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持戒度:以利他为最高原则
大学演讲
一说戒,很多人觉得麻烦,“条条框框,约束。”其实哪里没有戒呢?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开飞机轮船要走航道,行车徒步要看红绿灯,这都是戒。戒是约束,也是防护,不管你是做老师、公务员还是经商,原则总要守的,守好原则才能免入歧途,并有所成就。而所谓持戒,就是守护原则。
大乘佛教的修行有三类必须守护的戒律:禁止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谓禁止恶行,就是“诸恶莫作”,例如断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害心、贪欲等一切罪业;摄集善法是“众善奉行”,念经、诵咒、打坐,一切该行的善都要行;最后是饶益有情——你要利他。大乘修行以利他为最高原则。
本来校方给我的题目是“有一种饰品叫利他”,后来换成了现在这个,其实那个也不错。人人喜欢装饰身体,以展示自己的美和独特,比如戴耳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印度那边有戴鼻环的传统。穿衣戴帽也能显示很多东西。还有头发,往前梳,往后梳,往上梳,红色的,黄色的,褐色的……只要自己喜欢,怎么样都好。不过,如果你想要寻找一种饰品,以庄严心灵,我建议你选择“利他”。
利他是最美的饰品。而禁恶行、摄善法、饶益有情这些大乘戒律的设置,就是为了让我们顺利生起利他心,进而守护此心并让它变得越来越清净,直至圆满。
在利他心不断增上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确实有清净的利他动机,也确实有智慧和善巧方便,为了利益他人,做些在小乘戒律中严格禁止的行为,比如说妄语、说绮语,是可以的。为谋求他人利益,甘愿自己在轻微戒律上受损,是一种承当,不是罪业。相反,如果伤害众生,就破戒了。
再进一步,随着整体修行的成熟,利他心与空性见并行增上,直至证悟。从那之后,守戒便成了自然的事情。在三轮体空的观照中,了知护戒者、戒以及由戒所护的众生全然是空性的,了无一念执著,不刻意守护却又丝毫不犯。
总之,戒是约束,也是防护,不仅是修行,任何形式的生命成长都需要与之相应的戒律。守好戒律,会给我们的身心以及周遭环境带来和谐,相反,离开了戒律,离开了道德约束,心就成了流浪汉,生命也就失去了力度。
有位研究法律的台湾学者告诉我,他很欣慰,对今天的台湾社会,戒律日益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匡扶功能和救护效果,凡是听到戒律的人都心存敬畏。他认为,持戒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进步,对社会秩序也是一种贡献;他甚至断言,如果人人守护一分戒律,便可阻止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陷入难堪乃至无法挽回的失控境地。“我终于知道,”他说,“一个人没有约束,就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自由和尊严。”
他的话让我坚信,持戒是世间最庄严的美德。
摘自神秘的修心之路——台湾大学演讲
附: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视频和文本链接 (请长按识别维码打开链接)
本月藏历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