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显密佛网 >> 净心引导28 | 有漏第四定律:一切现相都没有自我 Back

净心引导28 | 有漏第四定律:一切现相都没有自我

益西彭措堪布 显密佛网 2021-09-30


净 心 引 导

第 二十八 讲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有漏第四定律
一切现相都没有自我


■ 丁四、无我观 分二:一、观察方法;二、观察之量


戊一、观察方法

在这一观想的相续快要消失之时,则通过前面三种观察所引的定解再来认识:仅仅是对所作五蕴无常、多体、苦的自性,妄计为补特伽罗、人我、自我而已,对此,所谓的补特伽罗、人我、自我的自性,任何成立的也没有。

到此为止,已经知道五取蕴的状况,其实就是多分的、无常的、苦的一种体性的法。现在进一步要作第四大观察:这上面究竟有没有“我”,或者它是不是自己?

方法就是,把自己所认为的“我”,和蕴的实际状况作一个对照。就好比拿一张照片去检查是不是这个人一样的,如果这个人的眼睛、鼻子等,跟照片里的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那当然你马上就知道找错了,我以为他是张三,其实根本不是张三,这就发现在这个人上面压根就没有什么张三。
这又要分成三个方面来对照观察:空间上是一体还是多体;时间上是常住还是无常;自主性上是自在还是无自在。自己认为这个是“我”,而且“我”是个独一的,不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我;他是个常住的,不可能这个我一下子灭掉了,又出现一个新东西,始终认为这个我就是一个,而且他永远不变的;再者,这个我是有自在的,或者说,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他是有主宰性的。
现在按照有常、一、自在三种特征的“我”的照片,去对照蕴这个同志,看看蕴这个同志是不是“我”?这就像打开手电直接照着他,看看到底是不是一模一样的。现在看到了蕴这个同志,由前面引发的多体观的定解,发现它是非常多的法。比如说,这个身体是三十六种东西,不是“一”,再细分的话,它是无数个颗粒,哪里来的独一呢?这些颗粒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有无数个,哪里是整体的一呢?再看这个同志,它是一个相续不断的影片,一刹那变一下,一刹那变一下,后不是前,一个刹那以后已经面目全非了,它不是不变的“我”。再说,这个同志是不是有自在性的“我”呢?就发现它总是毫无自在的,因为受苦的时候谁都不愿意,但还是必须得接受;当享乐的时候谁都愿意维持,可是一个刹那都持不住;他总是巴望着能够迎接乐,但是整个蕴刹那刹那都身不由己地奔向苦,永远只是往苦里奔。这就发现真是一种无可奈何、丝毫自在都没有的状况。因为假使有自在、有主宰的话,当下的苦不愿意受啊,可是还要受;想要的乐,希望能够抓到第二个刹那啊,可是抓不住;一切的进程想按照自己希望的出现,可是尽往苦里奔,你想想这个蕴同志是有自在性的“我”吗?这就发现它纯粹是苦,尽是无可奈何的一种苦事。
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密密麻麻无数的颗粒,是刹那刹那瞬间就变灭了的幻影之流,而且它不自在地从里面不是出生苦就是出现坏,或者尽往苦上去发展。那么就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种错乱之流,这哪里是常、一、自在的“我”呢?也就是用这个具有常、一、自在三大特征的“我”的相片,去看蕴这个一直认为是我的同志,两个一对照,发现全错了。

下面按照有常、一、自在三种特征的“我”,去对照蕴的实际状况,看看蕴到底是不是“我”?

