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一 | 譯者前言 Back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一 | 譯者前言

動物樂傳心 2023-05-1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佛教的

見地與修道





✦✦✦

譯者前言

✦✦✦



在華人世界生活的人,對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一方面,佛教是大家周邊最嫻熟的現象,例如眾多的佛寺、佛堂、滿街碰到的出家人、流行文化裡的佛偈禪理、武俠小說中用佛教名相改編的武功招式和變成日常用語的佛學術語,如“方便”、“緣起”、“因果”、“化身”、“無常”……,幾乎每個人都會認識一些佛教徒,或碰到手腕系著佛珠鏈的人——佛教就在大家的身旁;但是,佛教卻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數華人世界的人,對佛教的接觸都是偶發的、片面的,對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動的、零碎的。


所以,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大多數華人世界的人並不是生活在佛教文化裡(不像泰國、西藏等地),大家都知道很多佛教的資訊,但是並不能有條理地說出佛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人鄙視佛教;有人好奇;有些人對佛教沒有深究,卻有自己的見解;也有人覺得與佛教互不相干,認為佛教是那些佛教徒的事,是異國情調;也有人想學佛,但卻不得其門而入。 


學佛的途徑有萬千種,其中一種補充的方法就是看書——佛教不認為文字能說明一切,但是並不排斥文字。書和人一樣,是要講緣分的。在書海中,哪一本書你會真的看進去呢?我們找來了一本好書,一本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我們覺得這本書——《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深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盪腦力。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的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是一位出色的老師,稟承藏傳佛教裡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他以自己淺白的文字和編選角度,將佛教扼要地作出說明,使讀者很快地進入狀況,對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門的書,請考慮選擇本書,你不會失望的。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對佛教完全改觀。如果你是佛教徒,請以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序--自我的觀點

✦✦✦



當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種想法時,你是否知道這樣的想法從哪裡來?或者,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種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觀點以及這種觀點是怎樣產生的嗎? 


最重要的是,你能確定這些的確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觀點嗎?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非常重要,因為你的觀點決定了你怎麼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覺與行動的基礎。由於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動所組成的,所以任何決定你的觀點和看法的事物,對於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極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頗的眼光純淨地觀看事物的本來面目呢?還是受了老師、朋友、敵人、書籍、報紙、廣告、電視、音樂、宗教、文化等等無數的影響,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鏡來看待生命?可能你認為自己並不是個容易被操縱的人,也認為自己的判斷不會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樣知道這點的呢?我們可能一直都受著影響卻毫不知情。


通常當我們被影響時,自己完全不知道,因為我們想像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環境互相分離的,所以各種影響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溜了進來。你的心一直毫無選擇地吸收各種影響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狀況下,這些內在化的影響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覺和信仰。它們成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對於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認不出它們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為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完全地忠於自己。 


想一想,為什麼你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其他人?你的政治見解從哪裡來?你為什麼會被某種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麼樣取捨孰是孰非?你為什麼覺得自己必須擁有某種汽車或住在某個地方才行?你對於成功、失敗的看法從哪裡來……?如果你對自己完全誠實,就會知道,幾乎沒有一種“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們大部分都是那些你無法控制的影響力的結果。 


就算我們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響,但是你仍然從“自我”的觀點來判斷、觀察及體驗世界,你可能會想:“那有什麼不對?自我難道不是我自己嗎?也就是那個會哀傷、高興、驕傲、沮喪、振奮、進步、喪氣、傷心、被人讚美的自己嗎?自我永遠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顯地,它並不是由學校、父母、社會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來的。從自我觀點而來的體驗,是我唯一的體驗,因此它一定是真實的,哪來什麼問題呢?” 


現在,先暫時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響的總和,也許你應該考慮,從自我觀點所體驗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實、有什麼價值。自我永遠覺得它的判斷、觀察和體驗都很重要,因此對每件事都小題大作,無法放鬆地隨事情自然發展;而只有當自我經歷了許多困難後,才不會再小題大作。


例如,自我可能決定,如果它表現得很冷靜、不生氣,別人就會很佩服它;為了這樣,它可能去尋找一些狀況,讓別人要求它幫忙,打擾它、侵犯它的領域,這些都是它認為很嚴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讓自我有機會說:“沒問題,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無法讓它假裝成小事,它才不會這樣說!這種情形並非是道德或倫理上的對錯與好壞,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大部分的問題都起自於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再把這些根本沒有實質的事物小題大作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質就是對於它自己的一種堅固和持續的感覺,還加上了一種持續的不安全感。對於不安全感的立即反應就是期待和恐懼,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懼是沒有窮盡的、難以滿足的、困惑的、有系統的、紊亂的、有次序的、邏輯的、瘋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幾乎能夠將任何事物都轉為己用,並用一切方法為自己辯護,甚至應該摧毀自我的老師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滿了,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能夠進得去。雖然自我偽裝開放的態度,但真正的開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偽裝、模仿、代表,使別人相信以及減少個人色彩。 


自我能夠天花亂墜地談“無我”,利用無我作為自己的裝飾——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為謙卑地表現而生起驕傲,為了感覺優越而表現慈悲,教授佛法是為了感到學富五車,假裝慷慨的目的是為了誇耀財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偽裝大師,例如,當面臨嚴重威脅時,為了保護自己,自我就會很有技巧地穿著敵人的制服,也許出家或閉長關,而它會利用閉關這段期間去舔拭自己的傷口,出關之後變得更強壯、更狡猾。 


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成功或失敗,完全決定於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某件事。佛陀所談的“成佛”,對自我來說,可以說是完全地失敗。因此,我們宣稱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從自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更微妙、更宏偉的成功。


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個情況已經無可救藥了呢?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表示,因為愚昧,你錯誤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


那個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你,只是一種幻相,由於迷惑,最初你誤認它是你自己,然後又浪費一生來滿足它、讓它快樂,這樣的企圖才是唯一沒有希望的。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夢,否則無法逃出夢的陷阱一樣——要讓自己解脫,你必須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後從其中醒悟過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也是這麼複雜。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