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7 | 精进度与禅定度:不要沉溺在懈怠的泥中!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107 | 精进度与禅定度:不要沉溺在懈怠的泥中!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3


传讲时间:2016. 4 .2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讲第八品当中的六波罗蜜多,前面讲了精进度的一部分,今天讲“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之前也讲过,精进在修持善法当中很重要,那么,精进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戊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成所愿,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得佛果。





在这个偈颂当中,每一句开头都是“具有精进”。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的人,在世间也会经常受到赞叹。在家里也好,在单位也好,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很勤快、很精进,他非常努力、非常勤奋……”

“具有精进成所愿,”具有精进的人,无论想什么都会如愿以偿的。

世间有些非常著名的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毅力而成功的。不仅仅是世间的成功,甚至佛法修行的成功也会依靠精进而获得。米拉日巴尊者和无垢光尊者在传记中也经常讲:世间任何一个凡夫人,如果像我那样精进的话,都可以获得出世间的成就。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的人,功德会越来越增上。

一个精进的人和一个懒惰的人,如果一起住在宾馆的标准间里面,精进的人在晚上睡觉之前可能会念诵,看很多修行方面的书;而懒惰的人,在睡觉之前可能一直特别散乱。第二天早上,精进的人很早就会起来行持善法,而懒惰的人不会这样。所以在增上功德方面,哪怕在一天当中,精进的人和懒惰的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具有精进得佛果。”具有精进的人,暂时能成就世间的果位,最后会获得佛果。

在修行过程当中,人有时候难免散乱、懈怠;但是不要天天找借口,今天也散乱,明天也懒惰,这样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有一部论典叫做《舍利弗阿毗昙论》,在汉地的《大藏经》中有,其中讲了八种懒惰。这八种懒惰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具足,也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具足。有哪八种懒惰呢?

第一种,“我现在吃饱了,不能修行,太饱了”,于是就躺一会儿,不好好修行。

第二种,“噢,我今天太饿了!现在饿得很,不能修行”。

第三种,“我今天做了很累的事情,不能修行”。

第四种,“我明天要做很麻烦、很累的事情,今天要休息”。

第五种,“我明天要去很远的地方,要赶路,今天好好休息”。

第六种,“我今天特别累,从很远的地方来,赶了很多路,要好好休息,不能修行了”。

第七种,“我最近生病了,身体不好”,于是不好好修行。

第八种,“我前一段时间生大病了,现在不能修行,要好好休息”。

拓展内容

《舍利弗阿毗昙论》:“何谓八懈怠事。若有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入聚落乞食已。我得粗细食不充足。以不足故。令我羸瘦。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是名初懈怠事。复次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入聚落中乞食。得粗细食充足身体重妨。如肉囊盛钱。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此谓第二懈怠事。复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有作务疲懈。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此谓第三懈怠事。复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明日当作务身当疲懈。便不乐经行坐禅。我今豫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此谓第四懈怠事。复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行来。身体疲极。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此谓第五懈怠事。复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明日当行身必疲极。便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此谓第六懈怠事。复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患苦。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此谓第七懈怠事。复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患差未久。我身羸弱。不乐经行坐禅。我欲眠卧。懈怠比丘。即便眠卧。不能勤进。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是名八懈怠事。”


稍微说细一点的话,可能很多人都具足这些懒惰吧。“我明天要赶路,今天好好休息”,“我昨天赶路累了,今天好好睡觉”,吃饱了不行,饿了不行……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最后自己的时间都浪费了。

前一段时间我做了手术,按理来讲,如果我找借口的话,两三个月不讲课也可以。但后来想了想,讲课也许对身体有利,也许对身体不利,但是中间耽误一段时间的话特别可惜,每天都很无聊。后来就决定讲课,也有很多人强烈反对。刚开始讲的时候,我确实有点难受,但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我不是说我很精进,我们每一个凡夫人都会有很多烦恼、痛苦,各种各样的情况会发生的。如果每天都依赖情绪而修行的话,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懈怠的泥坑当中,因为我们的情绪不一定每天都是好的。

