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7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Back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7课。整个《藏传净土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往生四因:第一是明观福田,第二是积资净障,第三是发菩提心,第四是发清净愿。我们现在学到的是积资净障这部分,是以七支供的方式来进行宣说的,我们现在依旧学习的是顶礼支。今天我们接着上一堂课的内容来讲,上堂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颂词:【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不转女身转贵族,生生世世具净戒,顶礼善逝无量光。】前面讲到如果仅仅听闻了阿弥陀佛的名号,乃至于在没有获得菩提果之间,生生世世都能够得到不转低劣女身而转生为修行人的贵族身份,并且生生世世具足净戒。上一堂课曾讲过,假如在即生中确确实实没有因缘能够出家,也可以用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于发愿的方式,愿自己未来生生世世有出家的缘分。像有一些印度的国王、施主,当他们到了年老的时候都会舍俗出家,世尊也曾说过“老时具戒得安乐”的道理。今天接着上一堂课来继续宣说具净戒的问题,就是能够生生世世具足净戒,可以获得如是的功德。【如今的在家男女们在有生之年也不要一直紧紧抓着狗窝般的家室宁死不放,在子孙后代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之时,自己最好出家为僧,受持戒律。】这一段主要是针对在家修行人。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在家居士全部都出家也是不现实的。从古到今可以看到,佛陀在世时的时候,总体上来讲是出家众少,在家众多;现在到了末法时期,依旧如此,出家众少,而在家众较多。在家修行并不代表不能够获得解脱,但是在这里有次第:在学佛的过程中,你目前的身份背负着一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等,就不一定完全有因缘能够舍俗出家。这里说“等到子女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以后,是可以考虑自己的未来修行的方向”。这一点我们上一堂课也讲过。大部分藏族人的习惯是,年轻的时候为了家业努力奋斗,一生当中也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精勤地劳作。但是一般情况下,到了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管了。如果自己的子女又生了孩子,不像汉族的爷爷奶奶一定要去带孙子,他们是不去承担这样的责任的。因为子女应该是由父母来带,而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在汉地的环境当中,确实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生存,竞争比较强烈,刚刚成家立业,可能又不是很有时间,跟藏地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作为老人不能够一直干到死,乃至于自己的孙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自己还是惦念不舍。对于孙辈也可以想一些其他办法,假如条件能够允许,可以找保姆,当然这个方式不是我们说的一个定论。因为人一生当中的琐事是做不完的,曾经无垢光尊者有一句话讲得比较好,“琐事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干得完?就是到你死的时候琐事就做完了”。说到这个问题,世间人对家事都非常贪执,一直到自己死都放不下。去年我们辅导的《亲友书》里面,上师仁波切讲过志公禅师的公案:当时志公禅师参加一个婚宴,那个婚宴上男子娶的小女孩其实是他曾经的祖母转世,主要的原因就是祖母放不下自己的孙子,来世长大成人之后成为他的妻子,再一次的在轮回中纠缠,这也是比较实际的现象。这方面相信在座的道友不用我多讲,你们还是比较感同身受的。最开始自己创业,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用了十几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子女终于长大成人可以自立了。而我们为子女操劳的心态依旧,还是惦念不舍。等到子女又娶妻生子的时候,又开始去操心孙子的事情,这样根本就没有机会拥有闲暇的时间去修行。在这里喇拉曲智仁波切说,“紧紧抓着狗窝般的家室宁死不放”。在汉地的环境当中,这种比喻把家室形容成狗窝可能稍微过了一点,因为房子还是很好的。但他不是这个意思,如同“狗窝一般的家室”代指的意思是:你一辈子当中一直抓着自己的家室不放,没有太大意义和必要性。像这样的情况对于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讲,还是有一点遗憾。等到年纪大了或者说责任已经尽完了之后,基本上都是步入中年甚至老年,自己到底能活多久都说不清楚。这时候假如对家室依旧惦念不舍,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这上面是比较麻烦的。