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4 | 以慧眼看世界
王雷泉教授曾在其发表的《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一文中说过: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的力量。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
在佛教的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圣谛中,苦谛是认识佛教的前提。所谓知苦,就是用一种批判而又冷静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审视我们社会的种种缺陷,并探索这种缺陷和苦难的原因,来自我们人类内心中的烦恼。烦恼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宇宙和生命的实相,扭曲了自我与世界的真实联系。烦恼障来自感性的欲望,所知障来自知识的局限,人们就是被这两种障碍遮蔽了对真理的认识。由于不了解如虚如幻的生命流转,将个体欲望无限放大,产生种种妄念。扭曲的思维把生动、流变的世界僵化,用停滞、孤立的观点审视世界,产生种种颠倒梦想。
生命在无边的轮回中会一直延续不断、不停流转,故我们要为了来世的长久安乐着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暂时苦乐。
现在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这与对佛陀生平一无所知的表现。其实这样的佛陀,不少世间上的名人也承认他无与伦比。比如,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 Tagore Rabindranath ,1861-1941)曾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鲁迅先生的朋友许寿棠,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也讲过: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1914年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的佛书多达七八十本,其中有《释迦成道记》、《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对许寿棠感慨地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61):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的错觉。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东西,虽然一个也不成立,但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
霍金博士还告诉我们: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三维世界,但实际上写过宇宙还存在着多维空间,维数甚至可扩展至十一维。这就说明还有许多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事物存在,我们如今的所见极其有限。这个道理,与《华严经》中提到的“芥子纳须弥,一念遍三千”、“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其实不谋而合。
英国有一老夫妇,他们的别墅价值一亿人民币,而且在法国还有一座庄园,每年光是维修的费用,就要两百多万人民币……即便如此,他们也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实际上,七八十岁的两个老人,为了这样的生活而操劳,真的不一业有很大意义。不过,人一旦陷入这种境况,价值观被很多虚幻的东西包裹着,自己往往不容易察觉。就像现在不少人,为了房屋与钱财而奔波,一辈子都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而在古代,尽管物质条件没有现在丰富,住的环境也简朴寂静,但他们内心的宁静愉悦,远远超过了现在很多人。所以,当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确实需要值得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佛教的理念对大家非常适合。尤其是当前社会,人们的分别念极其繁乱,思绪非常复杂,此时的佛教犹如甘露般,无疑是消除内心烦躁的一剂清凉。现代人总把金钱与成功划等号,认为谁有钱,谁最成功;没有钱的人则一无是处,却不知这种判断标准完全是错的。许多高校老师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清闲地度过一天,就是人生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跟金钱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反观人生的时候,大家也不妨问问自己:钱真的可以带来快乐吗?
明白此理后,我们理应寻找快乐的真正来源。佛陀曾告诉我们,了知前世后世、断恶行善才是快乐之本。倘若不知道后世存在,为了短暂的今生利益不择手段,那就会像《涅槃经》所形容的:“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最终将自己带入痛苦的万丈深渊。
修无常不是让你厌离社会,而是以此来客观了达人生,对一切兴盛衰败、悲欢离合不要看得那么重。
我读过一本叫《哈佛心理课》的书,里面就讲了一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九年的杰教授,他后来离开学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神情悲伤。于是,教授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 IBM 公司的总裁汤玛士·华生,原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次他旧病复发,医生要求他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华生一听到这个消息,当下毫不犹豫地拒绝道:‘我怎么会有时问呢? IBM 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决,没有我的话………”
‘我们出去走走吧!'医生没有和他多说,亲自开车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们就来到近郊的一处墓地。
医生指着一个个坟墓说:‘你我总有一天要永远地躺在这儿。没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还是有人接着做。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你死后,公司仍然还会照常运作,不会就此关门大吉。
华生沉默不语。第二天,这位在美国商场上炙手可热的总裁,就向董事会递了辞呈,并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过着云游四海的生活。而 IBM 也没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举世闻名的大公司。”
杰教授讲了这个故事后,所有的学生也都释然了。
其实,不管是集体还是家庭,皆难逃聚际必散的规律,最终必然要面对无常。甚至到了死亡来临时,就算是自己最珍爱的身体,也会万般不舍地留在人间,唯有一人随业力而前往后世。对于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唯物论的人持一种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这样想而已。
最后,我想引用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他有一篇文章叫《物理学步入禅定:缘起性空》,文字不多,但意义很甚深,里面提到了20世纪最大的失误,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成为许多国家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误导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分析了佛教缘起性空的合理性,并在文章最后一句总结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