《正法念处经》中说:“若溺懈怠泥,没苦海不出,若人勤精进,则渡生死海。”如果沉溺于懈怠泥当中,那么没入苦海的人是无法出离的;如果我们非常精进、勤奋努力的话,就有希望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有解脱的机会。

世间当中也是如此,精进的人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人在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当中,背了十万字国学方面的论典。他的老师背了八十万字,他受老师的影响,就背了《大学》《中庸》《论语》《史记》等很多论典。

懒惰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背诵、不会去看书。有时候,我们通过背诵、闻思也看得出来,个别道友还是很精进的;而他们身边的一些人,虽然同样在这里过生活,但是因为懒惰,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

总之,对于精进的功德,大家应该有所认识。下面讲,知道了精进的功德之后应当发起精进的道理。

戊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
于诸有漏无漏法,为断不善奉行善,
努力精勤真实行。乃至未得佛果前,
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于诸有漏无漏法,”精进可以增上世间所有善法和出世间五道十地的功德,即有漏和无漏的善法都可以通过精进而增上。

“为断不善奉行善,努力精勤真实行。”所以我们要断除不善、奉行善法,努力地精进,实践于生活当中,实践于修行当中。

别解脱戒当中也经常讲,在修行的时候,初夜和后夜不睡眠,只有中夜可以睡眠,依靠这种精进力,所有的善法都可以成就。

“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那么,是不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不用精进了,就已经“毕业”了呢?不是这样的。因为直到获得佛果之前,我们的功德都会越来越增上。获得了一地菩萨以后,还要不断地精进,然后获得二地菩萨的功德;得了二地菩萨以后,还可以达到第三地菩萨……即使证得了十地菩萨,还是要努力。

但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有些人的精进是,听了一堂课就已经满足了,学了一部论就已经满足了,去一个地方开一个法会就已经满足了。对世间法方面有满足感的话,这叫知足少欲,还是可以的;但闻法方面最好不要有满足,修行上最好不要有满足。

对治懈怠

如果产生了懈怠的心,可以寻找一些善道友,跟他们在一起的话,懈怠和散乱也是容易去除的;尤其是,修行无常对自己的精进会更加有帮助。

《正法念处经》中说:“念死常生怖,离慢及懈怠,亲近智慧人,众恶不污心。”如果我们忆念死亡无常,对无常感到恐怖的话,就会离开傲慢和懈怠。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行上实在有一定困难的时候,就多想一想:“我终有一天会死的。世界上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众生都会死的话,那我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还是趁现在活着的时候精进修行。”这个时候,原来你的傲慢心、愦闹散乱的心和懈怠的心就很容易对治。

有些人没有学佛的时候,稍微有一点钱、有一点地位就特别傲慢、特别懈怠;但是后来学了佛,内心当中真的有一些无常观的话,人就完全变了。我认识的有些领导,以前特别傲慢,每天都在花天酒地、浑浑噩噩当中度过;但是学习佛法以后,真的判若两人了,相续非常调柔,没有傲慢心,而且特别精进,白天、晚上都很努力。所以,观无常是对治懈怠的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亲近智慧人”,即亲近一些善知识、善友。居士当中有一些很好的修行人,平时确实修行非常好,你们跟着他们的话,众恶不会染污自己的心。如果随着一些恶人而去的话,他们的习气自然而然会染上你。

凡夫人是特别幼稚的,就像孩童一样,看见有人在这边拿一个玩具,他就觉得:“啊,这个我很喜欢,我要!”如果有人在那边拿一个玩具,他又觉得:“哇,这个好看,我需要。”自己没有主张,没有非常稳固的智慧。所以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在修行上、在世间法方面还是要会取舍。

总之,精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真正获得二利的因。此外,精进的分类,有加行精进、披甲精进、利他精进等很多种;精进的本体,是喜乐善法的心;精进的因,主要是信心和欲乐,也就是说,自己对行持善法有一种兴趣;精进所带来的果是什么呢,是增上正念、禅定和智慧等;精进的功德,是让我们不离善法,这非常有意义。