观察3分钟


戊二、观察之量

如同明眼者眼前的盘绳上无有花蛇一般。以智慧眼能观见:除了仅仅是对微尘和刹那的相续及聚合之蕴,不观不察假立为我之外,并没有所谓“我”的自体。

用一个譬喻来说明。就像天快黑但还没全黑的时候,视力不好的人将前方盘着的花绳错认成蛇,立即起念:“前面有蛇!”心里马上恐惧起来。同样,我们没有修无我的时候,不明了蕴的真相,以这种愚蒙把蕴错看成我,并且念念耽著。

之后,就像在明眼者的面前,花绳本来就是很多麻线的积聚,根本不是一条有生命体的、非常凶残、能咬死人的毒蛇。它连一点点蠕动也没有,更不是一个具心识有情的体,压根也没有毒素,根本不是吓死人的那种状况,这么一看,哦!原来花绳跟毒蛇是两码事!就像这样,当看到了它只是微尘和刹那的续流和积聚的这么一种蕴,已经以慧眼明见到,只是未观未察把这么个东西立名为“我”而已,比如对于受用尘境的蕴,安立为“受者”;对于作业时的蕴,安立为“作者”;对于修法的蕴,安立为“修行者”等等。这样就知道,除了这么一个虚假的安立之外,压根就没有那个所谓的常、一、自在的“我”。
那么到这里为止,就发生彻底地观念的转移,这时已经不认为这是“我”了。以这样一种坚固、成熟的定解,将会从非理作意转到如理作意。也就是,从原来的念念是“我”开始转化了,开始由生到熟不断地认定这上面没有“我”。
一般而言,无我是主要的所证,但此处不必单独着重强调它,因为对于三种观察着重抉择观修,以其修习力便能轻而易举地认识无我。
这里无我是主要所证或者通达之处,也就是整个这部修法的关键点是要通达无我。但是,此时不必要花多少力气,这是由于前面三个观察——多体观、无常观、苦观,已经发出了势力,作了思惟的缘故,以它的势力,很容易就认识蕴上无我。
这是由于前面的三观,已经发出过很大的心力作了思惟,这里依靠那个势力,很容易就明白无我。比如说,多体观上已经花了很大力气了,以那种修习的力量,再去观察这个蕴是不是我呢?从是否是“一”的角度去看的时候,已经非常清楚那像个大仓库一样,林林总总是不同的法,由此很容易就知道,这上面绝对不是独一的“我”。
或者说在修无常观的时候,已经发出过很大的势力作过思惟,再换到蕴上,这是不是常的“我”?很容易就明白,不需要花大的力气。也就是,已经有很强的贯性的力量,一下子就能看到这是刹那生灭的流,这上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常恒不变的“我”。就像这样,由于粗细无常观观多了,对于这个多体的蕴不断地在变易,或者刹那变掉的这种状况,已经有非常深刻的观行,所以很容易就知道,这个绝对不是常有的。
或者作苦观的时候,已经发出很大的势力作过思惟,而且那个思惟的量到了,再转过来的时候,看这个蕴是不是自在性的“我”呢?从三苦的角度也知道,它一直不自在地在迎接苦,每一个点都是苦,那么这上根本就没什么自在的“我”。
像这样,靠着前面三观的力量,在这里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气,很容易认知这个蕴是一种多体、无常、苦的本相,这上面绝对不是常、一、自在的“我”。
对此,也是在无我的定解尚未消失之间,须要修习。
这里的修法跟前面三观一样,也是先通过观察引生定解,生起无我定解后就安住在无我的定解中,乃至这个定解没有消失之间,要不断地安住修习。


生活中的无我观

不但要在座上修习无我,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常常提起正念,处处要记得,这只是个多体、无常、苦的蕴,不是过去念念执著的“我”。放下了“我”之后,还是一样正常生活。只是吃饭的时候,不作“我吃饭”想,走路的时候,不作“我走路”想,穿衣不作“我穿衣”想,领奖不作“我领奖”想得到。在任何场合,都把那个“我”给脱开,认为这只是多体、无常、无自在的蕴,就跟一辆车、一个机器一样,不是自己。


1.行走无我观

每次走路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一辆车。车不是“我”,但它还是可以运行,可以伸出手来,摆臂,迈步,转弯等等,怎么样都行。要知道,这里面的确没有“我”,只是四肢受心识的支配在运行,跟一辆车在运行是一样的。

