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第一百零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是宣讲一个凡夫如何现证心性、如何相应本性和现前佛性的缘故而去掉一切迷惑的窍诀。众生之所以痛苦,之所以流转轮回就是因为不了知自己的本性,如果了知了本性所有的迷乱都会消尽。就像了知了看错的蛇是绳子的时候,了知了绳子本性的时候,所有蛇的迷乱相和通过迷乱相引发的恐怖等等都会随之而消尽,就和这个原理是一样的。
众生本来是佛陀,众生本来具有不轮回、不痛苦的本性的,但如果不了解真实情况的话,以前我们是这样流转的,现在因为不了知本性而正在流转,以后还会因为不了知本性而流转。有一种观点,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到现在,时间是无始的,没办法计算的,但是如果现在不修行的话,以后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间比以前已经流转的时间还会更长。
如今对于我们来讲基本上掌握了一些主动权,掌握什么主动权呢?掌握了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出离的主动权。以前是根本没有,以前我们没有学习佛法,不了知有所谓的佛法之前,主动权不在我们这,我们只是跟随轮回的思想和我执、无明等等,被虚妄分别掌握了主动权,只有跟随自己的习气流转。在流转过程当中仅做一些微调而已,这一世可能是人间,下一世可能转到天界,比现在情况要稍好一点。但是之后又会回到原点,或者说比现在还差的,堕到旁生、堕入饿鬼这些,反正就在轮回当中做一些调整而已,永远没办法从轮回的状态中出离。
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或是没有接触到阐示有关心性有关解脱方面的殊胜因缘,这些因缘就是三宝。因为有了佛宝、法宝、僧宝的缘故,这些就是众生解脱的因缘。现在我们,第一个已经有了人身,第二个已经皈依了三宝开始学修了,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面已经掌握主动权。在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想方设法的来加深或修行,对于修行本身不能满足于刚刚接触佛法的状态,应该想方设法的通过佛经论典或上师们的教言,让迷惑不存在,或有关实相的见解在我们相续当中完完全全的生起来。生起来之后缘见解不断地去观修,为了现证见解要积资净障。
现证实相的主要因缘基本上就是观修,修持实相、修空性等正所缘,还有辅助的因缘要做很多积资净障。如果主要的因缘和次要辅助的因缘这些都已经做到了,它的果不发生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前世的主因和助缘这些因缘齐全了,我们现在这一世的身体、这一世的种种情况这个果就自动发生了。如果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主因和辅助的因缘,这些因缘、因素都齐全了,不解脱、解脱果不出现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要反复去思维,加固这些因缘,为什么呢?因为因素虽然有了但是有可能不稳固,有可能被以前的习气又占了上风,又回到轮回的道路上面去。我们从轮回的道路从轮回的主路上出来一点点,看了一下又回去了,又回到轮回的道路上面去了,这对我们来讲很可惜,因为这个路线是正确的路线。
如果不学习的话我们觉得是不是走错了?以前轮回的路线挺好的,很习惯、很安全,亲友或自己要追求的地位、人生、感情都有。现在走到涅槃的路上好像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感觉,觉得是不是走错路了?有些人又选择回到以前熟悉的道路上面,又开始重新做轮回的事情。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学修,让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思想坚固,要在内心当中生起来一定要修行正法、一定要坚持修行下去的正见。通过这些因素让修行坚持、坚固,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轮回的虚妄性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要再再的确认,轮回的确就是虚妄的,一切都是因为无明、我执等等导致。而且现在的所有痛苦完全是不存在的,从本性上讲不存在,从现相来讲也完全可以避免。就是因为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选择错误了,在选择按钮的时候按错了,就导致一个错误的方向,进入到错误的道当中,然后在其中去做很多很多努力准备。
因此说我们必须要通过学习来了知,轮回一切的迷惑都是不值得留恋的,它都是虚妄的本性。而对于我们自己本有的本性也是需要通过学习了义的教法来一再的去确认它,万法的本性是无我,我自己的本性是无我的本性,我是佛陀的自性。两个方面通过对比性的去学习,一方面是认知迷惑性的过患、迷惑性的本身是很可笑的状态;另外方面再加上确认解脱的必要性,确认我自己本具清净佛性,两方面进行努力的话我们正确的观念、见解就会越来越纯熟、越来越肯定。我们的道心就会从无到有,然后逐渐逐渐坚固。有了道心之后剩下来的事情就是走下去,不断的去积资净障或者观修法义,让佛性、真正的实相在我们相续当中现前,亲证实相,最后终究会达到这一步的。
能够引导我们趋向目标的就是前行,《前行引导文》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引导我们的心走向于觉悟。为了让我们所有的凡夫修行者从没有基础开始到完全的证悟,从一个纯纯粹粹的世间轮回者到一个想要解脱的人,从变成一个真实的修行者到完全现前果位,从一个非常纯熟的修行有素的人乃至于最后成为成就者或佛陀,也是安排了一步步的次第让我们去做。为什么安排一步一步的次第呢?因为每一个次第都是可以达到的目标,每个次第离我们的分别念都不会太远。虽然真正的实相,比如绳子的本相和蛇的本相从很多方面来讲是不一样的,完全不同。但是针对有些人来讲,他因为在蛇的状态当中已经很长时间了,一下子给他讲蛇不是蛇,这个时候他可能接受不了,最简单的实相反而接受不了。
虽然佛陀在了义的经典当中也给我们讲到了一切万法是究竟的空性或我们本来就是佛,但是如果从来没有做过训练的人一下子给他讲,他接受不了。所以佛陀善巧方便,讲的法也是从最相应于众生的分别心开始。但是不能完全的相应,完全相应众生的分别心那就是什么?那就是轮回的思想,最相应的方方面面都能对上号的。但是佛陀给我们的教言或是前行给我们的教言既要相应我们当前的思维方式,又不能和轮回的思想完全一致。这个时候就运用我们的分别心去观察轮回的过患,让我们知道轮回是有过患的,这一步是我们可以想的。比如说暇满难得是可以想的,寿命无常是可以想的,轮回痛苦这些都是可以想,因为都是用我们的分别心去思维的。