而且,六波罗蜜多都离不开精进。财布施需要精进,不然有钱可能也不会去布施;法布施也需要精进;持戒、安忍、禅定、智慧都需要精进。

我们在世间当中也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有智慧,但是如果不精进的话,最后学得也不好。读书的时候,有些孩子虽然比较笨,但是他特别特别精进,而且是恒常性地精进——精进中有一种叫做恒常性精进,有一种叫做恭敬性精进,他以这两种精进超过了很多跟他同等成绩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很聪明,但是特别散乱,那他后来的智慧也就跟不上了。

所以我们修行人,恒常性地精进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打坐等方面都非常非常精进,但是慢慢就懈怠了,到最后自己都很难相信自己的状态,这样就有点可惜。

总之,精进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根本,所以我们很需要修精进心。

下面讲静虑度,静虑即禅定,从十个方面来宣说。禅定和智慧在本论中讲得比较广。

丁五(静虑度)分十:一、宣说成就禅定之因;二、宣说静虑之违品;三、宣说资具为痛苦之因;四、宣说与世人相处之过失;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六、赞叹林园静处;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理;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九、依止园林之功德;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戊一、宣说成就禅定之因:





求静虑者断散乱,所喜外境如秋云,
亦如闪电飘动性,受用无常如幻宅,
永莫信赖当断之,速依寂静之森林。





“求静虑者断散乱,”修禅定、求静虑的人,要尽量断除外散乱和内散乱。内散乱即内心当中的各种分别念、贪嗔等;外散乱是各种人群、杂乱的环境。为什么要断除这些呢?

“所喜外境如秋云,亦如闪电飘动性,”因为外在的五欲六尘、我们所喜爱的种种妙欲,都没有什么可贪的,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它们就像秋天的白云一样,一会儿显得格外漂亮,但是一会儿就消失无迹了。同时,外在的人和事物也是无常性的,就像闪电一样,是动摇性的。

“受用无常如幻宅,永莫信赖当断之,”我们所受用的房屋、车,包括人的身体,也是无常的,如同幻化的美宅一样,一会儿显现、一会儿消失。所以,我们对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不要过于地信赖,应该尽量断除贪执。

“速依寂静之森林。”如果有机会的话,尽快到寂静的森林当中去修行。

当然,现在恐怕没有那么好的森林让我们去修行。日本有一个森林,很多人都是去自杀的,修行人基本上没有。听说在那个森林当中,一天能捞到七八十具尸体,有很多年轻人到那里去自杀。世间人对森林有另一种执著。

而作为修行人,曾经有很多高僧大德到森林中去修行;尤其是印度的一些高僧大德和修行人,经常在森林、山洞或山谷当中修行。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断除外在的散乱。当然,刚开始我们需要广闻博学,然后可以到寂静的地方去修行。佛陀在《别解脱经》中也说:“多闻于林中,居至老安乐。”这部经我们以前经常读,其中也讲,多闻的人可以居住在森林当中,快乐地度过一生。当然,如果你没有多闻,什么教义都不懂的话,并不要求你到森林或山洞当中去闭关。所以,我们应该先多多地听闻,然后,一定要修行禅定的法门。

为什么要修行禅定呢?有一部论典叫做《菩提资粮论》,其中讲到:“众生诸烦恼,皆以乱心生,是故胜智者,旷修诸禅定。”意思就是说,众生所有的烦恼都是依靠散乱的心而产生的,所以,殊胜的智者应该广修禅定。

瑜伽禅放松心灵 

禅定是很重要的,我们也提倡大家修禅。如果方便的话,以后想给大家提供瑜伽禅。佛教也讲瑜伽,印度的一些宗教和世间人也经常讲瑜伽。那什么叫做瑜伽呢?在藏文中,瑜伽就是“南觉”,意即心入于真理。这样的禅定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在佛教当中,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有很多禅修方法,比如毗卢七法坐式。现在很多宗教依靠佛教的修法而修禅。以后在各个地方,学佛和不学佛的人都可以修禅,不一定要用佛教的名义,大家可以打瑜伽禅。