按这样思惟1分钟
2.说话无我观

每次开口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我”,那样就迷进去了,总觉得我有什么了不得。而是要知道,就像风吹铃响那样,只是声带、舌头、牙齿等受心识的支配而发出声音而已,这声音也是生而即灭的无常法,心里不要带有“我”。

按这样思惟1分钟
3.饮食无我观

吃饭的时候要想:这只是受用饮食的蕴,就像一个吃饭机器一样,它有牙齿、舌头、咽喉、肠胃等等。首先,机器手拿起筷子,夹一口菜放到机器嘴里,机器牙咔哧咔哧地嚼两下,同时机器舌混着唾液搅拌搅拌,进入喉咙,之后机器胃肠自动运行,把该消化的消化好,再经过后面的运输系统,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经过机器肠子出去。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些多体、刹那性的牙齿、舌头、咽喉等的器官在运行,刹那刹那地生起各种感受,根本没有常、一、自在的“我”。

按这样思惟1分钟
4.穿戴无我观

每天穿衣服、打扮的时候,也一定要想,这里没有“我”,只是在业力幻现出的躯壳上裹几块布、涂几层粉。但是,无论在这个不净、多体、无常的蕴上加什么,也不可能把它变成常、一、自在的“我”。连“我”都没有,哪里有什么漂亮的“我”、难看的“我”呢?

按这样思惟1分钟
5.荣誉无我观

如果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脖子上戴着奖章,感觉好光荣。那这时候就要看到,身体只是很多粒子,哪个粒子是“我”?哪个粒子上戴了奖章?再把粒子缩小一万倍,这就更细了,更是没有“我”。即使分解到极微上,也找不到一个“我”。如果认为,是心识戴了奖章,但心是无形的,奖章怎么能戴在心识上呢?实际上,你认为的“我”戴着奖章,不过就像一个房子上挂了块牌匾那样,这上面根本没有“我”,也没什么值得激动的。

按这样思惟1分钟
6.毁骂无我观

原先别人说你、陷害你、轻视你,或者遇到各种不顺的时候,就觉得我受到了压迫,随后就出现忧郁、失落、焦虑、伤感、自卑等的情绪,这些都是烦恼妄动,都是基于“我”而产生的。现在要如理作意,被人辱骂、讽刺时就想:没有“我”受到伤害,只是多体、无常的蕴遇到了辱骂的一些声音而已。如果被人打了,就想:这个蕴跟一种触尘相合了,就像一辆车撞上了石头一样。一点也没有必要为它动心。

按这样思惟1分钟
7.修行无我观

修行的时候也要知道,这只是个修行的蕴,里面没有一个“我”坐在指挥中心,控制着修行人说:“你要好好修行,在修行上要成为第一。”不要这样想,也不要有什么佛教的成就感、荣誉感,那不还是我执?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修行的时候,也只是调动出相关的心态,然后身体的各个支分不停地运转。无论是在各种的心态上,还是身体的种种支分上,都找不到常住、独一的“我”。所以,应当安住在无我的定解中修行。

按这样思惟1分钟
总之,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反转过来串习无我。

相关链接

↓ 上下滑动翻看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1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2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3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4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5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6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7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8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09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0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1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2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3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4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5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6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7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8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19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0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1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2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3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4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5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6

•《净心引导》提纲音频27

•《净心引导》讲记01

•《净心引导》讲记02

•《净心引导》讲记03

•《净心引导》讲记04

•《净心引导》讲记05

•《净心引导》讲记06

•《净心引导》讲记07

•《净心引导》讲记08

•《净心引导》讲记09

•《净心引导》讲记10

•《净心引导》讲记11

•《净心引导》讲记12

•《净心引导》讲记13

•《净心引导》讲记14

•《净心引导》讲记15

•《净心引导》讲记16

•《净心引导》讲记17

•《净心引导》讲记18

•《净心引导》讲记19

•《净心引导》讲记20

•《净心引导》讲记21

•《净心引导》讲记22

•《净心引导》讲记23

•《净心引导》讲记24

•《净心引导》讲记25

•《净心引导》讲记26

•《净心引导》讲记27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获取音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