通过这样思维之后我们就逐渐了知了轮回的过患,就是缘轮回的显现本身去了知轮回不足的地方,或它隐藏的巨大的过患,或者在表面光鲜的背后、它的表面之下其实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正在酝酿、正在成熟,就用这样引导让我们对轮回本身产生分别心。这个时候还没有讲轮回不存在,还没有讲我们自己流转者不存在,还没有讲其实轮回它就是清净的,还没有讲我们其实也是佛,没讲这些。全都是根据当前的流转者我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样,所流转的轮回是什么样,相应我们的高度,我们是可以思维的。告诉我们其实在轮回过程当中,轮回本身不是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这样给我们讲的。之后慢慢再讲不单单是我们要从这解脱,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们一样迷惑的,我们要帮助他们解脱,引发出离心。最后把这些所有的因缘一步一步的成熟了之后,再给我们讲其实整个轮回的状况都是假相。我们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就可以很顺利的接受这种说法,就很自然的可以接受了。
接受空性之后再给我们讲,其实不单单是空性,一切的轮回世间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其实我们心的实相也是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智慧,大智慧光明,这也是佛陀之所以能够成佛的原因。到那个高度的时候我们完全接受了,然后开始通过很高程度上的积资净障或者修行的方式无限接近成佛、无限接近觉悟。这些都是次第次第来的。
前行刚开始讲的是共同的前行,基本上来讲是能够相应我们分别心的,然后到了这个阶段之后,逐渐我们想要解脱的心出来了,再给我们讲解脱的利益。我们对解脱利益有兴趣之后再给我们讲,你如果想要解脱的话,必须要依止一个合格的善知识。我们就对于寻找善知识或如理如法的依止善知识产生兴趣。开始依止上师,依止上师之后干什么呢?开始进入五加行,开始真正的修皈依、发菩提心。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下来,每一个修法都是能够脚踏实地的生起实打实的功德,最后五加行通过这样方式修圆满了,修圆满之后就成为法器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你有时间或有因缘就会接触到大圆满的正行,得灌顶修正行。如果没有的话,后面还有破瓦,就可以通过破瓦法获得解脱。在前面的基础上一步步修好之后, 破瓦也好,后面这些所有的法该有的功德都会显发的。
我们现在在学习过程当中要了知每个修法的大概的必要性,为什么这样讲?和我们修行到底有什么关联?只有把这些都了解好之后,对于四加行也好对五加行也好,才愿意下功夫真实去观修,或者为了生起境界、状态认认真真的去听闻、思维和修行,去做所有能够促成境界在心相续中生起来的所有努力,这样才是比较真实的努力。
如果我们这些必要性不了解的话,那么可能只是听就听了,听完之后就放在一边,自己还是做轮回的事情,没有想到听完之后还要加深,还要去思维加深印象。为了自己加深印象的缘故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更快的成熟?听说有个讲考班,我一定要报,因为报了讲考可以让我更加的稳固;听说当辅导员可以让自己对法义理解更好,自己就愿意去做。为什么?这一切一切都围绕着自己怎么样更快的掌握法义,就对这些都有兴趣。
如果对必要性不了解的话,很勉强的听一堂讲,上师说好像很给上师面子一样,听了课了怎么怎么样。如果我们这样很勉强的听完之后,最后肯定不会主动去看,去思维,因为觉得对自己可有可无,如果这个东西对自己可有可无的话,听完之后,欢喜高兴的时候就看一下,不高兴那就放在这就不管了。但是如果觉得法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真实对自己有必要性的,那么他就不会听完之后扔在一边,不再去看书、不再去思维、不再去观修,肯定不会这样,他肯定会做一些后续的修行。
为什么有些修行者对闻法、对思维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有些就不一定那么认真?原因当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对于法本身的珍贵性,我们对修法必要性的认识是不是到量,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法的态度。如果真正认识到了他就会非常欢喜去做,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精进。非常欢喜的去做这些四加行观修、五加行的观修,或对于咒语的念诵,对于很多积资净障的事情都很高兴,非常喜欢。只要有一点点的因缘他就会去做,他会想方设法的促成自己闻法、思维法和修法的因缘。如果没有兴趣他即使有大把的时间,书放在旁边他也不一定看,念珠放在手边他不一定拿起来念。他就觉得时间太难打发了,做什么事情把时间赶快打发过去。如果没兴趣的话大好的解脱的因素、因缘也会被自己放走的。
对法的精进程度,一方面来讲也是看我们对法的必要性的认知,对法和自己之间的关联认识的是不是很清晰。另一方面,从另外的角度来讲也要看自己相续当中的善根种姓是否成熟,成熟到一个什么高度。但不管成熟到什么高度,平时我们精进去做的话,即便现在种姓没有成熟,但是我们现在不断的闻思修行认真去做,其实也是让我们相续当中的种性很快爆发、很快成熟的一个很好的因缘。
现在我们在学不共加行,不共加行当中已经学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前面有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去学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都是珍宝,都是大宝贝。这些对我们的心能够趋入于最珍贵的菩提心的教授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我们真正去学修,体会菩提心自他平等等等一系列的修法,这个时候自己会很愿意去串习殊胜的法义的。
愿菩提心的学处学完了,行菩提心的学处主要是六度。前面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四个精进度。
己四(精进)分三:一、擐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满精进。
擐甲精进有些时候叫铠甲精进或者披甲精进。擐甲就是披甲的意思,披上铠甲。擐甲或加行精进就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战士他要进入战场,进入战场之前他首先要把铠甲即自我保护的措施披好,把铠甲披好了之后他就有更大的勇气进入到非常危险的、很复杂的战争当中去,他因为有铠甲护身有的时候就会无所畏惧了。已经进入到战争之后,加行精进相当于真正开始作战,通过他自己所学习的任何技巧、作战的技术开始真正的作战。
