了,可能他面子上过不去,可能不一定利益他,所以经过了六七天,打败了他,按规定,他皈依了佛教。
舍利子长得矮,长得也不太好。尼犍子不愿意在他面前皈依。舍利子旁边 有一位巴陀南,长得比较好,后来在他面前出家。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巴陀南已经出家十年了,但后来尼犍子有很多问题,问巴陀南时回答不了,于是轻贱佛陀:佛教徒这么笨,出家这么多年,竟然 不如我这个外道!
佛陀后来制定,虽然 出家很长时间,但是智慧不足时不可以摄 受徒弟。
有的人什么也不知道,反而收徒弟,还说不能问,弟子不能随便问师父。这是不对的。佛陀说上师的法相,弟子也是一样的。应该给别人至少一点知识,尤其在世间中,没有用的知识,传授再多是没兴趣的。对工作、生活、心理有用的知识,这个人即使长得不好看,地位不是高,但别人可以真正受益。
我们可能讲一些历史 诗学……极少数人可以接受。现在有一些有用的知识——会计等,有一些无用的知识——历史 等,需要间接的过程,人们看不起这类人,这样的时代中,老师摄受弟子时,要观察 弟子能不能有用得上的知识,要尽快传。
当然佛教中,能不能传,是从是否能调伏你的烦恼上观察 ,也许会好一点吧。
三、随其所闻,令善义解;
老师对学生讲的法,是根据他的教义善义能理解,依靠思维,并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讲佛教的道理,其理论的框架结构 、引申的意义,就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作为老师,应该给弟子讲。如果没有讲,只是简单地笼统地,学生可能没办法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 ,让他再三思维,具有创造性,对他提出有一些意义的疑问。
如此一来,学生世出世间会有进步。
老师应该比较热爱知识,否则 给学生传什么法?包括现在世间的老师,虽然带有老师的名字,但真正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心思不是放在传教育人上,这样的话,效果不是很好的。
所以学生与老师之间,与其他各个阶层有所不同。学生应该热爱知识,老师也应该热爱知识,不管是看书、辩论、思考 。如果老师学生都不喜欢这些,可能师徒之间只是君臣、上下级之间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所以选老师是很关键。因为老师的思考带动所有的学生。如果爱思考 ,是会让学生有很大兴趣的。
四、示其善友;
老师对其提供好的朋友。因为学生是迷茫的,要提醒哪些是可以接触,哪些人是不可以接触,会带来什么影响,要关心地讲。
有的老师上个课,下了课就走了,什么也不管,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要为学生尽量提供好的建议,尤其在依止善友方面。
五、尽己所知,诲授不吝。
自己所知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一点也不吝啬。
有的人觉得我一旦传授给别人,我怎么办呢?这样的老师不是很好的。
我也当过这么多年的老师,我在临死前,很想把所有的法讲给有缘者。我会想,我以前得过这个法,对我的利益特别大,只要条件具足,我是会毫无保留的。
现在课堂上一堂,课下才把真正的内容教给他们,是收费的。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合理的。只是一种买卖品、赚钱的工具,过失是非常大的。
《毗奈耶杂事》中说,
弟子于师 以敬顺心 为供侍者
能令善法 相续不绝
要让学生真正得到善法,相续不绝。如果有这样的心,老师不保留。如果保留,从来世来讲也是不利的。
就象周利磐陀,本来特别聪明,因为吝啬,所以变成非常愚笨的人。
和尚于弟子 当生儿想
弟子于和尚 当如父想
——《释氏要览》
当如福想。
有了这种爱的关系,是非常有利的。
佛告诉善生,弟子对于师长面前如是敬顺恭奉,那么双方都会得到快乐的,无有忧虑畏惧。
作为丈夫对妻子也有恭敬承事,有五种事,对在家人也是很重要的。
哪五事呢?
一、相待以礼,如果对她不礼貌不恭敬,不应该的。
二、威严不阙,威严——尊重,不缺少。作为丈夫,对妻子应该非常尊重,对她的所作所为及选择都非常尊重不管是行住坐卧,都放在眼里,对她的所有的庄严不缺。
三、衣食随时,以前的社会,可能妻子的衣食需要丈夫的资源。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时候,创造什么样的条件,都应该提供。
四、庄严以时,她人身自身的衣食、耳环、宝石、包包……化妆品都要提供,她需要什么就要提供什么。
五、委付家内。因为丈夫一般外出,妻子在内,在内的话,所有的财物要有一定的权力,要有一定的信任。除了买菜的钱之外其他的钱不信任不合理。
现在的人彼此不信任,各有银行卡,婚前公证等,这个社会比较特殊吧,对信任度不象以前。所以作为家里的妻子,应该所有的钱让她管。
以前我们家钱很少,但是会让妈妈管。我记得买粮食每个月都要去,十块五块,如果没有,要去亲戚家借。母亲让父亲去借,父亲不好意思 ,在一个要好的亲戚家借,到了时间不管如何一定要去还。
现在有些是母亲管钱,有些是父亲管钱,但作为丈夫应该委托给她,让她拥有,否则 很多事情 不好办的。
这是丈夫对妻子的五种,也是很重要的,重男轻女不合理。
作为妻子,也应该以五种事恭敬于她的丈夫。
哪五事呢?
