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法与当代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佛法与当代社会”。前两天我刚得知这个题目,但最近有很多事,也没有想到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不过,我可以抛砖引玉,讲一下“佛法与当代社会”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然后大家畅所欲言,一起交流探讨。
无论你们有什么想法,包括对佛法的一些怀疑、看法,都可以直接说出来。我们讲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遣除疑惑、了解真相。这非常符合世间的辩证法,也极其相合于佛教的辩论方法。今天在座的都是科学工作者,因此,我很希望大家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问题。
智慧藏在这里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广开八万四千法门,流传到现在,形成了南传、北传、藏传三大佛教体系。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北传佛教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当兴盛。藏传佛教最初由印度传入藏地,如今又传到欧美等几十个国家。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
不仅如此,佛教的智慧体系也相当博大,其内容都保存在《大藏经》里。比如在藏传佛教中,释迦牟尼佛宣说的经典有一百多本,每一本都特别厚,完整地保存在寺院中,而且很多老师一直在研究并传承着这些智慧。在藏地,寺院相当于是大大小小的学校,主要作用就是研究佛经。当然,不仅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也同样以其不同传承,传递着佛法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藏传佛教中有翻译自印度的大量论著,比汉传佛教要多很多。以前我大概对比过,发现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除了佛陀的语言和印度大德的开示,还有很多汉地大德的著作。而藏传佛教的《大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分,其中《甘珠尔》全是佛的语言,《丹珠尔》大部分是龙猛、陈那、法称等印度大德的著作,共两百多函;藏地大德的著作,大多并没有收入《丹珠尔》中。这些藏经的雕刻版,在德格印经院保存得非常完好,“文革”期间也没有受到损害。
我本人从小就信仰佛教,大概23岁时出家,接近三十年里一直在佛学院学习。早年在学校读书时,我对心理学、辩证法、数理化等很有兴趣,但好多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后来学了佛法,把现代知识与佛经进行对比后,才深深感到佛经的确不可思议。
以前,鲁迅先生曾用非常敬仰的心情,高度赞叹佛经,说它高深莫测。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不管到哪里,都想劝大家多看一下佛经。
蕅益大师有一部《阅藏知津》,专门记录了每一部佛经的概要。南怀瑾先生在峨眉山的时候,也曾用三年时间阅藏。在藏地,有许多大德不仅修证境界高,精通天文、地理、历算等世间学问,更是一生潜心研究《大藏经》。比如一百多年前,藏地有位大德叫贡智•云丹嘉措,他总结各经论的要义和闻思修方法,并将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等藏地各派所有传承的教言、修行窍诀、历史、天文、地理、医学、文学等全部汇集起来,编辑成书。此书分为五大部,共九十余册,被称为《五宝藏》。如今在许多藏传文化典籍中,都收存了这部巨著。
这种对教言和文化的收集与保护,在藏地实际上非常普遍。前段时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位老先生离开了世间。他生前用五十年时间,在藏地各个地方收集经论以及各个时代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并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硬盘里,我看了之后非常惊讶。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也许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古老陈旧的文化,早已过时,跟不上现代的科学文明。
其实这种说法需要观察,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科学在心灵研究上还一片空白。而调整心灵对每个人都必不可少,比如,我们在生活中有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需要解决,有大悲心、出离心、信心、智慧等善心需要养护,那如何对治负能量、提升正能量,这方面佛教就有很殊胜的方法。
如今欧美很多大学,都设有佛教的研究机构和禅修中心。尤其是禅修,对人体调整、潜能开发有非常大的作用。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所发挥的能力,还不到潜能的百分之十,即使是顶尖级科学人士,其智慧也没有被完全开发。而这种智慧,佛教认为,就藏在我们的如来藏中,人人都拥有,如果因缘具足,完全可以被挖掘出来。到那时,你不单单可以懂英语,懂阿拉伯语,还可以慈悲对待一切生命,拥有很多超胜能力。这方面依靠现代科学很难达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佛教的禅修,来认识心性、认识自我。
不变的真相——四法印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四法印”,有人说,这些理念是佛教和非佛教的最大区别。即使你没有听过“四法印”,用现代理念来观察,这些道理也不得不承认。
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一、诸行无常
我们很多人没有太多无常观,用一辈子的时间筹划着买房子、做事业……其实人生不过几十年,长也不过一百多岁,我们总以为自己还要活很长时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终将失去,这是相当遗憾的。万法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春夏秋冬在变化,整个宇宙在变化,我们的内心、家庭、父母、感情、生活等也都在变化,可我们却视而不见。
其实,了解无常,并不会让人消极,反而会让人变得坚强。我经常对一些人讲,即使你不学佛,也要懂得无常,若能如此,以后无论工作、名声、地位还是财富上发生变故,都会有一定的准备。乔布斯生前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死亡来临的时候,他有很强大的心力去面对。在座的人也应该这样观察:我的寿命还剩多少时间?
