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接上文)
这里面不退信心是最高的,胜解信不容易退,但有可能退。大恩上师从这个角度解释四种信心,华智仁波切在此处说,四种信心当中要具备不退信。
还有一种观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观》注释当中也讲到了信心。他是把胜解信和不退信列为同一个程度,胜解信也不会退的。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的,当你达到胜解信的时候,你已经产生了殊胜的定解,是从正面讲的。反方面讲就是不退,胜解是不退的。从正面认定,叫胜解信,它也是一种很圆满的信心。从它没有违品的角度,安立叫不退信。具有同品是胜解,遣除违品就叫不退,它是一个信心的两个方面。也有这种解读方式。
不管怎么说,要稳固信心,一方面要不断学习,知道很多的道理之后,就不太容易受自己邪见的影响。虽然我们现在还会产生一些分别念,有的时候还会产生一些邪见,分别念产生之后,还不算是邪见,但是它加固了再加固,没办法解决,累积到自己相续当中,慢慢就变成邪见了。刚开始的时候,它可能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如果你通过智慧把它化解了,它就不会再加固。但这个想法产生了,你解决不了,慢慢就定型了,定型之后就会变成邪见。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学佛经论典。因为佛经论典当中,告诉了我们打开智慧、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很多智慧。一方面我们要听,一方面要善于思考,反反复复思考,思考之后产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后,自己的分别念产生了,自己也可以解决。如果别人的说法来了,我持这种观点,别人持另外一种观点,如果我化解不了他的语言,他的观点对我有影响,我就有可能接受他的观点。如果对方的观点恰好是一个不好的观点,我们就容易退失信心。所以我们自己的智慧一定要非常稳固,这就要不断地学,产生殊胜的智慧。
我们要生起信心,也需要不断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现在有一定的信心,要以这个信心为基础。以前我们有一次在龙多活佛的地方,聊天的时候,上师也是这样讲的: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个基础的信心,以此为基础,我们就去祈祷上师加持,得到加持之后,信心会增长,再以这个为基础再去祈祷,这样良性循环,信心就越来越稳固了。这也是我们平常祈祷、观修的时候,上师给我们的一个窍诀。
还有就是要远离恶友,经常和善友接触。因为善友是有信心的,他有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掉邪见,树立信心。我们要经常接触学习佛法的一些有智慧、有悲心的善友,这对我们信心的稳固、提升、清净是有很大帮助的,一定要长时间的去依止。佛的传记、正法的功德,要多去看,对我们生起信心、稳固信心都是必要的。总而言之,在好的环境当中熏习,尽量地远离不好的环境,要经常接近好的环境,这对我们修行佛法,增长信心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戊三、不求法:
希求正法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不求法也是一种过患。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希求正法。所有功德包括了善趣的功德、小乘的功德,还有大乘凡夫、圣者的功德,乃至于佛功德。所有的功德来自于不断地实践。
比如,在正法当中讲到了取舍因果之道,如果我们对善恶业、因果做取舍,善法我们经常去做,恶业我们断除,这样做善恶取舍,就可以得到人天善趣,远离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得到善趣的功德法,来自于取舍业因果的正法。取舍业因果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希求正法。你听闻正法之前是希求正法,我们希求正法才愿意听闻,听闻之后,我们才愿意去实践,实践完之后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功德。
小乘的功德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希求解脱,就愿意去学习、去实践,学习、实践之后就可以得到小乘的有学道乃至于无学道的功德。
大乘功德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得到大乘的功德,必须要修持六度四摄。修持六度四摄,它最早来源于闻思,听闻了六度四摄,然后思考产生定解,再去实修、实践,大乘的功德就会产生。闻思最早的时候,就是希求正法,你必须要对大乘正法有希求心,你才愿意去寻找;如果你没有希求心,你也不愿意去寻找。有些道友不需要寻找,正法就送到你的手里面,如果没有希求心,他也不愿意学。有希求心是大乘道的基础。
因此,所有功德——离开痛苦、得到快乐,暂时的安乐、究竟安乐,所有的安乐都来源于修行正法,修行正法的来源就是希求正法。如果你希求正法,你愿意去寻找、听闻、修行。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基础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之分。