等到死亡突然来临,你会发现你都没有做好任何准备,而且临死时可能最惦记的就是儿子孙子,你一辈子已经养成习惯了,那么阿弥陀佛的影像在你心里面就不一定能够浮现得特别清晰。心里面惦念不舍的都是孙子还没有成人,儿子是不是能够做到像我在世那样好好的照顾我孙子,心里面有很多执持不舍的地方,就成为往生最大的障碍。当然,你们在家居士有一部分可能未来会有出家的因缘,大部分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因缘。如果是以在家的身份闻思修行,修学净土,等到你对家庭的、社会的责任基本上完成了之后,还是要考虑留出一些时间,来好好的念佛、修行,以这个为主,这一点还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人有可能真的有出家为僧的机会,如果实在是没有机会,也不能把晚年的大量时间全部耗费在儿子和孙子身上,这是有问题的,确实不太容易获得圣果。【即使不能出家,但如果能守持一分居士戒,那么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得乐,并且将来至尊弥勒佛出世时转生为他的眷属而获得解脱。】在这一段里面,假如我们即生当中确确实实没有出家的机会,在座的道友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出家学佛的因缘,大部分还是会以在家身份去走自己这一世修行的路。只要你能够守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在《亲友书》中也曾经讲过一点,一般情况下作为在家的佛教徒主要守持的就是居士五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我们在这里先不提,在家人都可以守。居士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皈依三宝的皈依戒基础之上,可以选择守一分,守两分,守三分,四分乃至于守圆满的五条都可以。对于这五条戒的界限还要再强调一下: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与人胎(根本戒)。对于不小心打死了一个苍蝇蚊子或踩死的小虫(支分戒),我们的相续当中不杀生戒的居士戒并不是就此破掉了。这一点大家要分清楚,哪个为根本戒,哪个为支分戒的界限。不偷盗,按照四分律有几种标准来讲,最宽泛的标准就是你所在的国度,犯了偷盗的不与取,够判死刑的量作为破戒的根本,这是最宽泛的讲法。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条也不容易破。不邪淫,指与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之外的其他一些对境,还有也提到了与时间、处所等等方面相关的其他的一些因缘,如果有这种不净行就属于是邪淫。作为在家居士,夫妻之间正常的生活都是可以有的,但是如果是非夫妻之间这样的一种关系,在佛教的观念当中必定是不允许的,这个自性就是罪。我记得有些人提问说:“法师,我怕我守不住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我就不守好不好?我不受这条戒。”这种想法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守一天的戒有一天的功德在,而你不去受这条戒,你做了杀生、偷盗和邪淫,它本身是属于性罪,就是说自性即是罪,还是会有罪过的,自性的罪业还会有,并不是说因为守不住就不受戒,然后杀生就没有罪过了,偷盗或者邪淫就没有罪过了,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够依靠守持这一分戒,尽量的去摄持自己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其功德与不守戒是完全不同的。哪怕自相续当中守持一分的戒律,在这样一分戒的摄持下,去行持善法的功德,也要远远超胜于相续当中没有丝毫戒体而行持善法的功德力。再有,如果能够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哪怕是守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暂时的果报是今生可以获得幸福安乐,这本来就是持戒的特色,后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的安乐,最终在下一尊佛,即贤劫第五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必定能够获得圣果,这是我们最晚成就的因缘。上师仁波切在一些论典当中也说过,像根霍堪布的教言,现在是贤劫第四尊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前面的是迦叶佛,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的修行人,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必定会获得解脱。还有一些经教里面说,如果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清净戒律,那么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必定会解脱。依此类推就是说在前佛的教导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得到解脱果,这是缘起规律。