对我们修行者来讲擐甲精进相当于是一个誓愿,发一个很坚固的愿。其实也是相当于披上铠甲,因为从这儿开始就要进入和烦恼斗争,真正对我们来讲是一场战争,上堂课我们讲其实就是一场战争,开始要和烦恼作战。
其实佛教徒或者修行者的战争永远不是针对外面的,永远是针对自己的烦恼。如果是世间人作战,他是被烦恼鼓动,列一个外在的所谓的怨敌,这相对来讲不难。为什么不难呢?因为他不需要和自己的烦恼作战,随顺烦恼去做的话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如果要和自己的烦恼作战,就非常困难。所以,要和烦恼作战之前,必须要发起一个很强烈的誓愿,这种誓愿就叫做擐甲精进,然后真正开始为了调伏烦恼去实修即加行精进,这方面就逐渐开始了,逐渐趋入了。
庚一、擐甲精进:
前面讲就是发一些誓愿,发很强烈的决心和誓愿。
当听到往昔诸圣者前辈、诸佛菩萨的事迹行为以及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历史传记等如何如何时,不能认为“因为他们是佛菩萨才能做到那样苦行,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进而懒散、懈怠。
首先,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或者从法本当中也好,或者从上师善知识也好,从道友那也好,我们都会看到、听到关于往昔的诸佛菩萨们的修行过程当中的事迹,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如何为了成佛利益众生,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或者怎么样为了成佛守持戒律,怎么为了成佛修安忍、静虑等等,很多很多为法修行的事迹;全知无垢光尊者修行的时候经历了什么样苦行;米拉日巴尊者为了解脱,为了一生成佛,他经历了什么样的苦行;我们的上师为了求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苦行。实际上有很多,有些是过去佛的,有些是现在佛,还有现在我们高僧大德,离我们比较远的高僧大德,还有离我们很近的高僧大德,很多很多这方面的传记,我们会听到很多。
其实这些传记的必要性,有的时候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让我们生起信心的必要性。因为很多时候传记是个历史,佛法怎样怎么样传承的,这代祖师,下代祖师是如何修行的,这是生起信心的必要。后面我们再学上师瑜伽的时候,对于传承上师,为什么要讲传承上师历史的必要性呢?这里面有讲的。
还有其实传记本身,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榜样,也是一个励志的公案,励志的故事。我们看的时候,他们是怎么修学的?我们也应该去随学。这方面对我们来讲,也是鼓励我们修学的一些案例,实际的例子。还有一些传记其实也是对于修行方面很多的具体体现。比如说菩提心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出离心的修法,布施持戒的修法,一部分是出现在法本当中,是文字体现的,这些传承上师们的传记,其实就是法的活生生的体现。菩提心在上师那是怎么体现的?怎么修的?这出离心他们是怎么修的?他们的无常是怎么修的?就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摆在我们面前了,不再是书本上的东西了,变成了一个修行人他完全去实践,怎么样实践的一个过程,这里面关系到很多如何实践法的窍诀。
每一个传记都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比如说米拉日巴尊者表现的是对上师的信心,他的纯粹的依教奉行是怎么样体现的。他的苦行,他为了修法怎么样舍弃对衣食家庭等等所有一切的执着,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怎么想的?这里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参照了。如果我们单单是看法本里面的菩提心,也许我们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但是不要紧,传记里面就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有。
对我们来讲,虽然不一定全部去复制,但是至少提供一个准则,或者怎么样入手的方式,给我们做一个参照。所以传记,存在的必要性也是这样的,它是对法义活生生的表现,修行者怎么体现法的。所以,看到我们上师传记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体现的,体现的菩提心是什么样子?看现在弘法利生的上师们就知道活生生的菩萨是怎么样的,菩提心是怎么样的,这些完完全全都可以找得到。所以,如果我们了知之后,就更加容易生起信心。对于上师,对于法,都能够生起信心。
所以,会出现很多案例,很多历史的传记。他们是怎么样为了求法,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获得成就,为了获得佛果,如何如何很长时间当中勤奋。释迦牟尼佛成就时,基本延续了三个无数劫,这么长时间。一生成佛的米拉日巴尊者等等,他们也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在求法的过程当中也是经历了很多苦行,这些都是给我们的提示,对我们都会有启发。如果有些时候,我们觉得为什么我学三五年或者两三个月还不行呢?看看传记,他们在学法的时候,是什么态度,你是什么态度;他们每天花了多少时间修行,你花了多少时间;他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行为,你又是什么行为。一对照起来之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我还差得很远,我还是要尽量的向他们看齐。有时候就会有效的规避我们邪见,对上师的邪见,对法的邪见,都会有效的规避。
当然如果纯粹没有善根,怎么给你讲可能都是没用的。但是稍微有些善根的人,他听到或看到之后,或者有些人给他开导一下,你看这个案例是表达这个意思。懂了之后,他马上可以对照,其实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标准化的修行,他们才达到这样的状态。我现在还不是标准化的修行,其实真正来讲,对照要求,对照标准,其实我差得好远。看到就知道不是法的问题,不是上师的问题,而是自己不精进,或者自己的条件不圆满导致的。所以,就会规避很多的邪见的。邪见对我们修行来讲,其实也是很大的伤害。
