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73*阅读参考
▽
1.面对各种贤劣对境,为了避免犯下诽谤菩萨罪,应当如何去做?
世间有无量的菩萨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安住在我们周围,以其善巧来度化众生。如果这位菩萨显示的是善知识形象、相好庄严很如法的菩萨相,大家都会认识也都会尊敬他。但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菩萨示现的是很普通的,甚至显现为比较低劣的形象。
作为修行人要养成很好的习惯,不要随便评价那些看似比较下劣的或者看似不如法的人。从我们自心的角度上讲,最好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因为确实也是鱼龙混杂,不知道他是真菩萨还是普通的凡夫俗子。分辨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没必要对他人品头论足,评价是好是坏,这跟我们自身的修行也没什么关系,养成比较好的串习,终归不说别人过失是比较安全的。
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是贤善或卑劣之人,不要轻率的信仰或诋毁。在还没有真正了解的前提之下,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不置可否的态度,这样可以保护自己。
2. 依止上师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依师不是建立在“我以后是你的弟子,你以后是我的上师”的这种口头承诺,这还够不成真正依止的缘分。什么情况下可以说弟子己经依止了这位上师呢?最主要就是在这位上师面前求得了法,或者他给你灌输了法,这是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你在他面前已经接受了法义,他给你传过法,不管心里愿不愿意,己经属于跟上师之间有依止的关系了。如果没有给你有过传授法义的缘分,那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依止,所以大家把握好界限。
3.发现依止的上师有过失怎么办?
如果已经依止了上师,即便后来看到对方有不是显现的而是真实的过失,不完全具足善知识的法相,那也不能随便诋毁、诽谤。俗话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依止的这位上师可能不像你最初所想象的那么完美,一旦你在他面前得受了法义,就应该要恭敬他。我们对世间的老师也有最基本的原则,世间的老师教过你,可能后来你发现这位老师的德行并不真正符合老师的标准,但他曾经教过你,那么你这一世终归要承认他是你的老师,而且依旧要恭敬他。对于出世间学佛也是这样的原则,对于师父或上师的身份不能太过于苛责的要求,带着很挑剔的眼光,一直在分辨上师到底具不具相,导致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有很大的缺失。一旦在某位师父或者上师面前得到了法义,就已经有师徒的缘分,即便这位上师确实有过失,我们也应视他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不能诋毁诽谤的,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4.面对各种各样的“师兄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大家要养成好的习惯,不管听到什么,你要问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一定要问清楚,不要一听就很兴奋,马上开始跟别人传话。客观的说,有可能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是来源清净的真实消息,但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是道听途说的。居士团队比出家人听到的消息要多好多倍,消息的来源也说不清楚,消息的范围还特别广,有些跟修法有关,有些跟行为有关,各种各样的“师兄说”,听到这些话时心里就留下了一种习气,觉得“是这样是那样的”,最后导致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
按照传统的意识方式,对于很多说法如果确实不清楚来源,或者分辨不了到底是对是错,不用特别着急到处问,如果法本中涉及到类似的问题或者相似的教言,就按照上师给我们宣讲的法去做;如果是上师从来没有提过的说法,你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对是错,就可以先暂时搁置一边,不一定非要去探究这个说法对不对,不要一直问法师,而且在不同场合、不同法师面前,一定要问个一清二楚,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各种各样的“师兄说”上,这样是大没有必要的。我们自己手上有法本,有这么多上师的教言,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相信他能够给你带来解脱,信上师的话就好了。居士要应付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够缘取上师法义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挤出一点闲暇时间能够接触佛法,上师的教授都还来不及消化,看一遍、二遍、三遍都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又何必把精力花在那么多的各种说法上呢?这就已经失去了修行的根本重点,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一定要调整。自己要学会做取舍和决断,心要稳定,安心于目前所学的,其实就已经很好了,抓住上师老人家讲得根本窍诀、根本要点,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地去缘取。
5.面对各种说法,法师如何做评判?
法师在对一个问题做评判的时候,也是在脑海中回忆上师传的这么多法里面有没有讲过,也是用上师的教授来做评判的,没有其他的途径。
不是法师就一定是听得多看得多,学院的出家人最主要就是学上师传的这些法,心很安定,从来都没有渴求过想去听外面的法,包括佛教内部一些其他宗派、教派的法。虽然对很多的高僧大德很恭敬,其他教派里也有这样那样的法,但都还是以自宗的上师所传的教言为主。对于其他的讲法,如果有各种因缘听到在某派里面有这样的说法,也只是作为了解来了知,取舍的关键点还是以自宗的观点为主来做取舍评判。没有刻意希求,一定要听一下别的教派是怎么说的,因为相信上师教的是最好的,也相信上师所讲的圆满道次第,相信上师教的这条路一定能解脱,就已经足够了,已经心满意足了,没有任何的希求。不会因为听到的说法而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弄得自己没办法修行了,绝对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有信心,按照上师的教言,精进地忏悔,精进地积资,精进地念佛,足够解脱。
6.佛教倡导苦行吗?
