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你会跟着感觉走吗? Back

你会跟着感觉走吗?

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2021-10-07



在上期文章《执著有我,怎么破?》中,我们跟随慈诚罗珠堪布学习了色即是空的修法,大胆尝试解剖自己的色蕴。如果你已经体悟到“连我的一个手指节都不存在”,那应该算有了初步的进展。虽然不一定达到了空性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大大减少对自我的执著。

当今社会的物质条件已不再匮乏,很多人不太在乎物质的多与少,而更在意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所谓的幸福与否,往往取决于自己精神上的快乐或痛苦的感受,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看成实实在在的。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我的感受也是空性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智者的开示,进一步领悟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著,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做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此处要讲的,是正式的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开始思维。

首先,是观察受蕴,看受蕴是不是单独、实有的一体。上面说了,通过思考我们也很容易知道,作为受蕴,它至少包括痛苦、快乐和无记的三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就能初步了解到,受蕴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实有的一体。

再进一步,其中快乐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快乐。当眼睛看到鲜花、唐卡之类的物品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眼根的快乐;耳朵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耳根的快乐……所以就有很多种快乐的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明白很多问题,原来不但受蕴不是一体,而且作为受蕴一部分的快乐感受,也不是一个实有的整体。

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与无记的感受,这样分出来的结果,都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无数种的。

再进一步,无论快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个念头,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刹那。









当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无论痛苦的感觉,还是快乐的感觉,虽然在不观察的时候似乎存在,但如果认真去观察,就根本得不到,最后只能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当这种思维达到与亲眼所见的感受一样强烈之际,就不再往下观察,也不想其他事情,而是安住在这种体会当中,把这种空性的感觉保持下来。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安住。

除了保持这种状态之外,既没有什么别的安住,也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安住者、安住处、安住境界等。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坐在床上打坐,应该可以有安住者、安住处、安住的境界等分别。在哪里安住呢?在床上安住。谁在安住呢?心在安住。在什么状态中安住呢?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实际上,所谓的安住并不存在什么安住者、安住处等。心和空性的状态并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

如果没有这种空性的体会,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安住不安住了。

由于我们的修行深度还不够,所以这种状态只能停顿很短的时间。当这种状态消失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杂念。当杂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又回过头去观察。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一再观察。




当然,因为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这种状态,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假使一两天没有什么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长期观察来、观察去,一直都没有什么感受,那就是有问题了,那时就应该去找找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环境、思维方法等都没有问题的话,则也许是我们的方法不对,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观察,人的情绪等还没有调整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业障过于深重。

对治这些情况的方法,首先是念修金刚萨埵,以清净我们的业障,然后再去思维这些内容。如果不修金刚萨埵,而直接去思维、修持上述内容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罪业,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先修金刚萨埵,然后再去思维。这样如理如法的结果,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虽然经书关于空性的修法说了一大堆,但我们最终所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无论观察快乐的感受也好,观察外界也好,观察自己也好,最后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觉,这种感觉越强越好。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惊动”这种感觉或者状态,尽量让它延续、保持。

在保持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这个状态当中,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此,然后从侧面去监督,看自己的心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有没有胡思乱想,这就叫做修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修法了。

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书上讲过,一些有经验、有成就的修行人也说过,修行修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有没有侧面的监督。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如果没有这种监督,我们的心就很容易失控,想让它专注的,它不去专注,不要它思考的,它偏要思考,随随便便地就跳出这种状态,想别的事情去了。有了这种监督之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只要一发现心走神,就立即让它转身,回到空性的境界当中。

当空性感觉慢慢消失,其他杂念产生以后,就停下来修下一个修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性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于我们这些实执很强的普通人来说,把感受观空确实不易,但这才是事情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曾说过:“学佛的人最终追求什么呢?实际上,我们在研究自己,把我们的五蕴作为试验品去做试验,最终发现我自己是什么。”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四册《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慧灯之光网站视频:从《佛说稻秆经》谈佛教人生观和世界观10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