所以,这样以观察完之后,我们要喜欢看传记,而且还要看得懂,不是说故事看得懂了,而是要看懂里面给我们的提示,到底给我们后代修行人什么提示,要看懂。看懂之后,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震动,直接的通过传记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修行。
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不能认为:因为他们是佛菩萨,他就是某某佛的化身,那个又是什么化身,他们是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以前经历过这么长时间,他早就是三地五地了,或者早就怎么样了。或者米拉日巴尊者没准就是哪尊佛的化现,怎么怎么样。像这样,我们看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想:他们是佛菩萨的化现才能够这样苦行的,我们这种苦行怎么能做得到呢?那么这就是典型的懒惰者的思维方式。
懒惰者的思维方式,一看到就马上想:他们是佛菩萨,他们做得到,我是做不到的。你看就是一个懒惰者。懒惰者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觉得我做不到,怎么对应呢?自欺凌懒惰,这是我做不到的,这些苦行我们做不到的,是典型的懒惰者的思维。不是有自知之明,不是所谓的美德,是懒惰。因为他这样想了之后,就心安理得的不精进了,他就心安理得的不做苦行了,关键把自己说服了,给自己不精进找一个很好的理由,自己可以安心的睡大觉的。“他们是圣者,他们做这些都可以做的到,他们反正也不苦,虽然名字叫苦行,实际上根本不苦,他们当然能做得到了。”他就这样想的,这就是心安理得的找一个睡大觉的理由。进而开始懒散懈怠,找到根据之后,他就开始懈怠懒得。这是典型的懒惰者的思维方式。
那应该怎么想呢?精进者应该这样想的,后面是正确的或者作为一个精进者,他应该这样想想。擐甲精进或者精进者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而应当思维:他们就是这样修行而获得成就的,我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
那么我们应该想,他们是通过这样方式获得成就的。真正精进的人,或者有善根的人,他的想法就跟懒惰者不一样。看到传记之后,就想:他们是这样修法证悟的,精进,修行的时候也是抛弃了该抛弃的一切,因为也是苦行。有的时候舍不得抛下很多东西,也是不能够精进的体现。
他们也是这样修行,通过苦行,通过这样修行获得成就了。我呢,是作为他们的追随者,因为我在看他们的传记。他们是前辈,我是他们的追随者。那么我作为他们的追随者,我应该跟随他们的方式,模仿他们的方式去做。那么这就是励志故事了。现在很多人说:谁谁谁怎么发家致富的,赶快去听他的讲座,然后买套光盘去看,他是怎么发家致富的,我一定要随学。很多人不就是想这样变成世界第二富,第三富嘛,或者想自己替代他变成世界首富。这个时候他也会想要随学。
那么我们作为前辈们的追随者,那么我们要模仿他,他们成功的经验都要去随学。我要随学的时候,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为什么这个地方讲不能够胜过他们呢?因为,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修行苦行,他已经成佛了,没有什么果位比佛果还要超胜的。所以,从已经达到圆满的侧面来讲,你再胜过他们是不行的,没办法再胜过他们证悟的境界,因为他已经到了无学地了。没有说已经成佛了,还在努力,显现上比释迦牟尼佛又超胜一截了。所以,最后显现上,所有的修行已经达到圆满了,他所做的所有善行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所以,这里面说不能够胜过他们的原因是这样的。
“但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我也和他们获得同等的成就,那么同等的成就是什么?同等的成就就是成佛。他们通过这样修行成佛了,那么我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精进获得佛果,我也可以获得同等的成就。
如果他们也需要经历那样的苦行策励精进,那么我们这些为深重恶业所迫、无始以来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何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
这就是精进者的想法:他们都需要这样精进,比如说,无着菩萨显现上面是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早就在《文殊根本续》中授记了。佛陀授记的士夫他也需要那样没日没夜苦行十二年,最后才获得成就的,就像我这样的人更加需要了。他们都需要这样的苦行,那么我也更需要。
因为有些地方说是佛授记,有些地方说是利根者,我们就要想:他们都需要苦行策励精进,那么我是什么人呢?难道我比他们还要厉害,我不需要苦行吗?对不对?他们都需要,我就更需要苦行了。为什么我更需要苦行呢?因为我的根基这么劣,然后我的恶业这么重,福报是如此之浅,那么我对佛法的了知,如此不到位,为什么不精进呢?就是我们精进都不一定能马上怎么样,何况完全不精进,更加没有办法获得果位了。他们都需要精进,那就说明我更加需要精进。有时候在传记里面会描绘他们说,是利根者会怎么怎么样。我们就想:利根者都需要这样精进的话,那么我更加需要精进。
首先我们要发起这个心,他这样精进,我也要逐渐逐渐做到。首先我们要有这种想法,有这种想法之后,慢慢朝着自己所定的精进的目标去做,最后就可以和他们一样精进,获得和他们同等的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也说:如果你们对于死亡无常,对于业因果产生决定不怀疑的正见,那么我这样的精进,我这样的苦行,谁都做不到。他也是讲出了问题的关要。
这是更加需要苦行精进的标志,我们被深重的恶业所迫,无始以来没有修过正法,以前没有经历过,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不需要精进呢?现在我们有了精进修行正法的机缘,就不能让他白白的错失。如果你听完了正法之后,今天不修行,今天就错失了,明天不修行,明天又错失了。
所以,如果听完之后,马上就要发誓,开始要精进修行。首先听闻,之后要思维,思维之后就开始真的要去做。开始要做,不管是做功课也好,还是做菩提心的修行也好,还是做善行利他也好,反正就要开始去做。所以,真正听完教言,应该对我们心有所触动。如果触动就真正的发起一个精进的发愿: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也要像诸佛菩萨以前精进修行一样,我也要如此地精进。