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大小、学不学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共同点——迟早要面对无常。由于对无常没有一些认知,当变故来临时,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尤其是当感情出问题,或者亲人去世时,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
有时候我会想:无常清晰得如在眼前,世人却将一切执为常有,太可怜了!如果认识到万法确实如佛教所说,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对人生会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二、有漏皆苦
很多人认为:“世界很美好、很幸福,佛教却说三界犹如火宅,讲厌离,不承认快乐,太悲观了!”
其实不是这样。佛陀也承认生活中有暂时的快乐和幸福,但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讲了厌离心和出离心,这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智慧。
要知道,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每个人若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苦多乐少,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以前藏地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富人在富贵的生活中哀嚎,穷人在贫穷的生活中烦恼。”确实,如果你留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没钱人有没钱的痛苦,有钱人有有钱的痛苦。所以,懂得有漏皆苦,这非常重要。
三、诸法无我
现实中的这个“我”,佛教也是承认的,但用智慧去剖析,它又确实不存在。大多数人认为“我”就是现在的我,这只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去观察的话,身体是“我”?语言是“我”?还是心是“我”?
如果说身体是“我”,那身体和“我”是一体还是他体?若是一体,那么身体残缺的人,比如没手、没脚、没眼睛,是不是他的“我”也缺了一块?肯定谁也不承认。如果二者是他体,那除了身体,还应该有一个“我”,可这怎么找也找不到。
“我”跟心、语言的关系,用同样的推理也可以了知。
或者,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如果“我”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那么四大元素合起来是“我”,还是分开来是“我”?如果分开来是“我”,那地大、火大等每一个元素就都成了“我”,如此一来,不小心吐个口水,“我”也会少了一块……
这样观察就会明白,所谓的“我”,只是身体、语言、心识假合的一个东西。就像这个茶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除此之外,实有的茶杯根本不存在。所以,佛教说无我,并不是不承认“我”的显现,而是不承认“我”的真实。
四、涅槃寂静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通过修行证悟无我,不单单是痛苦,包括烦恼障、习气障等阻碍我们彻证万法的一切障碍,都会全部消失。这种解脱的境界,就叫涅槃寂静。
对于佛教的“四法印”,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智慧的人不得不承认,即使科学也没办法推翻。
大家都知道,科学不管是天文、地理、物理等,一般都是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理论,然后建立新的观点。但佛教思想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推翻。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找到它的过失,还是它的确符合真理?这值得每个人深思。
比如,对人类心理的剖析,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理论,现在的人也不得不沿着这条路走。
从19世纪到21世纪,全球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内心的认知,人类似乎没有太大进步,连孔孟、老庄时代的传统思想都比不上。
当然,传统文化虽好,也不是方方面面都要继承。好比佛教的有些仪式或者繁杂要求,佛陀开许在未来时代可以适当调整,但其中非常科学的部分,则必须一直保留下来。比如因明辩论,这在藏地寺院十分常见,很多人通过面对面的辩论、探讨,最后可以获得正确的见解,并且这种正见经得起检验,不会轻易改变。
佛教所包含的一些真理,其实与科学也并不相悖。杨振宁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佛教徒,他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过:“科学跟宗教息息相关。科学是有限的,而宗教是无限的。”所以,宗教纵然经历了久远时间,但能一直生存不灭。而且很多宗教一直致力于人类智慧和爱心的开发,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在研究科学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一些宗教的观点,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
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上,思维方式不太开放。其实,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要接受什么,这不一定很好。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甚至可以让他驳斥老师的观点。这样,老师会有很大的进步,学生也能拓展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未完待续,明天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