对正法的希求、意乐,有上品、中品、下品。因为他对正法的希求有上中下的缘故,所以如应修行者也分为上中下品。有上等希求的人,他是大修行者;有中等希求的人,他会成为中等修行者;有下等希求的人,他可以成为下等修行者;完全不希求的人,没办法成为修行者。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呢?当然,一方面我们的意乐、根基有差别,另一方面通过学法,他也会有变化的。
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讲,有些上根利智的人,你不跟他说,你不督促他,他也会去做的。该看的书他也会看,该念的咒他一定会念,不讲什么他也会做。如果是最下等的人,你再给他怎么讲,他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的,反正觉得上师每天会这样讲的,没有什么,你再跟他说,给压力也好,给鼓励也好,讲功德也好,讲过患也好,反正他的心就如如不动。他不会有什么改变的,这种没什么变化,没什么利益的。
还有一种中间的人,你跟他讲,督促他,他就会去做;如果你不讲,不督促他,他就不做。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讲希求的必要性等等,因为他是可以改,他是可上可下的。可上可下的人就要经常讲法,经常督促。大恩上师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给我们督促。上师也很清楚,有些修行很好的人,不讲他每天都会做,一定会做的。有些没有善根的人,再怎么讲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但是,上师也不会说:反正这些人不讲,他也会做的,所以我不讲了;反正这些人讲了也没用,我也不讲了。
有很多中间的人,如果给压力,他就精进,如果给他讲,分辨清楚了他就精进。我们很多都是属于这种人。如果持续地讲,持续地强调,我们的心就慢慢变了。如果长时间不看书、不学习,慢慢心就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在旁边督促。所以,有团队互相帮助也是很有作用的。当我们情绪比较低落时,修行比较差的时候,旁边的人就会鼓励你,提醒你,有的时候看别人的眼光,你也觉得是不是我这段时间修行不好,道友的眼光看我都不对了,也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做些改变。有的时候虽然不想学了,但是团队在这,他跟着走,跟着走一段时间之后,他的低谷过去了,他又重新开始精进了。
但是,如果你彻底地脱离,就没人帮助你,错过了之后就没办法短时间再站起来。不管怎么样,我们学习的差也可以,你一定要往下走,走的慢也不要紧,千万不要停,一停了之后,再要想跟上来就非常麻烦。我们自己这样,对别人也应该这样鼓励,鼓励也是很有必要的。以前,我们在爬山、远足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不怕慢就怕站。你不怕慢,反正在走就行了,你千万不要站,你站了之后,再走的时候,两三步你又想站,再走又想站,你可以慢慢地往前走,你不要停下来。只要他不停下来,他的相续就不会中断。
世间的经验也是这样的,我们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有些地方就讲细水长流。一下子得到一个大神通、大功德,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得不到他就一下子垮掉了。有些人他也没什么想法,慢慢在走,慢慢在学,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他慢慢地在聚集他的能量,一段时间之后,他越来越优秀,他的功德、积累资粮到一个量的时候,他慢慢地成熟起来,他的相续就会彻底转变。大恩上师也看到很多的必要性,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待,不同的处理,这就是大恩上师慈悲和智慧的体现。
希求有上中下三品,修行者也分上中下。如果对正法特别希求的,他就会成为上等修行者,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希求,他可能就是下等修行者、中等修行者。
如果对正法从来也没有向往希求之心,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成就正法了。
这是最下等的。如果对正法从来没有向往,一点都没有希求,当然就谈不上什么正法的修行了,也谈不上正法的成就,一定是这样的。有没有成就啊?成就的大小、快慢,其实都和希求心有关,如果你特别希求,你的兴趣就很大,你就很愿意做,很愿意做的同时,你还会很关心做的质量,因为你的确很关注这件事情。你热情很高涨,同时你会关注:我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质量如何?他会看让它质量好的因缘,到底办到了没有?如果这方面条件欠缺,他会去想办法,很积极地自己去想办法,去改变它、弥补他。我们要发愿成为上等的希求者。
虽然我们可能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是我们要发愿,要回向,请上师三宝加持,让我变成上等修行人。并不是说,反正以前我都是这种因缘,现在已经变成中等、下等了,再怎么努力可能也没啥用了。佛教不是宿命论,你前世怎么样,现在永远不变,虽然变起来没那么容易。我们也不要说:佛教当中不是宿命,比如袁了凡怎么怎么样。也不能想得太简单了,是可以改变,但是你随随便便念几个咒就改变了,这也不现实。