我们现在正处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如果能够守持哪怕一分清净的居士戒律,然后有闻思修行佛法的因缘,则我们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必定能够得到解脱果,这是最晚的期限了。当然大家可能也想着力争在这一世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可以的。这里说这种缘起不可思议,如果在即生当中哪怕是能够清净地好好守持一分的居士戒,最晚也会在下一尊佛现世的时候,能够得到解脱,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上师仁波切也讲到了有些人不正确的观点,有些人说:“出家和在家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形象上不相同。我今天是一个在家人,明天自己把头一剃,也不过就是把头发刮掉。像现在世间上有一些演员,只是为了自己演艺的事业做奉献,也敢把头剃得光光的,然后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把在家人的衣服换一下。其实有什么不相同呢?”也不能够完全这么说。在外相上来讲,在没有受出家戒的时候,外相上显现出的剃除须发、身穿袈裟的僧相,我们管这个叫做“光头白衣”,但是真正意义上来讲,在出家之后,守持出家人的戒律,在家和出家确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些人也认为:守戒是相执,只是外在著相的形式,真正心里有佛就什么都不缺。这种讲法要分场合,一般的情况下,修行人一但出家为僧,舍俗出家进行修行,守持出家人的戒,他相续中摄集善法的力量,确确实实是与在家人不同。在出家戒体的支撑之下,行持善法的功德确实远远超过在家人以在家的戒律摄持下而行持善法的功德。还有人经常用这个来掩饰说:“外在的形式我不求,我只要心里有佛就行。像济公和尚也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在《金刚经》《前行》中上师仁波切曾讲到济公活佛的后两句“世人要学我,则同入魔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是一种境界,初学者在根本没有这样真实境界的时候,用这句话来掩盖自己的欲望,其实是酒肉穿肠过,佛祖是留不到心中的,只是贪嗔留在心中而已。不能够随便拿一段教言就往自己身上来套,还是要区分场合的。由于所依身份的不同,在家人的功德没有办法跟出家人以出家人的戒体作为所依来做同样善法的功德相比。《宝蕴经》当中也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这是非常殊胜的一段教证,它的意义是说:假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能够趋入大乘获得转轮王位,并且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就是他的器皿如同大海一般大,他的灯柱如同须弥山一样高,用这样广大无比的供品来供养佛塔,所获得的福德比不上出家菩萨用一盏小小的灯烛涂上油脂,点燃供养在佛塔面前所得功德的百分之一。像这种对比是特别具有特色的,差别的主要原因在哪呢?就在于所依身、所持的戒体不同的缘故。今天讲了这个话题以后,并不是要让在座的道友特别纠结,就说无论如何我出家就是了,这个话我们不敢说,你们还是要把该安排的安排好,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或者有因缘能够出家的。太过于强制性的话,也不敢说是一件合适的事情,所以你们个人要慎重考虑。作为在家居士,除了平时守三皈五戒之外,还会守八关斋戒。有些居士在每年每个月固定几天去守持八关斋戒,这是很好的习惯。你们守持八关斋戒的仪轨也有好几种,其中小乘八关斋戒和大乘八关斋戒都是比较方便的,如同出家人一样守过午不食,以及其他的几条戒,在讲记的小字当中把八条斋戒都已经列出来了。在家居士守起来特别方便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它是一日一夜戒,而且一日一夜所守的八条跟出家的沙弥所守的十条戒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家人类似守持出家人的戒条,所获得的功德不可思议。作为在家居士,在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下,可以挑不上班、方便的日子偶尔去守,功德也非常广大。守戒还是要有个原则,行为不要过于偏激导致家人强烈反对、不理解,要把握好分寸。有一些在家人环境还是很方便的,虽然是在家人的身份,但是身处的环境跟在一个小经堂没什么区别,家里没有任何障碍,自己说了算,也不会影响到别人,如果想长期守,也是没有问题的。每天早晨受一次,这一天相续中戒体跟出家人的戒体没有什么区别,功德是非常大的。八条斋戒的第一条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是不邪淫,这个不邪淫跟居士五戒里所讲的不邪淫是有区别的,这里的不淫是任何的不净行,包括正当的都不能做。为什么说跟出家戒基本一样?原因也是在这里,就是彻底断淫,断除不净行,守一日一夜;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第六是不坐卧高广大床,高:不要超过自己手的一肘的高度,广:豪华,不睡比较奢华、豪华的床,这个也是为了断除我们相续中对五欲的耽执;第七条不歌舞相视、不过往观听、不涂香鬘,这也是比较相似于出家人的相状吧。过往观听是古人喜欢去路边看杂技等,还有像歌舞、香鬘、涂香、花鬘,这些主要是让自己放逸散乱的因缘,也是要断除。自相续当中要安住在正知正念的状态当中,好好的闻思修行佛法,好好的精进念佛。