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301 Back

365颗钻石的约定‖301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1-17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月  17 日 佛 历 2565 年


第301颗钻石





           《莲苑歌舞》             


གཏམ་པདྨ་ཚལ་གྱི་ཟློས་གར་ལས།གློ་བུར་ངེས་འབྱུང་རཱ་ཛའི་ཆོ་འཕྲུལ་ཡིན།།དེ་སྙིང་པོ་མེད་པ་མ་དགོངས་སམ།།འཕྲལ་སྣང་དད་པ་བློ་ཡི་འགྱུར་བག་ཡིན།།དེ་ལ་ནམ་ཕུག་མེད་པ་མ་དགོངས་སམ།།ཞེས་གསངས།


暂时的出离,是魔王之幻变,难道不知道它毫无意义吗?偶尔的信心,是心态之变换,难道不知道它并不长久吗?



首》   



如何防止遇到违缘退失信心?

About content


问:为什么有些人遇到违缘后容易退失信心?该如何防止?


索达吉堪布:见解不稳固的修行人,对三宝的信心,犹如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熄灭。在遭遇违缘时,往往会退失见修,甚至生起邪见,频造恶业。所以在修行之初,依止善知识,通过闻思,生起八风吹不倒的稳固正见堪为当务之急。


当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修,以殊胜智慧断除分别念,安住真如境界的修行者,更是稀有难得,值得称道。


出离心教言



闻思修也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难以成为正法;有了这三者,闻思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如果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表面上虽然在闻思,也在修法、念经,甚至整天都在禅修,这些并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菩提心教言


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依靠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这四轮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具体而言: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这四种窍诀,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必不可少,也是高僧大德们代代传下来的殊胜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佛法融入生活教言》


不可宣说之三种行为

不可宣说有三种:


不宣偶尔出离心,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这里讲了不应宣说的有三种。


“不宣偶尔出离心”因为一个人的出离心若不是建立在正知正见上,那就只是一个凡夫刹那易变的心念。尤其在平时遇到逆境违缘时所生的出离心,是非常不稳固的。


有时刚见到一位上师,马上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想要出家,但还没过几天就又后悔了——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大成就者根登群佩在印度时,曾跑到外道经堂的天尊像前,祈祷加持自己发起出离心,慢慢地看着外道天尊像时眼泪就流出来了,所以根登群佩说凡夫人的心太不可靠了。以前的藏地大德也这么讲过:偶尔的出离心如晨曦之露珠。


“不宣自己狡诈行”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别人面前要以诚实忠厚来对人对事,不能像世间人那样狡诈,整天以欺骗维生,然后还洋洋自得,四处夸扬自己的丑事,以狡诈为自豪;


另一种是自己本来是个老实人,但把偶尔的一些错事跟别人老老实实地说了,但这类事情往往说不清楚,别人也会据此断定你很不可靠,这样,引起别人的误解,对自己没有利益。


“不宣自己之善行”,不要对别人宣说自己的善行:拜了多少部经,在哪个静处修行了多久,念了多少咒等等。这样很容易毁灭这些善根的功德。


毁灭善根的功德有四种:一为宣说自己的善行;二为以邪愿回向;三为未回向菩提;四为事后生悔心。但有些大德为了弟子们更加精进,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宣说自己的一些善行,这是一种摄受的方便,菩萨唯利他人之善巧,不属此类所遮。

--选自索达吉堪布《自我教言略解》


修行人首先应生起无伪出离心



索达吉堪布:修行人首先应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有些人之所以对于眼前微薄的财富、地位感到稀奇罕见,原因有三:


一、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因为没有见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富有的人,也不知道古今中外历史上真正有财富的人。


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前几天我也讲了,在20世纪70年代,我家乡有一辆自行车,一次耍坝子的时候,全乡的人都去和它合影,好像自己已经有了自行车一样。


当时我们公社还有一辆东风拖拉机,很多人都去和它拍照,感觉就像自己已经开过它。其实,今天的执著就是明天的梦,对现世没有必要特别执著。


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说无忧树之果的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了,却没有真正相信。如果对因果深信不疑,即使看到全世界非常有名的领导、明星等富贵之人站在台上,台下有几百万人、几千万人欢呼,也不会产生羡慕之心。


因为自己知道,这是暂时的因缘,只不过这个人依靠方便方法能吸引人注目而已,他死的时候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要么火葬、要么水葬、要么土葬、要么天葬,灵魂离开骨肉的身体后,如果没有善法陪伴,唯有恶业随身,前途将一片迷茫。这一点,看看很多明星和领导离开世间时的悲惨情景,就会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一定要领会华智仁波切这些特别生动的金刚语的意义。


由于明白了这些道理,很多人常对我说:“您给我加持加持,让我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确实,如果我们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对出世间特别向往,极端厌恶世间,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财富多如龙王、地位高如虚空、威势厉如霹雳、容貌艳如彩虹而让人们特别羡慕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


如《正法念处经》云:“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容貌端严、种姓高贵、财富圆满、身心快乐等世间一切圆满,都具备不稳固、不可靠等无常特性,所以智者不应该信赖。
  

前面华智仁波切也引用过他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所说过的话:“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因为在他的境界中,就像《百业经》里面所讲的一样——黄金跟牛粪等同,所以,对世间圆满没有一点贪著。
  

《正法念处经》亦云:“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真正的智者视金钱和粪土一样,对世间不会有忧愁,一切都以正知正念而行,世间贪嗔痴等烦恼毒蛇根本不会咬伤他,始终处于特别快乐的状态中。如果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就能做到这样。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但也没有必要过于贪执世间任何一法,否则特别可怜。
  

有了出离心就足够了吗?



有了出离心的同时,还要不断积累如梦如幻的资粮。当然,为了今世的受用圆满,精勤积累资粮,对世间人而言,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沾不上出世间正法的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是一位希求解脱果位的真正修行人,就必须像前面三番五次所强调的那样,做到如丢唾液般抛弃现世的一切贪执,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唯依静处,罹患疾病、乐观对待,遭遇违缘、冷静处理,死亡临头、坦然面对,就像米拉日巴一样精进修法,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可能一举两得。
  

此外,若想获得出世间成就,还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不能呆一两天,什么东西都没学到,生起烦恼就离开了。一定要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对佛法产生定解,从而活到老修到老。
  

我们学院有很多高等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有些还留过学,工作也特别让人们羡慕,但他们都放下了世间所谓的成功而出家修行。虽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个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他就会尽早选择修行的道路,这是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可惜的。当然,特别贪著世间法,不信因果、前世。


--摘自《前行广释》第123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