我们要客观的看待问题,的确是可以改,但是你必须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才可以改。一方面,我们自己要付出精力,一方面我们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当我们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时候,在世间上打架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打不过的时候,我可以叫很多人来。你不能说,反正我打不过就算了。世间上他打不过,他就叫很多朋友。当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不能说我自己一个人努力,如果做不到,我就放弃。不是这样的,还可以有方法的。
上师三宝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困难的时候,修行可以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的,如果有,为什么不用呢?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是要精进地祈祷,每天都要祈祷,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我需要你的帮助。每天呼唤,每天祈祷,慢慢地加持力就会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修行就越来越有力量,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上师三宝告诉的让我们修行增上的方法,一定要善巧使用的。
通过发愿、回向,每天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情,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对正法有希求的人。因为这地方讲了,所有的功德来自于希求正法,你要成为上等修行人,你就是上等希求。你没有上等希求,只有中等希求,只能成为中等的修行者。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相续变成一个最好的法器,一方面我们要积资净障、认真学习,发愿回向,一方面还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都需要做。
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世间俗语当中也是讲了,正法是没有主人的,谁精进谁就得的多、得到的利益大。正法的确没有主人的,只要你精进就可以得到,哪怕你精进的越多,你就得到的越多,没有说:正法已经被谁承包了,你再怎么精进也得不到了,今天的餐厅都被我们包掉了,你到其他地方去。没有这样的。正法是没主人的,只要谁精进,谁就得的多。
藏地还有一种说法,甘丹寺的法座是没有主人的。最高的格鲁派教主的宝座在甘丹寺里面,甘丹寺的法座没有主人,意思是说,谁精进谁都有希望得到。很多下面的人,他十几二十年开始学显宗,把显宗精通之后,考一个头等的格西,考完之后就进入密宗院,再学密宗,学完之后就通过密宗的考试,考完试之后,还要一种财力,给三大寺的所有僧众供斋。因为他需要很大的福报,所以他还要供斋,如果你供不起斋,对不起,也不行,说明你的福报不够。它也有这样的说法。当你所有的做完之后,最后还是有机会登上最高的法座。
甘丹寺的法座是没有主人的,所以很多人都很精进。其实也是一个好事情,反正最后法座就一个人,一期当中只有一个人当甘丹赤巴,他已经上去了,其他的就没有,但是大家都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有机会的。此处正法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是说最后只有一个人成佛。谁精进谁就得的多,道理有点相似,谁勤谁得大。
下面举个例子,谁到底是上等希求者,谁是“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呢?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这个作为例子,这里面就体现了本师他老人家在因地的时候,怎么样成为一个上等希求正法的人,到底是怎么样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仅仅为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入千根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不是一次、两次,无数次为了希求正法,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舍弃掉。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了,“挖出身肉做出千盏灯”,也是以前他当国王的时候,虽然世间物质的财富已经圆满了,因为他是国王,不管是大国王还是小国王,反正世间的物质没有什么稀缺的,但是内心当中因为以前无数次串习正法的习气,他对正法非常非常地希求,当时的世间也不是佛陀出世的时间段,他就很苦恼,就想找正法,千方百计地找,找不到,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懂得正法的人。其实都是天人的化现,因为整个世间都没有佛法了,那你这个婆罗门从哪里得到的佛法?
