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98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学习到第七品分别智,前面对于十种智慧的本体的相关内容做一些安立,现在是通过智显示的功德,前面讲到了佛陀的十八种不共法,只有佛陀才具有的,其他的圣者、凡夫不可能具有的功德,前面也学习了。现在学习的是共同的功德,即有和圣者共同的,凡夫人没有;还有一些凡夫和圣者二者共同的,佛陀也有的、圣者也有的、凡夫也有的,像这样称为凡圣共同的功德。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圣者共同的功德,有无染定、愿智定,还有四无碍解的得法,其中的无染定和愿智已经学完了。
戊三、宣说四无碍解
无碍解其实就是智慧的本性,无碍就是没有任何的阻碍,无碍解就是没有任何的阻碍能够通达的自性,有四种法所以叫做四无碍解。
佛陀具有圆满的四无碍解,还有声闻罗汉和缘觉罗汉也具有四无碍解。
声闻在人群当中,种姓不同,所以声闻罗汉获得四无碍解之后也会通过四无碍解的能力去救度众生,给众生讲法。
虽然缘觉也具有四无碍解,但是缘觉的性格是不喜欢接触人,不喜欢说话,所以他只是去化缘,别人给他供养饮食,以这样的方式给众生做一些福田;看到根基好一点的众生,他会在化缘之后示现神通,在虚空当中做很多的神变,众生看到之后会特别仰慕,然后发愿以后也要获得这种功德或者以后也要值遇比他还要厉害的圣者佛陀,使自己获得解脱,缘觉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益众生。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缘觉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并不讲法,有的时候连话都不说。最多就是说你有什么愿望,然后开始发愿。所以他虽然有四无碍解,但是他不喜欢讲法。
其实缘觉的智慧比声闻智慧要高。同样都是阿罗汉,但是在苏醒种姓的时候他就是中根;在积累资粮的时候,他在一百个劫中积累资粮;证悟的时候,他除了证悟一个圆满的无我之外,还证悟了半个法无我,所以缘觉阿罗汉果要比声闻阿罗汉果的功德和智慧超胜。
按理来讲缘觉应该更有能力讲法,但是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接触人。一个人在深山当中修法,或出去化一点缘,或通过神通的方式利益一些众生。所以缘觉罗汉不通过四无碍解来给别人讲法。
但是佛陀讲法是用四无碍解的,声闻的讲法是四无碍解,声闻当然是阿罗汉当中的不动法,其他的是没办法获得四无碍解。
《俱舍论》当中不讲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功德,但是在《经庄严论》等其他地方讲菩萨道的时候,菩萨的四无碍解还是非常的深广,仅次于佛。
法义词辩无碍解,
初三次第无碍知,
名称意义与词句,
第四无碍明宣说。
道自在性缘语道,
本体九智依诸地,
义十或六一切地,
余者则为世俗智,
法于欲界四禅具,
词依欲界初静虑。
这个两个半颂词是宣讲四无碍解。第一句首先标注出名称,即法、义、词、辩四无碍解。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主要是讲四无碍解的所缘,第一第二第三无碍解可以了知名称、意义和词句,他们的所缘是名称、意义和词句。“第四无碍明宣说,道自在性缘语道”,讲第四个无碍解的所缘。“本体九智依诸地”,讲到第四个辩无碍解在十种智慧当中具有九智,依靠的是诸地。“义十或六一切地”,讲义无碍解。“余者”,即剩下的法无碍解和词无碍解,他们的本体是“世俗智”。“法于欲界四禅具”,法无碍解是欲界和四禅具有的。最后词无碍解是依靠欲界和初静虑。
“法义词辩无碍解”,四无碍解有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
我们了知四无碍解要看他们的所缘,“初三次第无碍知”,无碍,即可以了知、通达的意思,对于什么可以无碍通达呢?依靠次第下来,“名称意义与词句”,然后是“语道”。
法无碍解,法的范围很广,此处法无碍解的法到底该怎么样理解呢?名称,它其实就是缘名称。在《经庄严论》当中弥勒菩萨讲四无碍解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法无碍解其实就是讲到了菩萨等圣者无碍地通达一切万法的名称。一个法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菩萨圣者对于这些名称可以完全了知,无碍地通达。法无碍解的所缘就是名称。
