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贝氏十六代望族pk“三代”豪门,只多了3件宝?! Back

贝氏十六代望族pk“三代”豪门,只多了3件宝?!




近日,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逝世。享年102岁。他的存在,让全世界见识到华人的才华可以有多高。他的离去,更让全中国见识到优秀的基因可以有多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然而,贝聿铭的家族:苏州贝氏家族,却摆脱了这个“魔咒”,竟然富过了16代。


贝聿铭的3个儿子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都算“子承父业”,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行业,在事业上个个颇有建树。


追溯贝氏家族史,优良的“家族文化”尽显诗书礼仪和儒释之道,精明又不失厚道本性的贝家人更“现身说法”:如何传家、兴家、恒家的学问。




传家宝”  富而不骄,乐善好施的“富人心态”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似乎更多的只顾如何发家致富,而忽视了一个家族的内在精神:家训和家学。


殊不知,一个贵族的形成不单单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生活修养等内在的家族文化,并把这些家学和财富一同代代的传承下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不缺豪门,缺的是贵族,尤其难得的是那种富而不骄,乐善好施的名门望族。


贝聿铭的叔祖父,“颜料大王”贝润生认为,“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把自己花巨资修缮一新的狮子林,给全体族人享用。


此外,他在园子里设立了贝氏祠堂,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用来赡养、救济族人。


贝润生与贝哉安共同捐资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儿园,二人对苏州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前夕,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亿三千万美元,而贝聿铭的父亲,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贝祖诒远走美国之时却没拿走一分公款。


如今科学界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本质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举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啬,不愿把钱财布施给任何人,这叫“穷人心态”,以这种心态就会吸引来贫穷;如果我非常慷慨、宽容,经常布施别人财物,给予别人帮助,这叫“富人心态”,以这种心态会吸引来财富。


如何具备“富人心态”?


布施乃为增上之门,可令施者长寿、名誉盛传、增上福德与安乐。


不予取,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要,拥有知足守本,重视仁义孝道的优秀品质便具备“富人心态”,从而令这个家族能够十几代财富传承不断。




“兴家宝”  文化通婚,和睦的”中国式家庭关系“


和当今人们婚姻重视“有车有房”不同,贝氏家族选择文化世家通婚,这样有利于培育更优秀的下一代。所谓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关系才是事业兴盛的根本。


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

贝聿铭生母、贝祖诒原配夫人庄莲君(中华慈幼会募捐委员)




此后,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又娶了“江南名媛”蒋士云,她从小聪颖好学,16岁时,随父母远下欧洲,并在法国巴黎留学一年,在熟读英语的基础上又初通了法文。


而贝聿铭自己,娶的也是大家闺秀卢爱玲。其父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她在上海中学毕业后,赴美国读本科,以此机缘与贝聿铭相识。


卢爱玲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著名女性建筑师比如林徽因那样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但是,她成就了贝聿铭,成就了贝家,辅助丈夫工作,教育子女成才,维系家庭活力是她的工作。


卢爱玲给了贝聿铭别人给不了的信念和支持,贝聿铭回报的是不曾给任何人的信任和依赖。


贝家维持着良好的中式家庭关系。即便孩子们都娶亲了,卢爱玲也会在周末将大家召集起来,吃饭或是进行其他活动,家人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贝聿铭夫妇参加孙女的成人礼


佛陀对在家人的这些教言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在家居士,妻子应当尽心尽力地随顺丈夫,丈夫也应当对妻儿恭敬承侍、依理而行,如此一来,一定会生活得幸福融洽。


如何建立中国式和睦关系?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佛陀对长者之子善生说:“如果你要想恭敬顶礼六方,就应如前所述,对父母、师长、妻子、亲人等恭敬随顺。”“不失时”,就是不要错过时机,要应时供养他们。而应时也是指父母健在、家庭和合等因缘具足的时候,对他们恭敬供养,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将终身抱憾。


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自己当成善生,在时机成熟之时,恭敬、供养、顶礼、随顺六方,如此,今生来世都会快乐无忧,身心安逸。


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关系,恩爱的夫妻之情,成就了贝聿铭的事业,他的成功,让整个家族的名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恒家宝”  延续传统文化,重视教育的”家庭文化“


很多人不知发家致富后如何才能“恒家”,殊不知,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一个家庭的内部教育与文化沉淀,是从一个家庭小单位升华到一个家族且长盛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才使贝氏家族世世代代沿续下去。


贝哉安很早便中得秀才,20岁时已经成为苏州府学贡生。后来由于父亲去世,只得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打理父亲留下的大批产业。他重视子女教育,儿子贝祖诒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而贝祖诒把儿子贝聿铭送到美国求学。


贝聿铭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而他的四个子女们,其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都非常出色。

贝聿铭一家




很多人认为,贝聿铭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大师,与其显赫的家族文化是分不开的,譬如他的叔祖贝寿同就是中国第一个到西方学建筑的学生,且设计了不少大作。


贝家的老宅就在苏州狮子林,那里曾是贝聿铭小时候与族亲玩耍的旧地,那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给了他天才的设计养分。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在贝聿铭青年时期,他已经体会到关于“家庭”的真正含义,也“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他给小女儿起名,叫“贝莲”。苏州博物馆,不就是一朵盛开在水面上的莲花么?


在贝聿铭的艺术世界中,骨子里“东方”印记和“西方“对立又和解: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因此,他也被称为“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


 一张支票、一纸协议可以顺利传递给下一代;然而,延续家族财富的传承,就难在家族文化、经营理念等软性方面的传承。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壮大,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家族优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它凝聚着一个家族的智慧与前辈的爱,这才是后代们引以为傲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如何教育子女,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的品行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子女,令子女懂得“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或是未来的家庭关系等等,都会留有家庭教育的影子,乃至会对整个社会,也将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作为儿女,除了继承父母的事业,良好的家风也应继承并流传下去。可惜现在有些年轻人只盯着家里财产,除此之外,家风祖训漠不关心。他们既不留心自己的成长背景,也不好奇父母的成长经历,就更别说传承家族文化了,这样确实令人遗憾。


哪怕普通百姓,也会有很多深具智慧,或拥有高尚情操的人。而他们的这些智慧和品德不应流失于岁月长河里,作为年轻人应继承过来,让它们成为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明灯。


建筑的灵魂是光。

——贝聿铭


家的灵魂又是什么呢?

是一盏透着爱与文化的温度,

闪烁智慧之光的明灯!

靠一代又一代人传下去......


教言来自

索达吉堪布《善生经》讲记

《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华东师范大学演讲》等



部分字体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并深表歉意,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