有些帝释天住世的时间很长,他的寿命很长,当以前的佛出世的时候,他在佛面前听过法,佛入灭之后,他又是天人的身份,寿命是比较长的。当世间没有佛法的时候,帝释天他听过佛法,他还记得住佛法,所以他看到这位国王这么强烈希求正法,他就下来想要考验他:我这有佛法,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身肉挖出来,挖一千个窟窿出来,而且每一个窟窿里面灌上酥油,插上灯芯,然后点燃,这样我可以给你讲四句法。因为这位国王对正法太希求了,太希求的缘故,这个条件对他来讲不是什么难题,他就太高兴了,马上就开始实行,把自己的身体挖出一千个窟窿,灌满油,插上灯,点着之后求法。
实际上所讲的法,上师在注释中讲的,它就是讲无常的四个边,“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积际必尽”四个法。
首先,积际必尽——“际”是边际的意思,它到头了。如果积累到达边际的时候,一定会消散,一定会穷尽的。比如说攒钱,我们攒很多钱、很多物资,攒到最后的时候它一定会消失,要不然就是人去世了,你攒的钱,最后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不就啥都没有了。还有积累很多东西,这些也是有为法,慢慢它也会消散、穷尽的,这就是积际必尽。积累的边际,到头来会完全穷尽的。
高际必堕,“高”指高位,很高的位置。现在很多人追求高位,因为到了高位之后有权利、有名声。高位的边际是什么呢?高际必堕,最后一定往下走,一定堕下来。世间的官员、总统、国王,到达了高位之后,最后的结果还是往下走,一定会扔掉高位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比如天界,比我们人间还要高,他的福报也大,你转到天界之后,它还是往下走。转到色界天之后还是往下走,乃至于最后达到了非想非非想——有顶(三有之顶),你的业力穷尽了还是往下堕。在世间当中没有一个恒常的高位的,所以说高际必堕。
这样讲之后,就让我们知道:追求这些高位,暂时来讲好像是很好的,但从它最后的结果来看,它的边际到头之后还是穷尽的。追求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我追求的高位,它永远不变化也可以,但是实际上最后还会抛弃掉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应该修持正法。对我们来讲,也要打破对高位的执着。
一方面是高际必堕,最后一定会下来;一方面从它的支分来考虑,在高位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痛苦,《四百论》当中也讲了,下面的人主要是生活所迫,找不到饮食之具。有钱有势的人虽然饮食不欠缺,但是他的内心很苦,高处不胜寒。
高际必堕,一方面讲到了高位的边际一定会堕落的。你把箭射得再高,它也有穷尽的时候,力量穷尽就掉头往下。这是有为法的规律,不是谁在后面操作。你造了善业是一个有为法,也是因缘法,因缘法就会不断地变化,当它的力量穷尽了,一定往下走。
我们在高位上,如果对众生有利也可以,并不是说一定要马上抛弃掉,但是,我们要正确地认知到它的实际状态,知道之后就不会太执着,他可以看得破、放得下。他虽然在高位上,也能够知道:最终还是要抛弃的,内心当中早就放下了。一旦真正让他放下的时候,没有什么任何窒碍,就可以接受。
聚际必散--集聚的边际就是分散。“积际必尽”主要是财富方面的,“聚际必散”主要是人方面的,一家人、一个团队聚集在一起,只要是聚集的法,终归要消散的。以前佛学院在93、94年的时候,大法会几十万人在一起念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心咒,人特别多,但是再过几天、十几天,一个人都没有,全部走得干干净净。
集市的人也是一样,很多人汇集在集市当中,但它也会分散的。夫妻、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等,通过前世的善业、恶业等因缘走在一起,它是一种有为法,最终会分散,要么生离,要么死别,这是客观规律。佛陀把世间的客观规律给我们讲,我们知道之后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并不是说不要让我们有亲情,而是说不要有过度的执着,过度的执着就会变成痛苦。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在一起的时候也互相尊重、互相利益,但是要知道:这是通过前世的因缘聚在一起的,所以,在聚集的时候不要争吵、制造违缘。这在后面讲无常的时候会讲的。