如果发了愿,经常性的坚固誓愿,有的时候偶尔生起懈怠心的时候,他就容易忆念自己发的愿,忆念自己的誓愿之后,就开始有了动力了,又可以开始精进了,像这样就更加需要精进了。懒惰的人是堂而皇之的给自己找一个不精进的理由,精进的人也会给自己找一个需要精进的理由。我一定要精进,为什么不精进呢?我现在罪业这么重,如果不精进的话,凭着这一世我的行为,我下一世不一定得到人身,如果我得不到人身,我堕恶趣的话,所有的这些佛经论典当中所描绘的痛苦就在前面招手,就在前面等着我,我没有理由不精进,无论如何都是要精进的。他就会给自己找很多需要精进的理由,而真正是懈怠者就会给自己找很多不需要精进的理由。
这两条路也是让我们自己来选,其实对我们来讲,也应该选择对自他都有利益的精进的道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他获得安乐。否则不精进的话,虽然你说精进意味着有很多痛苦,很多苦行,但是为法而苦行,它是暂时的,从时间侧面讲,有限度;从它痛苦的程度上,也有限度,而且他是先苦后乐的状态。
为什么说是有限度呢?你看释迦牟尼佛的苦行,真的把他们的苦行和地狱的痛苦比较起来,和饿鬼的痛苦比较起来,和整个轮回当中的痛苦比较起来,即便是在人间当中很多人找不到吃的、找不到穿的等等,心里面的忧伤,还有身体上面的痛苦比较起来,痛苦的程度也不剧烈。
然后时间也不长,真正为法苦行时间长不到哪去的。三无数劫还不长吗?三无数劫不都是这么苦。八地以后三清净地,一个无数劫,你说他苦吗?他不苦啊,无分别智自在了,一点都不苦啊。初地以后一个无数劫苦吗?初地以后一个无数劫似乎也不苦。那么加行道苦吗?真正这样看起来,真正苦的时间很有限的。但是很有限的苦,就要看我们现在有没有决心去超越它,有没有决心忍受我现在的苦。只要我把这个苦忍受完了之后,后面就不会这么苦了,后面就是从乐至乐,就像佛经当中讲,从快乐至快乐了。
现在这个苦是刚刚起步的时候,因为相续当中反对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所以,这个时候会有些斗争,会有些痛苦。如果我们自己修行上路了,入道了之后,他的苦会越来越不明显。而且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通过这样训练,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随着我们自己心量的提升、承受力的提升、心量的扩展,痛苦对我们的伤害会越来越少。一个心量大的人,一个心量小的人比较,心量越来越大的人能给他造成痛苦的因就越来越少,这也无所谓,那也无所谓,他的心量很大,所以很多事情不会给他造成痛苦的因缘;心量小的人,心量越小,他被伤害的点就越多。
我们现在开始修,因为我们刚刚开始修行,几乎是那种每个地方都是一个痛点一样,稍微碰一下,这个地方也痛,那个地方也痛,好像每个地方都在痛,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随着你的治疗的加深,你很多病慢慢消失了,痛点越来越少了,痛苦的程度也不会越来越难忍。所以,随着我们修行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增长,随着我们的心胸逐渐逐渐的扩大,能够伤害我们的,能够让我们痛苦的因素就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小,我们基础上不用担心。
但是要走到这一步,你刚开始的痛苦还是要忍受,如果你没法有勇气走出这一步,后面的所谓的痛苦越来越少,渐入佳境这种状况就不会在我们相续当中发生,我们就眼睁睁看着我们张三这个道友渐入佳境了,李四那个道友又渐入佳境了,我还在这儿原地踏步。因为别人在精进,你仍然在懈怠,你在给自己不精进找理由,别人在给自己精进找理由,这就是差距、差别。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教法?首先我们要在知见上面,认知上面要过关,要把道理想清楚想透彻,把这些道理完全接受之后,我们就会自主的去精进,那么遇到痛苦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心理准备,我必须要接受这种痛苦,我只要能够坚持修下去,这些痛苦慢慢逐渐逐渐就越来越少。即便是因为以前的业,打击一个一个来,违缘一个一个来,但是我的心成熟了,心力提高了,就不怕了,即便外缘方面的痛苦违缘没有通过我的修行逐渐逐渐减少,但是无所谓,我铠甲披在身上了,我的抗击打能力提升了,虽然别人还是不断的在身上打拳头,我金钟罩练成了,我不怕了,这个时候就没什么了。自我保护,免疫力提升之后,即便外在的条件、外在的因素还没有减少,那也问题不大。
还有一个问题,因缘法则,如果我们持续性的修善法的话,其实外面的违缘一般来讲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因此这个问题要看清楚,看清楚之后就勇敢的迈出这一步,因为肯定要面对的,如果你畏首畏尾,不敢走这一步的话,就永远处在很娇弱的状态,永远会被轮回习性束缚,痛苦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不是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柳暗花明,痛苦就没有了,你不会达到那种渐入佳境的状态,就会永远在轮回恶性循环,走不出去。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看病会很痛,但是也知道如果不看的话会更痛,所以他可能就会想,无论如何我还是要忍受这些治疗过程当中的痛苦,然后逐渐逐渐会恢复健康。而且佛陀是个名医,如果你在世间看病不小心找一个庸医的话,那么痛也痛了,病也治不好。但是,佛陀的教法当中佛陀是一个名病,药方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不用怀疑了,所以说是决定成功的路,绝对可以把病治好的路,这和世间的还不一样。所以没什么可操心的,最少也应该有基本的精进。
擐甲精进,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精进,他们都经历了苦行,那么我也需要经历,而且苦行是有用的有利益的,很有必要性。通过这样的苦行就把我们的习气、障碍,该断的断,该生起的功德生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非常非常“健康”的人。世间当中说很健康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不会再被违缘打倒,或者成为内心当中完全没有违缘种子的成就者或者佛陀。那么我们以为佛陀是怎么成佛的?成就者是怎么成就的?他就是运气好吗?那肯定不是运气好,他也最初做了选择的,也许和我们一样纠结,但是必定他也是做了正确选择,而且坚持下去之后成功了。
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没有不需要修行就随便成就的,这是没有的,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是凡夫,但是通过修行也可以成就,这就是我们学习精进的必要性,所以要找理由让自己精进起来。