有了名称之后第二就是意义,了达名称表达的意义,叫义无碍解。义无碍解缘的是意义。
有些时候不同的名称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不相同,柱子瓶子等名称不一样,传递出来的意思也不一样;有些时候意义是一个,但名称不相同。比如在讲实相的时候,实相、空性、无自性、真如、实义等等其实都是讲一个法界。
名称不一样,所表达的侧面也是不相同的。空性表达的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的;无自性表达的是法在显现的时候是没有本体的;无实有是从无实有的角度表达。其实表达的是一个,但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如果你用空性给他表达,他不知所云,他很容易搞混这个空是不是就是讲瓶子里没水的这个空。但是如果换成无实有,他一下子就能懂了,虽然显现但是没有实有的本体。虽然是一个本体,换一个名称,侧面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他就能够通达。世间当中有很多的名称表达不同侧面的意义,佛法当中也是有很多的名称表达不同的意义。
在世间当中安立了这么多的名称,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名称,一般的人看到名称之后能不能了达意义呢?一般人的智慧没有那么深邃,所以他知道名称但不一定知道意义。
义无碍解对于名称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完全了知、无碍通达。
词无碍解的所缘就是词句。词句和名称不一样,词句主要是语言;名称有可能是语言,有可能不是语言。圣者们对于各式各样的语言,比如官方的语言、土语、旁生的语言、天人的语言等等无碍通达,类似于语自在。
如果是天人,他就用天人的语言给他讲法;如果是旁生,他会用旁生的语言给它讲法。他对词句、语言是无碍知、无碍通达。这种智慧的本体非常殊胜。
“第四无碍明宣说,道自在性”,明宣说道自在性,在此处断句。“明宣说”,辩无碍解的辩就是宣说的意思,明确地对别人辨别、宣说。这样一种明确的宣说,它的智慧对于道也是获得自在的。按照唐译的注释,道里面有两种,包含了禅定和智慧。也就是说明确宣说的智慧可以无碍的对于道的本性,即定和慧,获得自在。或者反过来讲,定和慧成为辩无碍解的因,明宣说是果。只有定和慧自在了,才能够非常明确宣说。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当中讲,法义词辩的法就是名称,义就是名称表达的意义,词无碍解就是要掌握对不同众生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名称也知道了,意义你也知道了,但是要给别人讲,你的语言成障碍就不行,所以不管是哪一类众生的语言都要通达。把这些前面三个掌握好之后,辩无碍解就是一个意思,不管怎么宣讲都是很流畅的。如果要讲得深,特别深;如果要讲得广,特别广。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讲,他如果愿意展开一个法义,一个劫都讲不完。有的时候,我们使劲讲可能就四十五分钟,再没什么讲的了。但是如果他愿意的话,不停顿地讲,一个劫的时间都不够。
有的时候我们就很难通达,到底要怎么讲,从哪里去挖这些素材,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思路?现在我们是有碍的。其实每一个众生的智慧本体安住佛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智慧一旦显露出来,它的功能非常巨大。
以前汉地这些大德得到这些禅定的时候,随便讲,法义从内心当中源源不断地像泉水一样涌现。很多大德开了智慧之后,他的辩才的确是无碍的。担心的就是这些众生接受不了,给他讲十分钟、二十分钟他可以接受,讲了一个月还在讲一个字,他就不想听了。
以前一个法师在开会的时候,显现上有点得意,可能想要在上师面前炫耀一下,他说,《俱舍论》今天这个颂词,我讲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上师立刻说,你有病呀?(众笑),谁听呀?