最后一个是生际必死,“际”就是终点,生的终点就是死亡,没有一个人生而不死的。现在我已经生了,住在世间当中,但最后终究一死,这就是无常,这是有为法的规律。
佛陀把这些讲得特别清楚,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身体、财富,对高位,对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亲朋好友,能够持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观点。有了这些客观的观点,把问题了知了,就不会产生很多额外的痛苦。当然,痛苦肯定会有的,因为在世间不可能没有痛苦,但是不会产生额外痛苦。因为很多额外痛苦,除了我们通过业引发的痛苦之外,有些是心加进去的痛苦,我们看破之后,这些额外痛苦就不会再有了。即便是遇到了痛苦,我们也不会那么的难受。
就像我们修空性一样,虽然你修了空性,你的痛苦也不会马上消失,但是我知道它是无自性的,心上面额外加进去的痛苦就不会有,也比较容易接受。这并不是很消极的、很悲观的,而是很积极地引导我们去掉额外痛苦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它的确是客观事实;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一些执着、痛苦,不必要把很多的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上面。
他(帝释天)就讲了这四句话,国王特别特别欢喜。后面也有说,通过谛实力的加持,他身体恢复了。
记得《贤愚经》第一品当中,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不讲法。帝释、梵天劝请的时候就讲了很多:佛陀,你老人家在因地发了这么多的愿,为了成佛,为了求一句法,做了这么多的苦行。他就一个一个复述:佛陀,你以前是这样做的,为了四句话,你把身上的肉都挖出来了;为了四句话,你身上顶千钉;为了法,你可以从火坑跳进去。现在你已经功德圆满了,你居然不讲法。反正是督促佛陀讲法,通过他的复述,很多公案就从那里面出来。我们就知道:佛陀以前为了度众生,为了把法给众生,为了求法,做了很多苦行。现在你所有的法都圆满了,所有法的功德都得到了,你应该给众生讲法,……反复劝请,反复劝请,讲了很多佛陀因地的故事。
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莲花生大师您老人家,你发过愿的,现在我来祈祷你,您千万不要忘记了。金刚萨埵发过愿的。也是类似这样,其实他们并不需要我们去提醒他,但这是个缘起,你这样去呼唤、去祈祷,他的力量来得很大。
插入千根灯芯、还有纵身跳入火坑,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身上钉入千根钉子,为了求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的时候只是两句话、半个偈颂,有的时候是一个偈颂、两个偈颂,不像现在整部地听,但他对法的希求心特别的大,他也不感觉到特别痛苦,反而特别欢喜。
“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为了求正法、利益众生、超越轮回,完完全全抛弃了自己的生命,他有这么大的希求心,最后得到什么呢?成佛。
所以,上等的希求者就得到最上等的成就。中等的就得到阿罗汉果,对正法还是有希求的。像这样都有如应的,如果你对正法特别希求,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为了求正法能够舍身赴死,最后就得到最上等的成就。
还有《辨中边论》当中讲,三地菩萨也是对求法非常希求,即便是要越过刀山与火海,他也是完全不顾,要去求法。三地菩萨知道法是法界实相的等流,实相流露出法义。我们平常说的经典,就是佛陀所证悟的法界当中流现出来的文字,指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说,经典能有啥用,很轻视经典。其实经典讲到了实相、修行的方法,讲到了实际的很多状况,和修法、成佛都有很大关系的。三地菩萨完全懂得了正法是法界实相的等流,所以他对法特别特别地希求。
从这个方面看,对法越希求的人,证悟越大。反观我们,如果我们对正法不是那么希求,你得到的果也很少;如果你对于因果取舍之道不希求,可能连下世善趣都得不到;如果你对菩提心不希求,就进不了大乘道。这是平等的,没有人在后面操纵,不是说谁的关系好,谁的关系不好,这些都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除了讲业因果之外,也是你自己作自己受,你越精进得到的越多,越懈怠得到的越少。我们了解道理之后,应该达到一种自然的、无勤的精进状态,自然去求法。