所以我们要在心里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有幸遇到了具足法相的上师、听受了甚深教言、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缘分,
这是我们现在的优势,现在我们必须要精进的原因,为什么要精进呢?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讲,很多这些硬件部分已经圆满了,非常好了。第一个暇满人身已经获得了,通过前世的努力,现在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这是修行最好的条件。比如最好的电脑已经有了,是最高档的,然后其他的配置都是非常好的。暇满的人身对于修解脱道来讲是最好的,精进最好的所依暇满的人身这已经有了。
还有一个,也遇到了具足法相的上师,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最重要的助缘,就是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一心一意的给我们讲关于解脱最关键的因素。大恩上师给我们讲了出离心很重要,菩提心很重要,空正见啊,对我们修行其实都是最关键的,和解脱没用的东西不讲,讲的都是这些,而且他也能够完全地阐释佛法的真实含义。他不会解释错误,或者引导错误,这是不会的。具足法相的上师,对我们修解脱道来讲是非常殊胜的助缘。
而且我们现在也听受了甚深的教言,不单单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而且我们也听受了很甚深的教言。哪些很甚深的教言,出离心就是很甚深的教言,让我们真实的,第一步生起要解脱的心,从一个彻头彻尾的耽著轮回的众生,变成一个想要解脱的,志向高远的想要解脱的人、修行者。那么这个教言很甚深了。再往上的话五加行的教言很甚深了,皈依的修行,菩提心的修法非常甚深的,还有空正见,都是很甚深的教言。我们也有缘份听受了很甚深的教言。
而且也具有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缘分,虽然有些人忙一点,有些人清闲一点,但总的来讲还是有时间,还是有缘分的,如理修持正法的缘分还是有的,这些所有的硬件其实都是有的。这些条件都有了之后,最好的时期其实已经到了,不要再说上师以后度化我啊,现在上师正在度化我们,我们还说上师以后来度化我啊,好像似乎说这不是度化对不对?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度化呢?我认为应该抓住我的头发把我拽到极乐世界去。
但上师说这可能吗?上师抓住你的头发,其实这个头发就是你自己的信心,上师给你讲教言然后你自己通过修行就逐渐逐渐把你引导趋向极乐世界也好,引导趋向于解脱地也好,这就是度化。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有机会了,千万不要认为现在不是度化,还说以后来度化,不是以后来度化。如果说以后度化还是个懈怠者,现在不想精进,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再放纵一下,然后以后上师你会度化我的。
其实上师以后度化你还不是和现在一样,还是让你听法,还是让你去背诵,还是让你去观修,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度化的。你说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还是需要你自己依教奉行到一定程度,你才可以通过某种修行趋向极乐世界。否则的话,没有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么大慈大悲的佛陀不会任由我们飘荡在轮回那么长时间,如果有这种方式,那么简单的方式的话,他绝对会直接使用了,他不会等到现在。有什么必要呢?让你在轮回当中的再历练,历练有什么用吗?就是受苦而已,既然有方法直接让你解脱了,还让你在这儿历练,有啥必要历练呢?没有必要历练了。
所以,他没有这样用,就说明不行,不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解脱,必须让我们直接去闻思修行,该精进的一定要精进,自己的条件就是要发起精进的心,就是配合上师度化的一个因素。如果上师他很想度化你,他已经把手伸出来了,但你就把手藏起来,你就躲着跑着,像这样的话不行。上师让你闻思修行,你就说忙,或者说怎么怎么样,你就好像经常在躲,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说上师把教言的手伸出来之后,我们要发起精进心,精进就是我们的条件,作为弟子来讲必须具有的条件就是自己要发起精进修行的心,这是作为弟子来讲的基础条件。
如果你不想精进,你想随随便便睡大觉,,在睡着之后醒来就到极乐世界了,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床都在极乐世界,好像一起都过来了,这种事情肯定是不会发生的。除非你到了极乐世界一下醒了,还是在娑婆世界,刚才是做个梦而已。梦倒是很好,但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只有自己该精进的一定精进,这样才会配合上师的教化。上师的教化其实也是让我们精进,告诉你精进的必要性,告诉你精进的方法,然后你做他在旁边加持你,他给我们做的还是辅助的帮助,主要还是应该自己努力。自己应该通过精进达到一个高度,他的加持力才有一个着力点,他才能够加持你找到一个着力点。
如果你自己不精进,你没把自己修到一个高度,达不到被加持的高度,达不到被加持的高度的话,他虽然想加持,或他一直在释放加持,但是自己得不到,无法接收,接收不到加持,是没办法的。所以说不管说你想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被上师救度往生极乐,那你必须通过精进达到那种高度,达到那种被上师救度的高度。
虽然乔美仁波切传记里面也是讲,他的母亲、他的狗都是死了之后和他一起往生极乐世界。其实从某些角度来讲,也是具备了很多因素,他达到了那种高度了。否则的话,怎么可能说,只是我的母亲、只是我家的狗,只是和我有关系的,其他人呢?其他人难道你不管了吗?肯定不会的。为什么就这些人,就这些动物,为什么就是他们呢?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呢?是不是?我们觉得想不通,其实没法啥想不通的,别人早就告诉你准备你就不准备,是吧?你自己不准备,你说我忙,你说怎么样,别人现在上船要走了,你说,不公平,那就不合适。