所以一般情况下出家人会守大乘八关斋戒、密乘八关斋戒,学院这边传过密宗续部的八关斋戒,那个作为在家居士还是要看情况,因为要求止语就不是特别方便。只要你的心相续有真正想守戒的清净意乐,像小乘八关斋戒和大乘八关斋戒都是很方便的,功德完全是一样的,守的戒条也是完全一样的,并且没有要求必须止语。我们要把握中道,环境合适了,当然方便;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这样去守还是不方便的。在守八关斋戒的过程当中,讲到的不涂香鬘的问题,作为在家居士,有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守斋戒的那一天,工作时若蓬头垢面的,一下子跟平时的样子差距太大,可能也有一点问题,所以原则上还是找方便的时间去守比较好。不过往观听,就是杜绝听一些流行歌曲。在守戒的那一天,包括佛教的歌曲也尽量不去缘。为什么呢?虽然佛教的歌曲有功德,但是凡夫人可能没有缘在咒语念诵的本身,而是缘于音乐的美妙上,会有一些杂染,他的心相续不一定完全能够控制得好。所以在那一天就安安静静的看书、学习、念咒、转绕、顶礼、做各种法行,自相续处在断除散乱、断除放逸比较清净的状态当中度过一天,就很殊胜了。当然不管做什么不要太过于执著,在汉地的环境里面,路过大街小巷,到处都放音乐,那就捂着耳朵走,人家看到觉得这个佛教徒很奇怪,也没有必要。不是自己刻意去听,就算是路过偶尔听到了,甚至于好像心里面说这个歌蛮好听,也没有关系。不要专门去听、故意去听,就不存在放逸的问题,只是路过而已,自己的正知正念强一点,过去就过去了。这些都是以前很多居士提到过的类似的问题,这里稍微说一下。最后一个就是不非时食,这八条跟出家的沙弥戒基本上是一样的。当然比丘、比丘尼戒有好几百条,这里我们不提。在家人如果能够偶尔守八关斋戒,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最晚一定会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获得解脱。而且借用守斋戒的功德,生生世世福报圆满,获得善趣人身,并且能够转生在王公贵族等殊胜的所依当中,都是不成问题的。上一堂课讲过发愿“不生贫穷家,不生富贵家,生于中等家,恒常得出家”,以这种愿力去摄持,因为前世守持清净戒律的因缘,来世很容易得到善趣人身。这一点在这里再再的讲下它的功德。上师在这堂课也讲到了很多出家的功德,引用了《宝积经》的教证,还有《三摩地王经》的教证,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是末法时期,佛法极其衰败、佛教即将灭尽,如果能够在一日当中受持哪怕是一分戒律的学处,就叫“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福德远远胜过前者,“前者”指的是一个人在恒河沙俱胝劫以清净的心,用饮食、幢幡、香油、灯还有花鬘,承事俱胝那由他劫的佛陀所获得的功德,受戒的功德远远超胜这种功德。尤其在末法时期,在家人本身所处的环境就不是顺缘,但是能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受持哪怕不杀生的这一分戒,受持不邪淫的一分戒,受持不偷盗的这一分戒,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还有不妄语,主要指的是不说上人法妄语。平时打一个小的妄语,说一个方便妄语,不代表居士戒的根本戒就破掉了,这一点大家还是要鉴别开来。什么叫做“上人法妄语”呢?就是自己没有证悟说证悟了,自己没有神通说有神通,自己没有看到本尊说看到本尊,哪怕是世间有漏的五通,没看到鬼说看到鬼,这些都属于在上人法妄语的范围当中,所以说话要注意。有一些修行人比较执著,很喜欢说神通、神变的问题,特别渴望与众不同,故而有时候说话夸张,这就有点危险,容易变成了说上人法妄语,而失毁根本居士戒。所以修行的问题上,拥有这种功德就是拥有了,不具足这种功德就是不具足,不夸张、实实在在、老老实实地去修,就是最好的修行心态,这样就比较稳固、牢靠。不饮酒,比较好懂,但是作为世间人这条戒不太容易守。有时候因为工作的因缘,不太容易做得到。我们能守几分就守几分,我们守不到五分就守四分、守三分、守两分、乃至于守一分,都是可以的。这一点就是再一次的强调,再再强调!如今在佛法衰败马上走入形象期,即将灭尽的末法时期,一日当中能够受持哪怕一种学处,这个福德远远超胜于在清净的环境当中用灯、花、香鬘供养俱胝那由他数佛陀的功德。这就是持戒的功德,尤其是出家受持一分戒律的功德。上师引用《大智度论》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意思是:白衣指的在家人,虽然有富贵力,虽然世间的福报很大,但还是不能够与出家的功德相比较。“不如出家功德胜”,就好像孔雀虽然有非常美丽的羽毛来庄严身体,但是它没有办法跟鸿雁相比较,鸿雁能够飞得很远。出家和在家确确实实因为戒体不相同的缘故,所以在功德问题上,也是有一定的差别。作为出家众修行的顺缘比较好一点,因为舍俗出家了,世间的琐事,脱不开的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和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完全处在专业学佛的环境中,一天到晚除了闻思修行,没有其他的事情做,闻思修行就是他的工作了。这种情况就是修行的顺缘具足,以这样殊胜的所依身、殊胜的顺缘,能够获得解脱,就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把握得住道心、个人的精进力、信心、福报等这些因缘。从总体的角度来讲,出家的身份在闻思修行的意义上跟在家人比起来是要方便得多。