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只强调闻思,不关心修行,这样很容易成为法油子
闻思和修行不偏堕
光懂理论而不实际行持,只会增长浮华,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相反,如果只强调实际行持的重要性,而不懂得其中深刻的道理、取舍的分寸,那么就会自以为是,随自己的意乐妄自行事,最终很难明白真正的道理。因此,不管做什么事,理论和实践一定要相结合,如果理论上一窍不通,却盲目地去行持,这也是不合理的。
现在有些学佛的人,经常堕入两边:要么只强调闻思,不关心修行,这样很容易成为法油子,当你离开人间时,只能空手而归,没有真正的善法可以依靠;要么只注重修行,对理论特别排斥,比如闻思五部大论,有些人竟然说“学这些论典跟学外道没有差别”,如此一来,有些分别念若不依靠理论来打破,就难以遣除各种怀疑和邪见,修行时必定会步入许多歧途。
所以,我们要强调闻思和修行不偏堕。对学院这一道场,关键要看这里怎样闻思、怎样修行,没必要把不了解情况的宣传作为依据。作为随学弟子,我们的实践能说明一切,只要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就会明白,它是一条真实可靠的修行之路。
加行基础没有打好,修行容易出违缘
世间的学习也是如此。前面提到过,《中庸》讲了求学的五种次第,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此,程子说:“废其一,非学也。”这五者中,一者不具足,就不是真正的学问。这个道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感性与理性要合一,既不能理论性太强,没有一点实践的感受;也不能只执著感受,却从不关注理论。尤其在修学甚深的大圆满或禅宗时,假如你一点理论都不懂,那出现的境界是好是坏,就会很难分辨。故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出一辙。
古人所说的这些道理,有非常深奥的意义,我们学佛的人也应该借鉴,否则易误入歧途。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有什么境界,得到了即身成就的窍诀、教言,不需要再去闻思什么经论。对此我们也不排斥,毕竟自古以来,利根弟子依靠上师的窍诀,当下虹身成就、获得持明果位的,这种情况不但有,而且无量无边。但对现在大多数人而言,由于末法时期众生根基低劣,故最可靠、最稳妥的方法,就是闻思与修行并行不悖,这样才不致出现偏差。
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魔障。如果没学过《般若经》、《华严经》、《楞严经》等显密经论,那么魔障一旦出现,你不知道以何种方式遣除。有些人稍微出现一点相、得到一点觉受,就生起欢喜心或傲慢心,按照修行窍诀的观点,这就是一种魔障。但没有闻思过的人往往不知道,反而拼命去执著,最终离解脱越来越远。
还有,加行基础没有打好,修行也容易出种种违缘。讲这些,并不是因为我正在传《前行》,为了吸引大家学习,就在这里使劲打广告,而是自己多年以来,在闻思修中确实深有体会。学佛是个次第性问题,对普通人而言,最好是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如此才不会有任何道障。同时,每天若将所学的教理,在实践中不断去串习,这肯定对修行有益。即使不能马上明心见性、获得开悟,但这些善根的功德也决定存在。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每日箴言
戒是约束,也是防护。不仅是修行,任何形式的生命成长都需要与之相应的戒律。守好戒律,会给我们的身心以及周遭环境带来和谐;相反,离开了戒律,离开了道德约束,心就成了流浪汉,生命也就失去了力度。
--索达吉堪布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