现在上师让我们精进,该努力的要努力,每天要抓紧时间,该修行修行,就不要再找理由了,如果找理由以后自己堕落的时候,没办法获得解脱那就没办法再怨任何人。可能上一世上师劝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努力,这一世我们再报怨很多,其实没什么报怨的。所以不管怎么样,现在让我们精进的时候,我们就要听进去,真正认认真真地去精进,该放弃的要放弃,该精进的一定要精进,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配合上师救度。救度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说只是上师他具有能力,上师具有能力只是某个条件,一方的条件,要救度的话是两方面,你自己要具备得到救度的高度才行,所以自己必须要精进修持。
此时此刻怎么能不历尽苦难、肩负重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呢?一定要立下这样的誓愿。
所有的条件都具足了,那么现在我就应该发誓要修行了,此时此刻怎么能够不发起历尽苦难修行的誓愿?虽然再苦再累,虽然现在家庭、工作压力都很大,基本来讲,娑婆世界压力不大的没有,都有压力。但是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还要保持自己修道的心,怎么样在维持生活、工作的过程当中,把修行尽量做好。忙或者条件不具足,基本上不是自己不修行的理由,无论如何还是应该知道,修行很重要,即便我现在没办法不去工作,没办法不去做琐事,但是我还是要修行。
如果有了非常非常强烈的观念的话,那肯定自己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协调的方案的。除非自己不愿意去找,对不对?如果自己懈怠找个根据,很忙很累,协调不了了,这一句话就过去了,但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那也不确定,如果你愿意去找,愿意去创造机缘,肯定是可以找到可以修学佛法的时机。所以,这也叫做苦行,历尽苦难,肩负重任,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这些都是我们在精进过程当中要立下的誓愿,应该诚心诚意的修持正法。一定要立下这样的誓愿,这个誓愿就是铠甲,首先发愿,入战场之前,把这些铠甲披好做好准备。下面我们要开始加行精进了,所以在之前发一个我一定要认真修行的誓愿,每天都要发,每天都要去想,方方面面去想要精进的必要性等等。
像这样经常想经常想,就会成为很自然的想法,就会觉得不精进是很可耻的,为什么要找一些不精进的理由呢?很自然地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精进去创造很多的条件,只要愿意精进,三分钟的时间他也会利用,两分钟的间隙他也会利用。我们说不可能吧,做不到,刚开始有些困难,但是如果你愿意去做的话,习惯之后那肯定就会见缝插针,即便是整体的时间没有,但是一段一段的时间你可能还是找得到的。如果有意识的去使用的话,那么肯定可以,像勤俭持家的人一样,这个地方扣三块钱,那个地方节省十块钱,慢慢就把很多钱节制下来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他还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创造很多的财富。
修行者也是一样的,时间不是问题,关键其实还是自己的心,你愿不愿意去精进,你愿不愿意去勤俭持家,你愿不愿意做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愿意的话,肯定是可以的。一定要立下志愿誓愿。
庚二、加行精进:
虽然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一直在明日复明日中耗尽人生岁月,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
有些时候虽然听一些法之后,心里觉得修行很重要,一定要修法,心里面已经有了求法的念头了,已经有了修法的念头了,但是一直拖延,我们说米拉日巴尊者他当时生起了求法的念头,拖延了吗?他没有,天天想着什么时候去求法,只要机会成熟他马上就抓住了。师父给他讲:要不然你帮我管理事业,我去求法,以后教你;要不然你去求法,后面帮助我。他马上说我去求法,他没有等,机会出现了他马上就抓住了,他说我去求法。最后他师父资助他去求法,虽然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他迈出去了,后面慢慢经历苦行还是把法求到了,求到法之后他也修了。所以首先是求法然后是修法。
所以如果有求法的念头的时候,不要迟疑,到底报不报名啊?今年开始报名了,报还是不报啊?那一定要报。如果你这样想的时候一定要报,因为这个念头不一定一直保持的,有可能时间长就淡掉了。精进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有必要马上就要做,求法是这样的,修法也是这样的。听完法之后,法很好,我应该修,如果你觉得应该修那马上开始修。就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等,说下个月、明年啊。如果这样拖的话到了明年基本上还没开始,很多时候就是百试不爽的一个规律了。如果你是想以后修的话,基本上到了那个时间还是开始不了的,只有说马上开始就开始。很多时候在这时修法的因缘就齐全了。
在明日复明日当中耗尽人生岁月,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就是有想修法的心,但是他总是拖,觉得现在因缘不成熟吧,再过段时间修,如果这样想的话永远成熟不了。如果你有了想修的心,现在开始做,那不就已经成熟了吗?那等什么呢?像这样如果有想修的心的时候一定要修。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的教言当中,他也是在写金蜂和玉蜂的故事的时候,当时玉蜂遇到违缘,显现上在花里面正在采蜜的时候,天气变了,花收起来了,最后憋死在里面了。这是通过两个蜜蜂做一个比喻,实际情况是当时他们的村子有很严重的传染病,然后他不幸感染了,马上要死了。它们在花里面唱歌:虽然遇到了具德上师,虽然生起了想修法的心,但是就是在想修想修当中,无常就已经到了。对我们来讲还是很震撼的,想不想修呢?一直说想修,但是永远是在想修想修,就在想修想修当中,无常就突然到来了。对我们来讲,如果想修的时候就一定要开始修了,说明因缘已经成熟了。
如哲白莲大师说:“人生犹如屠场畜,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
大成就者是这样讲的,人生犹如屠宰场的牲畜一样,过一瞬间死亦临,随着时间的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就是一瞬间一瞬间的逝去,死亡也是一瞬间一瞬间地接近,时间一分分过去,死亡一分一分的降临。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就像屠宰场等待被屠宰的旁生一样,一分钟过去,那么死亡离我们也就又近了一分钟。如果一天过去,那么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天,一个月过去,也是近了一个月,一年过去…,那么这样慢慢过去之后,反正我们想死亡可能不会来,或者我们希望它来得越迟越好,最好“死亡”来的过程当中脚扭了,脚崴了,它走不动了,它在休息。
