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微言博义:六月,妥协 Back

微言博义:六月,妥协

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 2018-07-03

六月,妥协

新浪微博@希阿荣博堪布




◎轮回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缺憾,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优秀还是平庸,你遇到的是好人还是无情无义的坏蛋,你是得到还是失去。只要内心还有贪嗔痴,就在轮回中,缺憾就不会消失。这无所不在的缺憾、不如意,佛教中又称为苦。


◎大多数人大多时间都不得不为生存忙碌,如果有可能的话,让身心休息休息。其实,生活除了奔波、冲刺,仍然可以有逗留和诗意




 

◎佛陀宣讲的众多法要,都是在教我们如何贴近自身经验,以自身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说大家应该自私。我的意思是,要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或者急于“度化”别人。


◎降伏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习。先慢慢扭转观念,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习惯。……观念就是看问题的习惯,扭转观念就是改变看问题的习惯。


◎然后你改变态度、行为,更多去倾听、包容、妥协。不要以为妥协就意味着失败,有时候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观念的转变、包容、妥协,这些不是一学就会的,你需要一遍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你随时会跌回旧的习惯中,但没关系,只要你坚持,新的想法和做法会不断巩固力量。慢慢地,你就不再那么固执,爱生气了。




◎我们听从上师的教导,开始闻思佛法。佛教经典的文学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各种理论、概念、公案让你振奋赞叹,但这一切如果没有融入你的心相续转化成你个人的领悟,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知识。


◎多数人学佛,重要的第一课是学习如何在世间的困惑乃至险恶中,懂善恶,知取舍,不失基本的人格操守


◎相信行善得福,造恶感苦,并且身体力行断恶行善,这样才能自保平安,自求多福,自得其乐。空谈理念,或者拿佛法作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仅此而已的话,当时似乎是明白一点儿了,平静了,释然了,但过后还是不明就里地制造着伤害,因而枉自在苦恼中流转。





◎其实外在形式到底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取决于你的修为。你的修行境界若确实到了那个程度,外在的东西不对你形成干扰,你可以不在乎形式。但这也只是对你个人而言,可以不必在意;至于会不会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佛法产生误解,这是另一件需要考虑的事。


◎普通人的“不分别”主要指减少贪婪、嗔恨、欺骗、嫉妒、狐疑、谄曲等等恶分别念。在此基础上,凡夫修行者的“不分别”主要指禅修中的安住修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性的定解。然后再逐步增上,达到圣者菩萨的“不分别”境界。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


◎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他的心太柔韧、开阔,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


◎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


◎有的人想,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确应该相互平等,对待动物就不一定。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只是没有经过认真的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动物与人类相比只是不会讲人类的语言而已,它们对于苦乐的感受与人类没有什么差别。





◎心咒又称为“心的保护者”,持咒或念诵佛号能够让我们的心不外散。通过长期、耐心的训练,我们会慢慢习惯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持诵的心咒或佛号上,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内心的专注和宁静也不易受到影响。


◎我们应该反复忆念、观想,养成习惯,行住坐卧间,醒时,梦时,欢喜,悲伤,特别是恐惧时,都能习惯成自然地想起阿弥陀佛,祈祷呼唤阿弥陀佛。养成这种习惯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平时养成的习惯,没有日积月累形成的坚固信念和意愿,临终四大分离极度痛苦、极度散乱之时,要做到心无旁骛念佛求往生,实在太难了。





◎大家在祈祷时一定要调整好发心,掌握到修行的要领,而不是在强烈的分别心中纠结。


◎《华严经》中观自在菩萨云: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


◎当我们想到莲师,诸佛菩萨、所有的上师都在他的身语意上体现。当我们向莲师祈祷,也就是在向三世诸佛祈祷。

更多阅读