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 团圆
吉 祥 安 乐
节日快乐
今天是藏历七月十五,阿弥陀佛节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公历9月10日,教师节。
祝福所有的人吉祥安乐,节日快乐。
”
从执着恒常,到接受无常,
再到最后,展露无常背后的常,
这一路走来,
上师为我们指引的方向,
正是永恒的团圆。
在聚散中,学会爱
Mid-Autumn Festival
我们的爱父母和家人,不只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好,跟我们亲近,更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苦,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远离痛苦烦忧及造成这些痛苦的因缘。
对于佛法的修行者,珍惜亲情往往是从对治自己内心的我执和因它而起的种种烦恼开始的,因为不这样,我们无法真正地善待亲人。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过节团聚,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回家第一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派温馨和睦的景象;
回家第二天,家人闲坐,共叙旧话,柴米油盐很琐碎,但也还算平静;
回家第三天,看不顺眼的地方多起来,耳边的唠叨也让人心烦意乱;
回家第四天,争吵不断,恨不得立即订票,逃离现场……
带着“以我为中心”的标准迎接期盼已久的团圆,急切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对的,灌输给家人。小到吃什么才健康,大到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一要求TA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如果不能,至少也要理解、认同。
这样的陪伴,带来的伤害不一定比快乐少。
真正的爱,只是希望对方快乐,却不强求TA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真正的爱,不是一时一世,而是生生世世,所以要帮助TA远离痛苦的因;
真正的爱,至为纯粹,纯粹到不掺杂自我的立场,排除你我他的界分……这很难,因为它太过单纯,而我们却习惯了复杂。
好在值遇了佛法,聚散吵闹因而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在每一次团圆中,在这一副身心上,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在聚散中,学会放下
Mid-Autumn Festival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与父母乃至与其他家庭成员间在往昔结下的千丝万缕的因缘,无数未尽的因果作用,牵引着我们投生到现在的家庭里。这一世亲人的相聚,也是各了因缘,缘尽则散,很多事都无法强求。并不是薄情寡义,不顾亲情。
你想长聚不散,能办到吗?太多的原因造成生离,哪怕终生厮守,亦有死别。仔细想想,人与人的相遇,结果都是别离。而我们有多少痛苦是源自于不想别离?别离之外,我们总觉得还有另一种选择。
佛经中说:“又彼有情,生死别离,爱恋泣泪,亦如海水。”多少生世,我们因不忍别离而哭泣,积泪可成海。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古大德说:“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
无常最是正常。从心底接纳这一点,也就接纳了悲欢离合,不再因眼前的圆满而回避缺憾,不再因眼前的相聚而拒绝分离。
这就是放下,是安乐之源,也是自由之始。
在聚散中,读懂上师
Mid-Autumn Festival
《前行备忘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
一天,阿琼堪布的上师——纽西龙多尊者回忆起他与上师华智仁波切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阿哦仁波切(华智仁波切)问弟子纽西龙多尊者:“你想念母亲吗?”
纽西龙多尊者已经在外求学多年,回答:“不怎么想。”
于是上师开始调伏他:“这是因你慈悲心没修好的缘故,(从现在起)你去前面那片杨树林中专心修持七天知母、念恩等七种菩提心的修法。”
尊者说:“依照上师的教言,我用了七天时间专心修持知母、念恩等七种菩提心的修法。结果在心相续中,自然就生起了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和菩提心。”
我们都珍爱眼前人。
看看街口人头攒动,那些喜欢的、不喜欢的、熟悉的、陌生的人,都是别人的眼前人,至少,都是母亲的孩子。无论富贵落魄,这个世界总有一个角落等待他们回去团聚;总有一个地方为他们牵肠挂肚;总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TA……
即便举目无亲,这个事实也不会改变。因为这世上还有善知识。他的心里装得下所有生命。
在善知识的耳濡目染下,中秋于我们不仅意味着天伦之乐,更是将心比心的开始。藉由自己的团圆,我们学着他的样子,祝福、成全、善待、呵护。
“愿我拥有的快乐,你都能获得,愿我经历的痛苦,你都不再感受。”
当你带着柔软的心,再去看那万家灯火,是否更能读懂上师的心愿?
在聚散中,努力成为他
Mid-Autumn Festival
你要努力成为他。不是说你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他那样的上师、堪布或活佛(这个估计比较难,也没必要),是你内心的境界越来越趋近他。你要像他那样修行,那样证悟,有他那样的智慧和慈悲,那样处理问题,那样对待众生,像一道静静的大河滋润、涵养流域内所有生命。上师身上那些特质,你希望自己将来也同样拥有。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年复一年的聚散中,我们遇到了上师。从此,期盼团圆的对象不再只有家人,思念也有了新的注脚。
和师永不分离,是每个弟子最大的心愿。
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决定,每一次烦恼生起,每一次为聚散而流泪,每一次面对家人出于关爱的种种要求,每一次面对同一屋檐下的争吵……都不要忘记与他保持心灵的沟通,耳边时常响起他的教诲。
常常想:“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上师会怎么做?”努力学着他的样子,像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那样去生活、思考。
日久天长,上师便不再只是一个恭敬的对象,甚至不只是占据心中最重要位置的人,而是与我们的心融为一体,无二无别。
这就是和上师永不分离的方法,最为朴实,最为甚深。
加持,果然与时空无关。
在聚散中,回归永恒
Mid-Autumn Festival
你如果真心对谁好,就让他学佛,发愿一起往生净土。
对佛教徒来说,帮助亲人获得解脱就是对他们最有力、最有意义的关怀。
——《寂静之道》
既然我们都渴望团圆,不如就求个大的——在极乐世界相逢于莲池海会,回归本自具足的圆满。
永恒的团圆,来自于超越二元对立的心。远离了聚散苦乐,无所谓拥有,也谈不上失去,不存在贪求,也没什么可放下,无希无惧,无增无减。
这一路走来,上师用种种方法弱化我们的分别心,帮助我们扔掉背包里不必要的“行李”。
有时言传,有时身教,有时温柔,有时严厉;
有时,他示现闻思修的助缘,让我们的心浸泡在善法中,如沐檀香;
有时,他示现生活的重重考验,让我们在逆境中一次次用上佛法,绝处逢生,化解痛苦;
有时,他向我们描绘一方净土、一声佛号,安放我们最为擅长的分别心,将它变废为宝……
那些年,聚散教会我们很多,只因遇到了上师。每一步,都是他的化城,每一步,都离永恒的团圆更近了一点。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