【如世尊曾说:“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又说:“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这一段讲到了在家和出家的对比,在家人必定在所处的环境上散乱多一些。哪怕是在市井当中,一些修行比较好的上等修行人,他融入市井而大悟。不是所有的初学者都能够达到这样修行的力量,一般来说作为初学者确确实实在家散乱的因素还是比较多一些。出家这些散乱的因缘不是太多,基本上所有散乱的因缘都以出家人的身份而自然的断掉了。还有,作为在家者容易增上烦恼,而出家者容易出离烦恼。也是缘于出家身份的顺缘,而且守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不必要为生活担忧,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没钱怎么办?没有吃的怎么办?”出家人很少有这种想法。以前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出家在家确实区别很大,一个在家人钱包里有三千块钱他会觉得很恐慌,除了这三千块钱,再没有其他的金钱或存款他就会非常紧张,有很大的危机感,就跟自己一分钱都没有差不多,马上就会出现生活维持不下去的恐惧。但是你看学院里面有很多的出家师父,如果腰包里面有三千块钱,会发觉他过得非常自在,他会很高兴,会觉得口袋里还有三千块钱呢,非常丰厚的一笔资财,心里面很快乐,想做什么做什么,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依旧敢上供下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为什么呢?因为确确实实出家人是不会担忧自己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从外在的现象上来讲,僧团里的出家人住宿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其实每个寺院都是这样子的,所以说吃穿不愁。但内在的因缘,就是刚才讲的这个教证,佛陀对他的出家弟子众说,哪怕是在家人己经沦落到在指甲这么小的地方去耕田,就说明那个年代是属于粮食极度缺乏的状态,因为在自己拇指这么大的地方上耕田,种个稻谷都比指甲大,说明没什么希望了。但是“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佛陀曾经把自己功德圆满的善根,回向给未来在他教法下面出家的修行僧人,让他们在后世乃至于到末法时期,修法过程当中在衣食上没有后顾之忧,不会饿死,这是佛陀的承诺。在这些方面确实我们也能感受到,出家和在家在心态上有很大的区别。出家人几乎很少担忧钱包里没有钱怎么办,根本不会去惦记这个事,哪怕自己口袋里一分钱没有,依旧是有吃有穿吃喝不愁,别的也就不想了。有钱的时候真正花在自己身上的也比较少,作为一个出家人怎么可能弄头发?不可能。怎么去美容?不可能。怎么去穿衣打扮?不可能。一身袈裟足够了,半个月剃一次头足够了,自然而然的生活就变得简单化。出家人是不允许化妆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美容,各式各样的化妆品一无用处,只要有一把剃头刀就够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这种简单的生活,就导致出家人的相续当中自然减灭了很多欲望和执著,过一种清贫乐道、知足少欲的生活,非常自在。今天讲了出家、在家的区别之后,在座很多道友会不会就打算出家了呢?当然这一点就随缘了。因为从小出家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因缘不成熟,就慢慢的看什么时候因缘成熟。如果真的有这个考虑,我们作为辅导者,本身就是出家人当然不会遮止,但是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尽量的安排妥当比较好。说起来确确实实出家的生活比较自在。我们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世间人,作为旁观者他们经常会问这个问题:“你们一个月有多少钱呢?”我们说:“出家人不挣工资呀,一个月没有要发多少钱、多少工资的说法。”他一下子就觉得这不是让人很紧张么,你们没有钱怎么过生活呢?但是从出家人自身的角度来讲,丝毫都不担忧没有工资没办法过生活的问题。因为确确实实,出家僧团的氛围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肯定是衣食无忧的。对我们来说,口袋里面钱多一点,在自己身上想用也用不到,衣服也不用买那么多,因为除了袈裟还是袈裟,化妆品也不用买了,吃的也是吃素,除了青菜、素食其他的也吃不了什么东西,这样在自己身上花钱也花不出去。口袋里如果钱多,也大部分都做了放生、上供下施,就是跟在家人的发心没有区别,出家人本身也很喜欢做这些发心,有一点多余的财物都会做上供下施,也会经常布施给周围有需求的道友。所以相续中始终是处在比较清净的、自在的、无求的、放松的快乐当中。如果在家人能够短期的体会出家人的生活,可能心里会觉得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过,还是非常羡慕的。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上师仁波切也讲到一个人的心态,假如我们对五欲的需求比较微薄,相续中有知足少欲的功德,那么作为在家人也是能够活得比较快乐的;如果自相续中没有知足少欲的功德,有再多的财富都不一定能感到快乐。