打瑜伽禅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一种是,由对自心稍微有点修行的瑜伽老师带修,如果能借助很好的窍诀,比如毗卢七法或观想佛陀,这样的瑜伽禅是最好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也可以修。现在,城市白领等很多人压力非常大,很辛苦、很累,他们很希望身体能够放松,不管是请盲人还是有视力的人,给他们按摩按摩都是很好的。但他们的心是更累的,那就应该让他们把心静下来。比如说十个人、五个人聚在一起,早上用两三个小时安坐下来,把手机全部关掉,什么都不想,好好地安住。

其实,这种方法没有什么歧途,也没有什么不会的;大家也不一定非要皈依、非要修什么法,谁都可以参加,目的就是为了完全放松。当然,如果在禅修的时候统一服装,可能更加有气氛,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不要紧。不管怎么样,大家一个月可以进行一次、两次这样的瑜伽禅。

其实我们佛教也可以推广瑜伽禅,在佛教当中,瑜伽禅的修行方法是非常多的。藏传佛教也讲“瑜伽”,比如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约嘎”指的就是瑜伽的意思。我们藏传佛教的密法,全部是以瑜伽的名称来讲的,最深的密法都有瑜伽的名称。

以后,我们佛教徒一方面要开放一点,不要太保守了,否则就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笼子里面了,一直跑不出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太世间化了。现在有些人说,为什么汉地的八宗会衰落?主要跟后来的人天佛教有一定关系,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到底有没有我不评论,但是,我们既要懂得传统佛法的甚深意义,又要随顺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众生需要什么,佛教能不能提供?

很多人的身体都特别累,我们可以用身体来帮帮他们,只要稍微会一点按摩,都可以帮人调节身体的经络。同样,人们的内心也很累,内心很累的话,人就没有力气了。所以,我们要给内心充充电,稍微安住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很强大,那外面的身体再累、再痛、再虚弱,他也是一个超强的人。

刚才也讲了,所有众生的烦恼“皆以乱心生”,“是故胜智者,旷修诸禅定”,这个很重要的。我们以后要与时俱进。我很希望各个地方,在不放弃自己原则的情况下,利用一些方便方法,让大家修瑜伽禅。

我想,瑜伽禅也可以作为生活佛教的一部分来考虑。修瑜伽禅的人不一定要有信仰,任何信仰都不需要,只要是心特别累、感觉压力很大、很痛苦的人就可以修。

身体的健康可以依靠跑步、健身器材来维护,但是如果内心太累了、经常跟家人吵架的话,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比较合适的环境,让大家修修禅。其实,现在的很多瑜伽馆,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房间,里面坐五六个人,在那里禅修也可以;如果有一些信仰的话,前面可以只放一个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的像,大家观佛像、念念咒语,禅修一上午。一个月当中进行一两次的话,对工作等各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人们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从佛教当中挖掘,关键是我们佛教徒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想过这些。很多人可能只想自己快乐一点,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身边还有心理有疾病的人和身体有疾病的人。对于身体疾病,现在各个医院的治疗都还比较可以的;而对于心理的疾病,除了一些咨询师以外,现在真正能治疗的导师比较罕见。所以,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方面最主要的老师。

我去年去澳大利亚的时候,在一个学校里面跟几位心理学的老师交谈,我当时发愿:佛教有那么好的心灵妙药,以后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但回来以后一直忙着很多事情。

不管怎么样,我希望我们佛教徒,在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感觉特别快乐、特别放松的时候,也能把这样的境界跟身边的人分享,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颂词背诵打卡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成所愿,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得佛果。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

于诸有漏无漏法,为断不善奉行善,

努力精勤真实行。乃至未得佛果前,

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

求静虑者断散乱,所喜外境如秋云,

亦如闪电飘动性,受用无常如幻宅,

永莫信赖当断之,速依寂静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