如果佛讲的话,菩萨们可以听,他们的心性是自在的,但一般的人根本受不了。
法王如意宝有的时候讲课时间很长,显现上上师们在下面讲,这些法都是很殊胜的,但是时间长了也不想听了(众笑)。甘蔗很甜,但天天吃也不想吃了。大恩上师讲课就是一个小时,差不多就控制在这个时间当中。如果时间太长了,他的心就专注不了,慢慢就开始厌烦。讲课时间太短了可能也不行,时间太长了有的时候也不是很好。一个小时多一点点,这个时候大家的心可以专注,专注的时候听课的效果就好一些。大家以后要讲法,时间还是要控制。虽然你自己有辩无碍解,但是你要观待一下下面众生的根基,有的时候辩无碍解拿出来发挥,下面的人接受不了。
辩无碍解是明宣说道自在性,然后缘什么?“缘语道”,明宣说是语,道自在性是道,它的所缘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定慧的道,所以叫“缘语道”。
以上讲了四无碍解的所缘。
“本体九智依诸地”,这个是讲辩无碍解,因为刚刚讲了辩无碍解,顺便讲一下这个辩无碍解的本体是十种智慧当中哪一种智慧?“本体九智”,九种智慧,除了灭智,因为灭智是择灭。“依诸地”,所依是从欲界开始到有顶,都可以依靠。
“明宣说”,语言不可能诸地都有,下面还要讲,语言的本体在欲界和初禅有,二禅之上都没有了,无色界更没有语言了,怎么能说辩无碍解是“依诸地”呢?如果是从语言的侧面来讲,的确没办法“依诸地”。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道,道就是定慧的自性,定慧的自性诸地都有。所以“依诸地”从欲界到有顶都可以安立,主要是从道的本体讲的。
“义十或六一切地”,讲到义无碍解是十或六,十种智或六种智。如果是十种智慧就是讲一切意义,一切意义都可以包含在这个里面,所有的所诠既可以是世间的也可以是出世间的,既可以是有漏的也可以是无漏的,既可以是有为也可以是无为。所以如果是讲一切的意义的话,十种智都有了,不管是世俗智还是灭智都可以有。
如果这个意义只是讲最殊胜的涅槃的灭智,只有六种智可以相应。有些不能缘,比如道智是缘无漏有为的,苦集也不能缘,他心智也不能缘,其他的六种智慧,比如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世俗智是可以缘灭。如果意义只是指涅槃的灭谛的话,那么就有六种智可以相应的;如果是一切义,就是十种智。
它的所依是“一切地”,也是依靠一切地,因为从欲界到无色界有顶之间所有的意义都可以周遍的,它的所依是一切地,这方面容易理解。
“余者”就是剩下的法无碍解和词无碍解。“为世俗智”,这两种是世俗智。法无碍解是名称,是世俗的本体;词句也是世俗的本体。语言、名称都是属于世俗智的范畴。“余者”的智慧只是相应世俗智,因为其他都是无漏,名称、语言的本体是有漏的。
它们依于什么?“法于欲界四禅具”,“法”就是法无碍解。“于欲界四禅”,五个地可以依靠,一个是欲界,欲界当中它有它的名称,然后四禅也有它的名称。
这里有辩论。有些地方说四禅都具足名称是很困难的,应该像词句一样只是欲界和一禅才有。但是名称不一定是指语言,而是一种色法的自性。如果是色法的自性,只要哪个地方有色法,有身体具有的地方就可以有名称。有些注释当中讲有身体的地方就可以有名称,有色法的地方就可以有名称。所以“法于欲界四禅具”。
“词依欲界初静虑”,词就是真正的语言了。它的所依就两个地,一个是欲界地,欲界地当中有语言,现在人有人的语言,旁生有旁生的语言。然后初静虑有语言,因为有寻来引发语言。二禅以上没有寻的缘故就没有语言了。所以词无碍解只是在欲界和初静虑有。
前面有些观点说法无碍解其实和词无碍解一样,也只是欲界和初静虑有,但是此处世亲菩萨就说五地有,五地有的原因如前面所分析的,有色法就可以有名称,有身体可以有名称,四禅都有身体都有色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可以有名称的。无色界没有色法也不可能有名称。
以上讲到了四无碍解。
戊四、得法
这些无碍解等是怎么样获得的。
若不具全一不得,
彼六德依边际获,
边际有六静虑边,
彼者随顺一切地,
依次增上至究竟,
佛外他者加行生。
“若不具全一不得”,这句主要讲四无碍解要得全部都得,要不得就一个都没有,不可能有得一两个的情况。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这四个无碍解是依靠于一种叫做边际定,即静虑边际得到的。边际定一获得,四种无碍解都有了,边际定就是四无碍解的因。