所以上师很赞叹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世间当中“半杯水”的比喻:悲观者会很伤心,认为杯子里已经有一半都空了;乐观者会很开心,杯子里还有一半的水存在,就觉得很满足了。一个人是否知足,他的悲观实际上是缘于他的不满足,他的乐观实际上是缘于他的满足,就是缘于他的知足少欲,那么看到半杯水他也觉得心满意足很开心。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我们自从学了佛之后,在这方面要逐渐的学会调整自心,是有很大好处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钱多钱少不太要紧,过得富豪一点还是平淡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让自己的心快乐,这是最主要的暂时目标。只有在自己心快乐的基础之上,学佛也能学得好,做一个正常的世间人也能够把人做好。周围的人也能从你时时刻刻都处于健康快乐的心态上,得到一些利益、一些收获、一些帮助和一些安慰。因为我们都比较喜欢和心态很阳光的、很乐观的、很健康的人打交道,这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既然你喜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好让自己变成这样的人,然后让你周围的人因为你而得到利益,哪怕是暂时的利益,都是完全有必要的。比如我活在世间一天,哪怕能够让别人得到暂时的安慰,让别人在遇到我之后,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当中,觉得跟我在一起很开心,和我在一起心情放松,这本身也可以说是大乘的修行,属于在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范围当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佛教徒一定要好好的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如果你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特别爱嫉妒又常郁闷,想任何事情都喜欢往坏处想,做任何事情都不精进和不积极的人,人都做成这样,你还说能成佛?你是这种特色的人,又怎么可能去利益别人?别人对你都是敬而远之的,逃都来不及。别人会想:跟这个人太郁闷了,跟他在一起我都变得不开心,所以我还是少跟他接触吧。如果佛教徒学佛学成这个样子,何谈度众呢?其实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所以学佛的基础还是那句话:人成则佛成。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心态比较阳光的、比较健康的、比较正常的、正能量比较足的、心里面充满了慈悲、温暖和智慧的人的时候,学佛也就差不多成功了。这时候想去利益别人是有很大的机缘的,而且水到渠成。所以学佛跟不学佛本身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有一些人学佛,法还没有融入于心,他以前世间的那些习气毛病还是体现出来。有些人就会说:“你们佛教徒也如何如何……这样这样……那样那样……”说了很多的质疑。这并不是佛法造成的,而是这个人本身的修行还没有真正得到法的滋润,才会出现形象性修行的相。作为一个修行人,从暂时利益的角度,依靠法的力量让自己身心两方面变得健康,这一点非常重要。紧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佛法出世间的甚深意义。所以人的心要一点一点去调,假如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学了很多年了,心态一点都没有变得健康向上、柔软自在,而是越来越计较、执著、负面情绪开始变大,那就说明修行是退步的。不要说念了多少心咒,晚上梦到过佛菩萨,有过什么验相,主要看心相续调柔了没有,这是核心,是最根本的根本。假如没有调心,只是从最开始打坐只能够五分钟,半个小时都坐不下来,到现在能够打坐三个小时以上,不能够完全说明自己的修行增上,这不是直接的理由。当然如果天天打坐练腿,腿肯定会变得柔软,从五分钟坐到三个小时是有希望的,但是不代表相续中的烦恼从100斤减轻到了3斤,这两个可没有直接的关系。能打坐不代表烦恼轻,不能打坐不代表就有烦恼。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了解以后,就能够明白修行的核心关键还是要在心上面去调整,心上调整非常重要。今天这里也讲到,出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确实是如此的。我们这是很客观的分析,但是在座的道友不一定每个人在即生当中都有出家的缘分。可能大部分人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已经发了愿:“我如果这一世出不了家,就借用净土法门,恭恭敬敬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愿我未来世生生世世都能够做一个戒律清净如法的出家修行人,度过我所有后面的每一生、每一世乃至成佛。”可能你们发过这样的愿,发这个愿是很好的,借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加持不可思议,这个种子来世一定是能成熟的。这一世到底因缘能不能成熟,我们后面只能是看各自的缘分了。【看一看在家人的过患与出家人的安乐以后好好想一想,当能够放下一切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欢喜出家。】