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24课 * 阅读参考
1
把握当下闻思修的机缘
①闻思修行很重要,对修行人而言,人生难得、寿命无常,真正能够决定生生世世是安乐还是痛苦的关键点就是身心自在的时候。如果精进地念佛、行持善法、走解脱道,必定是生生世世光明的去向;如果没有把握好机缘,错过了这样闲暇的时光,来世能不能获得善趣和解脱不好说。
每一位希求解脱的修行人,即使现在看起来是身心健康的状态,但是所拥有的修行时间、能够支撑让我们走解脱道的时光并不长久,可能在明天、可能在下一刻或者是下一个瞬间就会步入后世。那么,最好在目前身心自在时尽可能多的行持善法,然后饶益众生,这点非常重要。
②从大乘利众的角度来讲,修行人应该把周围的家人、亲朋、同事、社会的圈子很圆融地照顾到;另外一方面,要把自己闲暇的精力主要用在修解脱道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每天非常忙,但忙之余的空闲就尽量不要用在无意义的琐事上,挤出时间来好好修行,同时也经常运用一些把生活转为道用的善巧方便,力争在临命终时能自在的把握机会。
2
持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①供施的福德无量。
A.我乳转轮王的公案启示。
我乳转轮王以供养一把豌豆的原因转生为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王,感召了三十六界帝释天寿命的福报,并且作为人间的转轮王可以到天界去和帝释天在一个宝座上平起平坐。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布施,但感召的果报非常不可思议。
B.波斯匿王的公案启示。
前世给一位缘觉布施了一团无盐的饭(没有放盐巴的饭团),果报是转生国王统治国家。
C.公案中供养功德无量的原因主要是对境殊胜(圣者),还有关键一点是他们都有一颗非常清净的欢喜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而做如是供养。
父母属于恩德田,上师三宝属于福田,可怜的众生、久病的人属于悲田,这些对境都是很有功德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对境做布施时不要想我这样做能得到多大的福报,这就想得太多了,属于功利心比较明显。
②以诚信心听闻佛号的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三宝是殊胜的对境,众生也是很殊胜的对境,供品圆满殊胜,自己也是欢欢喜喜来作供施,这个功德肯定是无量无边、不可计量的。但是比较起来,听闻弥陀名号而生起诚信的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A.关键的原因是对境殊胜和发心清净,也就是具有非常清净的信心和欢喜心。
这种心态越简单、越单纯、越清净,福德圆满得就越快。为什么呢?因为心里没有那么多的功利,没有那么多个人得失的分别念掺杂在里面,虽然这种有掺杂的心不能完全算是世间八法,也不能说它是带有烦恼的染污心,但是为了求名闻利养而做供养,太过于功利计较功德得失,确确实实会折损功德。
B.以经教说明。
佛在经中说,对阿弥陀佛有发自内心的诚信和欢喜,以诚挚心念一句佛号,仅仅以单手作礼,由此产生的功德超胜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做上供下施的功德,这就体现出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
如《法华经》云:“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哪怕只是用单手作礼,哪怕面对三宝所依只是稍许的做了恭敬的低头相,这些人以后渐渐的就能见到无量如来。缘于三宝有一瞬间的恭敬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思议的,和我们用有漏的财富去供养是不能比较的。
C.修行切勿偏堕。
用对比的方式让大家比较直观的体会到念佛名号的功德力,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把作广大的上供下施的发心舍弃,这种想法不是特别圆满,就好像猴子掰苞米一样,看到一个更好的就扔一个又掰一个,看到一个更大的就又掰那个更大的,到最后它只能得到它认为是最大的那一个。
学了之后不要有取一舍一的想法。要知道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殊胜同时还要注重做广大的上供下施辅助圆满自己的福报,福报增上之后,念佛的诚挚心才容易出来。
修行人在生生世世的大乘修法当中,要依靠六度万行最终才能成就佛果,所以不要太偏堕,福慧两种资粮都要平等去修积。
③【释疑:我念诵阿弥陀佛名号真的有这么大的功德吗?】
要依靠经教打消自相续当中不确定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否有如是功德的疑惑。经教中说:用极微尘那么多量的刹土,把这些刹土粉碎成微尘,在这样无量无边的刹土当中铺满珍宝来作上供下施,所获得的福德确实是很广大的,但是它依旧比不上以诚挚心听闻阿弥陀佛以及极乐刹土的殊胜功德之后,相续中产生极大的欢喜心,然后诚挚的恭敬合掌的福德大。
3
珍惜暇满
①暇满人身难得。
遣除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再加上十八种暇满就是三十四种闲暇,拥有这样的人身是特别特别难得的。
往昔培积无量的福德才能感召到正常的眼根见到佛像、正常的耳根听到佛法;有完备不缺失能够合十的双手,合十带来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哪怕是单手作礼,功德都要比广大供养的功德大。
我们现在能够眼见、耳听、合十并不容易,这些法行都是由往昔培积无量福德才感召的善果,而由于我们这一世能见、能听并且双手能够合十,又给我们的后世创造了无量不可思议的福德力,支撑着我们的后世依旧光明。
②珍惜暇满广积福德。
要有珍惜难得的心,不要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最好是能够借用这一世的人身为自己临终乃至后世乃至生生世世培积更广大圆满的福德,这是最划算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假如失去了人身,变成牦牛,面对佛像没有任何反应,听到佛经也没有任何欢喜,只是耳边响过咒语的音声,要真的转成旁生,连双手合十都很困难。
③当生欢喜心。
世间正常的生活,再怎么精彩、潇洒,跟带着欢喜心缘一次法行的功德也没办法比。每一次我们在看到阿弥陀佛功德无量的时候,心相续中要缘取这些功德而生起一分欢喜心,双手做一次合十,或者单手作礼,仅仅是因为这样简单的法行,给我们带来的殊胜果报,是不能用数量计算清楚的。
我们不要老是把自己夸得像花一样,从此就放逸无度,这是不好的;很多道友一说起自己的毛病也很坦诚。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遇到佛法了,遇到上师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恭敬心、欢喜心学习佛法,没有夹杂贪嗔痴,没有做非法行,缘的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哪怕是听一分钟的课,所产生的功德都让人生变得非常充实有意义。有时候要多给自己一些正能量的加持,或者自己要多往这方面想,心里常生欢喜心,要有比较愉悦的阳光的心态。
④业障深重之颠倒相。
有一些罪业深重、疑心比较重的人,当听到千佛功德、百刹赞颂的时候,他连双手合十或者作一个顶礼、作一个低头,乃至听到这个功德后非常激动喜悦而表现出来微笑的相、欢喜之心也没有。听完之后仍然面无表情,神情恍惚地坐在那里,这可能真的是业障比较深重了,再怎么讲佛的功德也没有感觉。
有些人善根还没有复苏,他的业障也比较深重,所以见到可悲之处不会悲,见到可信之处也不会信,一直就是浑浑噩噩的过生活,反而对世间人仰马翻的事,摸了彩票得了几千万的事觉得稀有,实在是颠倒。真正学佛者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要明白里面的道理,理不明白也可能出现这个颠倒相。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