“彼六德依边际获”,这个里面有六德,除了四无碍解之外,还有前面讲到的无染定和愿智。无染定、愿智,再加四无碍解就是六种功德,这六种功德都是依靠边际定而获得的。
边际定的本体是什么?“边际有六”,所谓的边际定的本体也有六,本体也就是无染、愿智和四无碍解,这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要把词无碍解从这里面拿掉,后面要讲,这个边际定主要是第四禅所摄,而词无碍解是依靠欲界和初静虑,所以虽然是边际定获得的、产生的功德,但它自己本身不能包括在边际定当中,所以要把这个词无碍解拿掉,还要加一个,第四静虑边际定本身。
在唐译的注释当中也讲到,有种第四禅所摄的禅定,相当于短暂的寿命可以延长的禅定。比如有些罗汉的寿命要穷尽了,但是他的事业还没做完。如果他的福报很多,他就可以把福报转变成寿命;有的时候寿命很长,福报不够,可以把寿命转变成福德。他的禅定是很自在的,如果他要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他的事业还没做完,这个时候福报还很富裕,他就可以通过修边际定把剩余的福德本身转变成寿命,也可以把寿命转变成福德。所以就加上这个定,就有六种了。
什么叫“静虑边”,静虑边就是边际定的意思,它是静虑的边,边是达到究竟的意思。修行时它有两个意义很殊胜,一个是很广,一个是很深。
“彼者随顺一切地”就是很广的意思。在下面注释也提到过,第四静虑的边际定刚开始随顺一切地,所有地都随顺。首先是从欲界心开始,然后出来之后进入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然后进到初禅的粗分正禅,然后到了殊胜正禅,起定之后进二禅,出来之后进三禅,出来之后进四禅,出来之后进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乃至于最后到达有顶非想非非想。
顺次增长完之后他又返回来再修,从非想非非想开始,出来之后就进入到无所有定,无所有定出来之后就进识无边,识无边出来之后到空无边,乃至于四禅、三禅、二禅、一禅又回到欲界。然后从欲界心又开始到一禅、二禅、三禅、到四禅为止。顺行一圈,逆行一圈,最后又走到第四禅。其实它的本体是第四禅,它本体是很广的,这是边际定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依次增上至究竟”。前面顺行的方式到了有顶,逆行的方式到欲界心了,又走到第四禅,到第四禅的时候“依次增上至究竟”。它把第四禅的禅定分了好几品,粗分为上、中、下三品,细分又可以分为九品。下品可以分为下下、下中和下上;中品分中下、中中、中上;上品分上下、上中、上上,所以它分了九品禅定。九品禅定“依次增上至究竟”,从第四禅的下下品开始,下下品、下中品到了下上品;然后到了中品当中,中下、中中、中上;然后到了上下品、上中品,最后到达上上品。到达上上品的时候就是“至究竟”了,第四禅已经达到究竟。
第四边际定很厉害,一方面可以随顺一切地。最后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在第四禅当中就把深度加深。前面是广度,现在深度加深。深度加深体现是什么?就把四禅分为九品,从下下品开始修,修道上上品为止。所有的第四禅从下到上“依次增上至究竟”,这个就叫第四边际定。第四边际定生起来之后,就可以引发前面的愿智、无染定、四无碍解。
所以这方面只是不动法罗汉、佛陀可以修,其他还没办法修,非常非常殊胜的功德。这个边际定我们已经学习完了
“佛外他者加行生”,这些边际定是怎么样产生的?佛和其他圣者就这两种,其他的凡夫、有学都不包括在这里面,乃至于钝根罗汉都不包括在这里面。“他者”就是不动法阿罗汉。
他者是“加行生”。其他圣者是属于加行而产生的,必须要通过勤作才能够生起这个边际定。佛不是,佛通过离染就可以得到了,因为佛的功德是自在的,所以他在成佛的三十四个刹那过程当中只要离开了染污,就自然获得了。佛陀不需要专门修这个边际定,只要把他内心当中的障碍染污去掉之后,他这个功德就自然显现出来。不动法阿罗汉不行,他离开了染污之后会不会自动获得?他不会自动获得,必须要去修,必须通过加行才能够生起获得。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