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藏族人都能够接受,但是从未接触过佛法、这方面一点意识都没有的在家人,尤其是汉族的在家众,可能到老了也没有动过一个出家的念头,感觉出家人跟他就像两个世界的人一样,他觉得自己一辈子乃至到老死就应该这样生活。所以理念还是不同。假如真的能够懂得一些在家的过患和出家的功德,那么有可能在你能够放下一切的时候,这还是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因缘,有这种顺缘,确确实实有这样机会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欢喜出家也是很好的选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老年人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汉地60岁以上可能就没有机会了,目前在我们学院来讲55岁以上也都没有机会了,可能暂时因缘不具足。换句话来讲,应该是没有在学院长期闻思的机会了,但是这些上师活佛很慈悲,如果单单说想出家,应该是有机会的,但是出家后要长期在学院闻思,年纪大一点的可能暂时因缘还是不具足的。如果年纪已经到退休年龄了,自己的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差不多世间的这些责任和义务都已经完成了,这时候如果真正想要出家,也是可以去考虑的。如果因缘没成熟还是出不来,那么就以在家人的身份,好好的守持居士五戒,偶尔的守一守八关斋戒,同样可以获得这里所说的种种功德。这段讲了一个公案:【从前,在印度舍卫城一位名叫得洛的婆罗门有一个好似魔女般的恶劣妻子,】这个是最可怕的。世间人常说:“女怕嫁错郎”,其实男子也怕娶错妻。男子娶妻如果娶不好,他的事业几乎被折损掉一半,甚至家道不兴旺,而且子女也教育不好,非常麻烦,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从因果规律的角度,应该是得洛婆罗门前世没有培积很好的福德因缘所致。一般感得品行比较恶劣的妻子,跟自己前世邪淫有关系,所以就感得妻子丑陋、不忠贞,而且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种种不愉快等等,这也跟前世的一些恶业因缘有关系。还有离间语也容易感召来世眷属不和睦,因为曾经离间别人,后面就感召眷属不和谐、别别扭扭甚至有背叛的情况出现。【膝下无子却有七个女儿,她们都已嫁人了。每当她们与丈夫返回娘家时,婆罗门的妻子总是粗言恶语的怒骂他们,他们也是憎恨、损恼父母,】其实女儿们也不是完全不好,主要就是妻子太恶劣了。女儿们带着丈夫好不容易回娘家来看望父母,妻子从来没有好言相向过,总是粗言恶语随便辱骂,使得这些孩子们憎恨、损恼父母。孩子们接受不了,心里就生起了憎恨心,紧接着就损恼父母,又去反抗父母,也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让父母又特别苦恼。【并且婆罗门的妻子对婆罗门也是生嗔、折磨。】感召的这个妻子确实是很麻烦的,对他也是经常打骂。【到了耕地时节,因为家境十分贫穷而没有一头牛,于是便向邻居借了一头,老婆罗门前去田中(耕地),结果不幸将牛丢了。】借来的牛丢了,并且家境十分贫穷、福报不够,这两点说明他前世沾染了偷盗的过失。前世如果有偷盗的罪业,这一世感召的一个是贫穷,还有一个是自己的财产被怨敌所夺的果报。邪淫、偷盗这些罪业在他身上以比较明显的果报成熟的方式体现出来,让他的心里万分痛苦。我们学佛以后,对很多道理明白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幸福、不悦意的事情,从根源上来讲也确实是怪不得别人的。有一些佛教徒处事方法还不是特别成熟,一不顺心动不动就离婚,动不动就说:凭什么这样?我的丈夫或者我的妻子真是非常不好啊!或者怎么样的。但是你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因缘?有一部分原因是跟自己即生当中言行举止不恰当有关,还有一个根本的因缘是跟自己前世的业有关系的。现在末法时期,感召好眷属的福分已经越来越小了,可能只见到极少数的夫妻之间有特别合和的缘分,那只能说明人家前世培积的善根还是比较圆满的,所以能够感召到自己的眷属清净、圆满、合和、和睦、夫唱妇随,以这种方式度过一生,让人很羡慕,这也跟善根因缘果报有关系。【他十分沮丧,心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今生遭受如此果报)?现在如果回家,定受妻子的折磨,女儿、女婿们也不让住,又把邻居的牛丢了,现在该怎么办呢?他悲伤地坐在那里。】说明这些女儿们也不是特别好的,不是很孝顺的,也不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把邻居家的牛丢了,也无法跟邻居交代。生活过成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出路,他就很沮丧特别痛苦。【这时,他看到身着僧衣的世尊寂静调柔地安住在远处的一棵树下。】其实是世尊观察到调化这个老婆罗门的因缘成熟了,所以就显现到他的面前。【于是走了过去,依靠着手杖不停的观察,心里不禁想:这位沙门实在安乐,】他就很羡慕。他想:【他即没有恶劣妻子的嗔恼,】出家人不存在娶妻生子的问题。【也没有坏女儿、坏女婿的折磨,】也不会存在不孝顺的孩子不接纳他,心里受折磨的痛苦。【到了耕地时又不需要借牛,】出家人是不耕田的,当然不需要去借别人的牛耕地。【此人真是无忧无虑呀,】他心里头任何苦恼都没有。