一、先起,二后坐。
可能以前古代,可能现在也是这样。作为妻子,除了女权主义女强人和大老板(要求丈夫做饭等)之外,现在藏地也是女的做饭、挤牛奶 ,很早起来,父亲早起烧茶 是没有的。现在山东等一些地方也是这种传统。甚至有些地方,在吃饭的时候,丈夫和男人一边吃一边吵,她们就在倒水吧……印度也是这样的,说是男女平等,不知道能不能平等下来。
可能还是需要时间慢慢来。不过佛教中不是重男轻女,因为家里丈夫经常外出,家里的事情 由妇女来做。
做完之后,再坐下来,这样可能也是这样的状况。
三、和言,言语要柔和,不能象金刚亥母一样。苏格拉底……也是很出名的,先开始和颜悦色,后来慢慢越来越厉害,比较出名。
四、敬顺,应该有恭敬尊重,要有随顺之心。为什么现在有的人不愿意结婚?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 ,先发现不出来,磨合到一段时间无法生活下去,世间中有各种疑问:结还是不结?离还是不离?
这可能和社会状况、结构 有关。有些独生子女 个性非常特殊,与很多人的心态文化、南方北方、东方西方,互相不同,难以包容理解。很多家庭状态难以随顺。
可能是一种情况,但也可能是一种业力吧。
有些为什么夫妻不和合,佛经中有一个《夫妇经》中讲到,一个妻子美妙有智慧,年轻财富,各方面具足,但其丈夫,到后来对她特别不喜欢,所作所为看不惯。后来丈夫喜欢一个特别难看的,年轻很老的一个老太婆,经济特别不好的一个穷人。
妻子说,你实在看不惯我,我要不要出家?丈夫特别高兴,说你出吧。
她出家了,出离心强,修行后获阿罗汉果位。
丈夫的老太婆妻子死了,他又叫前妻还俗。当然她已经获得了阿罗汉,肯定不答应。告诉佛陀之后,佛陀说,不止此生,前生,你丈夫是一个梵专婆罗门,你是一个有才华的智慧美女,你们结婚后你丈夫爱上一个仆女,把你骗到林中,自己爬上树吃熟果,不成熟 的果子给你吃。你问他为什么这样?丈夫说,那你自己上来吧。她自己爬上树,于是丈夫以荆棘围起离开,她痛苦挣扎时,一国王打猎发现一个美女在树上不上不下,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带到皇宫生活。
为什么他现在不随顺你,跟前世有关。
所以有的修行人,认为促成这样的因缘,结果 水火不容。有可能是有这些原因,也有个性不合等理由。不管怎么样,作为妻子,应该随顺今生的丈夫。
五、先意承旨。作为妻子,应该提前预料 到丈夫心里想的事情 ,他还没有开口就懂得了,因为她情商比较高,可能一起很长时间基本知道他要做什么和表达什么。这样的话,他们心心相印,知道他喜欢什么,要做什么,丈夫也知道妻子想什么,做什么……这样的话,彼此的关系是很好的。
丈夫也有这样的五条,妻子也有五条。
我看到《中阿含经》中有十三条,比较多。支法度有14度。
就象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不同一样,可能有的女权主义会选择这个各自五条比较好,弘扬时可能也好一点,不然提出不同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吧。
《预业女经》讲到妻子的种类,有的象姐妹一样,仆人一样……七种,当然有的是有目的性的……
佛告诉善生,这就是作为丈夫对于妻子的敬待,如此一来,则夫妻双方都能获得快乐,无有忧畏痛苦,作为家庭,佛教徒值得关心。
希望在家的夫妻要有改善,佛教徒应该弘扬这方面的和合的文化,不要总是提倡不要结婚,赶紧离婚。不然他们离婚之后还是很痛苦的,家庭的结构 都破坏了。在离婚之后一周都没办法睡着。虽然有一些特殊的案例,离婚后很快乐,尤其有子女 ,离婚后,对子女 离不下同的阴影。
所以应该以和合为主。丈夫和妻子都应该以礼对待,如果一一去做,佛陀对在家人讲的这些非常好。作为出家人,对在家的生活上的复杂 性、各种痛苦和烦恼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了解之后,知道他们很痛苦,很想以佛法的智慧和真理,来拯救这些人的心。
因为家庭对社会、地球都很重要。应该以什么样的爱传递?也许佛教的大爱超越了夫妻间的小爱,即使怨恨的敌人都可以接受不同的思想,更何况是有缘的终生伴侣。应该努力 。
总体来说,佛教徒以前家庭关系不好,学了佛之后,不会敏感,变得宽容。大多数 的痛苦来自于无知、我执、生活习惯导致,所以应该依《善生经》所讲,应该和睦相处,凡是听课的人,都应该努力 ,应该与以往不同吧,对家人、对老师,要放下自我主义,如果多想,多关照对方的烦恼和痛苦,很多方面也能理解 和包容。
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周一(5月6日)北京时间19:30
仁波切为您宣讲大乘甚深经典《维摩诘经》
万勿错过哦~
文字 | 一意
图片 | 网络,阿源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当堂笔记,愿您法喜充满,诸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