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德足迹‖《莲华生大士全传》(162) Back

大德足迹‖《莲华生大士全传》(162)

莲华持明 求学足迹 2021-10-04
编者寄语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阿底峡尊者说:“当内心感到低沉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多阅读祖师大德的传记。”


一千多年前,在美丽庄严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位伟大的修行者曾许下过誓言说:我不曾远离那些信仰我,甚至不信仰我的人,虽然他们没有看到我,但我的这些孩子们,将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保护!


这位伟大的圣者还曾亲谕说:每月初十(藏历),我都会来到人间,只要你有信心,我都将在你左右。 


“给我你的心,我将永远在你左右。”这位伟大的圣者就是被尊为第二佛的莲花生大士。


身处末法时代,各类灾难疾疫层出不穷,当我们遭遇种种违缘障碍时,请一定不要忘记忆念祈祷莲师,因为,当我们以虔信心念想着莲师的时候,莲师便真实地现身了其无量的慈悲和智慧,给予最殊胜加持,遣除我们内外密的一切障碍。


法王如意宝也曾说过:一般而言,佛菩萨的悲心无有偏袒,但由于他们在学道阶段的发心、发愿不同,我们多劫中祈祷其他佛陀,不如祈祷莲花生大士一次的加持大。并且,莲师对遣除外界地水火风等灾难的威德力尤为显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莲华生大士全传》——这是全国第一套全面记载莲师出世、成长、 修行、证道、降魔、弘法的划时代巨著,让我们一起来见功德而生信心。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五章彻见佛法悟显密




“那么如何现观十二缘起呢?”


“佛陀在菩提树下,从染污的现象界,而往观还为清净的现观过程,稍做解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安住于止观禅定之中,生起现观。


“首先佛陀观察到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所不能免除的痛苦事实。然而这种痛苦的现象,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以此为观察的起点,详细观察后,始知老死之源为生。


“佛陀现观‘生’的现象,了知有情生命之所以会有生老病死,毕竟因于有生的存在;如果无生,那么老死忧悲苦恼这些现象也不会发生,所以生为老死的条件。但是,为什么会有生呢?在现观中则为存有。


“佛陀现观‘有’的现象,就是法界生命中一切的存在、存有;若无存有,则生的现象则为不可能。‘有’具体地说,即是三界生命的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有的器世界依报与有情生命的正报,是吾等有情所赖以为生的原因。而这三界的存有又如何成为吾等生命的境界呢?这是因为有取的心念。


“佛陀现观了悟‘取’,就是执着妄取的心。因为我们有这个执着贪取的妄心,才会堕于三界存有的境界之中。否则三界只是物理现象的存在,与有情生命无关;由于我们执着这世界,追求欲望的满足,这个世界就成为人间的世界。而这执着妄取的原因,是来自渴爱的心念。


“‘爱’是一切现实世界的本源,也就是四谛当中的集谛。这是以生存的欲念为中心,分驰于色爱和法爱两方面的,这正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量。又译为渴爱,意谓如渴者对水的强列欲求。在生命活动中,爱欲是最根本的,这包括了对乐受的强烈爱求与对苦受的强烈厌避。所以,爱就是对苦乐所展现的爱憎之念。而爱的产生,其背后必须有心理的苦乐等感受,才能产生爱念。所以,爱是来自于心灵的感受。


“‘受’即是指苦乐等感受,是经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所产生的感受感情。而六受中各有苦、乐与不苦不乐受等。感受都是经由认识、触而产生,也就是经由好恶刺激的反应与过去的无明、意念而生起的,故‘受’的成立,仍有待于‘触’的产生。


“‘触’是指六根、六境与六识三者和合的感觉,而感受依存于感觉,所以触在受的前面。但是,感觉要依赖感觉能力方能生起,这能力即是六入。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名六根,为感觉器官,具有知觉与感觉的能力。然而,六根到底依靠什么而存在呢?在佛陀的现观中是名色。


“‘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相,也就是心、身之意,六根是依靠身心全体现象而成立的。名色为生命现象的全体,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体;而名色的产生是依止于识。


“‘识’即指意识,是我们认识的主体与作用。识与名色相依相存,若依名色而言,‘识’原为名色中的一部分;但以认识的作用而言,则识为中心,是统一名色的。另外识的成立条件,又依于客观的名色;远离名色,识即无法独立作用。所以,佛以束芦的相依,来比喻识与名色的关系。另外,识有入胎的识、在胎中的识与出胎的识等三种。而佛陀在现观中了悟,识乃是依止于行而生起。


“行’即是业,有身、语、意三业。业为造作、行为的意思;业的作用主体是由无知无明所产的错误意志,由于意志的和合作用,决定身、口、意、业在现实世界的方向及形式。所以,行是造成生命现象的根本势力。但是,业的根本是生命的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根本所依却是无明。


“在佛陀的现观中,‘无明’决定了一切生命轮回。无明即是无知的意思,这无知是无始以来的盲目愚痴,也就是痴的烦恼。导致生命轮回的根本力量,就是这个无明,并由此无明行动而显现生命现象,在现实的迷妄世界中轮转不息。


“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现观十二缘起而成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过去现在因果经》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如何因缘而有老死?既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明相出时,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莲师足印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