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信心有三种,你的信心属于哪一种?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一)清净信:
当你步入陈设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如果寻找清净信的根源,你就会发现它只是突然产生的一种强烈激动,并不稳固。不少人可能都有这种经验:第一次看到佛像、听到佛经,在佛塔前顶礼,泪水就止不住地一直流;或者见到一位高僧大德,自己就开始哇哇大哭:“上师啊,您真是好慈悲,我越看您越想哭……”这都是一种清净信。但这种信心并不稳固,尤其是刚开始特别爱哭的人,一次性都流干了,到最后就不哭了。其实这样也不好,你还是要留一点点,以后偶尔再哭一哭。(众笑)
不过即便如此,清净信的功德也很大。《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说:一位童女乘车到园中游戏,正好见到佛陀入城,马上就避开让路。她在路边看到相好庄严的佛陀,特别生欢喜心,以此功德,死后转生到了天界。帝释天问她转生的因缘,她回答说:“我见佛入城,回车而避道,欢喜生敬信,命终得生天。”这就是一种清净信,以此一念信心,就可以令她转生天界。
所以,我们平时走在路上,见到高僧大德来了,也应该让到一边,恭敬并且心生欢喜。那天觉姆经堂开光,迎请门措上师下来时,好多居士都一直在哭。这并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欢喜。也许在不信佛的人眼里,觉得这些人特别傻,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难道是上师太慈悲了,经堂太庄严了,然后就很想哭?却不知这是他们善根的萌发和流露。这种清净信也是需要的。不然,你看见佛像也好、上师也好,就像石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甚至是特别不满的、蔑视的眼光,那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没办法入于你心。
(二)欲乐信:
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当听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便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欲乐信的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内。过去你行持善法时不明白道理,现在知道了行善断恶的好处后,这种信心就不会轻易动摇,以此最终可获得解脱,远离一切恐怖。《诸法集要经》云:“若人意清净,常礼敬诸佛,获最上吉祥,得离诸恐怖。”
前面所讲的清净信,只是一种激动、一种欢喜,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感冒发烧一样。而欲乐信的话,必须要先懂得功德和过患,之后再生起想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的心,这种心就不容易消失,并以此可以出离轮回。《父子合集经》亦言:“众会若闻佛所说,心生净信决定解,勤修妙行趣菩提,超出轮回生死海。”意思是,在众会中听闻佛陀所说的法,若能生起清净及决定的信解,精勤修持趣往菩提的妙行,那么定然会超出轮回的生死大海。
(三)胜解信:
通过一定的闻思,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这种信心最为难得,是从骨髓里生起的信心,而不是仅留在表皮上的。胜解信会让你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乐,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于您,除了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这就好比一个孤儿,找到全心帮助自己的人后,会把一切诚心托付给他。
世人在遇到危难时,要么皈依人,要么皈依非人,要么皈依山川等,但这都不是究竟的皈依。究竟的皈依唯有三宝,《得无垢女经》中也说:“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所以,大家应经常念这些偈颂,知道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护我们。若时时刻刻具足这种心态,这才是真实的皈依。
有些人就算已皈依佛门,皈依证都办十几年了,但对佛陀的信心仍没有从内心生起,这样也只是表面上的皈依。在他的心目中,佛陀跟地神天王可能分不出高下,让他选择的话,说不定会选择地神。这种信心下的皈依,只是相似的皈依。
所以,我非常希望每个人都有真实的皈依,即使刚开始你只是源于清净信,但到了最后,也应该成就不退转或胜解信的皈依,如此对弘法利生才有非常大的贡献。
就像从前的迦腻色迦国王,他是印度贵霜王朝第三代王,起先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到山林里,他发现一只小白兔,于是就持箭追赶。突然小白兔不见了,只见一个牧童在用泥巴建造三尺高的佛塔。国王问:“你为什么做这个?”牧童回答:“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曾授记:五百年之后,有一位国王名叫迦腻色迦王,会来这里建造宝塔,并对佛法做出贡献。我在这儿聚泥做塔,是给您一个提示。”说完便消失了。国王一听,立刻生起清净信和欢喜心,心想:“释迦牟尼佛真了不起,早就知道有我这么一位王,既然已经预言了,那我现在应该信佛了。”于是就崇信佛教,对佛教特别有兴趣。
他在王宫里造了个大讲堂,每天请一位不同的高僧来讲经说法。可是同一部经,每位高僧解释的意思都不同,国王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才正确,于是问胁尊者 这是什么缘故。尊者说:“佛陀涅槃已五百年了,现在上座部、大众部等很多部各持己见,彼此不和,是时候迎请诸位尊者作第四次结集了,这次结集一定对佛教有极大贡献。”
国王采纳尊者的建议,迎请证果的圣僧共同来结集经藏。最开始只有499位,这时世友菩萨降临,并成为首座,当时结集的就是《大毗婆沙论》。历史上说《大毗婆沙论》是由500圣者所结集,即是指这第四次的结集,这也是北传大乘经藏的一个开始。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迦腻色迦王最初听到佛的授记,对佛法只是一种清净信;但后来听经闻法之后,将所有事务全部放下,着力弘扬佛法,就变成胜解信了。在座很多道友或许也有类似的经历:初见上师或三宝时有一种感动,那时候还不懂佛理,只是被因缘牵引进了佛门;而进入佛门以后,通过闻思才真正知道三宝的功德,这时候才有了坚定不移的胜解信。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