【世尊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于是说道:“婆罗门,正如你所想的那样,我的确无有任何烦恼。如果没有恶劣的妻子,怎么会遭受她的损害呢?也不会有七个女儿、女婿的损恼,又无有要耕的田,也就不会有丢失牛的忧愁。婆罗门,你愿意出家吗?”老婆罗门说:“我现在把家当做尸陀林一样,】这是一种俗语,因为尸陀林是谁都不愿意去住的,谁敢住在尸陀林里呢?是不敢住的。一个方面是晦气很重,再一个方面是鬼神聚集的地方,哪敢在那里住,跑都来不及。“我现在把这个家就当做尸陀林一样”意思是说:家是任何时候我绝对不愿意去住的一个地方。【妻子、女儿看成怨敌一样,那么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如果世尊开许我出家,我为什么不出家呢?”经世尊开许后,老婆罗门得以出家,最终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在讲这一段的时候,上师仁波切也提了一下,实际上这个老婆罗门最初出家的因缘,并不是有真正的出离心。这个老婆罗门现在的相续算是有出离心吗?不算,他是一种厌离、厌世,对于自己的家世、妻子、儿女特别生厌烦心,极其痛苦,在想摆脱痛苦的怖畏心的情况下,在厌离心、厌世心的情况之下,在佛陀座下祈求出家。我们有很多出家人最初出家的因缘,好多都是因为厌世心而出家,而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个出家到不到位呢?按道理来讲是不到位的,出家就是因为对轮回有了出离才出家。但是上师也讲过,曾经难陀出家也是这样的因缘,他实际上是被强迫性的出家。后来他看到了天界之后,因为渴求天女的美貌和天界圆满的受用,而精进的在人间以出家人的身份守持清净戒律,这个都不能算。刚才我们讲了那么长的一段说在家和出家的区别,有了出家的戒律,功德如何殊胜,如何超胜于在家人,但实际上出家人守持清净戒律如果没有用出离心去摄持,一样是得不到解脱果的,也是没有用,只是形象性的出家而已。所以难陀为了获得天界的果报而精进的守持戒律,佛陀就要求他的弟子众不理睬难陀,就是佛教里面的一种惩罚方式叫做默摒,谁都不能跟他说话,谁都不能理他,他心里就很痛苦。后来佛陀又带他到地狱去看,他相续中才真正地对整个三界轮回的有漏安乐及痛苦生起了出离心,而成为守护根门第一的大阿罗汉。这个老婆罗门最开始想在佛陀座下出家的心思,也是一种厌世心,对于自己的家庭极其的厌烦,只是带着厌世的心态而出家。后面在佛的教法之下,真正的生起出离心,他才有可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最终他对轮回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而得到了圣果。这也是佛经当中一个比较精彩的公案。【思维一下这种道理,高低、强弱所有人都要争取受出家戒而守持一分学处,以便在相续中播下受持律藏的种子。】我们如果有机会能够出家,那么最好就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守持哪怕是一分的清净戒律。一般来讲,出家人有出家的根本戒和支分戒,根本戒是没的选择的,出家人不能说守了不杀生戒,就可以选择不守根本戒里面的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这是不现实的。出家根本戒的特色就是要全部都守,支分戒守不好也是有支分戒不清净的过失,但是不至于说破了根本戒。原则上来讲,出家人所有的根本和支分的戒律,都要尽量受持圆满,尤其根本戒一个都不能破,否则就等于已经丧失了出家的身份。这里就讲到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争取守持出家戒,守持是最好的,在相续中能播下律藏的种子。如果即生当中暂时没有出家的缘分,在家居士就好好地去守持三皈依戒、八关斋戒,临命终时也一定能够往生,最晚也能够在弥勒佛现世的时候得到解脱。出家人也是这样的,如果守持清净的一分戒律,修行再不好,最晚在弥勒佛现世的时候也可以在他的教法下得到解脱。所以,(上师讲记)《本缘经》当中也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南传佛教里就有短期出家的方便法,好像前几年我们汉地也有这种暂时短期出家的,也有少数的地方在行持。单单从出家功德的角度来讲,这种方便法还是有利益之处。哪怕只是守了一日一夜出家的身份,做了一天或者七天的出家人,也能够在二十劫当中不堕三恶趣,这个功德很大。上师讲到《佛说出家功德经》里面的公案,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有位王子,佛陀观察到他七天之后就会死,给王子说了之后,王子还是舍不得欲妙的受用,就在前六天依旧做王子,好好的享受,第七天就出家守了一日一夜的清净戒律,然后命终。死后转于四天王天,成为毗沙门天王的王子,命终之后又转到忉利天,成为帝释天之子,命终又转到夜摩天,成为夜摩天王之子。如此上下七次往返在六欲天中,也就是说四十二次不断的转生在六欲天不同的天界,再再的成为天王之子而享五欲,最后转到人间享受荣华富贵,而晚年生起厌离心,出家修道成就缘觉果位。这个果报确实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出家人不好好守持清净的戒律,还是比较麻烦的,不要说解脱果了,就是天界的果、得到人身都不可能,可能要直接在三恶趣当中感受苦果,这个过患也是有的。所以不管是在家出家,自己本分的戒律,一定要好好的守持。守持清净戒律,如果相续中又有出离心来摄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得到解脱。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