我们是这样想的,那是不可能的,它健康得很,根本不会停止的。虽然我们不希望,但是它肯定是在不断靠近我们。它走到哪了,我们是不知道的,也许它已经在敲门了,我们还不知道。因此对我们来讲,千万不要拖延,就在拖延当中,死亡已经来敲门了。死亡说,要走了,你准备好没有?什么都没准备好,该修的法没有修,该念的咒没有念,带着后悔心走,就没有什么必要了。不管怎么样,自己每天都要精进,虽然死亡的时间我控制不了,但是我可以说它来的时候,我虽然不是完全准备好了,但是也一直在精进做准备。死亡来的时候,至少我精进了不后悔,没什么可后悔的。而且在你的精进过程当中,也是修了很多善根福德,该忏悔的也忏悔了,也是有某种把握的,自己可以直接以平常心面对死亡。你不慌张就能够更好的忆念三宝或者忆念往生的窍诀,解脱的希望就很大。从方方面面来讲,都不能拖,不管什么法都应该马上要修。现在我们看钟表就可以知道,时间在一秒一秒流失,这是什么?就是死亡的脚步。随着一秒钟一秒钟过去,死亡也在逐渐的靠近我们。我们要忆念这个问题,因为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我要争分夺秒的精进修行。
“今复明日久蹉跎”,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久久的蹉跎时光,“终于榻中呼号矣”,最后定会在躺在床上哀呼号,就是非常悲哀的喊叫、后悔,这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没有办法抵挡死亡的到来,完全没有把握。因为你没有串习,也没有训练正法,不可能很平静的面对死亡,你根本没有训练过,如果你训练过,即便不成就,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至少可以在死亡的时候,有更多的机率来忆念三宝,就是真的忆念死亡的窍诀。可以很平静的看着死亡的脸,然后该修什么就修什么,反正自己一直观修死亡,它今天来了,我早就训练好了,死亡来了怎么办。现在真来了,看到之后很自然的,把以前串习的往生法拿出来了,然后一心一意的祈祷阿弥陀佛。因为平时早就训练过无数次,死亡到来这一刹那已经预演了很多次,通过很多次的演习,就像现在灾难的预演一样。在有些地震高发地区,经常性的预演,如果地震来了怎么跑,早就训练好了,真正那个时间到来的时候,全部按部就班、毫不混乱的按照预演的方式去走。现在我们修行也是一种预演,每天串习死亡无常,就是一种预演,死亡到来的时候,对于该忆念的正法,在平时训练得越纯熟越好。
为什么越纯熟越好呢?因为必定是预演,军事演习和真正发生战争还是有点不一样,你在训练场上面训练的科目和实战的情况还是不一样,这怎么办呢?串习的越熟越好,出现不同情况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平静的去面对问题。虽然我们训练的时候,如果死亡到来,我们应该这样想那样想,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因素出现,平时的习气会集中爆发,那个时候就要看你训练的程度,平时有没有偷懒,如果平时训练的时候,是不是教官一不注意就开始开小差了。有些人不管看不看到,都是很精进的。临终来的时候,平时越认真的人,死亡到来就越有把握,解脱的机率越高了。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必要给自己不修行找理由呢?对不对?有什么必要听法的时候敷衍了事或是在共修、念咒修行的时候敷衍了事?你在蒙蔽谁呢?你蒙蔽上师、道友、死神吗?都不是。就是蒙蔽自己,自己把自己害了。我们平时应该多串习,死亡到来的时候就会很熟悉,能够直视死亡的脸,你终于来了,我早就准备好了,然后忆念阿弥陀佛而往生。如果不串习,最后就是悲惨的下场,终于榻中呼号矣,也许就是我们的预演。当然我们千万不要训练终于在榻中哀号了,这样没有必要了。如果不注意,我们可能就在不断的预演悲惨事件,在临终的时候,怎么悲惨我就去训练,这样没有必要。我们现在应该精进,现在牺牲一些娱乐的时间,多受苦,在死亡到来的时候,会越有把握。因为训练过之后,他的心很平静,所以一个训练有素的战士上战场,结果就不一样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刻不容缓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蛇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彻底放下、完全舍弃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毫不迟疑地致力于佛法。
因此我们现在修行就要刻不容缓修持正法。加行精进就是不要拖延时间。这里讲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是懦夫怀里钻进蛇。懦夫就是指特别怕蛇的人,现在很多人特别怕蛇。特别怕蛇的一个懦夫,他平时看到蛇的图片都很怕,看到蛇在十米开外都害怕,何况蛇钻到他的怀里去了。这时候他会不动弹吗?会不会拖延到以后再说呢?不会,条件反射,一点都不迟疑,马上站起来赶快把蛇抛出去。这是他非常恐怖的事情,一旦发生一刻都不迟疑的马上把蛇抛出去。修行人也应该有这种心态、行为,不能够拖延。
第二个是美女头上着火,美女对她的身体、服装、头发非常的耽著,因为发型也是可以给美女加分的地方,所以她对头发也是非常的耽著。如果她的头发着火了,她可不可能拖延时间呢?不会。她马上就会跳起来灭火。
这时候如果懦夫正在打游戏也放下了,游戏对他来讲不重要了,先把蛇弄掉再说;美女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不重要了,赶快把火灭了再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是这样,其他的事情不重要了,修法是最重要的。有些时候因为我们觉得其他的事情重要,所以就会把修法无限期的往后延。现在修法排到第一位了,变成非常紧急的事情,马上要做不能拖延。既然修法优先了,其他的事情肯定能自动让位。以前弄头发要半个小时,现在五分钟搞定;以前一个下午去商场买东西,现在也是一个小时就把该买的买完了,为什么?因为时间节省下来我要修法。如果生起这种念头,很多以前觉得很重要的这些事情或者是必须要花的时间,现在一看没有那么重要了。对于以前放不下的现在很自然就放下,为什么?因为你现在知道了修行佛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之后,绝对不会拖延,连拖延的必要性都没有。
“彻底放下、完全舍弃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必须要做的还是要做。出家人和在家人不一样,在家人还有很多的工作。对于必须要做的,你就把它做完,然后尽量把时间用在修行佛法上。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