佛教也会讲到清贫乐道对修行是一个助缘,是比较中道的,绝对不极端。不会以刻意去吃苦的修法方便做为助缘,绝对不做主导。因为一定要通达无我的智慧见,才能够直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进一步讲,如果一个修行人不仅仅想从轮回中解脱,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圆满正等觉的佛果,那必定是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前提才可能得到究竟佛果,发菩提心作为前提只是发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需要有圆满法空的境界才能获得大乘一地的果位,就是必须要证悟圆满的法我空的境界才能得到大乘一地的果位,再往上二地乃至十地的修道位的状态、境界能在自相续中获得都跟空性有关系,这个空性就是体现出“我不存在,法不存在”的道理。所以吃苦不是可以获得解脱的直接因。
出家和在家都有一些人比较偏向于苦行,总觉得外相上能做到这一点对修行是好的,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假如用一味苦修的方式可以清净业障得到解脱的话,那地狱的众生最先解脱,而且还不是仅仅从地狱中解脱,是最先成佛才对,但实际不是这样。如果对修行是好的,佛陀不会不制这样的戒。要相信本师,净土法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传的,这样的法门是一个可以即生成就、非常捷径方便、唯一能够带业往生的窍诀的法,所以大家要有这种信心。作为已经断证功德圆满的本师,他如果发现多吃苦对解脱有帮助的话,绝对会给我们做这样的引导。
当然,如果我们的生活过于享受,容易产生对五欲的贪执,这一点佛陀也用各种方法,首先在法义上让我们明白道理,然后用各种善巧教会我们逐渐去断。佛陀并不赞同过度的苦修,这种都是外道的修法,并不是真正解脱道的见解。
7.在家居士应该守哪些戒?
在家居士的戒律就是三皈五戒和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戒,一日一夜之后就可以不考虑了,戒体自动消失。平时保证吃素、放生、经常行持善法,加上自己守持的三皈五戒就足够了,没有对在家居士提出那么高的要求。现在一些居士给自己身上可能捆了有五百条戒,还高高兴兴地守,其实都不是佛制的,真的没有必要。这些都是我们刻意给自己加上去的,觉得这样自己的修行就会增上,却忽略了应该在心上面去下功夫。
8.善知识的法相安立在哪些方面?
真正的上师不是为了哄你开心跟你说几句好听的话,或者你什么时候打电话都能安慰你,不是以这些建立善知识的法相。安立善知识的法相,从来都没有在这些点上有过一条,都是讲到精通三藏、广闻博学、具有度化一切众生的慈悲菩提心,而且摄受弟子的时候一定会用佛法引导弟子走解脱道。而不是变成像世间的心理学家一样,你不舒服了就给你安慰,好像让自己的心挺温暖的这种身份,就能够被称之为善知识。我们一定要以经教里所描述的善知识的法相来作界定,不要以自己分别念的情绪来作界定,这样比较牢靠,这是很中肯的告诫,是一个建议。
9.千万莫说出家众的过失。
现在末法时期,有些人总用自己的分别念说某个寺院的出家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肯定都是假和尚。这种讲法是非常非常危险的,用外相的表现怎么能断定人家相续中一定没有功德呢?他如果守持了清净戒律你却不见,这就是一种很麻烦的现象,这时会出现诈现威仪的人来欺骗众生。所以当人们看不到真正修行之人的功德时,说明众生的福报已经用尽了,各种恶相就会相继出现于世,代表着佛法即将隐没的衰相。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的观清净心,再不要随便鉴别出家人的过失了。我们能够护持自相续的清净心,就等同于能起到让佛法长久住世的力量。
上师仁波切,面对僧团的对境(四人以上构成一个僧团),面对汉传、南传不同的道场等等,上师的语言都是非常恭敬的,从来不会随便说别人的过失。我们作为凡夫人,更加不能说别人的过失,这一点一定要考虑清楚,强调过好多次了,大家要养成好的习惯。
10.大乘菩萨是如何度化众生的?
众生根性的成熟分四个阶位,大乘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对没有善根的众生先让他种下善根;有了善根的众生会让他增长善根;已经增长善根的众生会让他成熟善根;已经成熟善根的众生直接度他解脱,都是分层次的。所以我们不理解菩萨化现为一头猪怎么利众,猪又不能讲法,那是我们想的太局限了,难道只有讲法这一种模式能度化所有众生吗?当然上师说过,你们利益众生主要是让对方明白法,这是对于部分弟子的一种形式。菩萨不光是利益人类,他利益整个六道众生,以无量无边的形象利益所有有缘众生,程度上就是那四个层次都是有可能的,我们又如何能了知呢?我们没办法用很简单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分别念去理解菩萨这些不可思议的事业行为。所以我们应当用比较广博的一种心态去了解会好一些。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