同样,作为追随者的我们,也应当以强烈地希求之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
佛陀作为上等的修行者,最后得到了最上等的成就——成佛。同样,我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也应当以强烈的希求心。讲这些公案的必要性,也是让我们的善根能够苏醒,能够让我们对于求法产生希求心。虽然我们现在还有障碍,但是通过教授、教言也能够超越障碍,让我们产生对正法的希求心。这个时候应该不顾一切的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一切的艰难、困苦,很冷、很热,有时候很困,不管怎么样,要不顾一切困难而听闻正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最大的受益。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了能海上师以前入藏的一些经历,也是经历了很多苦行。还有我们熟知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也是为了求法完全不顾自己生命的一个典范。他以前造了很重的业,他就想:这个业如果不通过正法来清净,必堕地狱无疑。他对能够净除自相续的罪业、能够在即生成办佛果的法义,非常非常希求。他到有宿缘的上师玛尔巴尊者面前的时候,显现上他的罪业很重,他的上师为了清净他的罪业,让他成为真正的法器,也是百般的考验,这么多苦行米拉日巴传里面讲了很多。有的看起来是让他造罪业,有的看起来是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房子建了拆,拆了又建,反反复复做这些事情。但最后,经过很多苦行考验之后,他求法的心依然没有减退过,对正法的希求依然没有转变过。有时为了得法,甚至和师母一起配合伪造文件,在其他上师面前作个证明,好去听法,但是没有得到上师开许的缘故,也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他什么都尝试了,最后实在不行了,他就发愿:后世一定要得到一个人身,准备自杀的时候,被摄受了。他对法的希求达到了极致。最后一给他讲法,马上就相应,而且求法之后,一辈子都在修,他对法强烈希求的缘故,最后成就了圆满的果位,度化了这么多的众生。
这些都是我们的前辈,都是典范,我们看了之后应该有所触动。我觉得传记不单单是讲一个故事,它讲了很多我们要做的,通过他们的行为、经历把修法描绘出来,如果你要成佛,就应该这样。他就开始给你示现,把他的一生变成一部正法,变成我们应该做的东西,真实版的把正法演绎出来。他交待了,第一,你要成就那么高,要对上师有信心。无论怎么样折磨,他也曾经灰心过,但是他没有生邪见,他的信心是这样的。还有对正法的希求心,如果你要成佛,像我这样的希求心也应该有。然后专注地实践。还有,你要修行正法,对世间八法应该怎么样放下。它传递了大量的依止上师、修行、业因果的取舍等信息。他完全确信:我做这么多恶业,必堕地狱,所以才会引发他后面对法的希求,引发他后面无与伦比的苦行。
我们现在对业因果还差。我们不觉得造了这么多的罪业,是不是一定要堕地狱,好像还没有确定。你当然就觉得有可能堕,有可能不堕,也有可能侥幸躲过去。我们对清净罪业的念头不强烈,希求正法也不强烈。求到之后,对实践正法也不强烈。这一系列不强烈下来,最后我们就没办法成就。
它要传递很多信息,我们看传记的时候,要去看到底在传递什么。有些是描绘了大德们菩提心非常强烈,它给我们传递:你必须要修菩提心。有些传递出来无常观很强烈。反正大德们都要给我们传递出某种信息,对我们修行都有用。传记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法,有很多窍诀在里面。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传记当故事看,里面有很多和我们修行有关的东西。《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贤愚经》,它里面有很多: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应该怎么样修行。大量信息都在故事里面,都在公案当中,我们要懂得去看才行。应该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有了这样一种希求心,正法对我们才真正起了它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