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系列四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
念
佛
与
禅
修
相比诸佛刹土,极乐世界往生易而成就高,所以藏汉佛教各寺院皆普遍弘扬净土法门,可以说无论哪个传承都没有不学净土法的。
但一些对佛教并不了解的孤陋寡闻者却说,藏地只学密法,汉地只学禅宗、净土,其实这只是个人的偏见,并非实际情况。
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阿弥陀佛是浊世众生的最胜依怙,其愿力、功德和加持不可思议。
均需厌离心
不管学习净土、禅宗还是密宗,首先要看破轮回,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如果口头上说看破,实际上对世间的名声、地位、财产特别贪著,那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
对此,截流大师曾以窍诀的方式开示道:“今时净业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
《净土圣贤录》里有一个公案。
民国时期江西有一个农民叫赖祥麟,晚年他对世间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于是放下万缘,长斋念佛,一心求生净土。日子久了,邻人见到他都以阿弥陀佛称之,他也随声以阿弥陀佛应答。七十多岁时,他患了脚痛病,行走不便。他知道自己要离世了,便向家人告辞说:“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了。”
孙子问:“你不是脚痛吗,怎么去呢?”
他说:“不是身去,是心去。”
说完就趺坐面西,念佛而逝。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如果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觉得世间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远离这个世界,前往清净的佛国,这才有解脱的希望。
这种厌离心类似有些出国者的心态,觉得国内没什么留恋的,在学术、地位方面都没有前途,应该去别的国家深造,学佛也要有这样的厌离心。
[1] 截流大师:净土宗第十祖,1626 - 1682,讳行策,号截流,江苏宜兴人。二十三岁出家,胁不着席精修五年,遂发明大事,后栖心西方,广弘净土。
均发菩提心
念佛人中,有些人是以自私自利心来念佛,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获得安乐;可能有的还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后,能成为阿弥陀佛手下非常了不起的眷属,那时再来人间报仇,好将敌人统统消灭……而且,很多念佛团体内部还勾心斗角,竞争也极为激烈。
所以,只要大家能真正反省,那就会坚信:在修学的旅途中,菩提心绝对不能缺少。
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利他的菩提心,这样念佛也能成功,参禅也能成功。
公案
发菩提心之所以重要,我们从《圣如幻三昧经》所记载的,西方三圣于因地在如来前发菩提心的经历也看得出来。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发出无量光芒,也幻化出充满各种供品的无量楼阁,以迎请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从极乐世界前来人间。
两位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后,即向佛陀恭敬顶礼。此时佛陀叫莲花吉祥藏菩萨向东方看,菩萨一看,只见东方恒河沙数世界有无量如来,在无量如来面前,无量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问讯、承事、供养。向南西北方看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情景。
莲花吉祥藏菩萨感到非常稀有,于是问佛:这两位菩萨最初如何发心,以致成就如是稀有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说:很久以前,金光狮子游戏王如来出现于世,当时有一名叫吉祥威光的国王(即自在国王)依止佛陀闻法,他有许多太子,这些太子都已趋入不退转的菩提道。
有一次国王在园林禅修,当时他左右两侧各出现一朵蛇心旃檀莲花,每朵莲花中各有一位童子,其名字分别为宝性与宝生。在两位童子对话的过程中,吉祥威光国王通过他们所说的偈颂获得了五通,也对他们所说的真理生起了欢喜心。
后来国王和两位童子一起到金光狮子游戏王如来面前作供养,两位童子问佛:我们很想供养如来,但不知所有供养中最上妙的供养是什么?
如来说:最上妙的供养唯有发无上的菩提心。
于是他们一起在如来面前发下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当时的国王是阿弥陀佛,宝性是大势至菩萨,宝生是观世音菩萨。
在了知西方三圣这样的发心经历之后,我们就能认识发菩提心的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发菩提心,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极乐世界。相信学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人,都能认同这个观点。
未完待续
文字整理 :一心一意
插图来源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